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089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由支柱、升降自如地设于支柱的升降台和设于升降台并装载车身的车身装载台构成的车身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各种使车身从第一组装线向第二组装线升降的车身升降装置(例如,(日本)特开平6-239447号公报)。该车身升降装置在图9中示出。參照图9,车身升降装置200向升降自如地设于支柱201的升降台202装载车身203,使车身203从第一输送机204的高度向第二输送机205的高度升降。升降台202构成 为三段式的滑动叉,因此能够从第一输送机204承接车身203,并能够将车身203移向第二输送机205。然而,在把车身203装载到升降台202并使其升降吋,由于车身203长度的原因,会有车身203从升降台202探出的情況,因此车身203的姿态在升降台202上变得不稳定。虽然作为其对策,可列举出升降台202的进ー步大型化,但会导致成本升高。因此,需要一种无论车身长度情况如何都能够使车身以稳定的姿态升降的车身升降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无论车身长度情况如何都能够使车身以稳定的姿态升降的车身升降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升降装置,其中,所述车身升降装置具备支柱,其从地基或者设备面朝向上方延伸;升降台,其升降自如地设于所述支柱;和车身装载台,其设于所述升降台并装载车身;所述车身装载台具备ー对顶推机构,该ー对顶推机构沿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夹持所述车身的左右两侧面的下端部以约束所述车身。由于车身的左右两侧面的下端部由ー对顶推机构沿车宽方向夹持,因此无论车身长度情况如何,都能够切实地约束车身。由于利用ー对顶推机构约束车身,因此车身的姿态稳定。于是,无论车身长度情况如何都能够使车身以稳定的姿态升降。由于在车身装载台设置有ー对约束车身的顶推机构,因此无需将升降台根据车身的长度大型化,而能够将车身升降装置小型化。一对顶推机构仅沿车身的车宽方向夹持车身的左右两侧面的下端部,结构简单,因此可成为价格低廉的机构,从而抑制车身升降装置的成本升高。优选地,所述车身的所述左右两侧面的所述下端部为左右的车身侧底框的下端部。于是,不会损伤车身侧底框自身。优选地,所述车身装载台具有下台、上台和中间台,所述顶推机构设于所述上台,所述上台以及所述中间台构成为相对于所述下台移动。于是,能够将车身简单地载置于上台。
优选地,所述一对顶推机构具有销部件,该销部件被从所述车身侧底框的外侧向所述车身侧底框推压。于是,可利用销部件约束车身,因此能以稳定的状态约束车身,而不会损伤车身侧底框。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中图I是具备本实施例的车身升降装置的车身搬运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第一车身装载台的详细立体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放大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4-4线放大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区域5的放大图;图6 (a) (d)是对从使车身待机的状态到约束车身的作用进行表示的图;图7 (a)、(b)是表示车身装载台和小型车身的相对位置的图;图8 (a)、(b)是表示车身装载台和大型车身的相对位置的图;图9是表示以往的车身升降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参照图1,车身搬运设备10具备第一车身搬运装置14、第一车身升降装置20、第二车身升降装置31、第二车身搬运装置32和中继车身搬运装置33,所述第一车身搬运装置14设于上游工序,与在工作通道11通行的作业车辆12的行进方向(箭头方向)同向地搬运车身13,所述第一车身升降装置20立于所述第一车身搬运装置14的终点部附近,并使车身13升降,第二车身升降装置31设于所述第一车身升降装置20的下游工序,能够使车身13升降,所述第二车身搬运装置32设于所述第二车身升降装置31的附近,并与所述箭头方向反方向地搬运车身13,所述中继车身搬运装置33将所述第一车身升降装置20的上端和第二车身升降装置31的上端连结,并将车身13从第一车身升降装置20向第二车身升降装置31搬运。第一车身搬运装置14是由第一棍34和第一带35构成的带式输送机。将车身13经第一托板36装载到第一带35上,以搬运车身13。第一车身升降装置20由从地基37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支柱38、升降自如地设于该第一支柱38的第一升降台39和设于该第一升降台39并装载车身13的第一车身装载台40(后述)构成。第二车身升降装置31由从地基37向上方延伸的第二支柱41、升降自如地设于该第二支柱41的第二升降台42和设于该第二升降台42并装载车身13的第二车身装载台43构成。第二车身搬运装置32是由第二辊44和第二带45构成的带式输送机。将车身13经第二托板46装载到第二带45上,以搬运车身13。虽然在实施例中示出了第一车身搬运装置14以及第二车身搬运装置32应用带式输送机的例子,但也可以应用链式输送机、摩擦式输送机、转向台式输送机中的任一种。另夕卜,虽然在实施例中,第一支柱38以及第二支柱41设在地基37上,但也可以设于钢骨等设备面。中继车身搬运装置33是由中继搬运台47和中继托板48构成的摩擦式输送机,所述中继搬运台47设于第一车身升降装置20的上端和第二车身升降装置31的上端,所述中继托板48支承车身13并由设于所述中继搬运台47的辊子驱动。虽然在实施例中,示出了中继车身搬运装置33应用摩擦带式输送机的例子,但也可以应用带式输送机、链式输送机、转向台式输送机中的任ー种。接着,对车身搬运设备10内的车身10的搬运顺序进行说明。如箭头(I)那样把第一车身装载台40展开,将利用第一车身搬运装置14搬运的车身13装载到第一车身装载台40上。利用第一升降台39使车身13如箭头(2)那样上升。将车身13如箭头(3)那样从第一车身装载台40移向中继托板39。
利用中继车身搬运装置33如箭头(4)那样搬运车身13。将车身13如箭头(5)那样从中继车身搬运装置33的終点部移向第二车身装载台43。利用第二升降台42使车身13如箭头(6)那样下降。将车身13如箭头(7)那样从第二车身装载台43移向第二车身搬运装置32上的第二托板46。接着,基于图2对第一车身装载台4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一车身装载台40具有下台51、中间台52和上台53,所述下台51安装于第一升降台39井向第一车身搬运装置14 (图I)平行地延伸,所述中间台52以可向第ー车身搬运装置14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下台51并与下台51同向延伸,所述上台53以可向第一车身搬运装置14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中间台52并与中间台52同向延伸。相对于下台51,中间台52以及上台53移动,因此第一车身装载台40处于移动状态。在下台51的下表面设有驱动源54,该驱动源54产生用于使中间台52和上台53向第一车身搬运装置14侧移动的动力。在该驱动源54的输出轴,连结有带式的动カ传动机构55,该动カ传动机构55的输出轴连结于齿轮箱56内的输入轴。另外,驱动源54优选为电动马达,但也可以应用液压马达和气动马达。实施例中,动カ传动机构55应用了带式,但也可以应用链式。由于在第一车身装载台40设置有沿车宽方向约束车身13 (图I)的ー对顶推机构110,120,因此无需根据车身的长度将第一升降台33大型化,而能够将车身升降装置20小型化。此外,在上台53,设有四个承接车身的车身侧底框(后述)的承接台49。接着,基于图3对第一装载台4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3中,第一车身装载台40的左、右,以中间台52、上台53的收纳方向为基准确定。參照图3,在下台51的下表面57设有齿轮箱56。在下台51的左侧面58的上側,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左导辊59,在左侧面58的下側,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左支承辊61。在下台51的右侧面62的上側,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右导辊63,在右侧面62的下側,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右支承辊64。中间台52由左端架68、右端架69、本体部73和齿条83构成,所述左端架68支承于左支承棍61并由左导棍59导引,所述右端架69支承于右支承棍滚64并由右导棍63导弓I,所述本体部73经由左连结材71连接于左端架68并经由右连结材72连结于右端架69,所述齿条83设于所述本体部73的下表面中央。
上台53由基座78和装载部79构成,所述装载部78具备沿本体部73的左弯折部74滚动的左走行辊75和沿本体部73的右弯折部76滚动的右走行辊77,所述装载部79设于所述基座78的上表面并左右延伸,用于承载车身13 (图I)。齿轮箱56由左半体84和右半体85构成。这种齿轮箱56的下端部设有左下轴承86和右下轴承87,输入轴88由这些轴承86、87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该输入轴88的左端,安装有动力传动机构55的从动带轮89,在输入轴88的长度方向右侧,安装有驱动齿轮91。卷绕于从动带轮89的带98还卷绕于驱动带轮99 (图2),该驱动带轮99安装于驱动源54(图2)的输出轴。此外,在齿轮箱56的上端部设有左上轴承92和右上轴承93,中间轴94由该左上轴承92、右上轴承9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该中间轴9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安装有与驱动齿·轮91和齿条83啮合的中间齿轮95。若驱动源54 (图2)起动,则驱动源的动力就会由动力传动机构55传递给输入轴88。动力输入到输入轴88,则驱动齿轮91就会旋转,因此,动力会从驱动齿轮91以中间齿轮95、齿条83的顺序传递。中间齿轮95的旋转运动被转换为齿条83的直线运动,使中间台52相对于下台51移动。在本体部73的左部,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左链轮81,在本体部73的右部,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右链轮82。此外,在左链轮81和设于上台53的移动方向前端的链轮,安装有左链条105,在右链轮82和设于下台51的收纳方向后端的链轮,安装有右链条106。因此,第一车身装载台40构成为使上台53以中间台52的移动速度的两倍速度向同一方向移动。接着,基于图4对约束装载于上台53的车身13 (图I)的顶推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中,车身的左右以正交于第一车身装载台40的收纳方向的方向为基准确定。如图4所示,第一车身装载台40的上台53具备左顶推机构110以及右顶推机构120,该左顶推机构110以及该右顶推机构120沿车身13的车宽方向夹持车身13的左车身侧底框101的下端部102以及右车身侧底框103的下端部104以约束车身13。左顶推机构110和右顶推机构120的结构相同。一对顶推机构110、120仅沿车身13的车宽方向夹持车身13的左车身侧底框101的下端部102以及右车身侧底框103的下端部104,结构简单,因此可构成价格低廉的结构。即,可抑制车身升降装置20 (图2)的成本上升。在上台53的上表面,载置有设于车身13的底部121的左凸部122和右凸部123。在图2中,若把上台53的宽度设定为W,则左顶推机构110和右顶推机构120的设置位置变为W/2。也就是说,左顶推机构110和右顶推机构120配置在上台53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图5示出了左顶推机构110的结构。如图5所示,左顶推机构110由气缸125、滑动部件129和左销部件131构成,所述气缸125利用安装部件124被安装于上台53的上表面,所述滑动部件129经由止动部件127连结于所述气缸125的活塞杆126并由设于上台53上表面的导轨128滑动自如地支承,所述左销部件131被固定于所述滑动部件129的右面上端并朝向滑动部件129的前进方向延伸。利用该左销部件131的前端,推压车身侧底框101 (图4)的下端部102 (图4)。接着,对以上描述的第一车身升降装置20的作用进行描述。
如图6 (a)所示,将第一车身装载台40的上台53如箭头(8)那样插入到由第一托板36支承的车身13的下方。如图6 (b)所示,使第一车身装载台40如箭头(9)那样朝向车身13的底部上升。如图6 (C)所示,利用左顶推机构110的气缸125将左销部件131如箭头(10)那样朝向左车身侧底框101推压。同时,利用右顶推机构120的气缸135将右销部件136如箭头(11)那样朝向右车身侧底框103推压。如图6 Cd)所示,利用左销部件131按压左车身侧底框101的下端部102。在图6 (C)中,由于车身13的左车身侧底框101的下端部102以及右车身侧底框103的下端部104由左右ー对顶推机构110、120沿车宽方向夹持,因此无论车身13长度情况如何,都能够切实地约束车身13。由于利用ー对顶推机构110、120约束车身13,因此车身13的姿态稳定。于是,无论车身13长度的情况如何都能够使车身13以稳定的姿态升降。·接着,基于图7说明车身13 (小型车辆)的重心和左销部件131的位置关系。如图7 (a)所示,车身13利用第一托板36上的定位部件137定位,并载置于第一托板36上的支承部件133。另外,上台53在车身13的下方待机。此时,车身13的重心138与上台53的宽度中心(參照图2)—致,并将从定位部件137的中心到重心138的距离设定为LI。如图7 (b)所示,使车身13升降时,车身13的重心138与配置在上台53的宽度中心的左销部件131的中心一致。因此,能够使车身13以稳定的姿态升降。接着,基于图8对比车身13更加大型的车身139 (大型车辆)的重心和左销部件13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8 Ca)所示,车身139利用第一托板36上的定位部件137定位,并承载于第ー托板36上的支承部件141。另外,上台53在车身139的下方待机。此时,将从车身139的重心142到上台53的宽度中心(參照图2)的距离设定为L2,将从定位部件137的中心到重心138 (图7 Ca))的距离设定为LI。如图8 (b)所述,使车身139升降时,车身139的重心142从左销部件131的中心偏离L2,但由于重心142和左销部件131的中心较近,因此能够使车身139以稳定的姿态升降。虽然在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车身升降装置应用于车身的升降,但也可以应用于结构物和机械的壳体的升降。本发明的车身升降装置适合于车身的升降。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柱(38),其从地基(37)或者设备面朝向上方延伸; 升降台(39 ),其升降自如地设于所述支柱(38 );和 车身装载台(40),其设于所述升降台(39)并装载车身(13); 所述车身装载台(40)具备ー对顶推机构(110、120),该ー对顶推机构(110、120)沿所述车身(13)的车宽方向夹持所述车身(13)的左右两侧面(101、103)的下端部(102、104)以约束所述车身(13)。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车身(13)的所述左右两侧面的所述下端部为左右的车身侧底框(101、103)的下端部(102、104)。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车身装载台(40)具有下台(51)、上台(53)和中间台(52),所述顶推机构(110、120)设于所述上台(53),所述上台(53)以及所述中间台(52)构成为相对于所述下台(51)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ー对顶推机构(110、120)具有销部件(131、136),该销部件(131、136)被从所述车身侧底框(101、103)的外侧向所述车身侧底框(101、103)推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升降装置(20),该车身升降装置(20)具备设于升降台(39)的车身装载台(40),所述升降台(39)升降自如地设于支柱(38)。车身装载台(40)具备左右一对顶推机构(110、120),该左右一对顶推机构(110、120)沿车身(13)的车宽方向夹持车身(13)的左右两侧面的下端部(102、104)以约束车身(13)。由于左右一对顶推机构(110、120)在车宽方向约束车身(13),因此车身(13)的姿态稳定。
文档编号B65G47/52GK102951435SQ20121030068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2日
发明者大岛一郎, 饭塚修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