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方法及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81072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头方法及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多个纺纱线接头的接头方法及接头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针织物的编织的纺纱线,如果施加过度的张力则存在在编织 中途断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将断裂的纺纱线和新的纺纱线接头 而再次开始编织。接头不仅是为了修复切断的纺纱线,也在以作为纺 纱线的一种的针织纱编织具有嵌花花纹的针织物等时进行(例如参照
日本特开平6-2250号公报)。
在第一个现有技术的接头方法中,由打结装置使两根纺纱线的端 部联结而形成结头,从而使两根纺纱线接头。在这种情况下,各纺纱 线的前端侧的部分从结头突出。各纺纱线的前端侧部分形成结头后, 可以切断而变短,但不能完全消除。
第二个现有技术的接头方法是由捻接器装置不形成结头地将纺纱 线接头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使两根纺纱线的端部朝向相互相反的方 向重合配置,并且通过喷吹压縮空气将两根纺纱线的端部络合而接头。 由该种接头方法,纺纱线的接头区域外观上形成"I"字形(例如参照 曰本特公昭60-39767号公报)。
图13是表示用第三个现有技术的接头方法所获得的纺纱线的图。 第三个现有技术的接头方法为使纺纱线1、 2的端部la、 2a朝向相同方 向重合配置,并通过喷吹压縮空气,形成纺纱线1、 2的端部la、 2a 络合的络合部4而接头。由该接头方法,纺纱线l、 2的接头区域3外 观上形成"T"字形(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27463号公报)。在第一个现有技术的接头方法中,在接头后的纺纱线上形成的结 头变为数倍于纺纱线外径的直径。因此,如果该结头出现在针织物的 表面线圈侧,则有损针织物的外观。为了不损害外观,需要将结头放 入针织物内侧的织疵处理工序。
在第二个现有技术的接头方法中,由于使两根纺纱线朝向相互相 反的方向重合并络合,因此两根纺纱线的未重合的部分进一步捻接, 存在其外径变小,获得的纺纱线的强度不充分的情况。因此,限定可 接头的纺纱线。例如,作为使由股线及化学纤维构成的纺纱线等接头 的纱线使用后,存在在编织中途纺纱线的接头区域断裂的情况。
在第三个现有技术的接头方法中,由于纺纱线的接头区域3配置
为"T"字形,因此相互的纱线l、 2的端部la、 lb络合的络合部4相 对于接头区域3的剩余部向外侧突出。该络合部4如果出现在针织物 的表面线圈侧,则有损针织物的外观。为了不损害外观,需要为了将 络合部4放入针织物的内侧以使络合部4配置在针织物的内侧的织疵 处理工序。该问题除了将接头的纺纱线用于针织物的编织外,在用于 织物的织造的情况下也同样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头方法和接头装置,其确保由接头 获得的纺纱线的强度,并可省略接头后的织疵处理工序。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头方法,用于连接多个纺纱线的端部,其特征 在于,具有
纺纱线连接工序,将多个纺纱线相互连接,在各纺纱线上形成如
下部分连接部,在从多个纺纱线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的方向上分隔 的分隔部相互连接而成;突起部,从连接部延伸到各纺纱线的前端部; 及多个分支部,从连接部向多个纺纱线的基端部分别延伸,
6突起部固定工序,使上述突起部沿多个分支部中的至少一个分支 部重合,以将上述突起部和与上述突起部重合的分支部固定。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固定有上述 突起部的分支部为相对于连接部配置在供给输送各纺纱线的喂纱方向 上流侧的分支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使突起部和 分支部分别部分解捻后,使解捻的部分相互络合而将突起部固定在分 支部上。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使突起部绕 分支部的轴线旋转而使突起部巻贴于分支部,从而将突起部固定在分 支部上。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在防止分支 部与突起部共同旋转的状态下将突起部巻贴于分支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向着将要固 定的分支部并沿突起部所朝向的方向喷吹压縮流体而将突起部和分支 部固定。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纺纱线连接工序中,由使多个纺 纱线络合而连接的方法和使多个纺纱线系结而连接的方法的任意一 个,将多个纺纱线的分隔部相互连接。
另外,本发明是以上述接头方法进行接头的纺纱线。
另外,本发明是利用以上述接头方法进行接头的针织纱来编织的 针织物。另外,本发明是一种接头装置,用于连接多个纺纱线的端部,其 特征在于,具有
纺纱线连接单元,将多个纺纱线相互连接,在各纺纱线上形成如 下部分连接部,在从多个纺纱线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的方向上分隔 的分隔部相互连接而成;突起部,从连接部延伸到各纺纱线的前端部; 及多个分支部,从连接部向多个纺纱线的基端部分别延伸,
突起部固定单元,使上述突起部沿多个分支部中的至少一个分支 部重合而将上述突起部和与上述突起部重合的分支部固定。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突起部固定单元将突起部固定到分 支部上,该分支部相对于连接部配置在供给输送各纺纱线的喂纱方向 上流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突起部固定单元由将突起部和分支 部部分解捻后,使解捻的部分相互络合的络合方法或使突起部绕分支 部的轴线旋转而使突起部巻贴于分支部的方法的任意一个,固定突起 部和分支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纺纱线连接单元使用使多个纺纱线 络合的方法或系结的方法而将多个纺纱线的分隔部相互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纺纱线连接单元包含第一捻接头, 向多个纺纱线重合的部分喷吹压縮流体而使多个纺纱线连接,
上述突起部固定单元包含第二捻接头,向上述突起部喷吹压縮流 体而将突起部和分支部固定。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及优点从下述的详细说明和图面可明确。
8图1A 图ID是用于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头方法的顺 序的针织纱的正面图。
图2是表示具有接头装置30的横机31的图。 图3是将包含于接头装置30的各捻接头33、 34放大表示的放大 透视图。
图4是表示接头装置30的突起部固定工序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突起部固定工序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6A 图6D是表示突起部固定工序的各步骤中接头装置30的动 作的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头方法
的第二捻接头34的透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7A的S8-S8剖面线所见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从图8的S9-S9剖面线所见的剖面图。
图IOA及图IOB是简化表示实现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头方法的接头
装置30A的图。
图ll是表示在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纺纱线连接工序中连 接后的针织纱24B的正面图。
图12A 图12D是分别表示突起部23a、 23b被固定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3是表示在第三个现有技术的接头方法中所获得的纺纱线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A 图1D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头方法的顺 序的针织纱的正面图。按图1A 图1D的顺序进行接头顺序。接头方法 是用于使两根针织纱21、 22接头的方法。接头方法例如在使与编织中 的针织纱不同颜色的针织纱在编织中的针织纱上接头的情况下使用。 另外,接头方法也用于使新的针织纱在断裂的针织纱上接头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两根针织纱21、 22接头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头方法中,首先准备作为纺纱线的
两根针织纱21、 22 (图1A)。接着使针织纱21、 22的前端部21a、 22a 朝向相同方向重合配置。在本发明中所谓"朝向相同方向"是指"使 针织纱21、 22的前端部21a、 22a的端面朝向相同方向"。各针织纱 21、 22沿从前端部21a、 22a朝向基端部21d、 22d的方向,在离开预 先设定的突出量H1的位置设置分隔部21c、 22c。在使各针织纱21、 22重合的状态下,至少各针织纱21、 22在从前端部21a、 22a到分隔 部21c、 22c的部分、即前端部重合部分21e、 22e上相互沿相同方向延 伸重合(图1B)。
重合配置后,使两根的针织纱21、 22中的前端重合部分21e、 22e 解捻。接着使解捻后的前端部重合部分21e、 22e相互络交,并使两根 针织纱21、 22的前端重合部分21e、 22e—体地连接(图1C)。由此, 两根针织纱21、 22形成相互连接的连接后的针织纱24。连接后的针织 纱24形成有连接部50,由连接前的各针织纱21、 22的各分隔部21c、 22c相互连接而成;突起部23,从连接部50延伸到连接前的各针织纱 21、 22的前端部21a、 22a;和两个分支部51、 52,从连接部50向连 接前的针织纱21、 22的基端部21d、 22d分别延伸。各分支部51、 52 分别与除去接头前的各针织纱21、 22的前端重合部分21e、 21b的剩余 部分相当。另外,分支部51、 52以连接部50为起点分支为两股。这 样使两根针织纱21、 22用前端重合部分21e、 22e连接,并且形成连接 后的针织纱24的工序与纺纱线连接工序相当。
接着,将突起部23曲折,并将突起部23沿两个分支部51、 52中 的一个分支部51重合配置。在该状态下,将突起部23和与一侧分支 部51重合的部分部分解捻。接着使解捻的部分相互络合,将突起部23 沿一个分支部51重合固定(图1D)。这样将突起部23配置并固定在 至少一个分支部51的工序与突起部固定工序相当。被接头的接头后的针织纱25,由于突起部23的前端部23a固定在分支部51上,因此可 使突起部23相对于分支部51突出的突出量H2与突起部固定前的突出 量H1相比变小(H2〈H1)。例如,突起部固定前的突出量H1为15mm, 与此相对,突起部固定后的突出量H2为lmm。但是上述突出量H1、 H2是一个例子,根据纺纱线的种类、将要接头的根数、压縮空气的喷 吹量等的接头条件有很大的变化。
图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头装置30的横机31 的图。图3是将包含于接头装置30的各捻接头33、 34放大表示的透 视图。对于图3,上下方向是指朝向纸面的上下方向。下方为从喂纱方 向上流侧向喂纱方向下流侧的方向。上述的接头方法由本实施方式的 接头装置30达成。接头装置30是空气捻接器,包含在编织针织物的 横机31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根针织纱是用于编织的使用中的针织 纱和将要相对于使用中的针织纱接头的其他的针织纱。其他的针织纱 从多个针织纱中适当地选择。
接头装置30具有第一捻接头33和第二捻接头34。各捻接头33、 34通过向两根纺纱线相互重合的部分喷吹压縮流体,并使重合的部分 分别解捻的同时相互络交,从而使两根纺纱线的重合部分一体地连接。
第一捻接头33是进行上述纺纱线连接工序以使两根针织纱21、22 相互连接的纺纱线连接单元。第一捻接头33形成有第一槽部33a,该 第一槽部33a规定轴线Ll沿一个水平方向Xl (以下称为"X1"方向) 延伸的圆筒状的第一捻接空间60。第一槽部33a形成有用于向第一捻 接空间60供给压縮空气的第一喷嘴33b。另外,第一槽部33a从XI 方向一端到另一端,在上方向X2 (以下称为"X2方向")开口。该开 口部33c形成随着从第一槽部33a沿X2方向远离而末端扩大的三角柱 状的第一出入口空间61。
第二捻接头34是进行上述的突起部固定工序以将突起部23与分
11支部51固定的突起部固定单元。第二捻接头34形成有,该第二槽部
34a规定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第二捻接头空间62。第二槽部34a 形成有用于向第二捻接空间62供给压縮空气的第二喷嘴34b。另外, 第二槽部34a从上下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沿另一水平方向X3 (以下称 为"X3方向")开口。该开口部34c形成有随着从第二槽部34a远离 X3方向而末端放大的三角柱状的第二出入口空间63。另外第二喷嘴 34b随着沿水平方向远离第二捻接空间62而向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 式中,第二捻接空间62的轴线L2和第二喷嘴34b的轴线L3形成相对 角度9为30度。。第二喷嘴34b从喷嘴开口朝向第二捻接空间62的 中心沿倾斜方向A喷出压缩空气,该倾斜方向A随着沿与喂纱方向B 垂直的方向前进而向着与喂纱方向B的相反方向、即朝向上方前进。 倾斜方向A和第二捻接空间62的轴线L2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具有接头装置30的横机31,例如日本特开2006-118059号公报所 公开。如图2所示,横机31具有多个喂纱器37,其将在接头装置30 接头的针织纱41向织针喂纱。横机31通过切换与三角座滑架36连动 的喂纱器37,能够选择性地切换供给织针的针织纱41。但是由于可使 用的喂纱器37的数目有限制,因此可使用的针织纱41的种类有限制。 通过在接头装置30切换针织纱41的种类,能够增加喂纱器37可喂纱 的针织纱41的种类。
在针织纱41的喂纱路径中,在接头装置30和喂纱器37之间,为 了抑制作用于针织纱41的张力急剧变动,设有针织纱41的定量输送 装置38。另外,横机31具有控制部39和计数器部40。控制部39以 作用于针织纱的张力的变动较小作为条件,预先计算编织针织物所需 的针织纱长度,例如沿线圈横列方向编织一列所需的针织纱的长度。 另外,控制部39从设于三角座滑架36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出三角座滑 架36的位置。控制装置39根据三角座滑架的36的位置和计算出的针 织纱长度计算对针织纱41接头的时刻。控制装置39根据计算结果使 接头装置30进行接头。另外控制装置39在进行接头的情况下,与未接头的情况相比,进行控制以使针织纱的定量输送装置38的速度下降。
另外计数器部40计数时间并将计时结果发送给控制部39。
图4是表示接头装置30的接头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 突起部固定工序的顺序的流程图。图6A 图6D是表示突起部固定工序 的各步骤中接头装置30的动作的图。在图6A 图6D中,针织纱的喂 纱方向B设定为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例如在嵌花编织等中从 一个喂纱器37供给不同性质的针织纱时使用。
控制部39,在判断从现在的编织的线圈编织到切换花色的位置所 需的针织纱的长度和从第一捻接头33到编织花色切换位置的织针的针 织纱的路径一致时,进入步骤sl,使接头装置30开始接头。
在作为纺纱线连接工序的步骤sl中,例如由与日本特开 2005-314104号公报公开的接头装置的接头方法相同的方法,连接两根 针织纱21、 22。具体而言,由导向部件将连接前的两根针织纱21、 22 的前端重合部分21e、 22e从第一出入口空间61导入第一捻接头空间 60。此时, 一侧的针织纱21,除去前端重合的部分21e的剩余部分21f 从第一捻接空间60向上方延伸。另外,其他的针织纱22,除去前端重 合的部分22e的残余部分22f从第一捻接头空间60向下方延伸,并穿 过第二捻接空间62。在该状态下,通过夹纱机构对各针织纱21、 22的 分隔部21c、 22c附近进行夹持,并且通过切割器切断各针织纱21、 22 的前端部21a、 22a附近。两根针织纱21、 22的前端重合部分22e、 22e 以沿Xl方向重合的方式嵌入第一槽部33a (图6A)。
接着接头装置30从第一喷嘴33b向第一捻接空间60喷吹压縮空 气,以开始针织纱21、 22的各前端重合部分21e、 22e的络交。从开始 喷吹压縮空气到经过第一设定时间tl后,停止喷吹压縮空气。第一设 定时间tl,例如是100msec,设定为前端重合部分21e、 22e的外形不 过度变小的时间。这样通过使两根针织纱21、 22的前端重合部分21e、
1322e络交并一体化,形成具有突起部23的针织纱24。停止喷吹压縮空 气后,解除夹纱而释放连接后的针织纱24,并且再次开始针织纱24的 输送。由此针织纱连接工序结束,移向步骤s2。
在作为突起部固定工序的步骤s2中,依次进行图5的s21 s25的 顺序。首先,在步骤s21中,判断纺纱线连接工序结束后,开始计数器 部40的计数,并移向步骤s22。在步骤s22中,由定量输送装置38将 连接后的针织纱24沿喂纱方向B输送,并且控制部39判断计数器部 40的计数是否经过第二设定时间t2。
通过向喂纱方向B输送连接后的针织纱24,突起部23从第一捻 接空间60脱出。由此针织纱24中,两个分支部51、 52沿上下方向延 伸,突起部23向XI方向突出(图6B)。此时以连接部50为起点, 一个分支部51向上方延伸,另一个分支部52向下方延伸。另外其他 的分支部52嵌入第二槽部34a。
驱动定量输送装置38而将针织纱24向喂纱方向B输送后,突起 部23嵌入第二槽部34a。由第二槽部34a的上方侧的开口部34d,突起 部23从第二槽部34a的下方侧的开口部34e向上方侧的开口部34d折 叠。由此突起部23从根部到前端部23a沿作为喂纱方向上流侧的一个 分支部51重合(图6C)。这样从突起部23和一个分支部51从第一槽 部33a脱出后到嵌入第二槽部34a的时间为第二设定时间t2。第二设定 时间t2例如为100msec。控制部39如果判断为未经过第二设定时间t2, 则返回步骤s22而重复进行判定,如果判断经过第二设定时间t2,则移 向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开始从第二喷嘴32b开始向第二捻接空间62喷吹 压縮空气。由此嵌入第二槽部34a的突起部23和一个分支部51开始部 分络交。具体而言,从第二喷嘴32b喷射的压縮空气沿倾斜方向A进 入。这样通过向倾斜方向A喷吹压縮空气,突起部23朝向一个分支部
1451倒下,相互变得容易络交。开始喷吹压縮空气后,移向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计数器部40的计数判断开始向第二捻接空间62 喷吹压縮空气后是否经过第三设定时间t3。第三设定时间t3是从开始 喷吹到能够确保突起部23和一个分支部51络交所得的接头后的针织 纱25的强度,并能够确保两个分支部51、 52的接合强度的时间。虽 然使连接后的针织纱24在空气流中暴露的时间变长接合强度变高,但 是连接后的针织纱24的接头附近的外径变细,针织纱自身的强度变弱。 相反使连接后的针织纱24在空气流中暴露的时间变短,接合强度变弱。 考虑这些状况决定第三设定时间t3。第三设定时间t3例如为100msec。 如果判断为未经过第三设定时间t3,则返回步骤s24并重复进行判断, 并且在判断为经过第三设定时间t3后移向步骤25。
在步骤s25中,停止向第二捻接空间62供给压缩空气,并结束突 起部固定工序。这样由第二捻接头34,突起部23能够以从根部到前端 部22a沿一个分支部51重合的状态形成一体化的针织纱25。结束突起 部固定工序后,突起部23和分支部51 —体化后的针织纱25配置为, 由导向部件沿X3方向通过第二出入口空间63,从第二槽部34a脱离, 穿过开口部34c。
将这样接头获得的针织纱25(41)由喂纱器37向织针喂纱而编织 针织物。由此能够以从一个喂纱器37供给的针织纱25 (41)编织具有 不同花色的针织物。另外通过由接头装置30切换导向喂纱器37的针 织纱的种类,能够增加喂纱器37可喂纱的针织纱41的种类。
根据以上本实施方式的接头方法,在接头连接工序中,通过在分 隔部21c、 22c连接各针织纱21、 22,可防止编织连接时各分支部51、 52的外径变小,并可确保接头的针织纱的强度。另外,在突起部固定 工序中,通过将突起部23沿一个分支部51配置并固定,可使突起部 23相对于分支部51、 52的突出量H2变小。这样能够制造确保强度并无损外观的接头后的针织纱25。
如果使用接头后的针织纱25编织针织物,则可防止突起部23从 针织物的表面线圈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省略确认突起部23从针织物 的表面线圈向外侧突出的作业和将突出的突起部23放入针织物内侧的 作业,省略接头后的织疵处理工序,可用较少的工序提供无损外观的 针织物。另外通过防止突起部23的突出,可使针织物的手感均匀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装置30,能够实现可达成上述动作和效果 的接头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突起部23的分支部51是相对于连 接部50配置在喂纱方向上流侧的分支部。由此突起部23的前端部23a, 与相对于连接部50配置在喂纱方向B的下流侧的情况相比,可使供给 接头后的针织纱25时的送纱的阻力变小,从而能够顺利地向喂纱器37 送纱。
另外,在突起部固定工序中,相对于连接后的针织纱24的延伸方 向,向倾斜方向A喷吹压縮空气。另外将突起部23和分支部51分别 部分解捻后,使解捻的部分相互络合而将突起部23固定在分支部51 上。由此能够防止突起部23和一个分支部51产生过度捻接,并能够 防止接头后的针织纱25的外径的一部分变得极细而强度变小。压縮空 气向着将要固定的分支部51沿突起部23所朝向的方向喷吹。由此, 突起部23朝向将要固定的分支部51倒下,能够更可靠地将突起部23 络交固定在分支部51上。
图7A及图7B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头方法 的第二捻接头34的透视图。图8是表示从图7A的S8-S8剖面线所见 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从图8的S9-S9剖面线所见的剖面图。图10A 及图10B是简化地表示实现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头方法的接头装置30A 的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突起部固定工序,相比第一实施方式除了压縮空气的喷吹方向不同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对于同样的构成省略说明。
第二捻接头34以突起部23嵌入第二槽部34a的状态,并以沿旋 转方向70流动的方式从第二喷嘴34b喷吹压縮空气(图7A),所述旋 转方向20边绕第二捻接空间62的轴线L2旋转边向分支部51的轴线 方向的一侧前进。由此在步骤s23中,嵌入第二槽部34a的突起部23 绕一个分支部51的轴线旋转多次而巻贴于一个分支部51 (图7B)。 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巻贴将突起部23和一个分支部51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二喷嘴34b,压縮空气边向上述倾斜方向A 前进边绕轴线L2旋转流动。由此突起部23朝向一个分支部51倒下, 变为容易地巻贴于一个分支部51 (图8)。另外在垂直于轴线L2的剖 面所见的情况下,倾斜方向A偏离轴线L2而朝向第二槽部34a的内周 面。由此能够使压縮空气沿第二槽部34a的内周面绕轴线L2旋转(图 9)。即使是第二实施方式,通过进行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顺序,也能 够同样地进行接头,并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通过旋转突起部23,无论压縮空气的喷吹时间如何,都可防 止分支部51的捻被解捻,并防止与突起部23重合的分支部51及其附 近区域的直径变细,从而防止接头后的纺纱线的强度变小。另外能够 使压縮流体的喷吹时刻扩大,能够使接头控制容易地实现。另外,旋 转方向70优选为一个分支部51的捻加紧的方向。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头装置30A设有旋转阻力体71、 72,其为 防止各分支部51绕轴线旋转的阻力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阻力体 71、 72由向针织纱41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装置实现,分别配置在第二 捻接头34的喂纱方向的上流侧和下流侧。因此,在突起部固定工序中, 即使产生压縮空气引起的旋转流,也可防止各分支部51、 52与突起部 23共同旋转。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突起部23相对于分支部51的相对旋转,并能够使将突起部23巻贴于分支部51所需的时间縮短。
这样,突起部固定工序将突起部23以沿一个分支部51重合的状 态固定即可,也可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络交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 巻贴方式。另外作为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将突起部23和分支部51机 械地搓条、加捻,从而使它们一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针织纱的接头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可 适用于所有对纤维纺纱的纺纱线进行接头的方法。因此也可适用于由 纺纱线构成的织造用纱的接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23与 相对于连接部50处于喂纱方向B上流侧的分支部51 —体地固定,但 是也可以与相对于连接部50处于喂纱方向B下流侧的分支部52 —体 地固定。在该情况下,可实现将连接后的针织纱24从与喂纱方向B相 反的方向插入第二捻接头34的第二槽部34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方侧配置第一捻接头33,在下方侧配置第 二捻接头34,但是也可以是在下方侧配置第一捻接头33,在上方侧配 置第二捻接头34。在该情况下,喂纱方向B也变为从下方朝向上方的 方向。这样各捻接头33、 34的配置不被限定,X1 X3方向也可以任意 设定。另外也可以在一个捻接头进行纺纱线连接工序和突起部固定工 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捻接头33、 34向纺纱线喷吹压缩空气, 但是也可以向纺纱线喷吹液体等其他的压縮流体。通过向纺纱线喷吹 压縮空气,可以用简单的构成实现纺纱线的连接和突起部的固定。另 外接头装置30也可用于嵌花编织以外。例如通过使横机31具有接头 装置30,能够增加喂纱器37可喂纱的针织纱41的种类。
图ll是表示在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头方法的纺纱线连 接工序中连接的针织纱24B的正面图。图12A 图12D是分别表示突起
18部23a、 23b被固定的状态的正面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纺纱线 连接工序,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相比除了连接方法不同外,具有与 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对于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作为纱线打结装置的打结装置,通过系结 连接多个针织纱21、 22。在两根针织纱21、 22连接的状态下,在上述 分隔部21c、 22c形成结头。由此形成如下部分上述连接部50;突起 部23a、 23b,从连接部50延伸到各针织纱21、 22的前端部21a、 22b; 多个分支部51、 52,从连接部50朝向多个针织纱21、 22的基端部21d、 22f分别延伸。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形成与连接的针织纱21、 22的个 数相同个数的突起部23a、 23b。例如打结装置在日本特开平6-2250号 公报中公开。
即使是第三实施方式,也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突起 部固定工序中,突起部23a、 23b分别以至少沿一个分支部51、 52重合 的状态固定。在突起部固定工序中,可以使各突起部23a、 23b分别络 交固定到一个分支部51 (图12A),另外也可以将各突起部23a、 23b 分别络交固定到不同的分支部51、 52 (图12B)。另外,在突起部固 定工序中,可以将各突起部23a、 23b巻贴固定于一个分支部51 (图 12C),另外也可以将各突起部23a、 23b分别巻贴固定于不同的分支 部51、 52 (图12D)。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突起部固定工序, 突起部23a、 23b也可使从分支部51突出的突出量H12 H15小于突起 部固定前的突出量Hll。
这样,纺纱线连接工序以多个分支部51、 52从突起部23分支的 方式连接各纺纱线21、 22即可,可以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络交方式,也 可以是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系结方式。另外,也可以使用形成图ll所 示的结头以外的打结装置。另外形成突起部23以外的方法,也可以由 搓条方式或加捻方式连接各纺纱线21、 22。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中,对将两根针织纱21、 22接头的方法进行 了说明,但是即使是两根或多根的三根以上的多个针织纱的接头,也 可通过将重合多个针织纱的构造当作一根而适用同样的接头方法。另
外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装置30的设备不限于横机31,也可以是织机
或络纱机等。另外本发明也包含用接头方法接头的纺纱线、由纺纱线 编织和织造的针织物或织物。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或主要的特征的其他各种形态下可实施。 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各点不仅是简单地举例表示,本发明的范围 是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不受说明书限制。进而,属于权利要求范 围内的变形或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在纺纱线连接工序中,在各纺纱线上形成连接部、 突起部、多个分支部。通过在连接部连接各纺纱线,能防止在纺纱线 连接时各分支部的外径变小,并能确保接头的纺纱线的强度。另外, 在突起部固定工序中,通过使突起部沿分支部重合而将突起部和分支 部固定,能够抑制突起部从分支部突出的突出量。另外如果使用接头 后的纺纱线编织针织物,则可防止突起部从针织物的表面线圈向外侧 突出,可省略将从针织物的表面线圈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放入针织物 内侧的织疵处理。
根据本发明,对配置在喂纱方向上流侧的分支部和突起部进行固 定。由此,与突起部的前端配置在喂纱方向下流侧的情况相比,可使 供给纱线时的送纱阻力变小,而能够使接头后的纺纱线的送纱顺利地 进行。
根据本发明,在突起部固定工序中,将突起部和分支部分别部分 解捻后,使它们络合。由此可防止在突起部和分支部之间过度的纱线 络合,并能防止与突起部重合的分支部和其附近区域的直径变细,从 而能防止接头后的纺纱线的强度变小。根据本发明,在突起部固定工序中,使突起部绕分支部的轴线旋 转而将突起部巻贴于分支部。通过旋转突起部,可防止分支部的捻被 解捻,并防止与突起部重合的分支部及其附近区域的直径变细,从而 能防止接头的纺纱线的强度变小。
根据本发明,在突起部固定工序中,通过防止分支部与突起部共 同旋转,能够可靠地进行突起部相对分支部的相对旋转,并能够縮短 使突起部巻贴于分支部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在突起部固定工序中,通过喷吹压縮流体,可朝向 将要固定的分支部施加使突起部倒下的力,能够更可靠地使突起部固 定到分支部。
根据本发明,在纺纱线连接工序中,通过利用络交而连接纱线和 系结连接的方法的任意一个连接纺纱线,能够连接多个纺纱线。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强度降低,并且抑制突起部从分支部分突 出的突出量,从而获得半径方向的凹凸较少的纺纱线。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防止纺纱线的一部分向厚度方向的外侧突 出的针织物。
根据本发明,通过由纺纱线连接单元在连接部连接各纺纱线,能 够防止在纺纱线连接时各分支部的外径变小,能够确保接头的纺纱线 的强度。另外通过由突起部固定单元使突起部沿分支部配置并固定, 能够抑制突起部从分支部突出的突出量。由此防止突起部从针织物的 表面线圈向外侧突出,能够省略使突起部放入针织物内侧的织疵处理。
根据本发明,突起部固定单元使配置在喂纱方向上流侧的分支部和突起部固定,从而使送纱的阻力变小,能够顺利地进行接头后的纺 纱线的送纱。
根据本发明,突起部固定单元将突起部和分支部部分络合或使突 起部巻贴于分支部,从而能够将突起部和分支部固定。
根据本发明,纺纱线连接单元使多个纺纱线络合或系结,从而能 够使多个纺纱线的分隔部相互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一捻接头通过向多个纺纱线重合的部分喷吹压缩 流体而连接多个纺纱线。第二捻接头通过向由第一捻接头形成的突起 部喷吹压縮流体,将突起部和分支部固定。通过这样使用压縮流体, 能够进行多个纺纱线的连接和突起部与分支部的固定。
2权利要求
1. 一种接头方法,用于连接多个纺纱线的端部,其特征在于,具有纺纱线连接工序,将多个纺纱线相互连接,在各纺纱线上形成如下部分连接部,在从多个纺纱线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的方向上分隔的分隔部相互连接而成;突起部,从连接部延伸到各纺纱线的前端部;及多个分支部,从连接部向多个纺纱线的基端部分别延伸,突起部固定工序,使上述突起部沿多个分支部中的至少一个分支部重合,以将上述突起部和与上述突起部重合的分支部固定。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固定有上述突起部的分支部为相对于连接部配置在供给输送各纺纱线的喂纱方向上流侧的分支部。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使突起部和分支部分别部分解捻后,使解捻的部分相互络合而将突起部固定在分支部上。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使突起部绕分支部的轴线旋转而使突起部巻贴于分支部,从而将突起部固定在分支部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在防止分支部与突起部共同旋转的状态下将突起部巻贴于分支部。
6. 如权利要求3 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起部固定工序中,向着将要固定的分支部并沿突起部所朝向的方向喷吹压縮流体而将突起部和分支部固定。
7. 如权利要求1 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纺纱线连接工序中,使多个纺纱线络合而将多个纺纱线的分隔部相互连接。
8. 如权利要求1 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纺纱线连接工序中,使多个纺纱线系结而将多个纺纱线的分隔部相互连接。
9. 一种纺纱线,以权利要求1 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头方法进行接头。
10. —种针织物,利用以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头方法进行接头的针织纱来编织。
11. 一种接头装置,用于连接多个纺纱线的端部,其特征在于,具有纺纱线连接单元,将多个纺纱线相互连接,在各纺纱线上形成如下部分连接部,在从多个纺纱线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的方向上分隔的分隔部相互连接而成;突起部,从连接部延伸到各纺纱线的前端部;及多个分支部,从连接部向多个纺纱线的基端部分别延伸,突起部固定单元,使上述突起部沿多个分支部中的至少一个分支部重合而将上述突起部和与上述突起部重合的分支部固定。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固定单元将突起部固定到分支部上,该分支部相对于连接部配置在供给输送各纺纱线的喂纱方向上流侧。
13.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固定单元将突起部和分支部部分解捻后,使解捻的部分相互络合而将突起部和分支部固定。
14.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固定单元使突起部绕分支部的轴线旋转而使突起部巻贴于分支部,从而将突起部和分支部固定。
15. 如权利要求11 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纺纱线连接单元使多个纺纱线络合以将多个纺纱线的分隔部相互连接。
16. 如权利要求11~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纺纱线连接单元使多个纺纱线系结以将多个纺纱线的分隔部相互连接。
17. 如权利要求13~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纺纱线连接单元包含第一捻接头,向多个纺纱线重合的部分喷吹压縮流体而使多个纺纱线连接,上述突起部固定单元包含第二捻接头,向上述突起部喷吹压縮流体而将突起部和分支部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头方法,能够充分地确保由接头所获得的纺纱线的强度,并且能够省略由接头获得的纺纱线编织的针织物的织疵处理工序。使两根针织纱(21、22)的前端部(21a、22a)朝向相同的方向重合配置,并使针织纱(21、22)相互络合,从而形成突起部(23)和从突起部(23)分支的多个分支部(51、52)。接着使突起部(23)沿一个分支部(51)重合,从而将突起(23)固定在一个分支部(51)上。
文档编号B65H69/00GK101501255SQ20078002501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30日
发明者中井健司, 有北礼治, 畠山泰典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