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厢叠置式斜行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951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观光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轿厢叠置式斜行电梯。



背景技术:

前述的观光电梯是指配套在具有山坡坡面并且观光客流量大的景区的辅助设施。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关于斜行电梯的技术信息,如CN201494989U(一种斜行电梯)、CN102756967A(一种无导轨斜行电梯的对重装置)、CN203306882U(一种轿厢自动调节水平装置)和CN203976173U(无对重双轿厢斜行电梯)等等。

如旅游业界所知,不少名胜位于层峦叠嶂之山区,慕名而至的观光客流量大,于是一方面为了保障期望的观光秩序和保护观光客的安全,另一方面旨在节省观光客的时间和减少体能消耗,因而不乏配套有观光电梯(即前述的斜行电梯)。

如前述,由于名胜景区的观光客流量大,又由于可供乘用的斜行电梯的资源有限,因而观光客的候梯时间较长,冗长的候梯时间占用实际观光时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影响旅游观光效果。然而作为景区的投资与管理方,由于增加斜行电梯的数量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而往往表现出无奈且爱莫能助之心理。

针对上述状态,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经计算机模拟推演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助于显著降低景区投资与管理方的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又有利于显著提高运力而藉以缩短观光客的候梯时间的轿厢叠置式斜行电梯。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轿厢叠置式斜行电梯,包括导轨,该导轨沿着作为导轨载体的基础坡面敷设并且自右向左倾斜;电梯轿厢,该电梯轿厢通过其底部的导靴与所述导轨构成滚动副;机房,该机房在对应于所述导轨的右端的位置设置在基础坡面的坡面顶部平台上,在该机房内设置有曳引机并且在对应在于曳引机的左侧的位置转动地设置有上导绳轮和下导绳轮;牵引绳,该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电梯轿厢的右侧下部连接,另一端在依次途经上导绳轮、曳引机的曳引轮和下导绳轮后与对重连接,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梯轿厢的顶部以叠置状态固定有一叠加轿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部固定在电梯轿厢底架上,所述的导靴设置在电梯轿厢底架的底部,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电梯轿厢底架的右侧下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坡面顶部平台上构建有一第一乘用平台和一第二乘用平台,在所述基础坡面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导轨的左端的位置设有一底坑,在对应于该底坑的上方的位置构建有一第三乘用平台和一第四乘用平台,在所述牵引绳的作用下,当所述电梯轿厢连同叠加轿厢抵达所述导轨的右端时,电梯轿厢由所述曳引机制停在对应于第一乘用平台处,同时叠加轿厢对应于第二乘用平台处,而当电梯轿厢连同叠加轿厢抵达导轨的左端时,电梯轿厢由曳引机制停在对应于第三乘用平台处,同时叠加轿厢对应于第四乘用平台处;在所述底坑内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电梯轿厢底架的左侧的位置设置有缓冲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电梯轿厢的顶部以叠置状态固定了一叠加轿厢,因而既可显著降低景区投资和管理成本,又能使观光客分流并提高运力而显著缩短观光客的候乘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示出了导轨1,该导轨1沿着作为导轨载体的基础坡面2敷设并且自右向左倾斜,这里所称的基础坡面2即为山坡;示出了电梯轿厢3,该电梯轿厢3通过其底部的导靴31与前述导轨1构成滚动副;示出了机房4,该机房4在对应于前述导轨1的右端的位置设置在基础坡面2的坡面顶部平台21上,在该机房4内设置有曳引机41并且在对应在于曳引机41的左侧的位置通过支架转动地设置有上导绳轮42和下导绳轮43;示出了牵引绳5,该牵引绳5的一端与前述电梯轿厢3的右侧下部连接,另一端在依次途经上导绳轮42、曳引机41的曳引轮411和下导绳轮43后与对重6连接。上面提及的左和右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下面提及的同例)。

继续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电梯轿厢3的顶部以叠置状态固定有一叠加轿厢7,这里所称的固定是指叠置轿厢7与电梯轿厢3的顶部实施刚性连接。

由图1所示,前述电梯轿厢3的底部固定在电梯轿厢底架32上,前述的导靴31设置在电梯轿厢底架32的底部,前述牵引绳5的一端与电梯轿厢底架32的右侧下部连接。

在前述坡面顶部平台21上构建有一第一乘用平台8a和一第二乘用平台8b,第一、第二乘用平台8a、8b彼此形成上、下层关系,在前述基础坡面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导轨1的左端的位置设有一底坑22,在对应于该底坑22的上方的位置构建有一第三乘用平台8c和一第四乘用平台8d,第三、第四乘用平台8c、8d彼此形成上、下层关系,在前述牵引绳5的作用下,当前述电梯轿厢3连同叠加轿厢7抵达前述导轨1的右端时,电梯轿厢3由前述曳引机41制停在对应于第一乘用平台8a处,同时叠加轿厢7对应于第二乘用平台8b处,而当电梯轿厢3连同叠加轿厢7抵达导轨1的左端时,电梯轿厢3由曳引机41制停在对应于第三乘用平台8c处,同时叠加轿厢7对应于第四乘用平台8d处。

优选地,在前述底坑22内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电梯轿厢底架32的左侧的位置设置有缓冲器221。

通过申请人在上面的说明可知:当候乘人员即候梯人员多时,上部人员可以分流到第一、第二乘用平台8a、8b,同样,下部人员可分流至第三、第四乘用平台8c、8d。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