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以及电梯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0820发布日期:2019-11-27 20:12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以及电梯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驱动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的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以及使用该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的电梯曳引机。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中,电磁铁与可动铁芯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衬片支承于可动铁芯。而且,在电磁铁的与可动铁芯对置的面设置有缓冲部件。在吸引可动铁芯时,缓冲部件吸收可动铁芯与电磁铁的碰撞的冲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916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所述的以往的曳引机制动器中,在衬片被按压于制动鼓的制动面时,即在制动时,电磁铁与可动铁芯之间产生间隙。而且,在由电磁铁吸引可动铁芯时,即在非制动时,衬片与制动面之间产生间隙。而且,这些制动时的间隙的尺寸与非制动时的间隙的尺寸相同。

另一方面,从电磁铁的吸引能力以及安静性的方面出发,期望缩小制动时在电磁铁与可动铁芯之间产生的间隙。而且,从在非制动时使衬片更可靠地离开制动面,即防止所谓的拖滞的方面出发,希望非制动时在衬片与制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较大。

这样,由于对间隙尺寸具有相反的要求,因此在以往的曳引机制动器中,维修作业人员难以在现场对间隙尺寸进行管理。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以及电梯曳引机,该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以及电梯曳引机能够对制动时在电磁铁与可动铁芯之间产生的间隙以及非制动时在制动靴与制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容易地进行管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具备:电磁铁;可动铁芯,其能够相对于电磁铁移位,并被电磁铁吸引;制动靴,其支承于可动铁芯,并且通过可动铁芯的移位,能够在与制动面接触的制动位置和离开制动面的解除位置之间移位;制动弹簧,其使可动铁芯离开电磁铁而将制动靴按压于制动面;以及弹性部件,其设置于可动铁芯与制动靴之间,制动靴位于解除位置时的弹性部件的压缩量大于制动靴位于制动位置时的弹性部件的压缩量。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中,由于弹性部件设置于可动铁芯与制动靴之间,并且制动靴位于解除位置时的弹性部件的压缩量大于制动靴位于制动位置时的弹性部件的压缩量,因此能够对制动时在电磁铁与可动铁芯之间产生的间隙以及非制动时在制动靴与制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容易地进行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电梯曳引机的轴线的概要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磁铁支承部的内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曳引机制动器的非制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曳引机制动器的制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曳引机制动器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曳引机制动器的非制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曳引机制动器的制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曳引机制动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机房型的电梯的立体图。在图1中,井道1内设置有轿厢2与对重3。图1以透视的方式示出井道1与轿厢2。对重3以在位于与轿厢2相同的高度时,在从层站侧观察时与轿厢2的背面对置的方式配置于轿厢2的后方。

在井道底坑1a设置有第一基座4与第二基座5。第一基座4上设置有第一轿厢导轨6a与第二轿厢导轨6b。轿厢2被第一轿厢导轨6a与第二轿厢导轨6b引导着在井道1内升降。

第二基座5上设置有第一对重导轨7a与第二对重导轨7b。对重3被第一对重导轨7a与第二对重导轨7b引导着在井道1内升降。

在井道1内的下部设置有使轿厢2与对重3升降的电梯曳引机8。

在井道1的顶部设置有l字形的返绳轮梁9。返绳轮梁9由第一轿厢导轨6a、第一对重导轨7a以及第二对重导轨7b支承。

而且,返绳轮梁9具有轿厢返绳轮梁10与对重返绳轮梁11。对重返绳轮梁11与轿厢返绳轮梁10的一端部呈直角连结。

在轿厢返绳轮梁10支承有第一轿厢返绳轮12a与第二轿厢返绳轮12b。在对重返绳轮梁11支承有对重返绳轮13。

在轿厢2的下部设置有第一轿厢吊轮14a与第二轿厢吊轮14b。在对重3的上部设置有对重吊轮15。

轿厢2与对重3由作为悬挂体的多根(在图中仅示出一根)主绳索16悬吊于井道1内。

绳头组合梁17水平地固定于第二轿厢导轨6b的上端部与第二对重导轨7b的上端部之间。在绳头组合梁17设置有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未图示)。在对重返绳轮梁11设置有对重侧绳头组合部18。

主绳索16具有与轿厢侧绳头组合部连接的第一端部以及与对重侧绳头组合部18连接的第二端部。而且,主绳索16从第一端部侧依次绕挂于第一轿厢吊轮14a、第二轿厢吊轮14b、第一轿厢返绳轮12a、第二轿厢返绳轮12b、电梯曳引机8、对重返绳轮13以及对重吊轮15。

这样,实施方式1的电梯是绕绳比为2:1方式的电梯。

在井道1内的下部设置有控制盘19。在控制盘19设置有对轿厢2的运行进行控制的电梯控制装置。

图2是沿图1的电梯曳引机8的轴线的概要剖视图。壳体21具有平板状的轴支承部21a以及圆筒状的定子支承部21b。

定子支承部21b从轴支承部21a向一侧突出。在轴支承部21a的中央支承有水平的固定轴22。

在固定轴22,经由一对轴承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旋转体24。轴承23沿固定轴22的轴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圆筒状的驱动绳轮24a与圆筒状的磁铁支承部24b一体地设置于旋转体24。主绳索16绕挂于驱动绳轮24a。在驱动绳轮24a的外周面设置有供主绳索16插入的多个绳索槽。

磁铁支承部24b设置于旋转体24的壳体21侧的轴向端部。而且,磁铁支承部24b与定子支承部21b的内周面对置。进而,磁铁支承部24b与定子支承部21b同轴配置,并被定子支承部21b围绕。磁铁支承部24b的外径比驱动绳轮24a的外径大。

在定子支承部21b的内周面固定有定子25。与定子25对置的多个永久磁铁26沿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固定于磁铁支承部24b的外周面。曳引机电机27包括所述定子25以及永久磁铁26。并且,旋转体24通过曳引机电机27的驱动力进行旋转,从而轿厢6与对重7进行升降。

图3是示出图2的磁铁支承部24b的内部的结构的主视图。在图2中进行了省略,在磁铁支承部24b的内侧收纳有对旋转体24的旋转进行制动的一对曳引机制动器31。曳引机制动器31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并且彼此逆向地配置。

各个曳引机制动器31与磁铁支承部24b的内周面对置。实施方式1的制动面24c是磁铁支承部24b的内周面。磁铁支承部24b兼作为制动鼓。

各个曳引机制动器31具有电磁铁32、可动铁芯33、制动靴34以及多个制动弹簧35。

在该例中,两个曳引机制动器31的电磁铁32一体构成。可动铁芯33能够向接触电磁铁32或离开电磁铁32的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移位。而且,可动铁芯33通过对电磁铁32进行励磁而被电磁铁32吸引。

可动铁芯33具有平板状的可动铁芯主体以及多个连结销36。连结销36从可动铁芯主体向与电磁铁32相反的一侧突出。制动靴34经由连结销36支承于可动铁芯主体。而且,制动靴34通过可动铁芯33的移位而能够在制动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位。制动位置是制动靴34与制动面24c接触的位置。解除位置是制动靴34离开制动面24c并与制动面24c对置的位置。

而且,制动靴34具有靴主体37与衬片38。进而,制动靴34的至少一部分由磁化特性优异的磁性体,例如机械结构用碳钢构成。在该例中,靴主体37整体由磁性体构成。在制动靴34位于制动位置时,衬片38与制动面24c接触。而且,在制动靴34位于解除位置时,衬片38与制动面24c隔着间隙对置。

制动弹簧35设置于电磁铁32与可动铁芯33之间。而且,制动弹簧35使可动铁芯33离开电磁铁32,从而将制动靴34按压于制动面24c。由此,旋转体24的旋转被制动,或者旋转体24的静止状态被保持。

图4是示出图3的曳引机制动器31的非制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4的曳引机制动器31的制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电磁铁32具有固定铁芯39以及嵌入固定铁芯39的线圈40。在固定铁芯39设置有多个弹簧收纳凹部39a。制动弹簧35被插入到各个弹簧收纳凹部39a。

在可动铁芯33的中央设置有贯通孔33a。靴主体37具有向电磁铁32侧突出的圆柱状的贯通部37a。贯通部37a被插入到贯通孔33a并贯通可动铁芯33。

在固定铁芯39的与可动铁芯33对置的面的中央设置有靴插入凹部39b。在制动靴34位于解除位置时,贯通部37a的前端被插入到靴插入凹部39b。但是,在贯通孔33a的端面与靴插入凹部39b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

各个连结销36具有小径部36a与大径部36b。大径部36b的直径大于小径部36a的直径。大径部36b设置于小径部36a的与可动铁芯3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小径部36a的与大径部36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固定于可动铁芯主体。

在靴主体37设置有多个腔室37b。各个大径部36b收纳于腔室37b内。而且,在靴主体37设置有将腔室37b与靴主体37的外部空间连接的多个连接孔37c。小径部36a通过各个连接孔37c。

连接孔37c的内径小于腔室37b的内径以及大径部36b的外径。由此,防止连结销36从制动靴34脱落。

而且,腔室37b在可动铁芯33的移位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大径部36b在该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制动靴34能够相对于可动铁芯33向可动铁芯33的移位方向移位。

在可动铁芯33与制动靴34之间设置有作为弹性部件的多个游隙弹簧41。在该例中,各个游隙弹簧41设置于大径部36b的与小径部36a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和腔室37b的与该端面对置的内表面之间。而且,所有游隙弹簧41是尺寸以及弹簧系数相等的压缩弹簧。

在轿厢2行进时,电磁铁32被励磁,可动铁芯33抵抗制动弹簧35而被电磁铁32吸附。由此,制动靴34移位到解除位置。在制动靴34位于解除位置时,衬片38离开制动面24c,并且贯通部37a的前端被插入到靴插入凹部39b。而且,游隙弹簧41通过电磁铁32的吸引力而在靴主体37与连结销36之间被压缩。

在轿厢2停止时,对电磁铁32的通电被切断,通过制动弹簧35,可动铁芯33离开电磁铁32。由此,制动靴34移位到制动位置。在制动靴34位于制动位置时,衬片38被按压于制动面24c,并且贯通部37a的前端从靴插入凹部39b被拉出。而且,游隙弹簧41通过制动弹簧35的弹簧力而在靴主体37与连结销36之间被压缩。

在这里,在非制动时,即制动力解除时由电磁铁32吸引制动靴34的力f1被设定为大于在制动时,即制动靴落下时由制动弹簧35将制动靴34按压于制动面24c的力f2。由此,在制动靴34位于解除位置时的游隙弹簧41的压缩量大于在制动靴34位于制动位置时的游隙弹簧41的压缩量。

另外,游隙弹簧41的压缩量是指取决于对游隙弹簧41施加的力的量,例如,是伸缩方向上的游隙弹簧41的伸缩距离。

因此,非制动时的制动靴34与制动面24c之间的间隙尺寸g1(图4)大于制动时的电磁铁32与可动铁芯33之间的间隙尺寸g2(图5)。反过来说,制动时的电磁铁32与可动铁芯33之间的间隙尺寸g2小于非制动时的制动靴34与制动面24c之间的间隙尺寸g1。

在这样的曳引机制动器31以及使用了这样的曳引机制动器31的电梯曳引机8中,游隙弹簧41设置于可动铁芯33与制动靴34之间,并且在制动靴34位于解除位置时的游隙弹簧41的压缩量大于在制动靴34位于制动位置时的游隙弹簧41的压缩量。

因此,无需严格地调整上述间隙尺寸g1与间隙尺寸g2,就能够形成为g1>g2的关系。由此,能够缩小间隙尺寸g2,从而抑制电磁铁32所要求的吸引能力,同时降低可动铁芯33与电磁铁32碰撞时的噪音。而且,能够增大间隙尺寸g1,从而在非制动时使衬片38更可靠地离开制动面24c,由此防止所谓的拖滞。

因此,能够对制动时在电磁铁32与可动铁芯33之间产生的间隙以及非制动时在制动靴34与制动面24c之间产生的间隙容易地进行管理。

而且,在由磁性体构成的靴主体37设置有贯通可动铁芯33的贯通部37a,因此能够更简单地使电磁铁32对制动靴34的吸引力f1大于来自制动弹簧35的按压力f2。

进而,由于使来自电磁铁32的吸引力f1大于来自制动弹簧35的按压力f2,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间隙尺寸g1大于间隙尺寸g2。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靴主体37整体由磁性体构成,也可以是仅贯通部37a由磁性体构成。

实施方式2

接着,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曳引机制动器31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图6的曳引机制动器31的非制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图7的曳引机制动器31的制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但是,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曳引机制动器31相同,并对与实施方式1的曳引机制动器31的各个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号。

在实施方式2中,一对曳引机制动器31配置于旋转体24的外侧。而且,磁铁支承部24b配置于定子支承部21b的径向外侧。而且,定子25固定于定子支承部21b的外周面,并且永久磁铁26固定于磁铁支承部24b的内周面。

而且,实施方式2的制动面24c是磁铁支承部24b的外周面。即,通过从磁铁支承部24b的外侧将制动靴34按压于磁铁支承部24b的外周面,旋转体24的旋转被制动,或者旋转体24的静止状态被保持。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即使是将旋转体24的外周面作为制动面24c的类型的曳引机制动器31,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接着,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曳引机制动器31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1、2中,贯通部37a设置于靴主体37,而在实施方式3中,贯通部39c设置于固定铁芯39。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即使在固定铁芯39设置贯通部39c,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作为弹性部件示出了游隙弹簧41,作为游隙弹簧41,例如能够使用螺旋弹簧、碟形弹簧或者板簧。

而且,弹性部件不限定于弹簧,例如,也可以是橡胶片或柔性塑料片。

进而,在上述例子中,在电梯曳引机8配置有两个曳引机制动器31,但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进而,电梯整体的设备的布局以及绕绳方式等不限定于图1的例子。

而且,悬挂体也可以是带。

进而,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机房的电梯、双层电梯或者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等各种类型的电梯。单井道多轿厢方式是上轿厢与配置于上轿厢的正下方的下轿厢分别独立地在共同的井道内进行升降的方式。

标号说明

24a:驱动绳轮;27:曳引机电机;31:曳引机制动器;32:电磁铁;33:可动铁芯;34:制动靴;35:制动弹簧;37a、39c:贯通部;41:游隙弹簧(弹性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