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0075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注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搭载在数码相机、摄像机及带有摄像功能的手 机等电子装置的光学元件的需求越来越大。光学元件通常采用注射成型模具来成型。采用注 射成型模具来成型产品,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产量及降低成本。Robert D. TeKolste等人 在1995年SPIE系统、精密塑胶光学元件的设计、制造与应用会议(Design,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Precision Plastic Optics Proceedings)上发表的论文"Injection Molding of Binary Optical Elements"中揭示了一禾中光学元件的注射成型技术。
注射成型模具一般包括动模板、定模板、公模和母模。成型过程中,公模和母模闭合形 成模腔,注塑机通过喷嘴向模具内射入熔融态的原料,熔融态的原料经由浇注系统(通常包 括主流道、分流道及浇口流道)进入模腔,以成型产品。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产品在同 一注射成型模具上成型时,通常在公模上装配一与主流道正对设置的转子,该转子仅设有一 出料口,当成型一产品时,通过旋转该转子,使得该转子的出料口通过分流道与用于成型该 产品的模腔的进料口相连通,从而使得熔融态的原料进入用于成型该产品的模腔,以成型该 广n口 o
然而,现有技术中,装配于公模上的转子与公模的配合难以精确控制。如果该转子与公
模配合过紧,则该转子难以转动,从而难以成型不同的产品;如果该转子与公模配合过松, 机械手夹取与所成型的产品相连接的料头以将该产品取出过程中,由于该料头与转子接触, 从而使得该机械手通过该料头带动该转子转动,进而造成该产品成型不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够使得装配于公模上的转子易于转动且避免造成产品成型不良的 模具实为必要。
一种模具,用于成型至少两个结构不同的元件,其包括 一第一模板; 一与所述第一模 板相对设置的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板设有一收容部; 一容置于所述第二模板的收容部的转 子,所述转子顶部仅设有一输料通道;所述模具闭合时,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配合 形成一第一模腔及一第二模腔,以及一分别与所述第一模腔、所述第二模腔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道、第二分流道,所述第一模腔用于成型第一元件,所述第二模腔用于成型第二元件;其 中,所述转子底部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模板的收容部设有第二配合部,所述转子的第 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模板的第二配合部卡固,以限制所述转子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述模具的转子底部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模板的收容部设有第 二配合部,所述转子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模板的第二配合部卡固,以限制所述转子围绕其 中心轴线转动,从而避免机械手夹取与所成型的产品相连接的料头以将该产品取出过程中带 动所述转子转动,进而避免造成该产品成型不良。


图l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具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模具的第二模板的立体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模具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模具成型第一元件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模具成型第二元件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l,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具IO,其包括 一第一模板100, 一与所述第 一模板100相对设置的第二模板110, 一装配于所述第二模板110的转子120,及一穿设于所述 转子120的顶杆130。
当所述模具10闭合时,所述第一模板100与所述第二模板110配合形成一第一模腔140及 一第二模腔150,及一分别与所述第一模腔140、第二模腔150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道160、第二 分流道170。所述第一模腔140用于成型第一元件12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模腔150用于成 型第二元件14 (如图5所示)。
所述顶杆130用于脱模时推顶与所述第一元件12相连接的流道料头16 (如图4所示)或与 所述第二元件14相连接的流道料头17 (如图5所示),以将所述第一元件12或所述第二元件 14顶出所述模具10。
所述第一模板100设有一主流道102 。
请参阅图2,所述第二模板110设有一用于收容所述转子120的凹槽114,所述凹槽114的 底面1142设有两个第二配合部1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112为所述凹槽114的底面 1142沿其轴向方向延伸出的凸起。该凸起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可以理解,该凸起的截面形状 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弓形或三角形。请参阅图3,所述转子120设有一通孔122,所述通孔122用于收容所述顶杆130。所述转 子120的顶部设有一与所述通孔122相连通的输料通道124。所述转子120的底部设有两个与所 述第二模板110的两个第二配合部112相对应的第一配合部126。所述转子120的第一配合部 126与所述第二模板110的第二配合部112互相卡固,以限制所述转子120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126为凹槽。
优选地,所述转子120设有两个螺栓180,当转换所成型的元件时,将所述螺栓180旋出 以便于夹持,并施加外力使得所述螺栓180带动所述转子120沿远离所述第二模板110的方向 移动,以使得所述转子120的第一配合部126与所述第二模板110的第二配合部112脱离配合, 以转动所述转子120。
请参阅图4,当所述模具10成型所述第一元件12时,所述转子120的输料通道124将所述 第一分流道160与所述第一模板100的主流道102连通,以使得熔融态的原料先后经由所述主 流道102、所述输料通道124、所述第一分流道160进入所述第一模腔140,以成型所述第一元 件12。
请参阅图5,当所述模具10成型所述第二元件14时,所述转子120的输料通道124将所述 第一分流道170与所述第一模板100的主流道102连通,以使得熔融态的原料先后经由所述主 流道102、所述输料通道124、所述第二分流道170进入所述第二模腔150,以成型所述第二元 件14。
可以理解,所述转子120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模板110的第二配合部配合方式也可以为 :所述第二模板110的第二配合部为凹槽,所述转子120的第一配合部为凸起。所述转子120 的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模板110的第二配合部卡固,以限制所述转子120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
由于所述模具10的转子120的底部设有第一配合部126,所述第二模板110的凹槽114的底 面1142设有第二配合部112,所述转子120的第一配合部126与所述第二模板110的第二配合部 112卡固,以限制所述转子120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从而避免机械手夹取与所成型的产品相 连接的料头以将该产品取出过程中带动所述转子120转动,进而避免造成该产品成型不良。 另外,所述转子120的第一配合部126与所述第二模板110的第二配合部112卡固,使得所述转 子120的输料通道124将所述第一分流道160或第二分流道170与所述主流道102连通,从而实 现所述转子120的精确定位。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 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模具,用于成型至少两个结构不同的元件,其包括一第一模板;一与所述第一模板相对设置的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板设有一收容部;一容置于所述第二模板的收容部的转子,所述转子顶部仅设有一输料通道;所述模具闭合时,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配合形成一第一模腔及一第二模腔,以及一分别与所述第一模腔、所述第二模腔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道、第二分流道,所述第一模腔用于成型第一元件,所述第二模腔用于成型第二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底部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模板的收容部设有第二配合部,所述转子的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模板的第二配合部卡固,以限制所述转子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至少 两个凹槽,所述第二配合部为至少一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为 矩形、弓形或三角形。
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至少 一凸起,所述第二配合部为至少两个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截面形状为 矩形、弓形或三角形。
6.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顶部设有至少 一螺栓,当转换所成型的元件时,旋出并夹持所述螺栓,并施加外力使得所述螺栓带动所述 转子沿远离所述第二模板的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转子的至少一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模板 的至少一第二配合部脱离配合,以转动所述转子。
7.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还包括至少一 顶杆,所述转子设有一通孔,所述顶杆穿设于所述转子的通孔,所述顶杆用于脱模时将所成 型的元件顶出所述模具。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用于成型至少两个结构不同的元件,其包括一第一模板;一与所述第一模板相对设置的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板设有一收容部;一容置于所述第二模板的收容部的转子,所述转子顶部仅设有一输料通道;所述模具闭合时,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配合形成一第一模腔及一第二模腔,以及一分别与所述第一模腔、所述第二模腔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道、第二分流道,所述第一模腔用于成型第一元件,所述第二模腔用于成型第二元件;所述转子底部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模板的收容部设有第二配合部,所述转子的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模板的第二配合部卡固,以限制所述转子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
文档编号B29C45/28GK101468512SQ200710203579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9日
发明者吕育翰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