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模组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9709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模组托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包装箱技术,特别是一种液晶显示模组托盘。



背景技术:

目前,为方便材料的管控及使用,降低成本,液晶显示模组一般都将尺寸相同、厚度不同的产品托盘设计为共用(例如同尺寸的LCM(液晶显示模组)和Chip(面板)),但由于产品厚度的差异化问题,当薄的产品放入托盘中,其厚度方向(即产品的Z轴方向上)间隙较大,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产品震动过大导致产品损伤。目前一般只能重新设计托盘来适应不同厚度的产品,或通过在产品上下放入缓冲物减小间隙来解决此问题。但此类方法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因为缓冲物厚度限制,在产品厚度差异较大时无法解决间隙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托盘,从而解决产品厚度差异实现托盘共用,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模组托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模组容置腔的托盘本体,所述模组容置腔内设有可用于调节模组容置腔深度以及起缓冲作用的弹性体。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活动地设置在模组容置腔的底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模组容置腔的底部设有形状和大小与弹性体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的嵌入槽。

进一步地,所述嵌入槽的深度与弹性体被完全压缩后的高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对限位臂。

进一步地,所述模组容置腔的底部与限位臂位置相对应处设有形状和大小与限位臂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臂中至少一侧设有齿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为热塑性弹性体。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包括若干环形结构依次累叠且相互连接构成的压缩部以及设于压缩部下端的连接部,所述环形结构的截面形状为C字形;所述压缩部的上端为封闭的表面形成接触部,连接部的下端设有排气孔,排气孔与压缩部的内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模组容置腔中设置可调节模组容置腔深度以及起缓冲作用的弹性体,解决了产品厚度差异化的问题,而且弹性体自身的弹性作用,实现对产品的缓冲作用,防止产品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托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弹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弹性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模组容置腔中放置薄的模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模组容置腔中放置厚的模组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模组托盘包括至少一个模组容置腔1的托盘本体2,该托盘本体2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显示模组托盘的结构无异,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在于,在模组容置腔1内设置有弹性体3,弹性体3可活动地设置在模组容置腔1内,也就是说,无需对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托盘的结构进行改变,这样能够节省成本,在此弹性体3采用热塑性弹性体,优选为通过吸塑的方式获得。

弹性体3在承载液晶显示模组(模组)时,其自身会进行压缩,以适应不同厚度的模组,当取出模组后,弹性体3可自行伸展恢复原貌,采用这类弹性体3不仅能够通过其改变模组容置腔1的深度,而且还可以充当间隙缓冲物对模组起缓冲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如图1所示,在模组容置腔1的底部设置有形状和大小与弹性体3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的嵌入槽4,从而将弹性体3进行限位,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防止弹性体3在模组容置腔1内随意移动;嵌入槽4设置在模组容置腔1的底部中心处。

嵌入槽4的深度小于或等于弹性体3被完全压缩后的高度,这样能够保证当模组的厚度与模组容置腔1的深度一致时,弹性体3完全压缩后不会使模组的表面高于模组容置腔1的上端表面,这样能够节省将弹性体3从托盘本体2上拆除的时间,能够起到更好的兼容效果;优选地,嵌入槽4的深度等于弹性体3被完全压缩后的高度。

在模组容置腔1的底部还可设有突起的凸台13,嵌入槽4设于凸台13上,凸台13与模组容置腔1之间形成方便拿去模组的凹陷部份,这样对模组的其中一侧施加向下的力,能够使模组相对的另一侧翘起,从而方便将模组从模组容置腔1中取出。

为了能够对弹性体3进一步的限位,如图1和图2所示,在弹性体3的外壁上所述弹性体3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对限位臂5,限位臂5设置在弹性体3的相对两侧上;相应地,模组容置腔1的底部与限位臂5位置相对应处设有形状和大小与限位臂5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的限位槽6,限位槽6与嵌入槽4连通形成一个整体,方便生产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中,限位臂5优先设有两对,两对限位臂5之间形成一个X字形;采用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保证弹性体3被稳固的限位于嵌入槽4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限位臂5的一种优选方案,限位臂5中至少一侧设有齿状结构7;相应地,限位槽6上也具有与齿状结构7相适配的槽体,通过齿状结构7与限位槽6的槽壁咬合,使弹性体3的牢固性更好;在此齿状结构7的形状可以为矩形齿、弧形齿等形状,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从图3中可以观察到,齿状结构7设置在限位臂5的一侧上,四个限位臂5中设置在弹性体一侧(图中上端)的两个限位臂5的齿状结构7设置在左侧;设置在弹性体另一侧(图中下端)的两个限位臂5的齿状结构7设置在右侧。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弹性体3包括若干环形结构8依次累叠且相互连接构成的压缩部9以及设于压缩部9下端的连接部10;压缩部9为空心,所述环形结构8的截面形状为C字形,压缩部9形成弹簧状结构;所述压缩部9的上端为封闭的表面形成接触部11,接触部11用于与模组形成接触,连接部10的下端设有排气孔12,排气孔12与压缩部9的内腔连通,排气孔12用于在压缩部9压缩变形的时候,能够将压缩部9内的部分空气排出以及吸收空气使压缩部9回复原貌;所述限位臂5设置在连接部10的外壁上,排气孔12设置在连接部10的下端的中心位置处。

在本实用新型中,弹性体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4所示,当放入模组容置腔1中的模组14厚度小于模组容置腔1深度的二分之一时,由于模组14自身的重量将弹性体3的压缩部9压缩,使接触部11到模组容置腔1上部顶端之间的距离能够适应模组14的厚度,从而达到模组容置腔1能够适应当前模组14的厚度。

如图5所示,当放入模组容置腔1中的模组14厚度大于模组容置腔1深度的二分之一时,由于模组14自身的重量将弹性体3的压缩部9压缩,此处为完全压缩,需要注意的是,压缩部9完全压缩后的高度大于嵌入槽4的深度;接触部11到模组容置腔1上部顶端之间的距离刚好与模组14的厚度相等,从而达到模组容置腔1能够适应当前模组14的厚度。

虽然已经参照特定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此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