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电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19416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频电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频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注塑机的加热装置多采用电阻式加热,其结构是在料筒的外圆周上缠绕大量的电阻丝,通电发热,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料筒上,使料筒发热,从而加热熔融料筒内的塑料,此种电阻式加热由于存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热损失较大,较为耗电,且升温时间长,冷态开机时要预热。针对这种状况,有些厂商做了些改进,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552710U于2010年08月18日公开了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式注塑机,包括有料筒和螺杆,在料筒的外圆周上分布多扎电磁线圈。在电磁线圈的外围设置有金属屏蔽罩。在料筒上设 置有温度感应器,该温度感应器与注塑机上的温控装置电路连接。这种注塑机的料筒升温快,但是,能耗依旧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操作灵活、加热效率高、能耗低、导热快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缠绕在加热管道外的电磁线圈,其结构特征是加热管道内设置有将加热管道内的流体导向加热管道的内壁的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内的第一导流筒,该第一导流筒的截面呈四边形,第一导流筒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的内径。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内的第二导流筒,该第二导流筒的截面呈五边形,第二导流筒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的内径。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内的第三导流筒,该第三导流筒的截面呈六边形,第三导流筒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的内径。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内的第四导流筒,该第四导流筒的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第四导流筒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的内径。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内的第五导流杆,该第五导流杆的外壁与加热管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将加热管道内的流体导向加热管道的内壁的导流板,该导流板设置在第五导流杆的外壁上。所述导流机构为设置在加热管道内的二个以上的折流板,该折流板纵横交替布置。所述加热管道与电磁线圈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加热管道通过流体管道与加热容器上的加热夹套相通;流体管道与排气管相通,该排气管上设置有开关阀。所述流体管道中设置有泵。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热管道内设置有将加热管道内的流体导向加热管道的内壁的导流机构,可以提高流体的加热效率以及温升率,降低设备,如注塑机的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热管道与电磁线圈之间设置有保温层,可以有效降低热量的散失,降低能耗。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容器既可以是注塑机的料筒,也可以是反应釜,并且可以代替普通锅炉上的燃油、燃气加热机构,其具有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操作灵活、加热效率高、能耗低和导热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的A-A向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图3为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五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B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五实施例的局部轴向横截面示意图。图9为第五实施例的局部轴向纵截面示意图。图中1为加热容器,2为加热夹套,3为流体管道,4为泵,5为壳体,6为电磁线圈,7为加热管道,8为排气管,9为第一导流筒,10为第二导流筒,11为第三导流筒,12为保温层,13为第四导流筒,14为折流板,15为第五导流杆,16为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第一实施例参见图I-图2,本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缠绕在加热管道7外的电磁线圈6,加热管道7内设置有将加热管道7内的流体导向加热管道7的内壁的导流机构。加热管道7与电磁线圈6之间设置有保温层12。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一导流筒9,该第一导流筒9的截面呈四边形,第一导流筒9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7的内径。在安装第一导流筒9可以在其端部点焊或者增加辅助用的法兰或支架,从而将第一导流筒9固定在加热管道7内。在实际运用时,也可以将加热管道7通过流体管道3与加热容器I上的加热夹套2相通。流体管道3中设置有泵4。流体管道3与排气管8相通,该排气管8上设置有开关阀。第二实施例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二导流筒10,该第二导流筒10的截面呈五边形,第二导流筒10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7的内径。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赘述。[0036]第三实施例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三导流筒11,该第三导流筒11的截面呈六边形,第三导流筒11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7的内径。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 施例,不再赘述。第四实施例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四导流筒13,该第四导流筒13的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图中给出了截面为圆形的具体结构;第四导流筒13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7的内径。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赘述。第五实施例参见图6-图7,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机构为设置在加热管道7内的二个以上的折流板14,该折流板14纵横交替布置。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赘述。第六实施例参见图8-图9,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五导流杆15,该第五导流杆15的外壁与加热管道7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将加热管道7内的流体导向加热管道7的内壁的导流板16,该导流板16设置在第五导流杆15的外壁上。根据设计需要,可以将导流板16顺着流体流动的方向布置,也可以将导流板16逆着流体流动的方向布置。图中给出了在第五导流杆1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逆着流体流动的导流板16和顺着流体流动的导流板16的具体结构。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缠绕在加热管道(7)外的电磁线圈¢),其特征是加热管道⑵内设置有将加热管道(7)内的流体导向加热管道(7)的内壁的导流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一导流筒(9),该第一导流筒(9)的截面呈四边形,第一导流筒(9)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⑵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二导流筒(10),该第二导流筒(10)的截面呈五边形,第二导流筒(10)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X)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三导流筒(11),该第三导流筒(11)的截面呈六边形,第三导流筒(11)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X)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四导流筒(13),该第四导流筒(13)的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第四导流筒(13)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7)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7)内的第五导流杆(15),该第五导流杆(15)的外壁与加热管道(7)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将加热管道(7)内的流体导向加热管道(7)的内壁的导流板(16),该导流板(16)设置在第五导流杆(15)的外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流机构为设置在加热管道(7)内的二个以上的折流板(14),该折流板(14)纵横交替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I至7任一所述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加热管道(7)与电磁线圈(6)之间设置有保温层(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加热管道(7)通过流体管道(3)与加热容器(I)上的加热夹套(2)相通;流体管道(3)与排气管(8)相通,该排气管(8)上设置有开关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流体管道(3)中设置有泵⑷。
专利摘要一种中频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缠绕在加热管道外的电磁线圈,加热管道内设置有将加热管道内的流体导向加热管道的内壁的导流机构。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内的第一导流筒,该第一导流筒的截面呈四边形,第一导流筒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的内径。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内的第二导流筒,该第二导流筒的截面呈五边形,第二导流筒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的内径。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内的第三导流筒,该第三导流筒的截面呈六边形,第三导流筒的最大外径<加热管道的内径。导流机构为套设在加热管道内的第四导流筒,该第四导流筒的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操作灵活、加热效率高、能耗低和导热快的特点。
文档编号B29C45/74GK202491392SQ201220053679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0日
发明者朱耀忠, 梁炳辉 申请人:朱耀忠, 梁炳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