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70847发布日期:2020-11-27 10:0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都广泛地使用着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特别是在办公设备、照相机、汽车、仪器仪表、机械制造、交通、电信、轻工、建筑业产品、日用品以及家用电器行业中的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和手表的壳体等零件,都已经向塑料化方向发展。目前,世界的塑料产量已超过有色金属产量的总和。

注塑模具就是利用特定形状去成型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塑料制品的工艺基础装备。用注塑模具生产的主要优点是制造简便、材料利用高、生产率高、产品的尺寸规格一致。目前,手机的保护套通常是通过注塑模具来进行生产,然而,传统的注塑模具,生产加工出的产品经常会出现颜色发白、料花外观不良的问题,导致产品良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申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层叠设置的上固定板、脱料板、公模板和母模板,所述公模板与所述母模板互相配合,且合模时围合形成型腔,所述脱料板设容置空间,从所述脱料板靠近所述上固定板的表面至所述型腔形成水口流道,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滑块和铲基,所述滑块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滑动连接至所述脱料板,所述滑块包括插接体和配合部,所述铲基的一端固定至所述上固定板,所述铲基的另一端与所述配合部连接,所述上固定板带动所述铲基沿着第一方向移动,通过所述铲基与所述配合部之间配合作用,带动所述滑块沿着第二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插接体的端部移动至所述水口流道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相交。

其中,所述拉料机构还包括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弹性连接在所述脱料板和所述滑块之间,用于对所述滑块提供弹性作用力。

其中,所述插接体包括主体和所述端部,所述主体连接在所述端部和所述配合部之间,自所述端部与所述主体的连接处向所述端部的末端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端部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端部的表面设有膜层,所述膜层的材质与所述滑块的材质不同,以利于脱模。

其中,所述端部的表面为平滑状。

其中,所述端部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圆锥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弧面,所述第二表面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主体之间,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

其中,所述铲基与所述配合部相配合,所述配合部与所述铲基相配合的配合面为斜面,所述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

其中,所述配合部包括凹槽,所述铲基与所述凹槽相配合,所述凹槽与所述铲基相配合的配合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所述铲基作用在所述配合面上的力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分力。

其中,还包括两个导向块,所述两个导向块设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固定连接至所述脱料板,所述两个导向块之间形成导槽,所述导槽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导槽内。

其中,还包括叽嘴,所述叽嘴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所述叽嘴连通至所述水口流道,用于将液体塑胶引入所述水口流道中。

使用本申请所述的注塑模具进行产品加工时,由于所述注塑模具中的所述拉料机构能够实现无阻碍式脱离水口,所述拉料机构与所述水口之间不会因为摩擦作用产生较多的粉末状胶粉,从而不存在胶粉通过所述水口流道进入型腔,进而保证了产品的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剖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中拉料机构与水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注塑模具中拉料机构与水口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拉料机构中端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中拉料机构与水口的分离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中脱料板与母模板的分离示意图。

图9是图1示注塑模具中上固定板与脱料板的分离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分离结构中拉料机构与水口之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注塑模具进行产品加工的过程中,液体塑胶通过水口流道进入型腔内形成产品,留在水口流道内的液体塑胶冷却形成水口,使用拉料机构拉住水口,使水口与产品脱离,随后通过机械手将水口与拉料机构分离。

在传统注塑模具中,拉料机构通常为水口拉料针,由于在加工流程中,水口拉料针需对水口产生一定的卡合力,使水口与产品分离,因此,水口拉料针的尾部,即与水口相连接的部位,通常采用螺纹倒扣型结构,水口拉料针通过尾部的螺纹倒扣型结构,与冷却形成的水口相卡合,利用卡合力拉住水口,使水口与产品分离。然而,在通过机械手将水口与水口拉料针分离的过程中,由于水口拉料针与水口之间,分离的方向及卡合方向相同,即水口与水口拉料针的分离需要克服上述卡合力,因此,水口与水口拉料针分离必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作用,导致产生较多的粉末状胶粉,粉末状胶粉会散落在水口流道中,在下一次注塑填充时胶粉会被填充到型腔内,最终导致注塑生产不良,如产生颜色发白、料花外观不良等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100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剖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包括层叠设置的上固定板10、脱料板20、公模板40和母模板30,公模板40与母模板30互相配合,且合模时围合形成型腔90,脱料板20设容置空间,从脱料板20靠近上固定板10的表面至型腔90形成水口流道50,注塑模具100还包括拉料结构60,拉料结构60包括滑块61和铲基62,滑块61设于容置空间内且滑动连接至脱料板20,滑块61包括插接体611和配合部612,铲基62的一端固定至上固定板10,铲基62的另一端与配合部612连接,上固定板10带动铲基6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通过铲基62与配合部612之间配合作用,带动滑块61沿着第二方向移动,使得插接体611的端部6111移动至水口流道50中,其中,第一方向为沿上固定板10至脱料板20延伸的方向,第二方向为朝向水口流道50的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相交。

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进行产品加工时,拉料机构60能够拉住水口70,使水口70与产品实现有效分离,同时,在水口70与拉料机构60分离的过程中,由于注塑模具100中的拉料机构60能够实现无阻碍式脱离水口70,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之间不会因为摩擦作用产生较多的粉末状胶粉,从而不存在胶粉通过水口流道50进入型腔90,进而保证了产品的良率。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7,图4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100中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注塑模具100中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拉料机构60中端部61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100中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的分离示意图。

拉料机构60由滑块61和铲基62构成,铲基62与滑块61的配合部612相配合时,可对滑块61产生挤压力,使滑块61进行相对移动,进而使得滑块61插接体611的端部6111插入水口流道50中,在对产品进行加工时,液体塑胶通过水口流道50进入型腔90中,滞留在水口流道50中的液体塑胶冷却形成水口70,由于滑块61插接体611的端部6111插入水口流道50中,液体塑胶会包围端部6111,包围端部6111的液体塑胶冷却后形成水口拉料槽71(如图7),水口拉料槽71与端部6111卡合在一起,当将水口70与产品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端部6111与水口拉料槽71卡合在一起,两者之间的卡合力使得拉料机构60可以拉住水口70,使水口70与拉料机构60一同移动,从而与产品分离。

在将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进行分离时,只需要将铲基62配合部612脱离,移动滑块61,使滑块61插接体611的端部6111从水口流道50中移出,也就是将端部6111从水口拉料槽71中移出,即可实现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的无阻碍式分离。由于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之间,分离的方向与卡合的方向并不相同,因此,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进行分离时,无需完全克服两者之间的卡合力,也就不会产生较大的摩擦作用力,由此可知,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时,在水口70与拉料机构60的分离过程中,不会因较大的摩擦作用产生较多粉末状胶粉,也就避免了胶粉通过水口流道50进入型腔90,从而解决了产品经常会出现颜色发白、料花外观不良的问题,进而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仅需移动滑块61,即可实现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之间的分离,无需使用机械手将水口70从拉料机构60上进行强行拔除,也就是说,还可以省略机械手这一构件,进而简化了整体工艺设备结构。

其中,滑块61包括插接体611和配合部612,铲基62沿第一方向与配合部612相配合时,由于铲基62与配合部612相配合的配合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铲基62会对滑块61产生沿第二方向上的分力,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成夹角相交。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配合部612为凹槽结构,铲基62与凹槽的配合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铲基62在沿第一方向上与凹槽相配合时,铲基62会对滑块61产生一个沿第二方向上的分力,进而推动滑块61向水口流道50的方向移动,可以理解的是,配合部612不限于凹槽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需要在该形状的配合部612下,随着铲基62的配合连接,滑块61会向水口流道50的方向移动合适距离。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相交。

需要说明的是,在工艺设计以及生产中,由于受误差或者工艺水平的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垂直可能不是严格的互相垂直,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接近90°,但不是90°,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中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因工艺所带来的夹角误差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是能够接受的,且该夹角不应该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目的的实现。

滑块61的插接体611朝向水口流道50,插接体611包括主体6112和端部6111,主体6112连接在端部6111与配合部612之间,在滑块61因沿第二方向上的分力向水口流道50的方向移动时,插接体611的端部6111移入水口流道50内,当水口流道50内的液体塑胶冷却形成水口70后,在与端部6111的连接处会形成水口拉料槽71,水口拉料槽71与端部6111卡合在一起,由于在满足端部6111与水口拉料槽71卡合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液体塑胶在水口流道50中的流通,因此,端部6111移入水口流道50的距离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当端部6111移入水口流道50的距离较小时,端部6111与水口拉料槽71的卡合作用不够稳定,当端部6111移入水口流道50的距离较大时,端部6111会阻碍液体塑胶的流通,导致液体塑胶无法顺利通过水口流道50流入型腔90内。也就是说,滑块61的插接体611的端部6111应移入水口流道50合适距离。可以理解的是,端部6111移入水口流道50内的合适距离,即为上述滑块61向水口流道50的方向移动的合适距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自端部6111与主体6112的连接处向端部6111的末端延伸的方向上,端部6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当水口70与拉料机构60分离时,也就是水口拉料槽71与端部6111进行分离时,应尽量使得端部6111与水口拉料槽71之间的摩擦作用力减小,进而实现无阻碍式分离。而当端部6111按以上结构进行设计时,在端部6111与水口拉料槽71分离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作用力达到最小,满足了相应的功能需求。

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进行生产加工时,将液体塑胶通过水口流道50注入型腔90的过程中,插接体611的端部6111位于水口流道50之内,也就是说,液体塑胶必然会流经端部6111,当端部6111的结构较为尖锐和突兀时,液体塑胶在流过端部6111时,会产生明显的冲击溅射现象。液体塑胶对端部6111的冲击力过大时,会使得端部6111产生断裂损伤,从而减少拉料机构60的使用寿命;液体塑胶产生明显的溅射时,可能会导致流入型腔90的液体塑胶的流速较大,或者使得流入型腔90的液体塑胶形成旋流,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型腔90内产品的塑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端部6111的表面为平滑状,当液体塑胶流经平滑的端部6111时,不会对端部6111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也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溅射,液体塑胶流入型腔90的流速也较为平缓,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率。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端部6111包括第一表面601和第二表面602,第二表面602为圆锥面,第一表面601为弧面,第二表面602连接在第一表面601和主体6112之间,第一表面601和第二表面602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如图6)。

可以理解的是,平滑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为任意满足功能需求的结构,在此不进行一一赘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端部6111的表面设有膜层,膜层的材质与滑块61的材质不同,膜层利于脱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拉料机构60还包括弹性结构63,弹性结构63位于容置空间内,并弹性连接在容置空间内壁和滑块61之间,用于对滑块61提供弹性作用力。具体的,在将铲基62与配合部612分离的过程中,通过弹性结构63的弹力作用,使滑块61进行相对移动,进而使得滑块61的插接体611的端部6111从水口流道50中移出,也就是使得端部6111从水口拉料槽71中脱离,进而达到将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分离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结构63可以设置在滑块61靠近端部6111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滑块61背离端部6111的一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结构63设置在滑块61靠近端部6111的一侧,随着铲基62与配合部612相配合,铲基62对滑块61沿第二方向上的分力使得滑块61向水口流道50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滑块61挤压弹性结构63,使得弹性结构63压缩,直到铲基62与配合部612配合连接,铲基62、滑块61和弹性结构63之间处于相对固定状态,当铲基62与配合部612分离时,铲基62对滑块61的挤压力消失,进而导致滑块61对弹性结构63的挤压力消失,弹性结构63由压缩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产生的弹性作用力将滑块61推回至起始位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结构63设置在滑块61背离端部6111的一侧,随着铲基62与配合部612相配合,铲基62对滑块61沿第二方向上的分力使得滑块61向水口流道50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滑块61拉伸弹性结构63,使得弹性结构63拉长,直到铲基62与配合部612配合连接,铲基62、滑块61和弹性结构63之间处于相对固定状态,当铲基62与配合部612分离时,铲基62对滑块61的挤压力消失,进而导致滑块61对弹性结构63的拉伸力消失,弹性结构63由拉长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产生的弹性作用力将滑块61拉回至起始位置。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弹性结构63为弹簧,可以理解的是,弹性结构63包括但不限于弹簧,可以为任意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的弹性结构63。

弹性结构63的存在,使得当铲基62与配合部612分离后,滑块61能自动回到起始位置,方便下一轮加工流程的进行,且在此过程中,无需额外的人工操作,简化了操作流程,加快了工艺进度,降低了工艺成本。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拉料机构60还包括导向块64,导向块64用于固定滑块61的移动方向,使滑块61受到挤压力进行移动时,滑块61能够向着正对水口流道50的方向移动,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向块64有两个,两个导向块64设容置空间内,且固定连接至脱料板20,两个导向块64之间形成导槽,导槽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滑块61滑动连接在导槽内。其中,导槽的宽度与滑块61的宽度相匹配,因此滑块61在导槽内移动时,由于导向块64的限定,只能朝着固定方向进行移动,导槽正对水口流道50的方向,从而,滑块61只能朝向正对水口流道50的方向移动,进而满足功能需求。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拉料机构60的长度尺寸范围为50~70mm,宽度尺寸范围为40~60mm,高度尺寸范围为40~60mm。其中,长度尺寸指的是拉料机构60在容置空间内朝向水口流道50方向的尺寸,宽度尺寸指的是,在脱料板20水平面内,拉料机构60垂直于长度尺寸方向的尺寸,高度尺寸指的是,垂直于脱料板20水平面的尺寸。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拉料机构60的结构尺寸为:长×宽×高=60×50×50mm。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主要用于加工手机保护套,使用上述尺寸的拉料机构60能够更好的满足功能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组中,包括公模板40、母模板30、脱料板20和上固定板10,其中,公模板40、母模板30、脱料板20和上固定板10依次层叠设置,脱料板20内部设置有容置空间,用于放置滑块61和弹性结构63,在铲基62与配合部612相配合的过程中,铲基62对滑块61沿第二方向上的分离能够推动滑块61,使滑块61在容置空间内进行移动,铲基62的一端固定在上固定板10上,铲基62可随着上固定板10在沿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公模板40和母模板30互相配合,且合模时围合形成型腔90,母模板30和脱料板20内设置有水口流道50,水口流道50由脱料板20靠近上固定板10的表面,延伸至型腔90,水口流道50用于向型腔90内注入液体塑胶,上固定板10还设置有叽嘴80,叽嘴80的一端与脱料板20内的水口流道50相对应,叽嘴80的另一端与外界导通,叽嘴80连通至水口流道50,液体塑胶壳通过叽嘴80流入水口流道50内,其中叽嘴80应为合适的尺寸大小,避免液体塑胶通过叽嘴80进入水口流道50时形成旋流,进而影响产品的形成。

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图8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100中脱料板20与母模板30的分离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100中上固定板10与脱料板20的分离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分离结构中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之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进行注塑形成产品的过程中,注塑模具100处于合拢状态,即公模板40、母模板30、脱料板20和上固定板10合拢在一起,通过叽嘴80向注塑模具100内注入液体塑胶,液体塑胶通过脱料板20和母模板30内的水口流道50进入型腔90,滞留在水口流道50内的液体塑胶冷却后形成水口70,进入型腔90的液体塑胶注满型腔90,冷却后形成所需产品。

产品塑形稳定后,首先将公模板40和母模板30通过模尼龙胶塞合拢并一起移动,然后拉开母模板30和脱料板20,在将母模板30与脱料板20拉开的过程中,水口70会随着脱料板20一起沿背离第一方向移动,水口70与产品相连的一端会与产品分离,并从母模板30内移出,分离公模板40和母模板30,取出型腔90内的产品,模具继续进行开模运动,通过拉杆将脱料板20拉开,使脱料板20与上固定板10分离,在此过程中,铲基62随着上固定板10一起沿背离第一方向移动,与配合部612分离,从而滑块61回到起始位置,滑块61插接体611的端部6111从水口拉料槽71中脱离,进而使得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脱离,取出水口70,最后将公模板40、母模板30、脱料板20和上固定板10合拢在一起,准备进行下一轮注塑。如此循环操作,注塑形成多个产品。

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时进行生产时,由于注塑模具100中的拉料机构60能够实现无阻碍式脱离水口70,拉料机构60与水口70之间不会因为摩擦作用产生较多的粉末状胶粉,从而不存在胶粉通过水口流道50进入型腔90,进而保证了产品的良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介,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以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可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