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线绕线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99667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拉线绕线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包括:设置有第一顶面支撑杆和第二顶面支撑杆的支架底座,第一顶面支撑杆和第二顶面支撑杆处于同一平面;固定于第一顶面支撑杆和第二顶面支撑杆上的固定杆;利用内置轴承与固定杆嵌套连接的转动管,转动管与固定杆活动连接;固定设置于转动管的外侧端的转动把手;固定设置于转动管的外侧端的环形螺母。本实用新型在具体绕线应用时,通过将拉线的一端固定于环形螺母上,通过触发转动把手触发转动管绕固定杆转动,使得拉线能够紧密缠绕在转动管的管体上形成线圈,之后将转动管由固定杆上拆下,取出转动管上的线圈,实现拉线绕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手工拉线绕线的方案,能够节省拉线绕线时间,提高拉线绕线效率。
【专利说明】拉线绕线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作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拉线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拉线制作方案中,通常由施工人员手工将拉线进行缠绕,形成线圈。
[0003]但这种拉线制作方案中,手工绕线的耗费时间较长,使得拉线绕线的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线绕线装置,能够有效的对拉线进行缠绕形成线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人工进行绕线耗费时间较长,使得拉线绕线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包括:
[0006]支架底座,所述支架底座上设置有第一顶面支撑杆和第二顶面支撑杆,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和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处于同一平面上;
[0007]固定于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和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上的固定杆;
[0008]利用内置轴承与所述固定杆嵌套连接的转动管,所述转动管与所述固定杆活动连接;
[0009]固定设置于所述转动管的外侧端的转动把手;
[0010]固定设置于所述转动管的外侧端的环形螺母。
[0011]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支架底座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完全对称,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通过至少两根横担固定,所述第一支架顶端设置第一顶面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架顶端设置第二顶面支撑杆。
[0012]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固定杆通过第一穿钉与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通过第二穿钉与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固定连接。
[0013]由上述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线绕线装置,通过在支架底座上设置固定杆,以使得能够通过触动转动把手以触发与固定杆嵌套连接的转动管绕固定杆转动,在具体绕线应用时,通过将拉线的一端固定于环形螺母上,进而通过触发转动把手触发转动管绕固定杆转动,使得拉线能够紧密缠绕在转动管的管体上,形成线圈,之后将转动管由固定杆上拆下,取出转动管上的线圈,实现拉线绕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手工拉线绕线的方案,能够节省拉线绕线时间,提高拉线绕线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应用示例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另一应用示例图;
[0021]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实施例一
[0029]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拉线绕线装置可以适用于对如铁丝、钢丝等拉线进行绕线,得到线圈的应用中。
[0030]本实施例中的拉线绕线装置可以包括以下结构:
[0031 ] 支架底座101,所述支架底座101上设置有第一顶面支撑杆102和第二顶面支撑杆103,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102和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103处于同一平面。
[0032]其中,所述支架底座101可以为方形底座、三角形底座如图1中所示或圆形底座如图2中所示等,而所述支架底座101上设置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一顶面支撑杆102和第二顶面支撑杆103,所述同一平面可以为平行于地面或水平面的平面,或者为与地面或水平面呈一定夹角的平面。
[0033]固定于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102和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103上的固定杆104。
[0034]其中,所述固定杆104可以以任意角度固定于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102和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103上,如图1中所示,也可以与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102或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103呈90度的夹角,如图3中所示。
[0035]利用内置轴承与所述固定杆104嵌套连接的转动管105,所述转动管105与所述固定杆104活动连接。
[0036]其中,所述转动管105利用内置轴承与所述固定杆104嵌套连接,以使得所述转动管105可以绕所述固定杆104转动,而所述转动管105与所述固定杆104活动连接是指,所述转动管105可以由所述固定杆104上取下,使得所述转动管105可以与所述固定杆104分离。
[0037]固定设置于所述转动管105的外侧端的转动把手106。
[0038]其中,所述转动把手106固定设置于所述转动管105的外侧端,以使得工作人员可以触动所述转动把手106而不会被支架底座或固定杆遮挡。
[0039]固定设置于所述转动管105的外侧端的环形螺母107。
[004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环形螺母107如图4中所示的内侧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而设置,其内侧直径为大于待绕线的拉线的直径的值,以便拉线的一端可以穿入所述环形螺母107,如图5中所示,由所述环形螺母107固定所述拉线的一端,在工作人员触动所述转动把手106触发所述转动管105转动时,所述拉线可以紧密缠绕在所述转动管105上,如图6中所示。
[0041]由上述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实施例一,通过在支架底座上设置固定杆,以使得能够通过触动转动把手以触发与固定杆嵌套连接的转动管绕固定杆转动,在具体绕线应用时,通过将拉线的一端固定于环形螺母上,进而通过触发转动把手触发转动管绕固定杆转动,使得拉线能够紧密缠绕在转动管的管体上,形成线圈,之后将转动管由固定杆上拆下,取出转动管上的线圈,实现拉线绕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手工拉线绕线的方案,能够节省拉线绕线时间,提高拉线绕线效率。
[0042]实施例二
[0043]参考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架底座101为方形底座,其主要组成如图5中所示,所述支架底座101可以包括以下结构:
[0044]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2,所述第一支架111和所述第二支架112完全对称。
[0045]其中,所述第一支架111可以为梯形结构,如图8中所示,所述第二支架112与所述第一支架111完全对称,为提醒结构,如图9中所示。
[004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支架111和所述第二支架112之间通过至少两根横担113固定,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111和所述第二支架112可以形成稳固的支撑结构,如图10中所示的三根横担固定示意图。
[0047]而所述第一支架111顶端设置第一顶面支撑杆102,所述第二支架112顶端设置第二顶面支撑杆103,如图7中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11的顶端杆即为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102,所述第二支架112的顶端杆即为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103。
[0048]实施例三
[0049]参考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固定杆104通过第一穿钉108与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10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104通过第二穿钉109与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103固定连接。
[0050]如图12所述拉线绕线装置切面图中所示,所述固定杆104与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102通过第一穿钉108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104与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103通过第二穿钉109固定连接。
[005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拉线绕线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拉线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底座,所述支架底座上设置有第一顶面支撑杆和第二顶面支撑杆,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和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处于同一平面上; 固定于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和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上的固定杆; 利用内置轴承与所述固定杆嵌套连接的转动管,所述转动管与所述固定杆活动连接; 固定设置于所述转动管的外侧端的转动把手; 固定设置于所述转动管的外侧端的环形螺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底座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完全对称,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通过至少两根横担固定,所述第一支架顶端设置第一顶面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架顶端设置第二顶面支撑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通过第一穿钉与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通过第二穿钉与所述第二顶面支撑杆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B65H54/04GK203781497SQ201420181853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5日
【发明者】郝宗辉, 王大海, 孔繁生, 张春雷, 唐宝达, 陈又山, 李婧, 郭海峰 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供电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