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70850发布日期:2020-11-27 10:02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模具在注塑产品加工工业中起到重要作用,模具能够赋予注塑产品完整的形状结构以及精确的尺寸,从而使得产品能够满足使用需求。

在注塑产品成型加工的过程中,部分顶针的侧面带有胶位或者与产品的筋位接触,并且许多产品的胶位或筋位较深而难以顶出。在顶出时,如果产品的胶位或筋位与顶针连接,顶针在顶出产品时会容易造成产品被拉伤,并且难以从顶针上取下产品。

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先将产品顶出,再将产品与带有胶位的顶针二次顶出分离,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该类问题。因此,需要对模具顶出机构的结构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其定位准确,运动平稳,可以避免在顶出产品时将产品拉伤,并且其结构紧凑,不影响模具的整体高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其设于公模中用于将成型后的产品顶出,所述公模包括依次设置的底板、顶针板及模仁,所述模仁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模脚以将所述模仁支撑于所述底板上方,所述顶针板设于所述底板与所述模仁之间并能在所述底板与所述模仁之间移动,所述模仁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设有模具二次顶出机构,所述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包括:

第一顶板,其设于所述底板与所述顶针板之间,所述第一顶板的底端通过多个弹簧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顶板的上端与所述顶针板相抵触以使多个所述弹簧被压缩,从而当所述顶针板向上移动时,所述第一顶板能在多个所述弹簧的作用下向上移动;

多个第一顶针,其沿竖直方向穿设于所述公模中;以及

多个第二顶针,其沿竖直方向穿设于所述公模中;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顶针与所述第一顶板固定以使其能在所述第一顶板的带动下移动,多个所述第二顶针与所述顶针板固定以使其能在所述顶针板的带动下移动,从而当所述顶针板向上移动时,多个所述第一顶针和多个所述第二顶针能同时向上移动以将产品从所述模仁中顶出;

其中,所述第一顶板的底端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连接有限位件以使所述第一顶板上移至预设位置时能停止移动,从而使多个所述第二顶针在多个所述第一顶针处于静止状态下时能在所述顶针板的带动下继续向上移动,以将所述产品从所述第一顶针上顶出。

作为优选,所述顶针板面向所述底板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中设有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设于多个所述第二顶针的底端以使多个所述第二顶针固定于所述顶针板中,所述第二顶板通过螺丝与所述顶针板固定。

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顶板设于所述安装槽中,且所述第一顶板设于所述第二顶板的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设有多个导向组件以对所述第一顶板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所述第一顶板的底端与多个所述导向组件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柱和导套,所述导柱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导套套设于所述导柱上,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导套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件由多个限位螺丝构成,多个所述限位螺丝与多个所述弹簧对应设置,多个所述限位螺丝的底部设于所述底板中并能在所述底板中移动,多个所述限位螺丝的上端依次穿过所述底板以及与其对应的所述弹簧后与所述第一顶板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限位螺丝包括底座和杆部,所述底座的外径大于所述杆部的外径,所述底座设于所述底板中,所述杆部穿过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顶板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底板中开设有多个限位槽以安装多个所述限位螺丝,多个所述限位槽内壁的中部设有一圈限位凸台,所述限位螺丝的底座设于所述限位凸台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模具二次顶出机构通过设置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共同将产品从模仁中顶出,再使第一顶针保持不动,由第二顶针继续将产品从第一顶针上顶出,从而可以避免带有胶位的第一顶针在顶出产品时将产品拉伤,便于将产品从模具中取出,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以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模具二次顶出机构通过在顶针板中开设安装槽以容纳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并且利用顶针板来使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能够移动,不需要再额外增加驱动机构来实现二次顶出,并且结构紧凑,不会增加模具的整体高度。

本实用新型模具二次顶出机构通过在第一顶板与底板之间设置了与多个弹簧对应设置的多个限位螺丝,从而能够控制第一顶板上移的行程距离,使第一顶板能够定位精准,从而保证了加工的精确度。通过设置限位螺丝穿设于弹簧中,限位螺丝能够对弹簧起到一定的导向和固定作用,并且可以节约安装空间,使模具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用新型模具二次顶出机构通过在第一顶板与底板之间设置多个导向组件以对第一顶板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防止其移动方向发生偏离,提高了模具整体的精确度。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二次顶出机构一次顶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二次顶出机构二次顶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底板;2-顶针板;3-b板;4-模仁;5-第一顶板;6-第一顶针;7-第二顶板;8-第二顶针;9-弹簧;10-限位螺丝;11-限位凸台;12-导柱;13-导套;14-第一板体;15-第二板体;16-顶针底板;17-顶针面板;18-模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附图1~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其设于公模中用于将成型后的产品顶出,所述公模包括依次设置的底板1、顶针板2及模仁4,所述模仁4与所述底板1之间设有模脚18以将所述模仁4支撑于底板1的上方,所述顶针板2设于所述底板1与所述模仁4之间并能在所述底板1与所述模仁4之间移动,所述模仁4与所述底板1之间还设有模具二次顶出机构,所述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包括:

第一顶板5,其设于所述底板1与所述顶针板2之间。所述第一顶板5的底端通过多个弹簧9与所述底板1连接。所述第一顶板5的上端与所述顶针板2相抵触以使多个所述弹簧9被压缩,从而当所述顶针板2向上移动时,所述第一顶板5能在多个所述弹簧9的作用下向上移动;

多个第一顶针6,其沿竖直方向穿设于所述公模中;以及

多个第二顶针8,其沿竖直方向穿设于所述公模中;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顶针6与所述第一顶板5固定以使其能在所述第一顶板5的带动下移动,多个所述第二顶针8与所述顶针板2固定以使其能在所述顶针板2的带动下移动,从而当所述顶针板2向上移动时,多个所述第一顶针6和多个所述第二顶针8能同时向上移动以将产品从所述模仁4中顶出;

其中,所述第一顶板5的底端与所述底板1之间还连接有限位件以使所述第一顶板5上移至预设位置时能停止移动,从而使多个所述第二顶针8在多个所述第一顶针6处于静止状态下时能在所述顶针板2的带动下继续向上移动,以将所述产品从所述第一顶针6上顶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其设于公模中,用于将成型后留在公模中的产品顶出,以便于作业人员从公模中取下产品。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顶针6的侧面带有胶位或者与产品的筋部接触。

公模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底板1、顶针板2及模仁4。模仁4与底板1之间设有模脚18,以将模仁4支撑于底板1的上方。模仁4通过b板3安装于模脚18的上端。在底板1和模仁4之间设有一定的容纳空间以安装顶针板2,以及使顶针板2具有移动空间,从而使顶针板2能够在底板1与模仁4之间移动。

顶针板2包括顶针底板16和顶针面板17。顶针底板16设于顶针面板17的下方。传统的模具顶出机构,对于一些胶位或者筋位较深的产品,在对产品顶出时,采用一次顶出,容易拉伤产品,并且很难将产品取出,由此降低了产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品质。

重点参考附图1~3,为了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品质,本实施例在底板1和模仁4之间还设置了模具二次顶出机构。

本实施例中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包括第一顶板5、多个第一顶针6、第二顶板7以及多个第二顶针8。第一顶针6和第二顶针8的数量可以根据产品的形貌、规格做出选择和调整。

第一顶板5设于底板1与顶针板2之间,由此顶针板2和底板1可以共同作用于第一顶板5。第一顶板5的底端通过多个弹簧9与底板1连接,第一顶板5的上端与顶针板2相抵触,从而使第一顶板5底端的多个弹簧9被压缩以储备弹性势能。当顶针板2上移时,顶针板2对第一顶板5的作用力解除,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9能够对第一顶板5提供向上的作用力,从而使第一顶板5能够上移。

在第一顶板5的底部开设了多个容置槽以容置弹簧9。在对弹簧9进行压缩时,弹簧9在容置槽中移动,容置槽可以对弹簧9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以防止弹簧9倾斜,从而能够保护更好的保护弹簧9。

本实施例在第一顶板5的底端与底板1之间还连接有限位件以使第一顶板5上移至预设位置时能停止移动。限位件是由多个限位螺丝10构成的。多个限位螺丝10与多个弹簧9是对应设置的。多个限位螺丝10沿竖直方向设置。多个限位螺丝10的底部设于底板1中并能在底板1中移动。多个限位螺丝10的上端依次穿过底板1以及与其对应的弹簧9后,再与第一顶板5固定连接。限位螺丝10能够相对底板1移动,从而使第一顶板5可相对底板1移动。通过设置限位螺丝10穿设于弹簧9中,限位螺丝10能够对弹簧9起到一定的导向和固定作用,并且可以节约安装空间,使模具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限位螺丝10包括底座和杆部。底座的外径大于杆部的外径。底座设于底板1中并能够在底板1中移动。限位螺丝10的杆部穿过底座及与其对应的弹簧9后,再与第一顶板5固定连接。在底板1中开设有多个限位槽用以安装多个限位螺丝10。在限位槽内壁的中部设有一圈限位凸台11。限位螺丝10的底座设于限位凸台11的下方,从而限位螺丝10的底座只能在限位槽中限位凸台11的下方移动,从而限位凸台11能对限位螺丝10的移动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与限位螺丝10对应的弹簧9的下端部分设于限位槽中限位凸台11的上方。弹簧9的下端与限位凸台11相抵触,从而当弹簧9上端被施加作用力时,弹簧9能够被压缩。并且限位槽能对弹簧9的移动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其移动方向发生偏离。

重点参考附图3,在第一顶板5与底板1之间还设有多个导向组件以对第一顶板5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防止其移动方向发生偏离。导向组件包括导柱12和导套13。导柱12固定于底板1上,导套13套设于导柱12上,第一顶板5与导套13固定。导套13能够相对导柱12上下移动,从而与导套13固定的第一顶板5也能够移动。通过设置导向组件对第一顶板5的移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提高了装置整体的精确度。

本实施例设置多个第一顶针6用于将成型后的产品顶出。第一顶针6的侧边带有产品的胶位或者与产品的筋部接触。第一顶针6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多个第一顶针6沿竖直方向穿设于公模中。多个第一顶针6的下端固定于第一顶板5中。多个第一顶针6的上端向上延伸至能够与产品接触以作用于产品。多个第一顶针6能在第一顶板5的带动下向上移动。

为了便于多个第一顶针6的安装,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板5是由叠加的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构成的。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通过螺丝固定。第一板体14设于第二板体15的上方。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的长度及宽度相同,第二板体15的厚度大于第一板体14。多个第一顶针6从第一板体14的底部穿过,并向上延伸至能够与产品接触。第二板体15再固定于第一板体14的下端,从而使多个第一顶针6的底端被固定,以完成多个第一顶针6的安装。

第二顶板7设于第一顶板5上方。第二顶板7与顶针板2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从而第二顶板7能在顶针板2的带动下移动。第二顶板7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便于多个第二顶针8的安装。多个第二顶针8从顶针板2的底部穿过顶针板2,再将第二顶板7安装于顶针板2的底端,从而使多个第二顶针8的底端被固定。

多个第二顶针8沿竖直方向穿设于公模中。多个第二顶针8的下端设于顶针板2中并通过第二顶板7固定。多个第二顶针8的上端向上延伸至能够与产品接触。

由于多个第一顶针6固定于第一顶板5中,从而多个第一顶针6能在第一顶板5的带动下移动。由于多个第二顶针8固定于顶针板2中,从而多个第二顶针8能在顶针板2的带动下移动。由此,当顶针板2上移时,弹簧9同时使第一顶板5上移,从而多个第一顶针6和多个第二顶针8能同时向上移动以将产品从模仁4中顶出。

第一顶板5的底端与底板1之间还连接有多个限位螺丝10,因此第一顶板5上移至预设位置时能停止移动,第一顶板5停止移动后,多个第一顶针6处于静止状态,从而多个第二顶针8在多个第一顶针6处于静止状态下时能在顶针板2的带动下继续向上移动,以将产品从所述第一顶针6上顶出。

为了不增加模具的整体高度,使模具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本实施例顶针板2面向底板1开设有安装槽。第二顶板7设于安装槽中,其上端与顶针板2连接并通过螺丝与顶针板2固定。第一顶板5也设于安装槽中,且第一顶板5设于第二顶板7的下方,并且第一顶板5的上端与第二顶板7的底端相抵触,第一顶板5和第二顶板7的长度及宽度相同。顶针板2能够通过第二顶板7而作用于第一顶板5,使第一顶板5与底板1之间的弹簧9能够被压缩。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顶板5长度和宽度小于第二顶板7的长度和宽度。安装槽的形状和尺寸适应于第一顶板5和第二顶板7的尺寸。第二顶板7设于安装槽中并与顶针面板17固定,并且第二顶板7的底端与顶针面板17的底端平齐。第一顶板5设于安装槽中第二顶板7的下方,第一顶板5容纳于顶针底板16中,由于第一顶板5长度和宽度小于第二顶板7的长度和宽度,从而第一顶板5的上端至少部分与顶针面板17相抵触。对于第一顶板5和第二顶板7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时第一顶针6和第二顶针8的数量来进行选择。

本实施例公模中的顶针板2包括顶针底板16和顶针面板17。顶针面板17设于顶针底板16的上方。安装槽从顶针底板16的底部开设并贯穿顶针底板16延伸至顶针面板17中。第二顶板7设于安装槽中并与顶针面板17固定,第一顶板5设于安装槽中第二顶板7的下方。从而顶针面板17可以通过第二顶板7而作用于第一顶板5,使第一顶板5与底板1之间的弹簧9能够被压缩。

重点参考附图4~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产品成型后,顶针板2上移,由于第二顶板7与顶针板2固定,从而第二顶板7也上移,同时第一顶板5在弹簧9的作用下也上移,设于第一顶板5上的多个第一顶针6以及设于第二顶板7上的多个第二顶针8也上移,多个第一顶针6和多个第二顶针8共同作用于产品将产品从模仁4中顶出,此时第一顶板5到达预设位置,由此完成一次顶出。

产品从模仁4中顶出后,此时由于第一顶板5的底部与底板1之间设有多个限位螺丝10,第一顶板5停在预设位置不能再移动,从而多个第一顶针6处于静止状态。第二顶板7在顶针板2的带动下继续上移,第二顶板7上的多个第二顶针8也继续向上移动,从而将产品从多个第一顶针6上顶出,由此完成二次顶出,此时可以轻易将产品取下。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