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旋翼直升机安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7193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直升机安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旋翼直升机安全系统,尤其适用于直升机在水面及陆地上的安全着陆。



背景技术:

直升机是一种以旋翼动力装置驱动的,能垂直起落及前后、左右飞行且可悬空滞留的航空器[1]。英文名是helicopter .直升机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三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所以旋翼一般由涡轮轴发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通过由传动轴及减速器等组成的机械传动系统来驱动,也可由桨尖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来驱动。

目前实际应用的是机械驱动式的单旋翼直升机及双旋翼直升机,其中又以单旋翼直升机数量最多。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可达300km/h以上,俯冲极限速度近400km/h,使用升限可达6000m(世界纪录为12450m,一般航程可达600~800km左右。携带机内、外副油箱转场航程可达2000km以上。根据不同的需要直升机有不同的起飞重量。当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机最大的是俄罗斯的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t,有效载荷20t)。目前实际应用的是机器驱动式单旋翼直升机。直升机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做低空(离地面数米)、低速(从悬停开始)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特别是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由于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用途及发展前景。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在民用方面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海上油井与基地间的人员及物资运输是民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现在的直升机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现在的直升机上方设计有螺旋桨,所以不能安装降落伞;导致直升机出现机械故障等诸多因素时无法挽救,导致直升机坠毁。

现有直升机应急降落时,是通过改变螺旋桨至负桨距,通过螺旋桨旋转惯性及直升机下落速度,让螺旋桨产生旋转,在离地较近时迅速改变桨距至正桨距,螺旋桨通过惯性旋转短时间产生升力,已达到降低直升机坠落速度减小经济损失,增加生命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着陆安全、减震效果好、可以保证多旋翼直升机在水面及陆地上安全降落的多旋翼直升机安全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多旋翼直升机安全系统,所述安全系统包括通过引导伞绳连接的降落伞包和气缸的一端,气缸内设有活塞,气缸的另一端由进气管通过第一电磁阀与第一储气罐或第一气体发生器连接。

为了便于直升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降落在地面或水面上,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安全系统还包括第二储气罐或第二气体发生器,第二储气罐或第二气体发生器由第二充气管通过第二电磁阀与第一单向阀的进气端连接,第一单向阀的排气端通过第一排气管与第一安全气囊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安全系统还包括充气装置,充气装置排风口与第三充气管的一端连接,第三充气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单向阀的进气端连接,第二单向阀的排气端通过第二排气管与第二安全气囊的进气口连接,第二安全气囊内安装有第三气体发生器。其中第一安全气囊与第二安全气囊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安装在直升机内,也可以不用安装。

为了便于对各种器件的安装、便于操作、便于维修、便于调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降落伞包、气缸、第一电磁阀、第一储气罐、第二储气罐、第二电磁阀、充气装置、第一安全气囊、第二安全气囊、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直升机的机体内部。

为了使得充入第二安全气囊内的气体,直升机在陆地降落后不会由于气囊内气体导致反弹损坏直升机,需将其气体排出去,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在所述第二安全气囊上设置有排气口,且第二安全气囊采用救生气垫结构。在飞机触地时由于压力自动释放第二安全气囊内气体。

为了安全气囊的便于加工制作,便于使用,便于回收再利用,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安全气囊与第二安全气囊呈上下及内外包裹连接设置。

为了安全气囊的便于加工制作,便于使用,便于回收再利用,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安全气囊与第二安全气囊的充气单独控制。

为了提高安全气囊的耐用性能和安全性能,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安全气囊与第二安全气囊采用现有安全气囊材料制作,或第二安全气囊采用具有透气性的纤维布制作。

为了简化单向阀的结构,使其便于使用,且体积小,灵活便用,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的结构为簧片阀的结构。

为了缩小储气罐的体积,使其便于加工,便于安装,便于使用,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储气罐与第二储气罐为一整体储气罐或是连接成一体结构的储气罐。

为了便于实现对于电磁阀及充气装置控制,以便于控制直升机的安全着陆过程,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充气装置、第一气体发生器、第二气体发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气体发生器分别与直升机内的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该多旋翼直升机安全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着陆安全便捷、减震效果好、可以保证直升机在水面及陆地上安全降落等特点。多旋翼直升机在紧急着陆时可先由第一储气罐通过第一电磁阀开启后向气缸内充气,气缸通过活塞将降落伞的引导伞发射至空中,通过引导伞牵引主伞至空中,可以降低降落伞的开伞高度。第二储气罐通过经由第一单向阀可向第一安全气囊内充气,第一安全气囊内充气后可用于直升机在水面上着陆。若启动充气装置通过第二单向阀可向第二安全气囊内充气,第二安全气囊内充气后可用于直升机在陆地上着陆。第一安全气囊与第二安全气囊在平时安全飞行,或着落后均被设置在机舱内部,只有遇到特殊情况时才会将第一安全气囊或第二安全气囊由机舱中放出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旋翼直升机安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多旋翼直升机;2、引导伞绳;3、降落伞包;4、气缸;5、活塞;6、进气管;7、第一电磁阀;8、第一储气罐;9、第二储气罐;10、第二充气管;11、第二电磁阀;12、第一单向阀;13、第一排气管;14、第一安全气囊;15、充气装置;16、第三充气管;17、第二单向阀;18、第二排气管;19、第二安全气囊;20、排气口;21、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旋翼直升机1的安全系统,所述安全系统包括通过引导伞绳2连接的降落伞包3和气缸4的一端,气缸4内设有活塞5,气缸4的另一端由进气管6通过第一电磁阀7与第一储气罐8连接,或与第一气体发生器连接(图中未视)。

为了便于直升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降落在地面或水面上,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安全系统还包括第二储气罐9或第二气体发生器(图中未视),第二储气罐9或第二气体发生器由第二充气管10通过第二电磁阀11与第一单向阀12的进气端连接,第一单向阀12的排气端通过第一排气管13与第一安全气囊14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安全系统还包括充气装置15,充气装置15的排风口与第三充气管16的一端连接,第三充气管16的另一端与第二单向阀17的进气端连接,第二单向阀17的排气端通过第二排气管18与第二安全气囊19的进气口连接,第二安全气囊内安装有第三气体发生器(图中未视)。第一、第二、第三气体发生器与现有技术中汽车安全气囊相同。其中第一安全气囊与第二安全气囊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安装在直升机内,也可以不用安装。

为了便于对各种器件的安装、便于操作、便于维修、便于调整,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降落伞包3、气缸4、第一电磁阀7、第一储气罐8、第二储气罐9、第二电磁阀11、充气装置15、第一安全气囊14、第二安全气囊19、第一单向阀12和第二单向阀17、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直升机1的机体内部。

为了使得充入第二安全气囊19内的气体,在直升机降落后可快速地将其气体排出去,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还有,在所述第二安全气囊19上设置有排气口20,在所述排气口20上设置有阀门21,且第二安全气囊采用救生气垫结构。在飞机触地时由于压力自动释放第二安全气囊内气体。

为了安全气囊的便于加工制作,便于使用,便于回收再利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还有,可将所述第一安全气囊14与第二安全气囊19可呈上下及内外包裹连接设置。

为了安全气囊的便于加工制作,便于使用,便于回收再利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安全气囊与第二安全气囊的充气单独控制,还可将所述第一安全气囊14与第二安全气囊19互不连接分别单独设置。

为了提高安全气囊的耐用性能和安全性能,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安全气囊14与第二安全气囊19均由橡胶材料制成,或第二安全气囊19采用具有透气性的纤维布制作。

为了简化单向阀的结构,使其便于使用,且体积小,灵活便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单向阀12与第二单向阀17的结构为簧片阀的结构。

为了缩小储气罐的体积,使其便于加工,便于安装,便于使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储气罐与8第二储气罐9为一整体储气罐或是连接成一体结构的储气罐。

为了便于实现对于电磁阀及充气装置控制,以便于控制直升机1的安全着陆过程,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案还有,所述充气装置15、气体发生器、第一电磁阀7和第二电磁阀11分别与直升机1内的控制器(图中未视)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