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及其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69441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电动自行车及其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机构以及包含该折叠机构的电动自行车,属于车辆工程领域。该折叠机构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及定位机构,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通过枢转结交叉连接,枢转结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臂上的第一枢转部、设置于第二支撑臂上的第二枢转部,且第一枢转部设置于第二枢转部内,第一枢转部、第二枢转部可相对转动,定位机构设置于枢转结上用以使第一枢转部、第二枢转部之间相对定位。本实用新型的车体折叠机构,能够快速完成车体的折叠工作,简单易操作,节省时间。
【专利说明】
电动自行车及其折叠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的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人们对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各种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亟待解决。电动自行车作为绿色朝阳产业,以其价廉、便捷、环保的功能优势,受到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青睐。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从研制开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小批量投放市场,至2012年以来的生产和销售,一直呈逐年大幅增长的势头。由于需求旺盛,近几年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一直保持跨越式增长。
[0003]但是,由于传统的电动车一般为固定式的设计,类似于自行车的结构,其放置占据的空间大,便携性能不佳,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使用者携带的可折叠的电动自行车。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机构,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及定位机构,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通过枢转结交叉连接,枢转结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臂上的第一枢转部、设置于第二支撑臂上的第二枢转部,且第一枢转部设置于第二枢转部内,第一枢转部、第二枢转部可相对转动,定位机构设置于枢转结上用以使第一枢转部、第二枢转部之间相对定位。
[0006]进一步地,第二枢转部包括可拆卸地组装于一起的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
[0007]进一步地,第一分体设有第一缺口及第二缺口,第二分体设有与第一缺口相对的第三缺口及与第二缺口相对的第四缺口,第一缺口对接第三缺口形成第一通口,第二缺口对接第四缺口形成第二通口,第一支撑臂包括贯穿第一通口的第一支臂、贯穿第二通口的第二支臂。
[0008]进一步地,第二支撑臂包括自第一分体延伸的第三支臂及自第二分体延伸的第四支臂,且第三支臂与第一缺口相对、第四支臂与第三缺口相对。
[0009]进一步地,第一枢转部与第二枢转部之间设置有轴承或润滑件。
[0010]进一步地,定位机构包括安装于第二枢转部上的定位件及设置于第一枢转部上的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在两枢转部相对枢转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0011 ]进一步地,第一枢转部及第二枢转部均呈套筒状。
[0012]进一步地,第二枢转部的两个端部均设有套于第二枢转部外侧的紧固件。
[0013]进一步地,包括转向部、车轮、车座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的折叠机构,车轮包括后轮和前轮,第二支臂可枢转地连接于转向部上,第三支臂的自由端通过一滑筒与转向部相连接,第三支臂可枢转地连接于滑筒上,滑筒可滑动地套置于转向部上,前轮设置于转向部,第四支臂的自由端连接有后轮,车座设置于第一支臂的自由端处。
[0014]进一步地,转向部包括一把手和一前管,把手置于前管的顶端,前轮置于前管的底端。
[0015]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型的折叠机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以轻松实现电动自行车的折叠,快速高效的收纳起来,极大的提高了电动自行车的便携性。且该折叠机构在展开使用时能够起到稳固支撑的作用,能够增加电动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立体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所示折叠机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8]图3为第二支撑臂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第二支撑臂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0]图5第一支撑臂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6图1所不折置机构处于折置状态时的立体不意图;
[0022]图7为润滑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定位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动自行车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O为图9所示电动自行车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释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限制。
[0027]实施例一
[0028]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机构10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臂101、第二支撑臂102以及定位机构。所述第一支撑臂101与所述第二支撑臂102通过枢转结103交叉连接。所述枢转结103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臂101上的第一枢转部1010和设置于第二支撑臂102上的第二枢转部1020,且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设置于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内,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可相对转动。
[0029]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图3为第二支撑臂10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二支撑臂102结构拆分示意图。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包括第一分体1021和第二分体1022,所述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通过螺钉或者螺栓连接件可拆卸组装在一起形成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如此设置,是为了方便将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安置于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内。即安装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时,只需将所述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对接在一起,同时将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置于所述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对接后形成的容纳空间里,再通过螺钉或者螺栓连接件将所述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固定在一起即可。所述第一分体1021设有第一缺口 1023和第二缺口 1024,所述第二分体102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缺口 1023相对的第三缺口 1025和与所述第二缺口 1024相对的第四缺口 1026,当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组装在一起时,所述第一缺口 1023对接第三缺口 1025形成第一通口 1027,所述第二缺口 1024对接第四缺口 1026形成第二通口 1028。
[0030]此外,为了使所述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之间的固定的更加牢固,在将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组装在一起形成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后,还可以在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的两个端部均设有套于第二枢转部外侧的紧固件106,所述紧固件106套设在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的两个端部后,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件固定。
[0031]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支撑臂102还包括第三支臂1029和第四支臂1030,所述第三支臂1029自第一分体1021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缺口 1023相对;所述第四支臂1030自第二分体1022延伸,且与所述第三缺口 1025相对。
[0032]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支撑臂101包括自第一枢转部1010延伸的第一支臂1011和第二支臂1012,当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设置于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内时,所述第一支臂1011贯穿第一通口 1027延伸至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外,所述第二支臂1012贯穿第二通口 1028延伸至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外。
[0033]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以及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均呈套筒状,所述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均是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沿轴向平分成的第一半圆弧套筒和第二半圆弧套筒,如图2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以及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也可以均设置成球状,那么所述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即是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沿过球心的任一平面平分成的第一半球和第二半球。
[0034]在本实施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上的定位件104,以及设置于第一枢转部1010上的第一定位孔1013和第二定位孔1014。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上开设有安装孔105,所述定位件104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孔105内。如图8所示,所述定位件104包括与所述安装孔105螺纹连接的螺纹部1042以及拉伸部,所述螺纹部1042沿轴向开设有贯穿两端部的通孔,所述拉伸部套设在所述螺纹部1042的轴向通孔内。所述拉伸部包括拉环1041和伸缩端头1043,所述拉环1041和所述伸缩端头1043之间通过弹簧件连接,所述弹簧件隐藏置于所述螺纹部1042的轴向通孔内,受到拉力或拉力消失时能够在所述通孔内伸缩,且即使受到压力也不会脱离所述通孔。所述定位件104通过螺纹部1042螺纹连接在所述安装孔105内,当所述拉环1041没有受到任何拉力时,所述伸缩端头1043能够伸出所述安装孔105外,所述伸缩端头1043伸出所述安装孔105外的部分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1013或所述第二定位孔1014,使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不再发生相对枢转,从而起到定位作用。当所述拉环1041受到拉力,使得所述拉环1041沿所述螺纹部1042的轴向且远离所述伸缩端头1043运动时,在弹簧件的作用下,所述伸缩端头1043也会伸缩回到所述安装孔105内,此时所述定位件104不再起到定位作用,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能够发生相对枢转。需要说明的是,当拉环1041受到的拉力消失后,所述伸缩端头1043能够在弹簧件的作用下重新复位。
[0035]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定位孔1013、第二定位孔1014在两枢转部相对枢转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折叠机构1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安装孔1014对准所述安装孔105,所述伸缩端头1043伸出所述安装孔105的部分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1014,此时所述定位件104起到定位作用,使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不再发生相对枢转,此时所述折叠机构10处于展开状态。当需要将所述折叠机构10折叠起来时,需要首先拉动所述拉环1041,使得所述拉环1041沿所述螺纹部1042的轴向且远离所述伸缩端头1043运动,使所述伸缩端头1043伸缩回到所述安装孔105内,所述定位件104暂时不再起到定位作用,从而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可以相对枢转,然后对所述第一支臂1011和所述第四支臂1030施加力,使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发生相对转动,当枢转至所述第一定位孔1013正好对准所述安装孔105时,撤销拉动所述拉环1041的拉力,使所述伸缩端头1043复位。复位后的伸缩端头1043会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1013,重新起到定位作用,使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不再发生相对枢转,此时所述折叠机构1处于折叠状态。
[0036]此外,为了减小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之间的相对枢转时的摩擦力,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之间还设置有润滑件,如图4和图7所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润滑件为环形件107,所述环形件107为两个,分别沿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两个端部的内壁设置,且突出于所述二枢转部1020内壁设置。所述环形件107也可拆分为两个半环形件,第一半环形件沿第一分体1021的内壁设置,第二半环形件沿所述第二分体1022的内壁设置,当所述第一分体1021和所述第二分体1022对接固定在一起后,第一半环形件和第二半环形件也随之对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形件107。由于环形件107突出于所述二枢转部1020内壁设置,因此在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相对枢转的过程中,只有环形件107与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之间存在接触摩擦,因而减小了摩擦力,更加有利于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的相对枢转。
[0037]当然,还可以在所述环形件107与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之间涂润滑油,更进一步减小摩擦。
[0038]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润滑件也可以采用轴承连接件,所述轴承连接件的外圈与所述第二枢转部1020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轴承连接件的内圈与所述第一枢转部1010的外壁固定连接,如此也可以减小第一枢转部1010和第二枢转部1020之间相对枢转时的摩擦力。
[0039]实施例二
[°0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自行车20,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电动自行车20包括转向部201、车轮、车座204及实施例一中的所述折叠机构10。所述车轮包括后轮203和前轮202,其中所述后轮203为主动轮,所述前轮202为从动轮。
[0041 ] 所述转向部201包括把手2011、前管2016以及电池2014,所述把手2011设置于前管2016的顶端,供用户控制电动自行车的行驶方向,所述电池2014固定于前管2016上,用于给所述后轮203提供动力。所述第二支臂1012的自由端通过第一连接件2012可枢转地与所述前管2016相连,即所述第二支臂1012能够以所述前管2016为轴转动。所述第三支臂1029的自由端通过第二连接件2015与所述前管2016相连,所述第三支臂1029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15可枢转地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2015为一可沿所述前管2016上下滑动的滑筒,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在折叠机构10折叠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2015能够随着第三支臂1029移动。第四支臂1030的自由端处设置有后叉206,所述后叉206与所述后轮203的轮轴固定连接。所述前管2016的底端设置有一前叉2013,所述前叉2013与所述前轮202的轮轴固定连接.
[0042]所述第一支臂1011的自由端设置一套管207,且与所述第一支臂1011 —体成型。所述车座204连接有一安装杆205,所述安装杆205插入在所述套管207内后通过螺钉螺栓连接件固定即可完成所述车座204的安装,且插入深度可以调节,从而可以满足用户对不同高度车座的需求。
[0043]需要说明的,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前”、“后”均是当用户骑在电动自行车上时的“前”、“后”,仅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定义,并不能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44]当然,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动自行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及定位机构,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通过枢转结交叉连接,所述枢转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臂上的第一枢转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臂上的第二枢转部,且所述第一枢转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枢转部内,所述第一枢转部、第二枢转部可相对转动,所述定位机构设置于枢转结上用以使第一枢转部、第二枢转部之间相对定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转部包括可拆卸地组装于一起的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自行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设有第一缺口及第二缺口,所述第二分体设有与第一缺口相对的第三缺口及与第二缺口相对的第四缺口,第一缺口对接第三缺口形成第一通口,第二缺口对接第四缺口形成第二通口,第一支撑臂包括贯穿第一通口的第一支臂、贯穿第二通口的第二支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自行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臂包括自第一分体延伸的第三支臂及自第二分体延伸的第四支臂,且第三支臂与第一缺口相对、第四支臂与第三缺口相对。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自行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转部与第二枢转部之间设置有轴承或润滑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安装于第二枢转部上的定位件及设置于第一枢转部上的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在两枢转部相对枢转的方向上间隔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自行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转部及第二枢转部均呈套筒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自行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枢转部的两个端部均设有套于第二枢转部外侧的紧固件。9.一种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部、车轮、车座及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机构,所述车轮包括后轮和前轮,所述第二支臂可枢转地连接于转向部上,所述第三支臂的自由端通过一滑筒与所述转向部相连接,第三支臂可枢转地连接于滑筒上,滑筒可滑动地套置于转向部上,所述前轮设置于所述转向部,所述第四支臂的自由端连接有后轮,所述车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臂的自由端处。10.根据权利9所述的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部包括一把手和一前管,所述把手置于所述前管的顶端,所述前轮置于所述前管的底端。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5554454SQ201620184577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0日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