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6939发布日期:2019-03-27 10:29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料设备,具体是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注塑机注塑开模之后取出零件都是采用人工将零件取出。注塑机注塑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温度,开模之后零件的温度一般高于正常室温,而且注塑过程中塑胶材料会分解出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一些注塑机虽然做了安全保护措施,但是由于保护措施失效或者工人误操作等原因,可能工人还未将手取出注塑机就开始合模,这样情况下容易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包括注塑机,所述注塑机上端中部设置有模具及开模零件,所述注塑机前侧与模具及开模零件对应位置设置有取料机械手,所述取料机械手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和CDD视觉装置,所述注塑机前侧在取料机械手左侧设置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上端设置有多个合格料箱,所述注塑机前侧在取料机械手右侧设置有不合格料箱。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合格料箱数量至少为2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取料机械手水平旋转角度为0~18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不合格料箱下端设置有放置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设计合理,使用起来操作方便快捷,实用性很高,可以自动取出注塑机开模之后的塑胶零件,并判断零件的质量、外观是否合格,然后将零件分类处理,这种自动化取料设备效率更高,节省大量人力资源,而且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的控制流程图。

图中:1-传送带、2-合格料箱、3-注塑机、4-模具及开模零件、5-取料机械手、6-不合格料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包括注塑机3,所述注塑机3上端中部设置有模具及开模零件4,所述注塑机3前侧与模具及开模零件4对应位置设置有取料机械手5,所述取料机械手5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和CDD视觉装置,所述注塑机3前侧在取料机械手5左侧设置有传送带1,所述传送带1上端设置有多个合格料箱2,所述注塑机3前侧在取料机械手5右侧设置有不合格料箱6。

请参阅图2,一种注塑自动化取料设备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首先根据注塑机3的注塑时间、开模时间对取料机械手5的运动轨迹进行规划,规划完成之后开启注塑机3和取料机械手5;

(二)、注塑机3注塑完成之后,取料机械手5进行取料动作,取料时首先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零件温度,若零件温度未冷却到设定温度,则取料机械手5会等待零件冷却再进行取出零件动;

(三)、零件取出之后,取料机械手5上的重力传感器测量零件的质量,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将放至不合格料箱6,同时取料机械手5上的CCD视觉装置将对零件的关键表面进行拍照,对比零件表面缺陷,是否有零件缩水等外观缺陷;

(四)、取料机械手5根据控制系统判断结果将合格零件送到传送带1上的合格料箱 2中,将不合格品直接送到不合格料箱6等待处理;

(五)、合格料箱2中零件装满之后,传送带1运动将装满零件的料箱传送至打包工序。

所述温度传感器型号为NS-T52。

所述重力传感器型号为NS-TH3。

所述合格料箱2数量至少为2个。

所述取料机械手5水平旋转角度为0~180度。

所述不合格料箱6下端设置有放置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