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0800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沥青存储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罐。



背景技术:

沥青罐是用于存储沥青,现有的沥青罐一般是由普通钢板制成,然后在沥青罐外层涂覆上一层油漆,以达到防锈和美观的目的。但是,有的沥青储存环境为酸性环境,具有腐蚀性,而普通钢板没有防腐性,不能储存此种沥青;有的沥青罐加热能力差或者保温效果很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既消耗人力,又消耗财力。而沥青在低温或者常温下通常呈固态,需要使用时则要将其加热液化,然后才进行施工,费时费力,且难以满足快速施工进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沥青罐,其结构简单,可以充分满足施工时对沥青加热、保温的要求,加热速度快,保温能力强,且具有耐腐蚀性,可适用于多种沥青的存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和隔板,所述隔板沿轴向安装在罐体内且将罐体分成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隔板与罐体之间设置有沥青流通口,所述罐体上设置有与上层空间相通的沥青加注口和透气管,所述沥青加注口上设置有沥青加注口组件,所述罐体上安装有沥青回油管和沥青出油管,所述沥青出油管的一端位于罐体外,所述沥青出油管的另一端伸入上层空间内后穿过隔板,所述沥青回油管的一端伸入下层空间内,所述沥青回油管的另一端位于罐体外,所述下层空间内设置有导热油盘管,所述导热油盘管的两端分别接有导热油进管和导热油出管,所述导热油进管和导热油出管均穿出罐体。

上述的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罐主体、保温层和保护层,所述罐主体包括内胆、左端板和右端板,所述左端板与内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右端板与内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与内胆固定连接,所述沥青流通口设置在隔板与内胆之间。

上述的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为不锈钢内胆,所述保温层为硅酸铝层或聚氨酯层,所述保护层为镜面不锈钢层。

上述的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加注口组件包括加注口封板和沥青过滤网,所述沥青过滤网设置在所述沥青加注口内,所述加注口封板位于所述沥青加注口的外侧,所述加注口封板的一侧与罐体铰接,所述加注口封板的另一侧与罐体通过螺栓相连接。

上述的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上安装有用于测量罐体内沥青液位的液位计。

上述的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上安装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上端位于上层空间内,所述溢流管的下端穿过隔板和罐体。

上述的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导热油盘管连通的泄油口。

上述的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上安装有用于测量下层空间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下层空间上安装有温度表。

上述的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隔板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

上述的一种沥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吊耳,所述罐体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

2、本实用新型在下层空间内设置导热油盘管,并在导热油盘管的两端分别接导热油进管和导热油出管,通过循环流动的导热油对导热油盘管加热,热量传递对下层空间内的沥青实现对沥青加热,可方便及时对沥青加热,加热速度快,能满足快速施工进度需求。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罐体内安装隔板,以将罐体分成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可以实现局部快速加热,此结构大大加快沥青的加热速度,效率高,满足施工时对沥青加热速度的要求。

4、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内胆外设置保温层,保温能力强,因此沥青罐可满足施工时对沥青温度的要求。

5、本实用新型罐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隔板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这样施工结束后罐内无残留沥青,清理快速便捷,维护简单,维修成本低。

6、本实用新型罐体主要由内胆、保温层和保护层制成,且内胆采用不锈钢制成,具有一定的耐腐能力,此沥青罐适用于乳化沥青、基质沥青和改性沥青等各种沥青。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左端板; 1-2—右端板; 2—吊耳;

3—内胆; 4—沥青加注口组件; 4-1—加注口封板;

5—透气管; 6—沥青过滤网; 7—隔板;

7-1—沥青流通口; 8—导热油盘管; 9—安装座;

10—保温层; 11—泄油口; 12—溢流管;

13—液位计; 14—温度表; 15—温度传感器;

16—沥青出油管; 17—保护层; 18—沥青回油管;

19—上层空间; 20—下层空间; 21—导热油进管;

22—导热油出管; 23—罐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罐体23和隔板7,所述隔板7沿轴向安装在罐体23内且将罐体23分成上层空间19和下层空间20,所述隔板7与罐体23之间设置有沥青流通口7-1,所述罐体23上设置有与上层空间19相通的沥青加注口和透气管5,所述沥青加注口上设置有沥青加注口组件4,所述罐体23上安装有沥青回油管18和沥青出油管16,所述沥青出油管16的一端位于罐体23外,所述沥青出油管16的另一端伸入上层空间19内后穿过隔板7,所述沥青回油管18的一端伸入下层空间20内,所述沥青回油管18的另一端位于罐体23外,所述下层空间20内设置有导热油盘管8,所述导热油盘管8的两端分别接有导热油进管21和导热油出管22,所述导热油进管21和导热油出管22均穿出罐体23。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罐体23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罐主体、保温层10和保护层17,所述罐主体包括内胆3、左端板1-1和右端板1-2,所述左端板1-1与内胆3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右端板1-2与内胆3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隔板7与内胆3固定连接,所述沥青流通口7-1设置在隔板7与内胆3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胆3为不锈钢内胆,所述保温层10为硅酸铝层或聚氨酯层,所述保护层17为镜面不锈钢层。内胆3采用不锈钢制成,具有一定的耐腐能力,此沥青罐适用于乳化沥青、基质沥青和改性沥青等各种沥青;保温层10为硅酸铝层或聚氨酯层,保温能力强,保温能力适用于各种工作环境;外部使用镜面不锈钢层作为保护层,表面平整,美观大气。

如图3所示,所述沥青加注口组件4包括加注口封板4-1和沥青过滤网6,所述沥青过滤网6设置在所述沥青加注口内,所述加注口封板4-1位于所述沥青加注口的外侧,所述加注口封板4-1的一侧与罐体23铰接,所述加注口封板4-1的另一侧与罐体23通过螺栓相连接。沥青过滤网6在加注沥青时用于过滤沥青中的杂质,使得沥青管道使用时安全可靠,无故障时间长。

如图1所示,所述罐体23上安装有用于测量罐体23内沥青液位的液位计13,可以直观的显示出罐体23内沥青的储存量。

如图1所示,所述罐体23上安装有溢流管12,所述溢流管12的上端位于上层空间19内,所述溢流管12的下端穿过隔板7和罐体23。

如图1所示,所述罐体23的底部设置有与导热油盘管8连通的泄油口11。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罐体23上安装有用于测量下层空间20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15可以与自动控制部分连接,实现对加热温度的自动控制;所述下层空间20上安装有温度表14,用于测量下层空间20内的温度,便于操作人员直接观察温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罐体2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隔板7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施工结束后罐内无残留沥青,清理快速便捷,维护简单,维修成本低。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罐体23的顶部设置有吊耳2,所述罐体23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座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沥青从沥青加注口组件4处加入罐体23内,沥青回油管18和沥青出油管16之间用沥青泵相连,沥青可以在罐内循环为施工使用。导热油从导热油进管21进入导热油盘管8内,然后从导热油出管22中流出并循环进入导热油盘管8内,通过热量传递对下层空间20内的沥青进行加热,加热速度快;且由于在内胆3外设置保温层10,保温能力强,因此沥青罐可满足施工时对沥青温度的要求。通过在罐体23内安装隔板7,以将罐体23分成上层空间19和下层空间20,可以实现局部快速加热,此结构大大加快沥青的加热速度,效率高,满足施工时对沥青加热速度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