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柱内板上段和d柱内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43859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D柱内板上段和d柱内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D柱内板上段和D柱内板连接结构,其中,所述D柱内板上段形成为铝合金一体件,所述D柱内板上段为Y形结构,所述D柱内板上段在所述Y形结构的交叉处形成增厚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柱内板上段通过采用铝合金一体件,能够大大减轻重量。另外,通过在Y形结构的交叉处形成增厚部,可以弥补因采用铝合金材质导致的刚度下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上段具有与钣金件相当的刚度。
【专利说明】
D柱内板上段和D柱内板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D柱内板上段和D柱内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车辆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性是人们购买车辆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车身刚度对于车辆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其中,D柱结构对于车身后部刚度影响重大。为保证提供所需的刚度,现有的D柱结构(D柱内板上段、D柱内板下段等)通常是钣金冲压件,零件沉重,不符合低油耗发展理念。
[0003]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D柱结构较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D柱内板上段,以减轻D柱结构的重量并降低成本。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种D柱内板上段,其中,所述D柱内板上段形成为铝合金一体件,所述D柱内板上段为Y形结构,所述D柱内板上段在所述Y形结构的交叉处形成增厚部。
[0007]优选地,所述D柱内板上段为铝合金压铸件。
[0008]优选地,所述D柱内板上段上设置有加强筋。
[0009 ]优选地,所述D柱内板上段一体设置有后背门铰链加强板部。
[001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D柱内板上段具有以下优势:
[0011 ] —方面,通过采用铝合金一体件,能够大大减轻D柱内板上段的重量;另一方面,通过在Y形结构的交叉处形成增厚部,可以弥补因采用铝合金材质导致的刚度下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上段具有与现有技术的钣金件相当的刚度。
[001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D柱内板连接结构,以减轻D柱结构的重量并降低成本。
[0013]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14]一种D柱内板连接结构,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后横梁下板和C柱内板,其中,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上段,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和所述C柱内板分别与所述Y形结构的两个分叉部固定。
[0015]优选地,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和所述C柱内板均为钣金冲压件,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和所述C柱内板分别与所述Y形结构的两个分叉部通过锁铆固定。
[0016]优选地,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包括D柱内板下段,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Y形结构的另一个分叉部固定。
[0017]优选地,所述D柱内板下段为钣金冲压件,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Y形结构的另一个分叉部通过锁铆固定。
[0018]优选地,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后横梁上板,所述顶盖后横梁上板分别与所述D柱内板上段和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固定。
[0019]优选地,所述顶盖后横梁上板为钣金冲压件,所述顶盖后横梁上板与所述D柱内板上段通过锁铆固定并与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焊接固定。
[0020]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与上述D柱内板上段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21]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D柱内板上段,2-增厚部,3-加强筋,4-后背门铰链加强板部,5-顶盖后横梁下板,6-C柱内板,7-锁铆,8-D柱内板下段,9-顶盖后横梁上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7]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28]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及其【具体实施方式】。
[00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D柱内板上段,其中,所述D柱内板上段I形成为铝合金一体件,所述D柱内板上段I为Y形结构,所述D柱内板上段I在所述Y形结构的交叉处形成增厚部2。
[0030]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上段2中,一方面,通过采用铝合金一体件,能够大大减轻D柱内板上段的重量;另一方面,通过在Y形结构的交叉处形成增厚部,可以弥补因采用铝合金材质导致的刚度下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上段具有与现有技术的钣金件相当的刚度。
[0031]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上段可以通过各种适当的工艺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D柱内板上段I为铝合金压铸件,以便工业生产并使D柱内板上段获得足够的力学性能。
[0032]另外,为进一步加强D柱内板上段本身的强度和刚度,如图1所示,所述D柱内板上段I上设置有加强筋3。其中,根据需要可以相应设置加强筋3的数量和位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0033]现有技术中,D柱内板上段与后背门铰链加强板为两个单独的部件,并需要在装配时通过固定件彼此连接,生产时需分别为D柱内板上段和后背门铰链加强板设计模具,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工艺步骤。由于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上段I为铝合金材质,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适当工艺(例如上述压铸)形成一体件,可以方便地集成后背门铰链加强板功能。因此,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所述D柱内板上段I可以一体设置有后背门铰链加强板部4,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能够进一步减重和降低成本。
[00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D柱内板连接结构,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后横梁下板5和C柱内板6,其中,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上段I,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和所述C柱内板6分别与所述Y形结构的两个分叉部固定。
[0035]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连接结构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D柱内板上段I,因而能够大大减重并保持与现有的钣金件相当的刚度,兼顾了成本和品质。
[0036]其中,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和所述C柱内板6可以均为钣金冲压件。由于D柱内板上段I为铝合金件,焊接性较差,因而可以通过适当的固定件实现D柱内板上段I与顶盖后横梁下板5和C柱内板6的连接。例如,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和所述C柱内板6可以分别与所述Y形结构的两个分叉部通过锁铆7固定。
[0037]此外,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可以包括D柱内板下段8,所述D柱内板下段8与所述Y形结构的另一个分叉部固定。其中,所述D柱内板下段8可以为钣金冲压件。为方便与铝合金的D柱内板上段I连接,优选地,所述D柱内板下段8与所述Y形结构的另一个分叉部通过锁铆7固定。
[0038]另外,如图1所示,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还包括顶盖后横梁上板9,所述顶盖后横梁上板9分别与所述D柱内板上段I和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固定。其中,所述顶盖后横梁上板9可以为钣金冲压件,可以与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焊接固定。为方便与铝合金的D柱内板上段I连接,优选地,所述顶盖后横梁上板9与所述D柱内板上段I通过锁铆7固定。
[00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D柱内板上段,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内板上段(I)形成为铝合金一体件,所述D柱内板上段(1)为Y形结构,所述D柱内板上段(I)在所述Y形结构的交叉处形成增厚部(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内板上段,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内板上段(I)为铝合金压铸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内板上段,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内板上段(I)上设置有加强筋(3)。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D柱内板上段,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内板上段(I)一体设置有后背门铰链加强板部(4)。5.—种D柱内板连接结构,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后横梁下板(5)和C柱内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设置有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D柱内板上段(I),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和所述C柱内板(6)分别与所述Y形结构的两个分叉部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D柱内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和所述C柱内板(6)均为钣金冲压件,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和所述C柱内板(6)分别与所述Y形结构的两个分叉部通过锁铆(7)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D柱内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包括D柱内板下段(8),所述D柱内板下段(8)与所述Y形结构的另一个分叉部固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D柱内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内板下段(8)为钣金冲压件,所述D柱内板下段(8)与所述Y形结构的另一个分叉部通过锁铆(7)固定。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D柱内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内板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后横梁上板(9),所述顶盖后横梁上板(9)分别与所述D柱内板上段(I)和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固定。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D柱内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上板(9)为钣金冲压件,所述顶盖后横梁上板(9)与所述D柱内板上段(I)通过锁铆(7)固定并与所述顶盖后横梁下板(5)焊接固定。
【文档编号】B62D25/04GK205632673SQ201620496988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7日
【发明人】王维松, 李军帅, 朱博然, 马君, 刘振国, 汪永健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