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聚氨酯辊筒浇铸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6788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简易聚氨酯辊筒浇铸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浇铸成型模具,尤其是一种针对聚氨酯托辊辊筒的浇铸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托辊是带式输送机上的主要部件之一,托辊的作用是支撑输送带,减小运行阻力,并使输送带的垂度不超过一定限度,以保证输送带平稳运行。托辊约占整机重量的30%-40%,因为数量众多,托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输送机的正常运行和运营费用,托辊被誉为输送机的“心脏”。托辊中主要的承载零件是轴承,轴承质量直接影响托辊性能和寿命。辊筒的质量好坏也会直接影响托辊的使用寿命,而且辊筒的强度会影响轴承座及轴承的使用寿命,在一些承载力高的运输场所,辊筒在高压力、高转速的情况下容易变形,破损,强度不够。现有的新材料托辊的辊体及密封件都用高分子材料制作,耐腐蚀、高强度、寿命长,比如具有聚氨酯辊筒结构的托辊,其在原有的金属辊筒上套设一层聚氨酯辊筒,提高耐腐蚀性、自润滑性、强度等,但是由于聚氨酯辊筒为一个圆筒形,需要浇注成型,目前的浇注模具设备复杂,不适合小批量生产,来回移动不方便,体积笨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简易聚氨酯辊筒浇铸成型模具,该模具浇铸成品率高,容易卸料,结构简单,适合小批量生产应用,而且该模具结合浇铸机出料口和接料平台,使待浇铸料准确灌入模具内,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浇铸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简易聚氨酯辊筒浇铸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具包括圆筒形外壳体和套设在外壳体中的圆筒形内壳体,以及位于内壳体中部的螺柱,结合螺柱固定夹紧外壳体和内壳体的、且位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两端的端盖;其中,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留有圆环形注料腔,外壳体上设置有联通外部和注料腔的注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螺柱为外表面为全螺纹结构的螺柱,或者,所述的螺柱为外表面两端为螺纹结构的螺柱。

进一步地,所述的端盖为台阶型端盖,且端盖中部设置有螺柱穿过的孔,端盖通过孔套设在螺柱两端,并通过锁紧螺母紧固,进而压紧外壳体和内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的螺柱与内壳体不接触,且螺柱与内壳体间留有空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聚氨酯辊筒浇铸成型模具的结构简单可靠,其通过外壳体和内壳体形成圆筒形浇铸腔,并保证内壳体与中间螺柱连接结构之间留有空隙,保证散热及通气,不会在浇铸腔内留下死角,留下空气,导致浇铸不满的情况,该模具结构简单,拆卸方便,组装方便,特配合注料机的浇铸台和下料口结构,将该模具通过一个座放置在浇筑台上,使注料口和下料口对应即可,操作方便,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本简易聚氨酯辊筒浇铸成型模具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简易聚氨酯辊筒浇铸成型模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简易聚氨酯辊筒浇铸成型模具,包括圆筒形外壳体1和套设在外壳体1中的圆筒形内壳体2,以及位于内壳体2中部的螺柱5,结合螺柱5固定夹紧外壳体1和内壳体2的、且位于外壳体1和内壳体2两端的端盖6;外壳体1和内壳体2均为单个独立的圆筒形壳体,二者通过端盖6设置为同轴形式,并通过端盖6与螺柱5结合,使外壳体1和内壳体2相对固定,同轴定位,也即是通过端盖6和螺柱5的锁紧,实现二者的轴向同轴固定,螺柱5为外表面为全螺纹结构的螺柱,或者,所述的螺柱5为外表面两端为螺纹结构的螺柱,只要能够实现通过锁紧螺母7将端盖6锁紧在螺柱5上和外壳体1及内壳体2两端即可,端盖6为台阶型端盖,且端盖中部设置有螺柱5穿过的孔,端盖6通过孔套设在螺柱5两端,并通过锁紧螺母7紧固,进而压紧外壳体1和内壳体2,其中,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留有圆环形注料腔3,外壳体1上设置有联通外部和注料腔3的注料口4,将该模具放置在注料机上后,使注料口4对应注料机的下料口,通过下料口和注料口4往注料腔3内注入熔融状态的聚氨酯,而注料腔3内原有的空气通过外壳体1、内壳体2、端盖6、螺柱5之间的缝隙溢出,螺柱5与内壳体2不接触,且螺柱5与内壳体2间留有空腔,便于装卸模具配件,同时便于散热、透气,通过注料机的压力控制,可检测注料腔3内的注料压力,实现当检测到注料腔3内的压力变化时,判断已经注满,自动停止注料,而后进行人工取下该模具,等待冷却后,通过卸掉锁紧螺母7结构,打开端盖6,再通过顶出装置将包覆着聚氨酯辊筒的内壳体2顶出,而后再通过顶出装置将聚氨酯辊筒从内壳体2上卸下,即完成浇铸工序,当需要再次使用该模具浇铸时,将模具中各组件装配成如图2所示的结构状态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