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行走式缠绕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07219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感应器3和限位结构5可具有如下位置配合:当被感应件在其转动路径的前方转动到碰到限位结构时(也即转动角度值达到了转向标准),被所述感应器3感知到。
[004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对于转向计数装置还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安装方便的模块式结构方式。所述转向计数装置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固定部分,其安装在车体部上,第一部分包括安装架6,所述第一感应器3和限位结构5属于第一部分,所述第一感应器3和限位结构5安装在所述安装架6上;所述安装轴被分为上下两部分;安装轴的下部份71属于第二部分,安装轴的下部份71固定在转向部车架10上;安装轴的上部分72属于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通过安装轴的上部分72与安装轴的下部分71的固定连接而安装在第二部分上,所述转动部40属于第三部分,转动部40通过提供摩擦配合的结构连接在安装轴的上部分72上,比如转动部40有摩擦套,摩擦套套在安装轴的上部分72上,并与其摩擦配合,或者转动部40带有一个轴承,而轴承套在安装轴的上部分72上。
[0042]为了便于转向计数装置安装在转向部的合理位置,比如使得安装轴的延长线和转向部的轮轴11能够垂直相交,所述车体部的底盘的前部下侧呈台阶形21,并通过所述台阶形,所述车体部的前部叠在转向部的后部之上。
[0043]所述行走式缠绕机还设有前部保护圈12,所述前部保护圈12固定在转向部I的车架10上。
[0044]在转向部I中设有第二感应器13,感应器安装架14被弹性部件支撑使其与其上固定的感应器活动安装在转向部上,安装架14可套在固定在车架10上的销柱、螺栓上等作为活动导向,所述第二感应器13用于感应转向部I的车架10或与车架固定连接的部件相对于感应器13的向后运动。所述弹性部件可采用弹簧15。第二感应器13处在转向部的后部。
[0045]为进一步提高感应灵敏性,所述转向部I的后部具有两个相对于转向部中线对称的安装架安装区域16,在所述安装架安装区域16中均安装有所述感应器安装架14,两个安装架14上相对于转向部中线对称地安装有第二感应器13。
[0046]所述安装架安装区域16可呈三角区域,所述安装架14的前部也呈相设配的三角形状,这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并使安装架的安装姿态更稳定。
[0047]所述转向部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防止安装架14向下垂落及防止安装架过渡下后位移。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钩17,限位钩钩在安装架14的外端处。
[0048]所述驱动轮100由直流刹车电机101驱动,所述直流刹车电机的刹车机构还连接有手动刹车操作机构。
[0049]手动刹车操作机构包括有刹车扳杆102,刹车扳杆102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刹车机构中抱刹部件103,可手动操作抱刹部件刹车和解除刹车,所述手动刹车操作机构还配置有第三感应器104,所述第三感应器104与直流刹车电机的控制器相连,用于将其感应到的操作扳柄位置信息,传送给控制器,以便于防止误操作,防止行走式缠绕机在刹车状态下启动马达行走。
[0050]行走式缠绕机的车体部2中,还具有立柱8、用于作为行走式缠绕机中电机电源的蓄电池9,所述蓄电池9分设于立柱8的两侧,底盘20上在立柱8的正前方固定有框架80,框架80内可供电气线路走线、及设置蓄电池充电器等设备,所述立柱8在其两侧的蓄电池9和其正前方的框架80之间的空间83中一直到该空间的底部,可在其底部和底盘用螺栓和螺母连接,且所述车体2在对应所述框架80的高度处再设置铰接连接结构,使所述立柱8在此高度处能够被铰接连接。
[0051]该铰接连接结构可设置在立柱8上和框架80顶端。还可在空间83中设置与底盘20或框架80连接的支架84。该铰接结构也可设置在立柱8上和支架84顶端。
[0052]所述铰接连接结构为螺栓孔87及可从螺栓孔中穿过的螺栓85,所述螺栓孔可设置在框架或支架的连接部件89上以及立柱的连接耳88上。在需运输时,将立柱以螺栓85为轴转动放倒架在框架上,可起到减小运输体积的作用。
[0053]立柱中设置有升降体升降导向轨道81,所述升降体82升降的驱动电机安装在立柱内部的顶部且处在升降导向轨道81的前方,能被立柱外壳800保护。所述升降体82中包含了膜架。
[0054]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本体201及减速装置202,所述减速装置处在电机本体的上方,附图标号203为驱动电机的安装架,其连接于处于顶部的立柱外壳801的内侧。
[0055]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处于顶部的立柱外壳801的外侧的安装功能被优化空闲,可设置简单易拆的报警灯802等装置,以进一步提高行走式缠绕机的行走安全性。
[0056]行走式缠绕机还具有感应轮18,感应轮18通过其支架180和转向部的车架10连接。转向部和车体部通过弹簧300连接,弹簧300连接在转向部的车架10 (支架180由于和车架10固定连接,也可是为车架的一部分)和车体部底盘之间。
[0057]在左右方向上,所述行走式缠绕机的控制面板83与感应轮18相对于立柱8处于不同侧,所述蓄电池分设于立柱的两侧,所述行走式缠绕机的控制面板83设置在行走式缠绕机上的与感应轮18异侧的那一侧蓄电池9的上方。
[0058]所述底盘上设有前后两个插入孔91、92,所述插入孔91、92均在底盘20的侧面开孔,处于前侧的插入孔91靠近底盘的前端,处于后侧的插入孔92就处在底盘20在立柱8之前的部分中。
[0059]所述处于前侧的插入孔91就处在底盘叠在转向部后部之上的那部分上,处于后侧的插入孔92与处于前侧的插入孔91处于同一高度上。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在搬运时的平衡性,提高搬运安全性。
【主权项】
1.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包括转向部和车体部,转向部处在车体部之前,所述行走式缠绕机还设有前部保护圈,车体部设置有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保护圈固定在转向部的车架上;所述行走式缠绕机设有转向计数装置,所述转向计数装置设置有第一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感应车体部的转向,所述第一感应器与所述行走式缠绕机的控制器相连,供所述控制器确定转向次数;在转向部中设有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二感应器或与其固定连接的部件被弹性部件支撑使第二感应器被活动安装在转向部上,所述第二感应器用于感应转向部的车架或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的部件相对于第二感应器的向后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计数装置包括处在转向部中的与转向部车架同步转动的安装轴,所述安装轴上安装有转动部,转动部具有被感应件,所述转动部通过摩擦配合的方式连接在安装轴上,所述转向计数装置还包括转动部的转动限位结构,转动部在所述摩擦配合所提供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跟随安装轴同步转动,当被转动部转动到碰到限位结构时,被限位结构阻挡而停止转动,安装轴能继续转动;所述第一感应器与所述被感应件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计数装置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固定部分,其安装在车体部上,第一部分包括安装架,所述第一感应器和限位结构属于第一部分,所述第一感应器和限位结构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安装轴被分为上下两部分;安装轴的下部份属于第二部分,其垂直固定在转向部车架上;安装轴的上部分属于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通过安装轴的上部分与安装轴的下部分的固定连接而安装在第二部分上,所述转动部属于第三部分,其通过所述摩擦配合的方式连接在安装轴的上部分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部中的安装轴的延长线和转向部的轮轴垂直相交,所述车体部的底盘的前部下侧呈台阶形,并通过所述台阶形,所述车体部的前部叠在转向部的后部之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器和限位结构具有如下位置配合:当转动部在其转动路径的前方碰到限位结构时,所述被感应件被所述感应器感知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特征在于第二感应器处在转向部的后部;所述转向部的后部具有两个相对于转向部中线对称的感应器安装架安装区域,在感应器安装架安装区域中均按装有所述感应器安装架,在两个安装架上相对于转向部中线对称地安装有第二感应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部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防止安装架向下垂落及防止安装架过渡下后位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由直流刹车电机驱动,所述直流刹车电机由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直流刹车电机的刹车机构还连接有手动刹车操作机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特征在于手动刹车操作机构包括有刹车扳杆,刹车扳杆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刹车机构中抱刹部件,可手动操作抱刹部件刹车和解除刹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特征在于行走式缠绕机中的蓄电池分设于行走式缠绕机立柱的两侧,所述与感应轮异侧的那一侧蓄电池的上方设置控制箱,车体部底盘上在所述立柱的正前方固定有框架,行走式缠绕机的控制面板设置在控制箱的顶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式行走式缠绕机,其前部保护圈固定在转向部的车架上;所述行走式缠绕机设有转向计数装置,转向计数装置设置有第一感应器,第一感应器感应车体部的转向,第一感应器与所述行走式缠绕机的控制器相连,供所述控制器确定转向次数;在转向部中设有第二感应器,第二感应器或与其固定连接的部件被弹性部件支撑使第二感应器被活动安装在转向部上,第二感应器用于感应转向部的车架或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的部件相对于第二感应器的向后运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助于使行走式缠绕机的绕膜路径的控制变得简单、精确,且既能保护转向部重要部件又能提高行走式缠绕机的行走变向灵敏性,也能在碰到障碍物时减轻车体受到的冲击。
【IPC分类】B65B11-56
【公开号】CN204415787
【申请号】CN201420630267
【发明人】罗邦毅, 张彩芹, 汪雷春, 章子泉, 周孝辉, 丁晓敏
【申请人】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