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抓斗稳绳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48866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抓斗稳绳系统臂架处于水平面以上工作状态示意图。
[0040]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抓斗稳绳系统,包括减震绳102、导向滑轮组、配重滑车112、卷筒101和制动装置。
[0041]减震绳102的一端连接在抓斗104的侧壁上,另一端连接在配重滑车112上,中间部分缠绕在卷筒101侧壁上,整个减震绳102经过了多个导向滑轮进行换向。
[0042]减震绳102属于目前的双绳抓斗104中的现有技术,在这里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减震绳102与现有的减震绳102仅在连接方式上存在不同,材质和功能方面没有太大出入。
[0043]减震绳102在配重滑车112至卷筒101至抓斗104的连接路径上,通过导向滑轮组中的导向滑轮103限定位置或调整路径方向。
[0044]导向滑轮组包括多个固定在起重机臂架上的导向滑轮103。
[0045]导向滑轮103的布局影响减震绳102的路径方向,具体的固定位置需要结合起重机臂架的结构进行选择和布置。
[0046]请参阅图2和图3,图2和图3分别是臂架处于水平面以下与臂架处于水平面以上两种状态下抓斗稳绳系统的工作状态示意图,所述的两个水平面均指同一水平面。
[0047]导向滑轮包括两个绳槽相互嵌入,且轴线平行设置的第一导向轮114和两个轴线平行设置的第二导向轮115,两个第一导向轮114绳槽相互嵌入且轴线平行安装于臂架的根部区域。
[0048]除了设置在臂架根部区域的两个第一导向轮和设置在臂架头部区域的两个第二导向轮以外,导向滑轮还包括有其他的滑轮,如顶部轮116、中间轮117和引出轮118,结合臂架的具体结构进行布置,并实现配重滑车和抓斗的连接。
[0049]减震绳依次与配重滑车112、第一导向轮114、顶部轮116、其中一个第二导向轮115、卷筒101、另一个第二导向轮115、中间轮117、引出轮118和抓斗104的侧壁相连。
[0050]图2和图3仅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原理说明,并不作为对导向滑轮的位置限定。
[0051]卷筒101为圆柱体结构,侧壁上缠绕设置有多圈减震绳,卷筒的两端通过轴承与轴承座转动支承,卷筒101的一端与制动轮连接,减震绳102运动时会带动卷筒101转动。
[0052]减震绳102缠绕在卷筒101的外壁,缠绕圈数应以减震绳102与卷筒101不发生打滑为标准进行选择,对于具体的缠绕圈数不做设定。
[0053]配重滑车112连接在减震绳102的一端,用以降低抓斗104的在工作中产生的摆动。
[0054]配重滑车112设置在起重机臂架上的导轨上,能够沿着导轨滑动,并通过减震绳102与抓斗104间接相连。减震绳102在移动的过程中能牵引配重滑车112在导轨上滑动,通过配重滑车112的自重,将抓斗104在工作时产生的摆动减小,提高抓斗104的工作稳定性。
[0055]配重滑车112上可以增添或者减少配重块,以方便调整配重滑车112的总重量,调整配重滑车112对减震绳102提供的牵引力的大小。配重块和配重滑车112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还可以通过焊接连接。
[0056]制动装置包括制动轮105、制动带107、弹簧108、操作杆件和牵引绳111。
[0057]制动轮105与卷筒101连接,并可以与卷筒101同步转动。制动轮105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凹槽,可防止制动带107滑出导致的制动失效。
[0058]也可以在制动轮105的轴向两端加装两块超出制动轮105圆周面的挡板106,同样具有防止制动带107滑出制动轮105的效果。
[0059]制动带107与制动轮105接触部分为弧形壁,弧形壁的具体尺寸可以较大程度地贴合制动轮105为宜,可以等于或略大于制动轮105的直径。
[0060]制动带107的一端设置在制动轮105之下,另一端绕过制动轮105的最高点并与操作杆件连接,制动带107绕制动轮105的部分为弧形段,且弧形段能与制动轮105的外壁贴合。制动带107还连接有弹簧108,弹簧108牵引制动带107远离制动轮105,使得制动带107与制动轮105之间不接触。
[0061]操作杆件包括操作杆109和固定座110,操作杆件可以设置在起重机臂架的根部,便于操作者控制。
[0062]固定座110安装于起重机臂架根部,操作杆109与固定座110之间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在固定座110上设置一个转轴,操作杆109上设置供转轴穿过的通孔,操作杆109即可以绕转轴的轴心线进行转动。
[0063]制动带107与操作杆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为间接连接。制动带107与操作杆件连接的一端固定有牵引绳111,牵引绳111的两端连接在操作杆109和制动带107上。通过牵引绳111可以解决操作杆件与制动轮105的距离较远时不便连接的问题。
[0064]在对臂架头部的滑轮或臂架进行检修时,需要将臂架置于水平面以下,此时配重滑车112因重力作用滑向导轨一端。操作者可以通过转动操作杆109,克服弹簧108的拉力将制动带107朝制动轮105方向拉动,使得制动带107与制动轮105接触并发生摩擦,减缓制动轮105与卷筒101的转速,进而控制配重滑车112的速度大小。
[0065]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抓斗稳绳系统,可以在保留配重滑车以减少抓斗在工作中的摆动的情况下,有效减少配重滑车在起重机臂架在维修工况时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0066]本实施例中的制动装置不会对起重机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仅在起重机臂架处在维修工况时的升降过程中使用,保障起重机与工作人员的安全。
[0067]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步骤、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68]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006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绳、导向滑轮、配重滑车、卷筒、制动装置和起重机臂架,所述减震绳的中间部分缠绕在所述卷筒的外壁,所述减震绳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抓斗的侧壁和所述配重滑车上,所述起重机臂架设置有用于所述配重滑车滑动的导轨,所述配重滑车设置在所述起重机臂架的导轨上,所述导向滑轮设置在所述起重机臂架上,所述减震绳绕设在所述导向滑轮内,所述制动装置包括制动轮、制动带和操作杆件,所述制动轮设置在所述卷筒的一端且与所述卷筒同步转动,所述制动带与所述操作杆件连接,所述操作杆件能够使所述制动带与所述制动轮之间接触并摩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轮与所述卷筒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或焊接固定或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装置还包括弹簧,所述制动带的一端与所述操作杆件连接,所述制动带包括弧形段,弧形段的内侧朝向所述制动轮,所述弧形段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制动轮下方,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制动带的侧壁和所述起重机臂架连接,所述弹簧用于牵引所述制动带远离所述制动轮,所述制动带与所述制动轮之间在所述弹簧的牵引作用下存在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段能够与所述制动轮的圆周面贴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带与所述操作杆件之间通过牵弓I绳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件包括固定座和操作杆,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起重机臂架的根部,所述操作杆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操作杆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置有转轴,所述操作杆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转轴的通孔,所述操作杆能够以所述转轴的轴心线为转动轴进行转动。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滑轮的周向设置有线槽,所述导向滑轮包括顶部轮、中间轮、引出轮、两个线槽相互嵌入设置的第一导向轮和两个轴线平行设置的第二导向轮,两个所述第一导向轮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线槽,所述第一导向轮设置在所述起重机臂架的根部区域,所述第二导向轮设置在所述起重机臂架的头部区域,所述顶部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轮的上方,所述中间轮和所述引出轮设置在所述卷筒的前下方,所述减震绳依次与所述配重滑车、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顶部轮、所述第二导向轮、所述卷筒、所述中间轮、所述引出轮和所述抓斗的侧壁相连。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滑车设置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配重滑车可拆卸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抓斗稳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轮包括用于防止制动带滑出的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制动轮的远离所述卷筒的一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抓斗稳绳系统,属于起重机领域,包括减震绳、导向滑轮、配重滑车、卷筒、制动装置和起重机臂架,所述制动装置包括制动轮、制动带和操作杆件,制动轮设置在卷筒的一端且与卷筒同步转动,制动带与操纵杆连接,操纵杆能够使制动带与制动轮之间接触并摩擦。控制操作杆件可以使得制动带与制动轮接触并产生摩擦,制动轮与卷筒连接并同步转动,通过减速制动轮使得卷筒和减震绳的速度都降低,从而避免减震绳连接的配重滑车的速度过大而失去控制,减少了现有的配重滑车在起重机臂架维修的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IPC分类】B66D1/20, B66D1/00
【公开号】CN204958251
【申请号】CN201520641696
【发明人】任军辉, 黄义科, 张维友, 张志国, 陈亦武
【申请人】湖南中铁五新重工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