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6692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放装置,尤指一种盛放油墨的储放装置。



背景技术:

业界常见的一种油墨存储装置,包括油墨桶和桶盖,油墨桶包括内桶和外桶,内桶和外桶之间形成间隔空腔,于该间隔空腔中放置冷却液,该冷却液可以对油墨进行冷却,一方面有效抑制了油墨中溶剂的挥发,使油墨保持最佳黏度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局部温控的方式对油墨进行温度控制,大大减少了传统方式中对车间整体温度控制和空气净化上的投入,但由于油墨有一定的黏度,油墨存储装置在卸料后,还会有部分油墨残留在内桶中,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也污染了空气。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好的储放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下盖与储放体分体设置再灌胶使得油墨卸料干净的储放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储放装置,用以对一油墨进行储放,其包括一储放体和位于储放体内的一隔离体,储放体和隔离体之间具有一间隔区间,该间隔区间为封闭式,且间隔区间内设有冷却物质,隔离体设有一第一开口和一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向上显露出该储放体,第二开口位于第一开口的下方,隔离体内设有一收容腔,该收容腔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该收容腔用以盛放油墨,一上盖盖设于开口,一下盖套设于储放体外且遮蔽第二开口,且下盖与储放体之间利用胶体密封。

进一步地,于该间隔区间设置有多个支撑块。

进一步地,胶体耐热的温度大于油墨的温度。

进一步地,下盖与储放体之间为螺纹配合固定。

进一步地,下盖进一步具有一底壁和两个侧壁,两个侧壁位于储放体的两个外壁外,且两个侧壁与储放体的两个外壁紧贴配合。

进一步地,两个侧壁与储放体的两个外壁之间为螺纹配合固定。

进一步地,底壁的宽度与第二开口的宽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储放装置中,一下盖套设于储放体外且遮蔽第二开口,且下盖与储放体之间利用胶体密封,即下盖与储放体之间为分体式形成,当储放装置中的油墨需要卸料时,将收容腔中的油墨倒出,就仅残留很少的一部分油墨位于下盖上,此时,对储放装置进行加热处理,使得密封的胶体软化,再对下盖与储放体进行分离,将下盖从储放体取出,最后对下盖上残余的油墨进行吸附,避免浪费,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回收完全之后,再将下盖配合固定于储放体,之后就会利用胶体密封,实现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储放装置盛放油墨的示意图。

储放体1 外壁11 隔离体2

间隔区间21 支撑块22 第一开口23

第二开口24 收容腔25 冷却物质3

油墨4 上盖5 下盖6

底壁61 侧壁62 胶体7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见图1,一种储放装置,用以对一油墨4进行储放,其包括一储放体1和位于储放体1内的一隔离体2,储放体1和隔离体2之间具有一间隔区间21,该间隔区间21为封闭式,于该间隔区间21设置有多个支撑块22。且间隔区间21内设有冷却物质3,隔离体2设有一第一开口23和一第二开口24,该第一开口23向上显露出该储放体1,第二开口24位于第一开口23的下方,隔离体2内设有一收容腔25,该收容腔25与第一开口23和第二开口24连通,该收容腔25用以盛放油墨4,一上盖5盖设于开口,一下盖6套设于储放体1外且遮蔽第二开口24,下盖6进一步具有一底壁61和两个侧壁62,底壁61的宽度与第二开口24的宽度相同,如此方便清洗残留的油墨4。两个侧壁62位于储放体1的两个外壁11外,且两个侧壁62与储放体1的两个外壁11紧贴配合,两个侧壁62与储放体1的两个外壁11之间先为螺纹配合固定(未图示),固定紧密,且油墨4不易从收容腔25中向下流出,再利用胶体7密封,则进行再次固定,进一步防止油墨4从下盖6的侧壁62与储放体1的外壁11之间流出,且胶体7耐热的温度大于油墨4的温度,这样不会因为油墨4的温度使得胶体7软化,导致密封效果不佳的问题。

上述储放装置中,下盖6套设于储放体1外且遮蔽第二开口24,且下盖6与储放体1之间利用胶体7密封,即下盖6与储放体1之间为分体式形成,当储放装置中的油墨4需要卸料时,将收容腔25中的油墨4倒出,就仅残留很少的一部分油墨4位于下盖6上,此时,对储放装置进行加热处理,使得密封的胶体7软化,再对下盖6与储放体1进行分离,将下盖6从储放体1取出,最后对下盖6上残余的油墨4进行吸附,避免浪费,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回收完全之后,再将下盖6配合固定于储放体1,之后就会利用胶体7密封,实现再利用。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