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7395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履带式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履带式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一种履带式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0003]目前,一种典型的履带式起重机包括履带式底盘及转台,变幅臂I'的底端铰接于所述转台上,臂架2'的底节臂同样铰接于所述转台上。
[0004]臂架2'为多节臂,包括底节臂、臂头以及设于底节臂和臂头之间的若干中间臂,各节臂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0005]变幅臂I'的顶端和臂架2'的臂头之间设有拉紧件3',该拉紧件3'包括串接的变幅绳31'和拉板32',其中,变幅绳31'连接变幅臂P的顶端,拉板32'连接臂架2'的臂头。
[0006]变幅臂I'可在相关部件的驱动下升起,变幅绳31'可在相关部件的作用下改变长度,从而使拉紧件3'张紧,进而使臂架2'绕其底端转动以实现臂架2'的变幅。
[0007]工程实际中,履带式起重机在完成吊装进入下一吊装点工作时,需要进行转场。
[0008]目前,常采取的转场方式有两种:一种为臂架处于起升状态,实行全臂架行走,如图1中所示;另一种为使臂架处于落臂状态,将臂架的各节臂拆卸,使用运输车辆进行转场运输,到达下一吊装点后,再组装臂架进行作业。
[0009]然而,随着用户对起吊重量、作业范围要求的不断提高,履带式起重机的臂架的长度、截面不断加大。若实施第一种转场方式,由于臂架过长,使得起重机的重心较高,转场时容易发生倾覆,影响安全性;若实施第二种转场方式,需要对臂架拆卸后转场,再组装,耗时较长,不利于提高作业效率。
[0010]有鉴于此,如何提高履带式起重机在转场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转场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履带式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应用该臂架系统的履带式起重机转场时的安全性和转场效率较高。
[001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履带式起重机的臂架系统,包括臂架和变幅臂;所述臂架包括铰接于转台的下臂部和连接于所述下臂部的上臂部;所述下臂部的顶端设置有连接耳板;还包括拉紧件,转场状态,所述拉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幅臂的顶端,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耳板。
[0013]如此设计,履带式起重机在吊装点完成吊装需要转场时,可先落臂至水平,拆除吊钩,解除臂架的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连接,即可以将上臂部拆卸,并使拉紧件的一端连接变幅臂的顶端,另一端连接设于下臂部顶端的连接耳板,再调节拉紧件,实现下臂部的起臂;这样,履带式起重机在转场行走时,处于起升状态的臂架只有下臂部这一部分,拆除的上臂部可使用运输车辆进行转场运输;与【背景技术】中全臂架起升行走状态相比,本方案中,起重机只带下臂部行走的转场方式明显降低了起重机的重心,提高了起重机的抗倾覆稳定性,转场的安全性较高;与【背景技术】中臂架的各节臂完全拆卸,再使用运输车辆进行转场运输相比,本方案中,只需拆卸上臂部,不需要将臂架的各节臂完全拆卸,从而在到达下一吊装点,重新组装臂架时,也仅需组装上臂部这一部分,显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转场效率。
[0014]可选地,转场状态,所述上臂部可相对所述下臂部转动,还包括限位部件,其用于限定所述上臂部和所述下臂部的相对位置。
[0015]如此设计,转场时,可使上臂部相对下臂部转动至两者折叠,再利用限位部件限制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这样,转场行走时不仅降低了起重机的重心,也实现了全臂架行走,即,避免了运输车辆转场运输拆卸的臂架的节臂,在保证起重机转场安全性的同时,也降低了转场成本。
[0016]可选地,所述下臂部的顶端和所述上臂部的底端设置相互配合的插接耳板,其耳板孔内插装有销轴。
[0017]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下臂部的导向滑轮,以及设于所述履带式起重机转台或所述下臂部上的卷扬;所述卷扬上的拉绳伸出并绕过所述导向滑轮后,与所述上臂部的顶端固接。
[0018]可选地,所述上臂部的顶端还设有支撑轮,所述拉绳绕过所述支撑轮并固定于所述支撑轮。
[0019]可选地,所述导向滑轮与所述下臂部可拆卸连接。
[0020]可选地,所述拉紧件包括变幅绳、第一拉板部和第二拉板部;
[0021]工作状态,所述变幅绳、所述第一拉板部和所述第二拉板部依次串接;所述变幅绳连接所述变幅臂的顶端,所述第二拉板部连接所述上臂部的顶端;
[0022]转场状态,所述变幅绳和所述第一拉板部串接;所述变幅绳连接所述变幅臂的顶端,所述第一拉板部连接所述连接耳板。
[0023]可选地,还包括平衡梁;转场状态,所述第一拉板部通过所述平衡梁连接所述连接耳板。
[0024]可选地,所述平衡梁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两者的同侧端均通过侧梁连接,且两者的两端均设置有接头;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与所述连接耳板之间的间距适配,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拉板部的宽度适配。
[002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履带式起重机,包括转台和设于所述转台的臂架系统,所述臂架系统为前述所述的臂架系统。
[0026]由于前述臂架系统具有前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臂架系统的履带式起重机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现有一种履带式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履带式起重机第一实施例的转场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图2中I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4为图2中平衡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图4中平衡梁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图2中II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0033]图7为图2中III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0034]图8-1至图8-3示出了履带式起重机第一实施例转场时臂架的处理过程;
[0035]图8-4为图8-1中IV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0036]图9-1至图9-2示出了履带式起重机第二实施例转场时臂架的处理过程。
[0037]图1 中:
[0038]变幅臂I',臂架2',拉紧件3',变幅绳31',拉板32';
[0039]图2至图9-2中:
[0040]变幅臂10,臂架20,下臂部20a,上臂部20b,
[0041]连接耳板21,插接耳板22,支撑轮23,导向滑轮24 ;
[0042]拉紧件30,变幅绳31,第一拉板部32,平衡梁33,接头331,第一横梁332,第二横梁333,侧梁334 ;
[0043]拉绳40。
【具体实施方式】
[0044]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履带式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应用该臂架系统的履带式起重机转场时的安全性和转场效率较高。
[004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46]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履带式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进行说明,有益效果不再重复论述。
[0047]请参考图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履带式起重机第一实施例的转场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I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0048]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履带式起重机包括履带式底盘、转台及臂架系统;所述臂架系统包括变幅臂10和臂架20 ;变幅臂10的底端铰接于所述转台上,臂架20的底端同样铰接于所述转台上。
[0049]该实施例中,所述臂架20包括下臂部20a和连接于下臂部20a的上臂部20b。
[0050]这里,“上”和“下”是基于起重机工作状态下的位置关系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述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不应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
[0051]显然,下臂部20a的底端铰接于所述转台。下臂部20a的顶端设置有连接耳板21,连接耳板21的结构可参考图3理解。
[0052]臂架20同【背景技术】中一样,为多节臂,包括与所述转台铰接的底节臂、臂头以及设于所述底节臂和所述臂头之间的若干中间臂,各节臂之间可以通过销轴连接;连接耳板21设于若干中间臂中的一者,也就是说,下臂部20a包括所述底节臂至设置连接耳板21的中间臂的各节臂,除此之外的其余节臂则为上臂部20b,可参考图2理解。
[0053]为方便描述,将下臂部20a和上臂部20b相连接的两中间臂分别称为下中间臂和上中间臂,也就是说,连接耳板21设于下中间臂。
[0054]如此,可以理解,下中间臂即为下臂部20a的顶端,上中间臂即为上臂部20b的底端。
[0055]具体的方案中,沿下中间臂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两个连接耳板21,该两个连接耳板21均设于下中间臂的主弦杆,也就是说,两个连接耳板21之间的距离与下中间臂的宽度适配。
[0056]所述臂架系统还包括拉紧件30。
[0057]履带式起重机处于工作状态,拉紧件30的一端连接变幅臂10的顶端,另一端连接臂架20的顶端,即上臂部20b的顶端。
[0058]履带式起重机处于转场状态,拉紧件30的一端连接变幅臂10的顶端,另一端连接设于下中间臂的连接耳板21。
[0059]具体的方案中,拉紧件30包括变幅绳31、第一拉板部32和第二拉板部(图中未示出)。其中,通过对变幅绳31的调节,可实现臂架20的变幅。
[0060]工作状态,变幅绳31、第一拉板部32和第二拉板部依次串接,变幅绳31连接变幅臂10的顶端,第二拉板部连接上臂部20b的顶端;
[0061]转场状态,变幅绳31和第一拉板部32串接,变幅绳31连接变幅臂10的顶端,第一拉板部32连接设于下中间臂的连接耳板21。
[0062]如此,转场时,只需解除第一拉板部32和第二拉板部的连接,并使第一拉板部32与连接耳板21连接即可,既便捷又省时。
[0063]可以理解,该方案中,工作状态和转场状态使用同一组拉紧件30,可以节省结构和便于操作,当然,实际中,若单独设置拉紧件,专门用于转场也是可行的。
[0064]通常情况,臂架20的臂头即上臂部20b顶端的宽度较中间臂部分的宽度小,所以,第二拉板部与上臂部20b顶端的宽度适配,工作时,第二拉板部又与第一拉板部32串接,所以,第一拉板部32的宽度与第二拉板部适配;转场时,为了便于第一拉板部32与设于下中间臂的连接耳板21连接,在第一拉板部32和连接耳板21之间设置有平衡梁33过渡。
[0065]请一并参考图4-5,图4为图2中平衡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平衡梁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66]具体的方案中,平衡梁33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332和第二横梁333,两者的同侧端均通过侧梁334连接,且两者的两端均设置有接头331 ;其中,第一横梁332的长度与连接耳板21之间的间距适配,第二横梁333的长度与第一拉板部32的宽度适配。
[0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