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场的放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8205发布日期:2020-12-08 14:5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料场的放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砂石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料场的放料装置。



背景技术:

砂石生产企业一般都需要有较大的产品存储与转运料场。

参照图1所示,物料通常通过高扬程皮带机被输送至堆放点上方,然后在堆放点上方开放式落下。

参照图2所示,输送带与料场地平之间通常存在一个较高的落差,物料从皮带落下后堆放到料场。物料下落、滚动可能会砸到过往行人或车辆,并且产生扬尘,污染生产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料场的放料装置,能够提高生产安全性并减少扬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料场的放料装置,该放料装置包括放料管道和皮带机;

所述放料管道上端口与所述皮带机架体连接,所述放料管道的下端固定在地面;

所述放料管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

所述皮带机将物料送入所述放料管道的上端口,所述放料管道内部堆积的物料可从所述开口处向外流出。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皮带机和地面之间设置放料管道,皮带机将物料送入放料管道的上端口,物料开始在放料管道内堆积,堆积到达开口高度时,从开口处流出落到放料管道周围的地面上。由于物料从开口处落下,一方面减小了落差所以可以提高生产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扬尘,减少污染改善生产环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料装置还包括挡板;

所述挡板的上端通过活页安装在所述开口处上部的侧壁上;

在自然状态下,所述挡板遮盖所述开口;

所述放料管道内部堆积的物料可在重力作用下向外推开所述挡板,从所述开口处向外流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料管道侧壁上的至少一个所述开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中心位置位于所述放料管道侧壁上高度a1处;

所述第二开口中心位置位于所述放料管道侧壁上高度a2处;

0<a1≤a,0<a2≤a,且a1≠a2,其中a为所述放料管道的总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a1<a2时,所述第一开口的上沿低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下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料管道侧壁上高度a1处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开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料管道侧壁上高度a1处的开口还包括第三开口;

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朝向相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料管道侧壁上高度a2处的开口还包括第四开口;

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朝向相对;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的连线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料管道上端口与所述皮带机架体密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料管道上端口直径大于所述皮带机的皮带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料管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矩形。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现有生产场景的说明示意图。

图2是现有生产场景的另一说明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放料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放料管道上端口与皮带机架体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放料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挡板的受力说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砂石生产过程中,物料如果直接从高扬程皮带机上落到地面,会带来安全风险和扬尘污染。本公开提供一种料场的放料装置,以降低安全风险、减少扬尘污染。

参照图3所示,放料装置包括放料管道和皮带机。

放料管道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例如,下端安装固定在料场地面的放料管道基础上。放料管道基础的加固方式不限于混凝土浇筑,也可为钢构基础等方式,放料管道基础形状不限于圆型,也为例如方形、圆锥形等。

放料管道上端口与皮带机架体连接,参照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皮带机机架与放料管道上端口之间固定支撑。放料管道上端口直径d大于皮带机的皮带宽度w。放料管道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形状。

参照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放料管道上端口与皮带机架体密封连接,可防止扬尘。

放料管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矩形、圆形等。本公开对开口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开口的数量也可以有多个。

以开口数量有多个的情形为例,多个开口可以设在侧壁的不同高度处。为便于描述,将位于同一高度处的一个或多个开口称为同一层的开口。将最接近地面的开口称为第一层,依次类推。侧壁上可设置多个层的开口,每层的开口数量可以有一个或以上。

皮带机将物料送入放料管道的上端口,放料管道内部物料渐渐堆积,当物料高度达到第一层开口高度时,从第一层开口流出,落到落到放料管道周围的地面上,在放料管道周围堆积。

参照图5所示,物料再放料管外部堆积高度达到第一层开口高度时,第一层开口被物料封堵住。物料继续在放料管道内部堆积,内部堆积高度达到第二层开口高度时,从第二层开口流出,因此物料从放料管道外下落的落差不超过两层开口之间的高度差。

将第一层开口中心位置在放料管道侧壁上的高度计作a1,将第二层开口中心位置在放料管道侧壁上的高度计作a2。将放料管道的总高计作a。则,0<a1≤a,0<a2≤a,且a1≠a2。由于第二层开口位于第一层开口之上,所以有a1<a2。

通常第一层开口的上沿低于第二层开口的下沿。例如,第一层开口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层开口包括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的上沿低于第二开口的下沿。

在一个实施例中,同一层的开口的数量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例如,放料管道侧壁上高度a1处设有至少两个开口。以同一层开口数量为2的情形为例,第一层开口包括第一开口,还包括第三开口。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朝向相对。当物料从第一层开口流出时,可从两个开口流到放料管道的两侧均匀堆积。

第二层开口也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例如,第二层开口包括第二开口,还包括第四开口。第四开口与第二开口朝向相对。

第二层开口的朝向可以与第一层开口的朝向错开,例如,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之间的连线,与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之间的连线垂直。如此物料从放料管道的不同朝向流出,使得从放料管道流出的物料均匀堆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放料装置还包括挡板。挡板的上端通过活页安装在开口处上部的侧壁上。挡板的面积可稍大于开口面积。在自然状态下,挡板遮盖住开口,防止扬尘从开口溢出。放料管道内部堆积的物料可在重力作用下向外推开挡板,从开口处向外流出。当放料管道外堆积的物料被运走,使得放料管道内部堆积的物料高度下降到开口以下时,物料施加在挡板上的力减小,挡板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落复位,遮盖住开口。

实例:

参照图6所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砂石等物料具有一定尺寸,所以假定挡板以o点为转轴,转过一定角度θ时,认为挡板是开启的。

以放料管道截面为圆形的情形为例,放料管道中砂石的堆积形状为圆锥状,如图6中的h2部分,自然形成的圆锥状金字塔,其角度为51.5°,同时由于圆柱体的限制,在放料管道内部会形成h1高度的一个圆柱状物料堆积,因此在放料管道内部堆积的物料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构成圆锥,一部分构成圆柱。

假设在圆锥高度为h2和圆柱高度为h1时,在内压力的作用下,挡板开启θ角度,即视为挡板打开。

圆柱部分的物料体积为v1=πr2h1,其中r为放料管道半径。

圆锥部分的物料体积为v2=1/3πr2h2,其中,h2=r/2tan51.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r确定的情况下,h2是定值。

假设物料为密度为ρ的砂石,则圆柱部分和圆锥部分的物料质量m=ρ×(v1+v2),在放料管道a点处存在向外的压力g2,g2大小为mg。

g2的压力在挡板上产生一个以o点为中心的力矩f2×(h1+h2),其中f2=g2·cosθ,在此力矩的作用下挡板被推向外部。

由于外部挡板重力g1的存在,使得挡板趋于关闭。挡板的重力重心在挡板的中心位置,因此g1产生的力矩为f1×(h1+h2)/2,其中f1=g1·sinθ。当两个力矩等值时,即f2×(h1+h2)=f1×(h1+h2)/2时,挡板受力平衡,挡板维持在θ角。通过方程f2×(h1+h2)=f1×(h1+h2)/2可求出h1的值。

从放料管道a点处算起,堆积物料圆柱部分和圆锥部分高度分别达到h1和h2时,挡板以o点为转轴,转过角度θ,即视为挡板打开,物料可推开挡板从开口流出。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皮带机和地面之间设置放料管道,皮带机将物料送入放料管道的上端口,物料开始在放料管道内堆积,堆积到达开口高度时,从开口处流出落到放料管道周围的地面上。由于物料从开口处落下,一方面减小了落差所以可以提高生产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扬尘,减少污染改善生产环境。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