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对重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268552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2纵框架31b与上框架31c的连结部的主视图,在图12中,省略了形状维持装置39。
[0089]当对重导轨12沿对重装置10的宽度方向变形时,如图12和图13所示,框架体31仍然保持着对重主体32而与对重导轨12的变形相对应地变形为平行四边形。由此,维持导靴33与对重导轨12的卡合状态。
[0090]图15是示出图7的第2纵框架31b和对重导轨12之间的距离变大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5所示,当由于对重导轨12的变形而导致纵框架31a、31b与对重导轨12之间的距离在框架体31的宽度方向上发生变化时,借助宽度方向弹簧63的伸缩,导靴33相对于纵框架31a、31b沿框架体31的宽度方向移位。由此,维持导靴33与对重导轨12的卡合状
??τ O
[0091]图16是示出图7的对重导轨12相对于第2纵框架31b沿框架体31的厚度方向移位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6所示,当由于对重导轨12的变形而导致对重导轨12相对于纵框架31a、31b沿框架体31的厚度方向移位时,借助厚度方向弹簧55、57的伸缩,导靴33相对于纵框架31a、31b沿框架体31的厚度方向移位。由此,维持导靴33与对重导轨12的卡合状态。
[0092]图17是示出图7的对重导轨12发生了扭转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7所示,在对重导轨12以扭转的方式变形的情况下,导靴33相对于框架体31以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摇头)。由此,维持导靴33与对重导轨12的卡合状态。
[0093]在这样的对重装置10中,上框架和下框架在框架体31的四角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I和第2纵框架连结起来(销轴联接),导靴33能够相对于框架体31沿框架体31的宽度方向和框架体31的厚度方向移位,并且能够以与框架体31的上下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因此,对于由于地震振动等而导致的对重导轨12的变形,能够通过框架体31的变形、导靴33的移位和转动来灵活地追随。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导靴33从对重导轨12脱开。
[0094]另外,由于将产生使框架体31恢复至长方形的力的形状维持装置39设置在框架体31上,因此,在对重导轨12没有变形的情况下,能够将框架体31的形状维持为长方形,能够使对重装置10稳定地升降。
[0095]此外,由于使用了具有凸轮体40、按压辊45、臂41和按压弹簧44的形状维持装置39,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框架体31的形状维持为长方形。
[0096]实施方式2
[0097]接下来,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对重装置的主视图,图19是将图18的第2纵框架31b与上框架31c的连结部放大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示出图19的连结部的主视图。
[0098]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导向装置,使用辊导向装置64来代替实施方式I的导靴33。各个辊导向装置64具有:与对重导轨12卡合的辊导向主体65 ;和设置在辊导向主体65的背面的U字形的辊导向支承部(颈部)66。
[0099]在各个辊导向主体65上设有:沿着对重导轨12的头表面(与纵框架31a或31b对置的面)滚动的一对头表面导向棍65a、65b ;和沿着对重导轨12的两侧面滚动的一对侧面导向棍65c、65d。
[0100]头表面导向棍65a、65b沿上下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侧面导向棍65c、65d配置在上下方向的相同位置,并夹持着对重导轨12。
[0101]辊导向支承部66与实施方式I的靴支承部33b相同地插入到与第I或第2纵框架31a、31b相对应的开口 53中。在纵框架31a、31b上设有使头表面导向辊65a、65b逃逸的多个辊逃逸孔67。另外,在各个辊导向支承部66上设有供销34贯穿的一对长孔66a。而且,在实施方式2中省略了在实施方式I中使用的供油器38。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
[0102]图21是示出对重导轨12如图9所示的那样变形时的图18的对重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2是将图21的对重装置放大后示出的主视图,图23是示出图21的第2纵框架31b与上框架31c的连结部的主视图,在图21中,省略了形状维持装置39。
[0103]利用这样的对重装置,对于由于地震振动等而导致的对重导轨12的变形,也能够通过框架体31的变形、辊导向装置64的移位和转动来灵活地追随,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辊导向装置64从对重导轨12脱开。
[0104]实施方式3
[0105]接下来,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对重装置的主视图,图25是将图24的对重装置放大后示出的主视图,在图24中,省略了形状维持装置39。另外,图24和图25示出了对重导轨12如图9所示的那样发生了变形时的状态。
[0106]在图中,第I纵框架31a在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被分割成第I上部纵框架71和第I下部纵框架72。并且,第I上部纵框架71和第I下部纵框架7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起来(销轴联接)。
[0107]第2纵框架31b在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被分割成第2上部纵框架73和第2下部纵框架74。并且,第2上部纵框架73和第2下部纵框架7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起来(销轴联接)。
[0108]另外,框架体31还具有设置在第I和第2纵框架31a、31b的中间部之间的中间框架75。中间框架7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I上部纵框架71和第I下部纵框架72的连结部连结起来,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2上部纵框架73和第2下部纵框架74的连结部连结起来。
[0109]中间框架75与纵框架31a、31b的连结结构和上框架31c与纵框架31a、31b的连结结构相同。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
[0110]利用这样的对重装置,对于由于地震振动等而导致的对重导轨12的变形,也能够通过框架体31的变形、导靴33的移位和转动来灵活地追随,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导靴33从对重导轨12脱开。
[0111]另外,通过增加框架体31内的关节,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对重导轨12的变形的追随性,能够使对重装置10更加顺畅地行驶。
[0112]实施方式4
[0113]接下来,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对重装置的主视图,图27是将图26的对重装置放大后示出的主视图,在图26中,省略了形状维持装置39。另外,图26和图27示出了对重导轨12如图9所示的那样发生了变形时的状态。
[0114]在实施方式4中,作为导向装置,使用辊导向装置64来代替实施方式3的导靴33。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另外,辊导向装置64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0115]利用这样的对重装置,对于由于地震振动等而导致的对重导轨12的变形,也能够通过框架体31的变形、辊导向装置64的移位和转动来灵活地追随,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辊导向装置64从对重导轨12脱开。
[0116]另外,与实施方式2的结构相比,通过增加框架体31内的关节,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对重导轨12的变形的追随性,能够使对重装置10更加顺畅地行驶。
[0117]实施方式5
[0118]接下来,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对重装置的主视图。实施方式5的对重装置具有:双层框架结构的框架体81 ;搭载于框架体81的内侧的对重主体32 ;和设置在框架体8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6个导靴33。
[0119]框架体81具有:外框架82 ;配置在外框架82的内侧的内框架83 ;和介于外框架82与内框架83之间的多个防振部件84。外框架82与实施方式I的框架体31相同地具有第I和第2外侧纵框架82a、82b、外侧上框架82c和外侧下框架82d。
[0120]外侧上框架82c和外侧下框架82d与外侧纵框架82a、82b的连结结构、导靴33的安装结构也与实施方式I相同。但是,为了避免紧固件36与内框架83的干涉,将绳头组合板35固定在外侧上框架82c的上表面。如果充分确保外侧上框架82c与内框架83的间隔,则还能够将绳头组合板35固定在外侧上框架82c的下表面。
[0121]内框架83具有:第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