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扒渣叉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8008发布日期:2019-07-24 10:26阅读:6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扒渣叉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合金熔炼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对不同炉型、不同进深的铸造铝合金熔炼炉进行扒渣的叉车。



背景技术:

在铝合金熔炼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中的杂质以及熔炼过程中的氧化物会成为炉内的表面浮渣,因此需要及时将熔炼炉清除干净以保证铝合金溶液的质量,同时清除时还需要保证扒渣过程的安全,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因此,需要一种高效并且安全的扒渣工具。

在现有的清除方式中,通常采用人工扒渣或一体式扒渣工具扒渣,两种方式的扒渣时间都较长,导致炉门敞开时间太长,不仅损失大量的热量,而且造成较高的铝烧损,扒渣质量低,严重影响铝合金溶液质量;另外,人工扒渣的劳动强度高,增加人工成本,操作危险度较高,容易造成安全事故;而一体式扒渣工具则由于长度需要容易导致头重脚轻,从而使得扒渣过程中晃动严重,影响扒渣工具的稳定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扒渣效率高、安全性高、扒渣过程稳定的扒渣工具,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扒渣效率高、安全性高、扒渣过程稳定的扒渣叉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扒渣叉车,用于对铸造铝合金熔炼炉进行扒渣,其包括叉车、渣耙及配重机构;其中,所述叉车包括车身、设于所述车身的驾驶室及设于所述车身前端的连接机构;所述渣耙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连接机构,所述渣耙的另一端设有耙头,藉由所述叉车驱动所述渣耙动作以使所述耙头对所述铸造铝合金熔炼炉进行扒渣;所述配重机构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后端且其重量与所述渣耙的重量相适应。

较佳地,所述车身的后端开设有一凹槽,所述配重机构设于所述凹槽内。

较佳地,所述配重机构包括连接杆、配重及定位件,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凹槽的底壁,且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车身上方,所述配重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定位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凸出于所述车身上方的一端以对所述配重定位。

较佳地,所述连接杆、所述定位件为相配合的螺杆与螺母。

较佳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呈夹角设置的连接部及抵触部,所述连接部插接于所述渣耙内并使所述渣耙与所述抵触部相抵接,且所述渣耙与所述连接部、所述抵触部之间藉由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

较佳地,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或定位销。

较佳地,所述渣耙还包括耙杆及耙座,所述耙头、所述耙座通过连接件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耙杆的两端,且所述耙头、所述耙座分别向相反方向凸伸,所述耙座、所述耙杆与所述连接机构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拆卸更换;另外,采用硬质铁合金材料制作耙面,避免增加铁的腐蚀溶解,防止扒渣过程中污染铝合金溶液。

较佳地,所述耙头与所述耙杆之间的夹角为80°,以便高效清理干净炉渣。

较佳地,所述耙杆为钢制中空方形管,用于和所述连接机构相连接。

较佳地,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或定位销,使渣耙各部分的拆卸及连接更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扒渣叉车,其叉车的车身前端可拆卸地连接有渣耙,渣耙的远离车身的一端设有耙头,叉车的车身后端设有配重机构,配重机构的重量与所述渣耙的重量相适应,工作时,藉由叉车驱动所述渣耙动作以使其耙头对所述铸造铝合金熔炼炉进行扒渣,代替现有的人工扒渣,从而降低人工成本,降低操作危险,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安全性高,同时工作效率高,扒渣时间短,提高扒渣质量;另外,在叉车上设有配重机构,有效避免渣耙过长所导致的头重脚轻问题,减轻扒渣过程中渣耙的晃动,增加渣耙和叉车的稳定性。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扒渣叉车可适用于不同炉型、不同进深的铸造铝合金熔炼炉进行扒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扒渣叉车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扒渣叉车100,可用于对不同炉型、不同进深的铸造铝合金熔炼炉进行扒渣处理,但不以此为限,还可以用于其他相类似的设备中进行扒渣处理。

下面首先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扒渣叉车100,其包括叉车110、渣耙120及配重机构130。其中,所述叉车110包括车身111、设于车身111的驾驶室112及设于车身111前端的连接机构113;所述渣耙120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连接机构113,渣耙120的另一端设有耙头121,藉由叉车110驱动渣耙120动作以使所述耙头121对所述铸造铝合金熔炼炉进行扒渣;所述配重机构130设置于车身111的后端且其重量与渣耙120的重量相适应,通过设置配重机构130来保持平衡,防止渣耙120在扒渣过程中晃动,从而增加渣耙120和叉车110的稳定性。

继续参看图1-2所示,所述渣耙120还包括耙杆122及耙座123,所述耙头121、耙座123通过连接件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耙杆122的两端,且耙头121、耙座123分别向相反方向凸伸,其中,耙头121与耙杆122之间呈一定角度设置,该角度可根据清除位置的不同而灵活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中,耙头121与耙杆122之间呈锐角设置;而耙座123与耙杆122之间则大致呈直角设置,安装时,耙座123、耙杆122与连接机构113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拆卸更换;另外,耙杆122的长度则根据熔炼炉的尺寸进行适应性设计,一般设计为:在保证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还使叉车110与熔炼炉的炉门口之间的最近距离在1m左右,以保证清炉叉车110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式中,耙杆122采用钢制方管焊接而成,即,耙杆122为中空方形管,从而使连接机构113可插接于耙杆122内(详见后述),方便两者之间的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耙头121与耙杆122之间的夹角a优选为80°,以便高效清理干净炉渣,可理解地,耙头121与耙杆122之间的夹角a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并不以本实施例中的为限。

更进一步地,所述渣耙120采用硬质铁合金材料制作,以提高渣耙120的使用寿命,并且避免增加铁的腐蚀溶解,防止扒渣过程中污染铝合金溶液,当然,不限于通过前述材料制作渣耙120,还可以利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渣耙120。

再次参看图1-2所示,所述连接机构113包括呈夹角设置的连接部1131及抵触部1132,本实用新型中,为配合渣耙120的安装,连接部1131、抵触部1132之间的角度与耙座123、耙杆122之间的角度相对应,即,连接部1131、抵触部1132之间大致呈直角设置,且连接部1131的外径与耙杆122的内径相对应,因此,安装时,将连接部1131插接于耙杆122内,并使耙座123与抵触部1132相抵接,且所述渣耙120与连接部1131、抵触部1132之间藉由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件优选为螺栓或定位销,采用螺栓或定位销来进行连接,使渣耙120各部分的拆卸及连接、渣耙120与连接机构113之间的拆卸及连接都更为方便。当然,还可以利用其他连接件来实现可拆卸连接。

再次参看图1-2所示,所述车身111的后端开设有一凹槽(未标号),所述配重机构130设于所述凹槽内。更具体地,所述配重机构130包括配重131、连接杆132、定位件133,连接杆132的一端焊接于所述凹槽的底壁,且连接杆132的另一端凸出于车身111的上方,配重131上开设有通孔,配重131藉由其通孔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连接杆132上,定位件133连接于所述连接杆132的凸出于车身111上方的一端以对配重131进行定位。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132、定位件133为相配合的螺杆与螺母,从而便于配重的安装已经定位。当然,两者并不以此为限。

再次结合图1-图3所示,对本实用新型扒渣叉车100的安装及扒渣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装配渣耙120,具体地,将耙头121、耙座123分别设于耙杆122的两端且两者分别向相反方向凸伸,并通过螺栓、垫片连接好耙座123、耙杆122及耙头121,确保连接稳固,且耙头121与耙杆122之间的夹角优选设为80°,但不以此为限。

然后将渣耙120安装于叉车110上,即,将连接机构113的连接部1131插接于渣耙120的耙杆122内,并使渣耙120的耙座123抵接于抵触部1132,然后将渣耙120与连接机构113通过定位销连接,并确认安装良好。渣耙120安装完成后,在叉车110后端放置的配重131,即,将配重131一一穿设于连接杆132上,直至配重131的重量与渣耙120的重量相适应,然后将定位件133螺纹连接于连接杆132的顶部,藉由定位件133对配重131进行定位。通过配重131来平衡渣耙120,保证叉车110扒渣过程运行平稳。

扒渣时,将渣耙120放到熔炼炉中,使耙头121接触到铝液表层进行扒渣作业,并通过叉车110驱动渣耙120进行扒渣作业,扒渣完成后,清除渣耙120表面的结渣。

综上,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扒渣叉车100,其叉车110的车身111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有渣耙120,该渣耙120的远离车身111的一端设有耙头121,叉车110的车身111的后端设有配重机构130,配重机构130的重量与渣耙120的重量相适应,工作时,藉由叉车110驱动所述渣耙120动作以使其耙头121对所述铸造铝合金熔炼炉进行扒渣,代替现有的人工扒渣,从而降低人工成本,降低操作危险,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安全性高,同时工作效率高,扒渣时间短,提高扒渣质量;另外,在叉车110上设有配重机构130,有效避免渣耙120过长所导致的头重脚轻问题,减轻扒渣过程中渣耙120的晃动,增加渣耙120和叉车110的稳定性。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扒渣叉车100可适用于不同炉型、不同进深的铸造铝合金熔炼炉进行扒渣。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叉车110的其他部分的结构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技术,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