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097649阅读:来源:国知局
述撑杆520设置有活塞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并滑动连接于所述套筒510内部,所述活塞和套筒510配合形成缓冲腔540,所述缓冲腔540内设置有惰性气体。
[0056]这样设置连接减震器500的目的在于其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以有效实现减震功能。
[0057]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筒510上设置有与所述缓冲腔540连通的充气螺纹孔和与所述充气螺纹孔匹配的密封螺纹塞。
[0058]其中,所述密封螺纹塞可以为金属材质、塑料材质或者橡胶材质,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述密封螺纹塞上设置有拉环,以便用户安装和拆卸。
[0059]设置充气螺纹孔和密封螺纹塞的目的在于方便用户对套筒510进行充气,以补充泄漏损失的气体,保证连接减震器500的减震效果。
[0060]第四实施例,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述方法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装置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0061]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减震器500选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
[0062]本实施例中,所述车座300包括车座300本体,所述车座300本体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所述上车体和下车体之间设置有多个橡胶减震垫350,多个橡胶减震垫350呈矩形阵列排布,所述橡胶减震垫350包括圆柱橡胶块,所述圆柱橡胶块内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圆柱橡胶块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圆柱橡胶块从而形成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上车体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第一连接孔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下车体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连接孔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0063]其中,所述车座300本体底部设置有弧形结构;所述圆柱橡胶块和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为金属材质,以保证其力学强度;所述连接柱的横截面呈圆形,以便加工和制造。
[0064]这样设置车座300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三轮车本体的减震效果,提高用户乘坐本三轮车时的舒适度。
[006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连接孔和第二连接部之间也可以采用螺纹配合,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
[0066]本实施例中,车座300包括底座和靠背,所述靠背倾斜设置于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后端,所述底座和靠背上均设置有提高用户舒适度的柔性垫。
[0067]其中,所述柔性垫通过多根绑带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座和靠背上,以便清洗和更换。
[0068]设置柔性垫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地提高用户乘坐本三轮车时的舒适度。
[00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三轮车本体,所述三轮车本体包括前车体、后车体以及车座,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为分体结构,所述前车体包括前车轮、车把手以及用于放置用户双脚的落脚板,所述落脚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后车体包括后车轮、车架以及用于驱动三轮车行进的动力装置,所述车架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能围绕所述三轮车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转动,所述车座包括车座本体,所述车座本体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车体的落脚板上,后端转动连接有承重减震器,所述承重减震器远离所述车座本体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车体的车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V形减震结构,两个V形减震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三轮车本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底部,每个V形减震结构均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连接减震器和刚性杆,所述连接减震器和刚性杆能围绕所述三轮车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转动,所述连接减震器远离所述刚性杆的一端围绕所述三轮车宽度方向转动连接于所述前车体的落脚板上,所述刚性杆远离所述连接减震器的一端焊接于所述后车体的车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所述减震器本体包括套筒和撑杆,所述套筒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圈和转动连接于前车体的落脚板上的第一连接块,另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撑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并滑动连接于所述套筒内,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挡圈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车体的车架上的第二连接块,所述减震器本体上套设有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一端抵住所述第一挡圈,另一端抵住第二挡圈,所述连接减震器还包括用于防止撑杆脱离套筒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挡环和第二挡环,所述第一挡环设置于所述套筒上对应开口的一端,所述第二挡环设置于所述撑杆位于所述套筒内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所述减震器本体包括套筒、撑杆以及螺旋弹簧,所述套筒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前车体的落脚板上,另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撑杆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并滑动连接于所述套筒内,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车体的车架上,所述螺旋弹簧设置于所述套筒内且一端抵住所述套筒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另一端抵住所述撑杆位于所述套筒内的一端,所述连接减震器还包括用于防止撑杆脱离套筒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套筒上的滑槽和与所述滑槽匹配的滑块,所述滑槽为通槽且呈长条形,所述滑块设置于所述撑杆位于所述套筒内的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所述减震器本体包括套筒和撑杆,所述套筒一端封口且转动连接于所述前车体的落脚板上,另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撑杆一端设置有活塞,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车体的车架上,所述撑杆设置有活塞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并滑动连接于所述套筒内部,所述活塞和套筒配合形成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内设置有惰性气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与所述缓冲腔连通的充气螺纹孔和与所述充气螺纹孔匹配的密封螺纹塞。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为圆柱杆,所述圆柱杆上套设有两个轴承,两个轴承沿所述圆柱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前车体的落脚板上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与所述轴承匹配的安装孔。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相互分离形成活动间隙,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三轮车本体上对应所述活动间隙的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包括车座本体,所述车座本体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所述上车体和下车体之间设置有多个橡胶减震垫,多个橡胶减震垫呈矩形阵列排布,所述橡胶减震垫包括圆柱橡胶块,所述圆柱橡胶块内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圆柱橡胶块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圆柱橡胶块从而形成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上车体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第一连接孔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下车体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连接孔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体包括底座和靠背,所述底座和靠背上均设置有柔性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轮车,属于交通工具领域,包括前车体、后车体以及车座,前车体和后车体相互分离,前车体包括用于放置用户双脚的落脚板,落脚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后车体包括车架,车架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能围绕所述三轮车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转动,车座前端固定连接于前车体的落脚板上,后端转动连接有承重减震器,承重减震器远离车座本体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后车体的车架上。本三轮车采用二分体结构,两个分体之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转动,从而有效增强三轮车本体的减震效果,提高用户乘坐本三轮车时的舒适度,弥补了现有三轮车的缺陷。
【IPC分类】B62J1/02, B62K5/06
【公开号】CN204750416
【申请号】CN201520297585
【发明人】杨光明, 袁东梅
【申请人】杨光明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1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