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404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上下料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料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下料设备。



背景技术:

上下料设备广泛应用于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对于体积较小的物料,通常将物料放置于托盘中,通过对托盘及物料的共同运输实现物料的上下料操作。

以对丝印烤盘(托盘)内的玻璃(物料)上下料为例进行说明。在对玻璃进行双面贴膜操作过程中,一般采用人工上料的方式。由于玻璃具有易碎及易刮伤等特性,人工取放玻璃的过程中极易造成玻璃划伤的情况,影响工作效率。为了实现玻璃的搬运并保证玻璃在进入下一道工序的质量,减少玻璃在上料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下降的情况,目前,采用市面上现有的自动上下料机,其多为XYZ三轴机构运输,无法对玻璃自身摆放角度进行调节,通用性较差。

因此,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及通用性,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下料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及通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上下料设备,包括:

机架;

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用于放置装载物料的满载托盘的上托盘装置;

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用于放置空托盘的下托盘装置;

用于由所述上托盘装置至所述下托盘装置运输所述托盘的移载托盘装置;

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用于提取所述移载托盘装置上运输的托盘中的物料并传递到下一工序的移载物料装置;所述移载物料装置包括第一传输带、驱动所述第一传输带运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传输带连接的旋转单元及用于提取所述物料的提取单元,所述提取单元与所述旋转单元的旋转轴连接,所述旋转轴竖直设置。

优选地,上述上下料设备中,所述提取单元为用于吸附所述物料的真空吸盘。

优选地,上述上下料设备中,所述移载托盘装置位于所述上托盘装置与所述下托盘装置的下方。

优选地,上述上下料设备中,所述上托盘装置与所述移载托盘装置的输入端对应设置,所述下托盘装置与所述移载托盘装置的输出端对应设置。

优选地,上述上下料设备中,所述移载托盘装置、所述上托盘装置与所述下托盘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安装板上;

所述移载托盘装置包括第二传输带及驱动所述第二传输带运动的第二驱动单元;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底面,所述安装板上具有供所述第二传输带的上传输带部通过的避让槽。

优选地,上述上下料设备中,所述上托盘装置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满载托盘的第一支撑单元及用于取出所述满载托盘的取出单元;

所述下托盘装置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空托盘的第二支撑单元及用于码放所述空托盘的放置单元。

优选地,上述上下料设备中,所述上托盘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底面的第一托盘气缸、第一夹持气缸及第一顶升气缸;所述第一托盘气缸驱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运动,所述第一夹持气缸及所述第一顶升气缸驱动所述取出单元运动;

和/或,所述下托盘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底面的第二托盘气缸、第二夹持气缸及第二顶升气缸;所述第二托盘气缸驱动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运动,所述第二夹持气缸及所述第二顶升气缸驱动所述放置单元运动。

优选地,上述上下料设备中,所述移载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张紧所述第二传输带的张紧轮。

优选地,上述上下料设备中,所述移载托盘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带的输入端和/或其输出端,用于定位感应所述托盘的定位感应部件。

优选地,上述上下料设备中,所述机架上包括触摸屏及电控按键。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下料设备,在移载物料装置的提取单元将移载托盘装置上运输的托盘中的物料提取后,由旋转单元控制水平旋转,调成到合适的位置再输送至下一工序,而空托盘运输至下托盘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下料设备,能够自动调节物料的输出位置,有效避免了人工手动上料的繁琐,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通过旋转单元旋转物料,达到物料自身摆放角度的调节,以便于适配于下一工序的加工设备,有效提高了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下料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下料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下料设备取出外部遮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载物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载托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托盘装置、下托盘装置和移载托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下料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及通用性。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下料设备,包括机架5、上托盘装置1、下托盘装置2、移载托盘装置3及移载物料装置4。其中,上托盘装置1设置于机架5上,并且,上托盘装置1用于放置装载物料的满载托盘1-4;下托盘装置2也设置于机架5上,下托盘装置2用于放置空托盘2-4;移载托盘装置3用于由上托盘装置1至下托盘装置2运输托盘,移载物料装置4用于提取移载托盘装置3上运输的托盘中的物料并传递到下一工序。即,移载托盘装置3将上托盘装置1上的满载托盘1-4向下托盘装置2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设置于机架5上的移载物料装置4提取满载托盘1-4上的物料,将物料传递到下一工序,并且,移载托盘装置3将空托盘2-4运输至下托盘装置2。其中,移载物料装置4包括第一传输带4-4、驱动第一传输带4-4运动的第一驱动单元4-3、与第一传输带4-4连接的旋转单元4-2及用于提取物料的提取单元4-1,提取单元4-1与旋转单元4-2的旋转轴连接,旋转轴竖直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下料设备,在移载物料装置4的提取单元4-1将移载托盘装置3上运输的托盘中的物料提取后,由旋转单元4-2控制水平旋转,调成到合适的位置再输送至下一工序,而空托盘2-4运输至下托盘装置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下料设备,能够自动调节物料的输出位置,有效避免了人工手动上料的繁琐,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通过旋转单元4-2旋转物料,达到物料自身摆放角度的调节,以便于适配于下一工序的加工设备,有效提高了通用性。

可以理解的是,上托盘装置1及下托盘装置2均为托盘的码放装置。因此,托盘在上托盘装置1及下托盘装置2上的移动为Z轴运输,而移载托盘装置3运输托盘为X轴运输,移载物料装置4为垂直于移载托盘装置3设置的Y轴运输,旋转单元4-2为对物料本身角度的调节,称之为Q轴运输。通过上述设置,达到了对物料空间位置及自身位置的调节,以便于提高通用性。

在丝印烤盘内的玻璃上下料的操作中,优选将玻璃(物料)旋转90°,以便于适配于下一工序中双面贴膜设备的流水线。当然,也可以将物料旋转任意角度,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提取单元4-1为用于吸附物料的真空吸盘。即,通过提取单元4-1与物料的上表面接触,以便于吸附物料,再带动物料运动。也可以采用粘贴的放置提取物料,在此不做详细介绍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上述真空吸盘尤其适用于提起玻璃物料。

为了提高结构紧凑性,移载托盘装置3位于上托盘装置1与下托盘装置2的下方。即,由上托盘装置1的下方运输满载托盘1-4,并且,运输至下托盘装置2的空托盘2-4由下托盘装置2的下方码放进去。

优选地,上托盘装置1与移载托盘装置3的输入端对应设置,下托盘装置2与移载托盘装置3的输出端对应设置。也可以增加其他转运部件将托盘由上托盘装置1转运至移载托盘装置3或将托盘由移载托盘装置3转运至下托盘装置2。

如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移载托盘装置3、上托盘装置1与下托盘装置2均设置于机架5的安装板5-1上;移载托盘装置3包括第二传输带3-1及驱动第二传输带3-1运动的第二驱动单元3-2;第二驱动单元3-2位于安装板5-1的底面,安装板5-1上具有供第二传输带3-1的上传输带部通过的避让槽。通过上述设置,避免了第二驱动单元3-2干涉托盘运输;并且,使得安装板5-1的顶面仅完成托盘的运输及码放,有效避免了零部件相互干涉的问题,以便于进一步提高结构紧凑性。

如图7所示,上托盘装置1包括用于支撑满载托盘1-4的第一支撑单元1-6及用于取出满载托盘1-4的取出单元1-5;第一支撑单元1-6上支撑多个叠加的满载托盘1-4。

同理地,下托盘装置2包括用于支撑空托盘2-4的第二支撑单元及用于码放空托盘2-4的放置单元;其中,第二支撑单元支撑多个叠加的空托盘2-4。

结合图6及图7所示,上托盘装置1还包括位于安装板5-1的底面的第一托盘气缸1-3、第一夹持气缸1-1及第一顶升气缸1-2;第一托盘气缸1-3驱动第一支撑单元1-6运动,第一夹持气缸1-1及第一顶升气缸1-2驱动取出单元1-5运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托盘气缸1-3驱动第一支撑单元1-6上下运动,其中,第一支撑单元1-6可以为第一托盘气缸1-3的活塞结构,也可以为与其活塞结构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第一顶升气缸1-2控制取出单元1-5上下运动,第一夹持气缸1-1控制取出单元1-5靠近及远离满载托盘1-4的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升气缸1-2的驱动端与第一夹持气缸1-1的本体连接,取出单元1-5可以为第一夹持气缸1-1的活塞结构,也可以为与其活塞结构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夹持气缸1-1的驱动端与第一顶升气缸1-2的本体连接,取出单元1-5可以为第一顶升气缸1-2的活塞结构,也可以为与其活塞结构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

同理地,下托盘装置2还包括位于安装板5-1的底面的第二托盘气缸2-3、第二夹持气缸2-1及第二顶升气缸2-2;第二托盘气缸2-3驱动第二支撑单元运动,第二夹持气缸2-1及第二顶升气缸2-2驱动放置单元运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托盘气缸2-3驱动第二支撑单元运动上下运动,其中,第二支撑单元运动可以为第二托盘气缸2-3的活塞结构,也可以为与其活塞结构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第二顶升气缸2-2控制放置单元上下运动,第二夹持气缸2-1控制放置单元靠近及远离空托盘2-4的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顶升气缸2-2的驱动端与第二夹持气缸2-1的本体连接,放置单元可以为第二夹持气缸2-1的活塞结构,也可以为与其活塞结构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当然,也可以将第二夹持气缸2-1的驱动端与第二顶升气缸2-2的本体连接,放置单元可以为第二顶升气缸2-2的活塞结构,也可以为与其活塞结构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

也可以将上述控制第一支撑单元1-6、取出单元1-5、第二支撑单元及放置单元的驱动装置设置为其他结构。

优选地,第一支撑单元1-6用于与托盘接触的面为L形面,以便于提高对托盘的支撑稳定性。而取出单元1-5朝向托盘的一侧具有能够伸入相邻两个托盘之间的伸入部。

同理,第二支撑单元也具有L形面,放置单元也具有伸入部。

为了提高托盘传递的稳定性,移载托盘装置3还包括用于张紧第二传输带3-1的张紧轮3-3。通过设置张紧轮3-3,有效确保了第二传输带3-1的张紧程度,进而提高传递托盘的稳定性。

移载托盘装置3还包括设置于第二传输带3-1的输入端和/或其输出端,用于定位感应托盘的定位感应部件3-4。优选地,定位感应部件3-4为光电感应部件,进一步提高了运输托盘的精确度。

为了提高自动化程度,机架5上包括触摸屏及电控按键。

更进一步地,机架5上设置有用于遮盖上托盘装置1的第一盖门51及用于遮盖下托盘装置2的第二盖门52,通过上述设置,有效避免了灰尘进入。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