后副车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77189阅读:来源:国知局
凸部221。
[0053]后横梁2还包括固定在U形结构的开口侧、与U形结构形成箱体结构的第二加强板23,第二加强板23的一端扣合在所述第一加强板22上,该端弯折形成扣合部231 (如图4),通过扣合部231扣合在第一加强板22上固定,第二加强板23的另一端延伸至后横梁主体21端部设置的与车身连接的安装部。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22和第二加强板23,能够使得后横梁2的强度和刚度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利于提升整个副车架的强度和刚度。
[0054]后横梁主体21端部设置的与车身连接的安装部为设置在后横梁主体21端部的安装孔24,安装孔24内设置有弹性衬套(如图1所示),后副车架通过弹性衬套与车身连接,可缓冲来自地面和动力总成的一部分振动,有效地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0055]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后副车架还能连接后悬架中的后横臂,优选地,在后横梁主体2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安装后横臂的安装结构,如图3和图5所示,在后横梁主体21的U形结构的相对的两个内侧面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及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以通过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和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来安装后横臂。
[0056]在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和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之间还设置有固定在U形结构内的支撑板27,以通过支撑板27来增强该后横臂安装点的强度和刚度。
[0057]本实施方式中后横梁的整体结构及各加强板的布置提高了后横梁的整体强度,同时对于后横臂安装点处的加强布置也有效地提高了安装点的动静刚度,进一步的提高了后悬架的可靠性。
[0058]本实施方式中纵梁3的结构如图6所示,每个纵梁3的与前横梁I和/或后横梁2连接的端部形成有搭接部31,通过搭接部31与前横梁I和/或后横梁2焊接固定,不仅利于焊接,使得纵梁3通过搭接部31与前横梁I和/或后横梁2的焊接固定较为牢固,而且能够通过搭接部31提高后副车架整体的刚度和强度。
[0059]纵梁3上设置有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用于安装悬架中的下控制臂,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的结构如图7所示,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设置有与纵梁3的底面搭接的第一搭接部71及与纵梁3的侧面搭接的第二搭接部72。通过第一搭接部71和第二搭接部72将该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搭接在纵梁3上时,如图8和图9所示,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的具有安装孔的安装部73位于纵梁3的一侧,方便安装下控制臂。
[0060]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具体是由板体形成,第一搭接部71为从安装部73延伸形成的第一板体711和第二板体712 (在此所指的第一板体711和第二板体712为不包括安装部73的板体部分,而仅仅是与纵梁3的底部连接的部分板体),第一板体711和第二板体712间隔设置且与纵梁3底面垂直固定连接。
[0061]优选地,安装部73和第一搭接部71弯折设置,即安装部73的板体和形成第一搭接部71的第一板体711及第二板体712之间具有一定弯折,从图9中可明显看出。另外,第一搭接部71的第一板体711和/或第二板体712弯折设置,本实施例中仅第二板体712弯折,该弯折所成的锐角α为10° -45°,优选为12° -24°。通过将安装部73和第一搭接部71弯折设置以及第一板体711和/或第二板体712弯折设置,能够提高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的整体刚度,利于整车的NVH性能。
[0062]另外,第一搭接部71的长度相对较长,优选地,该第一搭接部71的长度为纵梁3与第一搭接部71搭接处的底面宽度的60% _85%,能够有效提高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的安装强度。
[0063]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主减速器100如上所述的后副车架,如图10所示,车轮的主减速器100通过第一安装组件4、第二安装组件5及第三安装组件6安装于上述的后副车架,这样主减速器100的三向刚度分配比较均衡,更加利于力矩的传输,有效的提高了主减速器100的模态。
[00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彼此间隔地连接在所述前横梁(I)和所述后横梁(2)之间的一对纵梁(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所述后横梁(2)以及所述一对纵梁(3)中的一个纵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主减速器总成的安装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分别为悬置组件或者为能够安装设置在所述主减速器总成上的悬置组件的安装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I)为液压成型的弯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2)包括横截面为U形结构的后横梁主体(21),所述后横梁主体(21)在与两侧的所述纵梁(3)连接的位置朝向远离所述前横梁(I)的方向弯折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横梁主体(21)的两个弯折位置分别设置有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面上的第一加强板(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2)还包括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侧、与所述U形结构形成箱体结构的第二加强板(23),所述第二加强板(23)的一端扣合在所述第一加强板(22)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后横梁主体(21)端部设置的与车身连接的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为设置在所述后横梁主体(21)端部的安装孔(24),所述安装孔(24)内设置有弹性衬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横梁主体(21)的中间部位、所述U形结构的相对的两个内侧面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及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 在所述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和所述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之间设置有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内的支撑板(27)。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纵梁(3)的与所述前横梁(I)和/或所述后横梁(2)连接的端部形成有搭接部(31)。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3)上设置有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设置有与所述纵梁(3)的底面搭接的第一搭接部(71)及与所述纵梁(3)的侧面搭接的第二搭接部(7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71)包括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纵梁(3)底面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板体(711)和第二板体(712),所述第一板体(711)和/或所述第二板体(712)弯折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以及彼此间隔地连接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一对纵梁,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以及所述一对纵梁中的一个纵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主减速器总成的安装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能够使得主减速器很好地传递扭矩,而且主减速器的三向刚度好,有助于提升车辆的NVH性能。
【IPC分类】B62D21-00
【公开号】CN204587018
【申请号】CN201520264375
【发明人】李洋, 谢彦昆, 胡帅, 赵海兵, 李春鹏, 张旭东, 冯二龙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