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垃圾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48304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垃圾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垃圾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在车厢或机舱中的垃圾处置一直是棘手的问题。很多乘客都碰到过垃圾没地方扔的尴尬。虽然现在一些交通工具的设计已将这个问题考虑进去,但效果甚微, 存在不少缺陷。一般而言,目前垃圾收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有限空间内增设垃圾桶,无疑占用了空间,而且很难回收,一旦碰到摇晃等不稳情况,还会发生垃圾外泄。另一种方式就是在座椅后背上添加收集袋或收集箱,收集袋的体积过小,无法满足垃圾量很大的情况, 且不能重复利用,消耗资源;而收集箱由于座椅的厚度和前后座椅间隔的关系而尺寸受到限制。另外,无论哪种方式,都回收困难和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座椅垃圾收集装置,能方便垃圾的收集和回收,而且不占用空间。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座椅垃圾收集装置,设于座椅座体下方,所述座椅座体下方还包括底座和底座前空出的空间,所述垃圾收集装置设于所述空间内,所述垃圾收集装置与底座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绕有固定带,所述垃圾收集装置通过固定带与底座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底座为椅腿,所述垃圾收集装置通过卡扣与椅腿连接,所述卡扣为垃圾收集装置上的一对延伸臂,所述各条延伸臂上都设有半圆槽,两半圆槽相对设置卡住椅腿。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底座上设有底托,所述垃圾收集装置在底托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有两根,分别与垃圾收集装置固定,其中一根固定带上设第一锁扣装置,另一根固定带一端与该第一锁扣装置紧固。进一步地,所述垃圾收集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一空腔,箱体前侧包括盖板,该盖板底部与箱体铰接,盖板上设拉手。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内设一内胆,该内胆与箱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内胆包括前、后、 左、右四个侧面,其中左、右两侧的形状均为折尺形。进一步地,所述内胆前侧与盖板内侧连接,盖板与内胆前侧联动,所述内胆后侧与箱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内胆前侧通过至少一对固定槽与盖板内侧连接,所述一对固定槽包括第一、第二固定槽,第一、第二固定槽的形状都为“L”形,所述第一固定槽短边与盖板内侧连接,第一固定槽长边朝上,第二固定槽短边与内胆前侧连接,第二固定槽长边朝下,第二固定槽长边插入由第一固定槽长边、短边以及盖板内侧围成的缝隙中。[0014]进一步地,所述内胆后侧通过至少一对固定槽与箱体后壁连接,所述一对固定槽包括第一、第二固定槽,第一、第二固定槽的形状都为“L”形,所述第一固定槽短边与箱体后壁连接,第一固定槽长边朝上,第二固定槽短边与内胆后侧连接,第二固定槽长边朝下,第二固定槽长边插入由第一固定槽长边、短边以及箱体后壁围成的缝隙中。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空腔上方有第二锁扣装置,该第二锁扣装置与箱体固定连接, 盖板内侧顶部设有接头,盖板通过该接头与第二锁扣装置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紧凑,操作方便,非常实用。不仅方便和解决了在有限空间如车厢、机舱内处置垃圾的问题,同时充分利用了座椅下闲置的空间,经济而环保。另外,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能应用于各种交通工具或移动空间上。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垃圾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为盖板打开后的状态。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垃圾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为盖板打开后内胆取出后的状态。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垃圾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为盖板闭合后的状态。图5-6为本实用新型中内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内胆收拢的状态,图6为内胆打开的状态。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垃圾收集装置与座椅连接的另一种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垃圾收集装置,该座椅垃圾收集装置4设于座椅下。所述座椅包括人端坐的座体1。座体1下方包括支撑座体1的底座2和底座2前空出的空间,通常这块空间没有什么用处,即使人坐下后,双脚直放或向前伸,不太会占据此空间,因此此空间一般为闲置状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4设于所述空间内, 并且所述垃圾收集装置4与底座2可拆卸连接。见图1,底座2上绕有固定带3,所述垃圾收集装置4通过固定带3与底座2固定。优选地,见图2-4,所述固定带3有两根,分别与固定垃圾收集装置4固定,其中一根固定带31上还设第一锁扣装置33,另一根固定带32 —端 (作为接头)与该第一锁扣装置33紧固。所述垃圾收集装置4包括箱体41,箱体41内设一空腔44,所述箱体41前侧包括盖板42,该盖板42底部与箱体41铰接,即盖板42是活动式的。所述箱体4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当然,也可以是矩形,或其它形状,三角形截面更适合于座椅下空间较狭窄的情况。 空腔44内设一内胆43,该内胆43与箱体41可拆卸连接,盖板42外侧上设拉手421。通过拉手421,将盖板42打开,可从箱体41内取出内胆43。所述内胆43为折叠风箱式,见图 5-6,包括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其中左、右两侧432、434的形状均为折尺形。所述内胆前侧431与盖板42内侧连接,盖板42与内胆前侧431联动,所述内胆后侧433与箱体41连接。当盖板42被打开,内胆43随之被打开。具体地,内胆前侧431通过至少一对固定槽与盖板42内侧连接,所述内胆后侧433通过至少一对固定槽与箱体后壁连接。这里所述的一对固定槽包括第一、第二固定槽,第一、第二固定槽的形状都为“L”形,第一固定槽的长边和第二固定槽的长边相靠,第一固定槽短边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固定槽短边的延伸方向相反。结合图3,一对固定槽包括第一、第二固定槽,第一、第二固定槽的形状都为“L” 形,所述第一固定槽(图中未示出)短边与盖板42内侧连接,第一固定槽长边朝上,第二固定槽435短边与内胆前侧431连接,第二固定槽435长边朝下,第二固定槽435长边插入由第一固定槽长边、短边以及盖板42内侧围成的缝隙中。内胆后侧433和箱体后壁的连接也可以通过相同的“L”形固定槽,见图5-6。第一固定槽412短边与箱体后壁连接,第一固定槽长边朝上,第二固定槽(图未示出)短边与内胆后侧433连接,第二固定槽长边朝下,第二固定槽长边插入由第一固定槽412的长边、短边以及箱体后壁围成的缝隙中。所述内胆后侧433通过两对固定槽与箱体后壁连接,两对固定槽水平设置。见图3,所述箱体空腔44上方有第二锁扣装置411,该第二锁扣装置411与箱体41 固定连接,盖板42内侧顶部设有接头(图未示出),盖板42通过该接头与第二锁扣装置411 连接,当盖板42盖上后,就能与箱体41锁住,防止垃圾因外界环境颠簸等原因而外泄。通常情况下,将垃圾收集装置4放在座体1下,垃圾收集装置4的两根固定带31、 32起作用,绕底座2通过第一锁扣装置33紧扣,这样垃圾收集装置4就被固定在座椅上,见图1。垃圾收集装置与座椅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加以固定。当座椅底部为椅腿时,可采取如图7所示的固定方式。垃圾收集装置4上设有卡扣5,所述卡扣5为从垃圾收集装置4 后侧延伸出的一对延伸臂51,各条延伸臂上设有半圆槽52,两个半圆槽相对设置就能扣紧椅腿21。使用时,将椅腿21插入卡扣5中,就能实现垃圾收集装置的安装和固定。或者也可以通过底托的方式。即椅座底部与一底托连接,该底托上可以有一与垃圾桶底部配合的凹腔,或底托上设固定槽。以图1为例,需放垃圾时,只要通过盖板42上的拉手421,将箱体 41打开,箱体41内露出内胆43,扔完垃圾后关上盖板42即可,见图2、图4。如要倒垃圾, 只需把内胆43取出,将垃圾去除,再将内胆43放回,见图3,因此可以重复利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紧凑,操作方便,非常实用。不仅方便和解决了在有限空间如车厢、机舱内处置垃圾的问题,同时充分利用了座椅下闲置的空间,经济而环保。另外,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能应用于轿车、列车、公交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的座椅上。
权利要求1.一种座椅垃圾收集装置,设于座椅座体(1)下方,所述座椅座体(1)下方还包括底座(2)和底座(2)前空出的空间,其特征是所述垃圾收集装置(4)设于所述空间内,所述垃圾收集装置(4)与底座( 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底座( 上绕有固定带 (3),所述垃圾收集装置(4)通过固定带C3)与底座O)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座椅底座( 为椅腿 (21),所述垃圾收集装置(4)通过卡扣( 与椅腿连接,所述卡扣( 为垃圾收集装置(4)上的一对延伸臂(51),所述各条延伸臂(51)上都设有半圆槽(52),两半圆槽相对设置并卡住椅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座椅底座( 上设有底托,所述垃圾收集装置(4)在底托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固定带C3)有两根,分别与垃圾收集装置固定,其中一根固定带(31)上设第一锁扣装置(33),另一根固定带 (32) —端与该第一锁扣装置(3 紧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垃圾收集装置(4)包括箱体(41),箱体(41)内设一空腔(44),箱体(41)前侧包括盖板(42),该 盖板(42)底部与箱体(41)铰接,盖板(42)上设拉手(4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空腔04)内设一内胆 (43),该内胆与箱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内胆包括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其中左、右两侧032、434)的形状均为折尺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内胆前侧031)与盖板 (42)内侧连接,盖板(42)与内胆前侧(431)联动,所述内胆后侧(433)与箱体(4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内胆前侧(431)通过至少一对固定槽与盖板0 内侧连接,所述一对固定槽包括第一、第二固定槽,第一、第二固定槽的形状都为“L”形,所述第一固定槽短边与盖板0 内侧连接,第一固定槽长边朝上, 第二固定槽短边与内胆前侧G31)连接,第二固定槽长边朝下,第二固定槽长边插入由第一固定槽长边、短边以及盖板0 内侧围成的缝隙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内胆后侧(43 通过至少一对固定槽与箱体后壁连接,所述一对固定槽包括第一、第二固定槽,第一、第二固定槽的形状都为“L”形,所述第一固定槽短边与箱体后壁连接,第一固定槽长边朝上,第二固定槽短边与内胆后侧(43 连接,第二固定槽长边朝下,第二固定槽长边插入由第一固定槽长边、短边以及箱体后壁围成的缝隙中。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箱体空腔04)上方有第二锁扣装置G11),该第二锁扣装置Gll)与箱体固定连接,盖板0 内侧顶部设有接头,盖板0 通过该接头与第二锁扣装置(411)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箱体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垃圾收集装置,设于座椅座体下方,所述座椅座体下方还包括底座和底座前空出的空间,所述垃圾收集装置设于所述空间内,所述垃圾收集装置与底座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紧凑,操作方便,非常实用。不仅方便和解决了在有限空间如车厢、机舱内处置垃圾的问题,同时充分利用了座椅下闲置的空间,经济而环保。本实用新型能应用于轿车、列车、公交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的座椅上。
文档编号B65F1/04GK202130343SQ201120203880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
发明者范国荣 申请人:范国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