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特种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
背景技术:
高空车是指3米以上,由液压或电动系统支配多支液压油缸,能够上下举升进行作业的一种车辆。采用液压传动的载人高空车,是当代先进的特种机械设备。施工人员借助高空车升空工作,只要正确使用,安全得到保证。
目前,高空车应用范围比较广,广泛用于电力、路灯、市政、园林、通信、机场、造(修)船、交通、广告、摄影等高空作业领域。其控制箱主要用于高空车的控制系统,由于控制箱在露天环境下作业,经常处于雨雪、暴晒、潮湿、焊接等环境下,作业环境比较恶劣。现有的控制箱操作面板都是裸露在外面,操作面板极易损坏,而且不防水,需要经常更换操作面板。
如何保证控制箱的防水、防砸,延长操作面板的使用寿命且便于操作、维修成了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解决了现有高空车工作平台控制箱安全防护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包括外罩、翻转罩、上限位板、下限位板、限位插销、固定板和固定销轴;
所述外罩包括方框形底框和1/4圆筒形的外罩主体,所述翻转罩为1/4圆筒形;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方框形底框连接,所述固定板固定在高空车工作平台上,所述翻转罩与所述外罩通过所述固定销轴固定在一起;
所述上限位板设置在所述外罩主体与翻转罩交接的一侧,所述下限位板设置在所述方框形底框与翻转罩交接的一侧,所述上限位板上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下限位板上设置有第二插孔,所述限位插销设置在所述翻转罩的与所述上限位板的第一插孔或下限位板的第二插孔对应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平面与所述外罩的其中一个端面齐平;所述限位插销设置在所述翻转罩的靠近所述平面的一端;
所述限位插销上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翻转罩的靠近所述平面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插销指向翻转罩内部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限位插销指向翻转罩外部的一端露在翻转罩外部,所述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时,所述限位插销指向翻转罩外部的一端收入翻转罩内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转罩上设置有把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框形底框上设置有固定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翻转罩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翻转罩与外罩主体相接的一侧的边缘设置有沟槽。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解决了现有高空车工作平台控制箱安全防护问题,提高了防水能力,且所述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推广等特点;同时,所述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还解决了现有高空作业车防护装置的视野受限制及维修困难等问题,缩短高空车控制箱面板维修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实施例中翻转罩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箭头指向方向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实施例中翻转罩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实施例中翻转罩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图1中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实施例中翻转罩处于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箭头指向方向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实施例中翻转罩处于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实施例安装在高空车工作平台上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实施例一端从高空车工作平台上卸下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高空车工作平台上的控制箱是控制整车作业的关键部件,为保证高空作业车工作平台控制箱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性,所以必须为其安装防护装置,来避免遇到雨雪天气使控制箱上的面板进水,或施工过程中焊渣焊瘤跌落造成控制箱面板被砸坏的情况。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防水、防砸,延长操作面板的使用寿命,且便于操作、维修的所述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实施例中翻转罩处于关闭状态和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包括外罩4、翻转罩5、上限位板3、下限位板6、限位插销2、固定板7和固定销轴8;
如图1所示,所述外罩4包括方框形底框和1/4圆筒形的外罩主体,所述翻转罩5为1/4圆筒形,使得所述外罩主体与翻转罩5能够组成半圆筒形的罩壳,从而遮挡控制箱10(参照图6和图7);所述固定板7与所述方框形底框连接,所述固定板7固定在高空车工作平台13(参照图6和图7)上,所述翻转罩5与所述外罩4通过所述固定销轴8铰接固定在一起,使得所述翻转罩5的轴线与所述外罩主体的轴线重合,且所述固定销轴8位于所述翻转罩5的轴线和所述外罩主体的轴线上;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上限位板3设置在所述外罩主体与翻转罩5交接的一侧,所述下限位板6设置在所述方框形底框与翻转罩5交接的一侧,所述上限位板3上设置有第一插孔31,所述下限位板6上设置有第二插孔61,所述限位插销2设置在所述翻转罩5的与所述上限位板3的第一插孔31或下限位板6的第二插孔61对应的位置,当所述翻转罩5打开或关闭时,所述限位插销2能够插入所述第一插孔31(如图5所示)或第二插孔61(如图2所示)中,从而将翻转罩5的位置固定。
控制箱10用于操作控制整车的动作,所述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位于其上侧,且所述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为开放式,由于外罩4、翻转罩5都可以打开和锁定,当外罩4和翻转罩5关闭时,可以保护操作面板防水、防砸,当翻转罩5打开时可利用操作面板对控制箱进行操作。当外罩4随翻转罩5一起绕固定板7的铰点翻转时,即可维修控制器面板,不需要完全拆卸防护装置节省维修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解决了现有高空车工作平台控制箱安全防护问题,提高了防水能力,且所述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推广等特点;同时,所述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还解决了现有高空作业车防护装置的视野受限制及维修困难等问题,缩短高空车控制箱面板维修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上限位板3和下限位板6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平面与所述外罩4的其中一个端面齐平;所述限位插销2设置在所述翻转罩5的靠近所述平面的一端;
所述限位插销2上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翻转罩5的靠近所述平面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插销2指向翻转罩5内部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限位插销2指向翻转罩5外部的一端露在翻转罩5外部,所述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时,所述限位插销2指向翻转罩外部的一端收入翻转罩5内部,从而能够通过拉动限位插销2使其插入或拔出所述第一插孔31或第二插孔61。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翻转罩5上设置有把手1,方便对翻转罩5的打开或关闭。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方框形底框上设置有固定孔9,用于与工作平台13固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当所述翻转罩5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翻转罩5与外罩主体相接的一侧的边缘设置有沟槽51,通过外罩4和翻转罩5搭接处的沟槽51的独特防水设计,让流进的雨水及杂物顺所述沟槽51向两侧流出,同时方便了人员对控制箱的操作和维护,有效的保护了操作面板,其防水、防砸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下面将结合附图6和图7,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的工作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外罩4通过固定板7的销孔与工作平台13中工作平台圆支耳11和工作平台方支耳12连接,从而固定在工作平台13上。当高空车停止作业后,拉动把手1,将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的翻转罩5落下,翻转罩5绕圆心向下运动,降到水平位置后此时拉紧限位插销2,弹簧拉伸,限位插销2收入翻转罩5内,然后对准下限位板6的第二插孔61,释放限位插销2,弹簧复位,限位插销2卡入下限位板6的第二插孔61,从而使翻转罩5固定,将使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处于关闭状态,从而可以保护操作面板及防水、防砸。
反之,高空车在作业时,打开控制箱上方的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来操作控制面板,拉动限位插销2,弹簧拉伸,使限位插销2脱离下限位板6的第二插孔61,提升把手1,翻转罩5绕圆心向上运动,当限位插销2对准第一插孔31时,松开限位插销2的弹簧,弹簧复位,将限位插销2放置上限位板3的第一插孔31内,使翻转罩5卡紧并处于开启状态。此外,外罩4的弧形设计及回转中心在中心的结构设计,开阔了工作人员的视野,同时方便人员对控制面板的操作和维护,有效的保护了操作面板防水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维修高空车控制面板时,不需要完全拆卸防护装置。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中固定板7及安装孔与工作平台圆支耳11和工作平台方支耳12安装固定,拆卸时只需将工作平台方支耳12处固定螺栓拆除,高空车控制箱防护罩整体围绕旋转中心工作平台圆支耳11,旋转即可维修控制器面板,节省维修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