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带焊接装置和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1005发布日期:2020-07-29 03:39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耳带焊接装置和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面口罩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耳带焊接装置和具有该耳带焊接装置的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



背景技术:

平面口罩包括罩体,罩体由多层布料层合而成,如无纺布。罩体的两侧设有用于将该口罩穿戴在用户耳朵上的耳带。一般平面口罩的耳带12设置在罩体11的两端外侧,俗称外耳口罩1,参见图1所示。为了方便包装平面口罩,减小口罩包装袋或包装盒的尺寸,平面口罩的耳带22设置在罩体21的两端内侧,俗称内耳口罩2,参见图2所示。

目前,在对平面口罩的耳带进行焊接时,外耳口罩1和内耳口罩2不能共用一条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进行生产,则需要根据外耳口罩1和内耳口罩2设计不同的耳带焊接机,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现有的耳带焊接机只能满足一种长度尺寸的平面口罩进行生产,则需要根据不同长度尺寸的平面口罩设计多条耳带焊接机,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工作稳定可靠的耳带焊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耳带焊接装置的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带焊接装置,包括固定板、移动板、第一气缸、联动板、两个连动杆、两个压簧、两个焊接头、旋转盘、驱动电机、第二气缸、第三气缸、两个抵压头、两个抵压板以及压线板,移动板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固定板的下方,第一气缸安装在固定板上并可控制移动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联动板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移动板的下方,两个连动杆的第一端分别与移动板连接,两个连动杆的第二端分别贯穿联动板地与两个焊接头连接,一个压簧套接在一个连动杆上并抵压在移动板和联动板之间,两个焊接头在竖直方向上的正下方设置有超声波换能器,平面口罩的一端可放置在超声波换能器上,旋转盘在竖直方向上位于联动板的下方,驱动电机安装在联动板上并控制旋转盘旋转,旋转盘的第一侧设置有两个扣爪,旋转盘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也设置有两个扣爪,旋转盘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分别设置有绕带板,一个绕带板在竖直方向上可位于压线板的下方,第二气缸安装在联动板上并控制压线板和两个抵压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旋转盘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开设有相对设置的避位槽,一个避位槽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扣爪之间,一个焊接头可插入一个避位槽内,每一个扣爪与旋转盘铰接,每一个扣爪具有扣合端和开启臂,第三气缸安装在联动板上并控制两个抵压头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两个抵压头可抵压在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扣爪的扣合端上迫使两个扣爪扣合在旋转盘的侧面上,两个抵压板可抵压在靠近压线板且位于相对两侧的两个扣爪的开启臂上迫使两个扣爪开启,旋转盘在每一个扣爪的下方设置有止动组件,一个止动组件迫使一个扣爪保持扣合/开启状态。

由以上方案可见,耳带焊接装置的一个压簧套接在一个连动杆上并抵压在移动板和联动板之间,当第一气缸控制移动板通过两个连动杆带动联动板、两个焊接头和旋转盘一起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旋转盘先把平面口罩的一端抵压固定在超声波换能器上,随着第一气缸控制移动板继续向下移动,两个连动杆带动两个焊接头继续向下移动地插入旋转盘相对设置的两个避位槽内,从而把耳带熔焊在平面口罩的一端上,此时套接在连动杆上的压簧处于压缩状态。随后,第一气缸控制移动板通过两个连动杆带动两个焊接头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移动复位,随着压簧从压缩状态复位,迫使联动板带动旋转盘保持把平面口罩的一端抵压固定在超声波换能器上,则当两个焊接头脱离平面口罩和耳带时,旋转盘依然还把平面口罩的一端抵压固定在超声波换能器上,避免焊接头脱离平面口罩和耳带时把平面口罩或耳带带起来,结构简单,且提高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产品不良率。

进一步的方案是,耳带焊接装置还包括入带板和引带杆,入带板安装在联动板上,入带板开设有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的第一穿带孔,引带杆的第一端与入带板连接,引带杆的第二端开设有轴线与竖直方向垂直的第二穿带孔,引带杆和压线板分别位于联动板的相对两侧,提高耳带上料走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耳带焊接装置还包括两个挡带板,一个挡带板安装在一个绕带板的上方且朝外延伸有突檐部,提高耳带在绕带板上绕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每一个绕带板的外壁上开设有绕带槽,绕带槽沿旋转盘的旋转方向延伸,提高耳带在绕带板上绕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每一个绕带板开设有第一避让槽,每一个挡带板开设有与第一避让槽对应的第二避让槽,压线板上设置有压块,压块可插入一个第一避让槽和一个第二避让槽内,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耳带焊接装置还包括光电感应器,驱动电机的顶端连接有转动盘,驱动电机控制转动盘与旋转盘同步旋转,光电感应器设有凹槽,转动盘的周边嵌入到凹槽内,转动盘邻接周边开设有两个缺口,两个缺口关于转动盘的轴线对称设置。当驱动电机控制转动盘与旋转盘同步旋转半圈,光电感应器即可通过缺口感应到,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耳带焊接装置还包括接近开关、导杆和连接板,压线板和两个抵压板分别与连接板连接,第二气缸控制连接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导杆的第一端与连接板连接,导杆的第二端可移动地贯穿联动板设置,接近开关位于联动板的上方并用于感应导杆的第二端,提高工作的精准度。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耳带焊接装置还包括四个轴销,每一个轴销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环形槽,每一个扣爪开设有铰接通孔,旋转盘对应每一个扣爪开设有容纳槽,每一个容纳槽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容纳槽的第二侧壁还开设有与第二贯穿孔相连通且垂直设置的第三贯穿孔,一个轴销插入一个第一贯穿孔、一个铰接通孔和一个第二贯穿孔内,一个轴销的环形槽位于第二贯穿孔和第三贯穿孔的相连通处,紧固件插入第三贯穿孔并抵接在环形槽内。

由以上方案可见,一个轴销插入一个第一贯穿孔、一个铰接通孔和一个第二贯穿孔内,一个轴销的环形槽位于第二贯穿孔和第三贯穿孔的相连通处,紧固件插入第三贯穿孔并抵接在环形槽内,提高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每一个扣爪的底部具有凸缘,每一个止动组件包括滚珠、弹簧和套筒,套筒安装在旋转盘内,滚珠可转动地位于套筒的顶端,弹簧位于套筒内并抵接在滚珠和套筒底部之间,凸缘与滚珠相互抵接。

由以上方案可见,扣爪的凸缘与滚珠相互抵接,弹簧位于套筒内并抵接在滚珠和套筒底部之间,从而扣爪受到外力进行扣合或开启动作时,该滚珠可通过弹簧而向下缩。当扣爪扣合或开启动作完毕后,滚珠在弹簧的回弹力作用下向上顶住扣爪的凸缘,借助滚珠的球型外周壁迫使扣爪保持在扣合或开启状态,结构简单,提高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包括耳带焊接装置,耳带焊接装置包括固定板、移动板、第一气缸、联动板、两个连动杆、两个压簧、两个焊接头、旋转盘、驱动电机、第二气缸、第三气缸、两个抵压头、两个抵压板以及压线板,移动板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固定板的下方,第一气缸安装在固定板上并可控制移动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联动板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移动板的下方,两个连动杆的第一端分别与移动板连接,两个连动杆的第二端分别贯穿联动板地与两个焊接头连接,一个压簧套接在一个连动杆上并抵压在移动板和联动板之间,两个焊接头在竖直方向上的正下方设置有超声波换能器,平面口罩的一端可放置在超声波换能器上,旋转盘在竖直方向上位于联动板的下方,驱动电机安装在联动板上并控制旋转盘旋转,旋转盘的第一侧设置有两个扣爪,旋转盘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也设置有两个扣爪,旋转盘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分别设置有绕带板,一个绕带板在竖直方向上可位于压线板的下方,第二气缸安装在联动板上并控制压线板和两个抵压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旋转盘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开设有相对设置的避位槽,一个避位槽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扣爪之间,一个焊接头可插入一个避位槽内,每一个扣爪与旋转盘铰接,每一个扣爪具有扣合端和开启臂,第三气缸安装在联动板上并控制两个抵压头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两个抵压头可抵压在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扣爪的扣合端上迫使两个扣爪扣合在旋转盘的侧面上,两个抵压板可抵压在靠近压线板且位于相对两侧的两个扣爪的开启臂上迫使两个扣爪开启,旋转盘在每一个扣爪的下方设置有止动组件,一个止动组件迫使一个扣爪保持扣合/开启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外耳口罩的结构图。

图2是内耳口罩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输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治具与输送链条配合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第一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第二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第三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输送装置的第一结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导向板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输送装置的第二结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超声波换能器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出料装置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剪断装置的结构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两组耳带上料装置、装配板和两组耳带焊接装置之间配合的结构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上料装置的第一视角局部结构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上料装置的第二视角局部结构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上料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装配板的结构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焊接装置的结构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焊接装置的第一视角局部结构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焊接装置的第二视角局部结构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焊接装置的第三视角局部结构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焊接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中耳带焊接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实施例的工作状态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和图4,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3包括机架4、输送装置5、出料装置10、装配板7、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两个超声波换能器20(参见图10)、两组耳带上料装置6以及四组耳带剪断装置9,输送装置5设置在机架4上,输送装置5包括驱动机构、两条输送链条51以及多个治具52,两条输送链条51相互平行地并排设置,驱动机构控制两条输送链条51同步同向移动,多个治具52分别位于两条输送链条51上并放置有平面口罩1、2。出料装置10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上位于两条输送链条51的后端,装配板7在竖直方向上位于输送链条51的上方,装配板7通过四个立柱31与机架4连接,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分别与装配板7连接,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关于治具52镜像设置,且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错开设置。同时,两组耳带上料装置6关于治具52镜像设置地安装在装配板7上,且两组耳带上料装置6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错开设置,一组耳带上料装置6适配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两组耳带剪断装置9适配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两组耳带剪断装置9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上分别位于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的两端且关于耳带焊接装置8的旋转盘814的轴线镜像设置。

参见图5至图13,输送装置5还包括两个导向板55、第一侧板53、第二侧板54、两个撑持件518、两个第一感应器519和第二感应器520,每一条输送链条51的每一个内链板511朝内延伸有安装板512,每一个安装板512开设有通孔513,治具52位于安装板512上并放置有平面口罩1、2,每一个治具52开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521,每一个治具52的两个第一安装孔521分别与相对的两个安装板512的通孔513一一对应并通过第一紧固件(未标示)连接,第一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拉钉、螺钉或螺栓与螺母配合等。两个导向板55分别位于两条输送链条51的外侧,且两个导向板55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错开设置。其中,导向板55具有相互连接的导向段551和支撑段552,导向段551倾斜设置且位于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的前端,平面口罩1、2的一端可位于导向段551和支撑段552上,支撑段552在竖直方向上的下方用于设置超声波换能器20。则一个导向板55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上位于一个超声波换能器20的前端,一个导向板55的支撑段552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一个超声波换能器20的上方。

每一个导向板55还具有与支撑段552连接的固定段553,固定段553与支撑段552垂直设置且与导向段551之间形成卡槽555,固定段553开设有第二安装孔554,第二安装孔554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第一侧板53和第二侧板54分别位于两条输送链条51的外侧,第一侧板53和第二侧板54均开设有第三安装孔(未标示),一个导向板55的固定段553位于第一侧板53/第二侧板54的侧面,一个第二安装孔554与一个第三安装孔对应设置并通过第二紧固件(未标示)连接,第一侧板53/第二侧板54的端壁嵌入一个导向板55的卡槽555内,第二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或螺栓与螺母配合等。每一个撑持件518沿输送链条51的移动方向延伸,两个撑持件518分别位于放置有平面口罩1、2的两条输送链条51的正下方,放置有平面口罩1、2的两条输送链条51分别抵靠在两个撑持件518上。具体地,两个撑持件518分别安装在机架4上,用于支撑位于机架4上的两条输送链条51。

一个第一感应器519与一个导向板55位于同一工位且分别位于两条输送链条51的外侧,第一感应器519用于检测平面口罩1、2在超声波换能器20上是否就位。第二感应器520位于两条输送链条51之间且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上位于前端导向板55的前端,第二感应器520用于检测前端导向板55的前端工位的待焊接耳带的平面口罩1、2是否就位。其中,驱动机构包括电机59、主动轴56、三个从动轴57、58以及八个链轮510,位于第一水平面上的两个从动轴58可转动地支撑在机架4的两端,位于第二水平面上的主动轴56和一个从动轴57可转动地支撑在机架4内,第二水平面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水平面的下方。主动轴56上套接有两个所述链轮510,一个从动轴57、58上套接有两个链轮510,一个输送链条51套接在主动轴56的一个链轮510、三个从动轴57、58的三个链轮510之间,电机59安装在机架4内并控制主动轴56转动。主动轴56设置有径向凸出的第一限位条561和第二限位条562,每一个从动轴57、58设置有径向凸出的第三限位条571、581和第四限位条572、582,每一个链轮510轴向开设有与轴孔连通的贯穿槽5101,一个贯穿槽5101套接在第一限位条561/第二限位条562/第三限位条571、581/第四限位条572、582上。每一个链轮510径向开设有与轴孔连通的紧固孔5102,第三紧固件(未标示)插入紧固孔5102并抵接在主动轴56/从动轴57、58的外周壁上,第三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丝、螺钉、螺栓、膨胀销等紧固零件,膨胀销的工作原理类似膨胀螺栓。当第三紧固件为螺丝、螺钉、螺栓等具有外螺纹的紧固零件时,对应的紧固孔5102具有内螺纹,从而第三紧固件与该紧固孔5102螺纹配合且一端抵接在主动轴56/从动轴57、58的外周壁上。

本实施例驱动机构还包括八个第一轴承514,两个第一轴承514套接在主动轴56的两端,一个从动轴57、58的两端分别套接有第一轴承514,即一个从动轴57、58适配有两个第一轴承514。主动轴56上的两个第一轴承514分别通过第一撑持座515支撑地安装在机架4内,位于第二水平面的从动轴57上的两个第一轴承514分别通过第二撑持座516支撑地安装在机架4内,位于第一水平面上的两个从动轴58上的四个第一轴承514分别通过第三撑持座517支撑地安装在机架4的两端。

参见图14,出料装置10包括两个侧板101、第一主动转棍105、第二主动转棍106、第一从动转棍107、第二从动转棍108、两个第一同步带109、两个第二同步带1010、控制电机102、主动轮103以及两个从动轮104,两个侧板101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上位于两条输送链条51的后端并连接在机架4一端地平行设置,第一主动转棍105和第二主动转棍106在竖直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可转动地分别支撑在两个侧板101的第一端,第一从动转棍107、第二从动转棍108在竖直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可转动地分别支撑在两个侧板101的第二端。第一主动转棍105和第一从动转棍107位于第三水平面上,两个第一同步带109分别套接在第一主动转棍105和第一从动转棍107之间。第二主动转棍106和第二从动转棍108位于第四水平面上,两个第二同步带1010分别套接在第二主动转棍106和第二从动转棍108之间,第四水平面上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三水平面的下方。

控制电机102安装在一个侧板101的外侧,主动轮103套接在控制电机102的驱动主轴上,其中一个从动轮104套接在第一主动转棍105的一端,另外一个从动轮104套接在第二主动转棍106的一端,主动轮103分别与两个从动轮104啮合。其中,一个第一同步带109与一个第二同步带1010在竖直方向上并排设置,一个第一同步带109与一个第二同步带1010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形成有用于平面口罩1、2通过的出料间隙1011。平面口罩1、2的耳带12、22焊接完成后,进入出料间隙1011,在控制电机102驱动第一主动转棍105和第二主动转棍106同步转动的作用下,为两个第一同步带109和两个第二同步带1010输送移动动力从而输送平面口罩1、2。出料装置10和输送装置5的传送速度相同,上料和出料无缝衔接,提高了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3整机的工作效率。

参见图15至图27,装配板7在竖直方向上位于输送链条51的上方,装配板7通过四个立柱31与机架4连接,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分别与装配板7连接,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关于治具52镜像设置,且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错开设置。同时,两组耳带上料装置6关于治具52镜像设置地安装在装配板7上,且两组耳带上料装置6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错开设置,一组耳带上料装置6适配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两组耳带剪断装置9适配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两组耳带剪断装置9在输送链条51移动方向上分别位于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的两端且关于耳带焊接装置8的旋转盘814的轴线镜像设置。

参见图16,每一组耳带剪断装置9包括剪刀安装板92、设于剪刀安装板92上的剪刀驱动气缸93以及设于剪刀驱动气缸93的活塞杆上的气动剪刀94,剪刀驱动气缸93控制气动剪刀94伸入/退出耳带焊接装置8的旋转盘814的避位槽8141。具体地,剪刀安装板92通过剪刀安装座91安装在机架4上,剪刀安装板92开设有第一装配孔(未标示)和第二装配孔921,剪刀安装座91开设有弧形通槽911和第三装配孔912,第一装配孔与第三装配孔912对应并通过第四紧固件(未标示)固定连接,第二装配孔921与弧形通槽911对应并通过第四紧固件固定连接,上述第四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或螺栓与螺母配合等。剪刀安装座91开设的弧形通槽911与剪刀安装板92的第二装配孔921对应配合连接,可通过弧形通槽911调节剪刀驱动气缸93的活塞杆的倾斜角度,进而调整气动剪刀94的倾斜角度,大大提高耳带剪断装置9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参见图17至图20,每一组耳带上料装置6包括立板62、耳带杆61、驱动机构63、整线轮66、张紧轮65、跳动轮610、导线轮67、弹性件619、第三感应器617、第一外挂臂612、第二外挂臂613和导带杆614,立板62的底端安装在装配板7上,立板62的第一侧面的顶端安装有悬臂64,悬臂64开设有第一过带孔641,耳带杆61位于悬臂64的上方。整线轮66、张紧轮65、跳动轮610和导线轮67的轴线平行设置,整线轮66、张紧轮65以及导线轮67均可转动地位于立板62的第一侧面,驱动机构63安装在立板62的第二侧面上并控制整线轮66转动,弹性件619迫使张紧轮65的外周壁抵压在整线轮66的外周壁上,张紧轮65和整线轮66的抵接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过带孔641的正下方。整线轮66在竖直方向上的下方设置有两个圆柱杆69,两个圆柱杆69并排地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两个圆柱杆69的两端分别通过上挡板615和下挡板616安装在立板62的第一侧面上,一个圆柱杆69靠近上挡板615的一端套接有限位套611,跳动轮610可转动地在限位套611和下挡板616之间竖直移动,跳动轮610的轴向一端开设有圆环槽6101,两个圆柱杆69穿过圆环槽6101。导线轮67位于整线轮66远离张紧轮65的一侧,且导线轮67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挡板615的上方。

本实施例整线轮66、张紧轮65和导线轮67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整线轮66和跳动轮610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耳带杆61的轴线分别垂直于整线轮66的轴线和竖直方向。立板62在下挡板616的上方开设有开槽621,第三感应器617插入开槽621内并用于感应跳动轮610。本实施例驱动机构63为电机,当第三感应器617感应到跳动轮610时,电机停止工作,从而停止送给耳带。第一外挂臂612朝外延伸地安装在立板62的第一侧面上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导线轮67的下方,第一外挂臂612开设有第二过带孔6121,第二过带孔6121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第二外挂臂613朝外延伸地安装在立板62的第一侧面上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外挂臂612的下方,导带杆614在垂直于立板62的方向延伸,导带杆614的中部与第二外挂臂613连接,导带杆614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过带孔6141。本实施例第一过带孔641和第二过带孔6121上分别套接有胶套。

具体地,耳带上料装置6还包括铰接杆618、两个第二轴承622、轴套623、螺钉垫圈620和螺钉68,弹性件619为拉簧,铰接杆618位于立板62的第二侧面上,铰接杆618的第一端与立板62铰接,拉簧的两端分别与立板62和铰接杆618连接,张紧轮65可转动地支撑在铰接杆618的第二端。其中,立板62开设有条形槽624,条形槽624在垂直于竖直方向和整线轮66的轴线方向上延伸,轴套623贯穿条形槽624地位于铰接杆618和张紧轮65之间。两个第二轴承622套设在张紧轮65的轴孔内,螺钉68依次插入螺钉垫圈620、两个第二轴承622和轴套623地与铰接杆618的第二端连接。另外,导线轮67也是通过螺钉68可转动地支撑在立板62的第一侧面,该螺钉68依次插入螺钉垫圈620和导线轮67地与立板62连接。本实施例张紧轮65的外周壁套接有第一胶轮651,整线轮66的外周壁套接有第二胶轮(未标示)。

参见图21,装配板7上开设有四个导带孔71,每一个导带孔71上套接有胶套,两个导带孔71适配一组耳带上料装置6和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装配板7上开设有两个贯通口72,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贯穿一个贯通口72地安装在装配板7上。装配板7上安装有两个固定块73,两个固定块73分别靠近两个贯通口72相对的外侧面,每一个固定块73开设有螺纹孔(未标示),每一个螺纹孔内螺纹配合有长螺钉74,该长螺钉74的末端开设有环形凹槽741。

参见图22至图27,每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包括固定板83、移动板84、第一气缸86、联动板85、两个连动杆87、两个压簧88、两个焊接头818、旋转盘814、驱动电机89、第二气缸822、第三气缸812、两个抵压头819、两个抵压板820以及压线板81,固定板83安装在装配板7上。具体地,固定板83相对的两侧开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t型缺口831,一个长螺钉74的末端嵌入一个t型缺口831内。通过调整两个长螺钉74分别与两个固定块73的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调节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之间的间距以适用多种长度尺寸平面口罩1、2的耳带焊接生产,比如175毫米、145毫米、125毫米长度尺寸平面口罩1、2等。

移动板84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固定板83的下方,第一气缸86安装在固定板83上并可控制移动板84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联动板85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移动板84的下方,两个连动杆87的第一端分别与移动板84连接,两个连动杆87的第二端分别贯穿联动板85地与两个焊接头818连接,一个压簧88套接在一个连动杆87上并抵压在移动板84和联动板85之间,一个超声波换能器20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两个焊接头818的正下方,平面口罩1、2的一端可放置在一个超声波换能器20上。旋转盘814在竖直方向上位于联动板85的下方,驱动电机89安装在联动板85上并控制旋转盘814旋转,旋转盘814的第一侧设置有两个扣爪816,旋转盘814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也设置有两个扣爪816,旋转盘814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分别设置有绕带板815,一个绕带板815在竖直方向上可位于压线板81的下方,第二气缸822安装在联动板85上并控制压线板81和两个抵压板82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旋转盘814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开设有相对设置的避位槽8141,一个避位槽8141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扣爪816之间,一个焊接头818可插入一个避位槽8141内,每一个扣爪816与旋转盘814铰接,每一个扣爪816具有扣合端8162和开启臂8163,第三气缸812安装在联动板85上并控制两个抵压头819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两个抵压头819可抵压在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扣爪816的扣合端8162上迫使两个扣爪816扣合在旋转盘814的侧面上。两个抵压板820可抵压在靠近压线板81且位于相对两侧的两个扣爪816的开启臂8163上迫使两个扣爪816开启,旋转盘814在每一个扣爪816的下方设置有止动组件,一个止动组件迫使一个扣爪816保持扣合/开启状态。具体地,每一个扣爪816的底部具有凸缘8164,每一个止动组件包括滚珠830、弹簧829和套筒828,套筒828安装在旋转盘814内,滚珠830可转动地位于套筒828的顶端,弹簧829位于套筒828内并抵接在滚珠830和套筒828底部之间,凸缘8164与滚珠830相互抵接。

本实施例每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还包括四个轴销827,每一个轴销827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环形槽8271,每一个扣爪816开设有铰接通孔8161,旋转盘814对应每一个扣爪816开设有容纳槽8142。每一个容纳槽8142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第一贯穿孔8144和第二贯穿孔8143,容纳槽8142的第二侧壁还开设有与第二贯穿孔8143相连通且垂直设置的第三贯穿孔8145,一个轴销827插入一个第一贯穿孔8144、一个铰接通孔8161和一个第二贯穿孔8143内,一个轴销827的环形槽8271位于第二贯穿孔8143和第三贯穿孔8145的相连通处,第五紧固件(未标示)插入第三贯穿孔8145并抵接在环形槽8271内,第五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丝、螺钉、螺栓、膨胀销、销柱等紧固零件,膨胀销的工作原理类似膨胀螺栓。当第五紧固件为螺丝、螺钉、螺栓等具有外螺纹的紧固零件时,对应的第三贯穿孔8145具有内螺纹,从而第五紧固件与第三贯穿孔8145螺纹配合且一端抵接在环形槽8271内。

每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还包括入带板813和引带杆82,入带板813安装在联动板85上,入带板813开设有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的第一穿带孔8131,引带杆82的第一端与入带板813连接,引带杆82的第二端开设有轴线与竖直方向垂直的第二穿带孔821,引带杆82和压线板81分别位于联动板85的相对两侧,一个导带孔71在竖直方向上基本位于一个第一穿带孔8131的正上方。本实施例第一穿带孔8131套接有胶套。

每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还包括两个挡带板817,一个挡带板817安装在一个绕带板815的上方且朝外延伸有突檐部。每一个绕带板815的外壁上开设有绕带槽8151,绕带槽8151沿旋转盘814的旋转方向延伸。每一个绕带板815开设有第一避让槽8152,每一个挡带板817开设有与第一避让槽8152对应的第二避让槽8171,压线板81上设置有压块826,压块826可插入一个第一避让槽8152和一个第二避让槽8171内。

每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还包括光电感应器810,驱动电机89的顶端连接有转动盘811,驱动电机89控制转动盘811与旋转盘814同步旋转。光电感应器810设有凹槽,转动盘811的周边嵌入到凹槽内,转动盘811邻接周边开设有两个缺口8111,两个缺口8111关于转动盘811的轴线对称设置。当驱动电机89控制转动盘811与旋转盘814同步旋转半圈,光电感应器810即可通过缺口8111感应到,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每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还包括接近开关823、导杆824和连接板825,压线板81和两个抵压板820分别与连接板825连接,第二气缸822控制连接板825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导杆824的第一端与连接板825连接,导杆824的第二端可移动地贯穿联动板85设置,接近开关823位于联动板85的上方并用于感应导杆824的第二端。

参见图17,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3适配的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的两个压线板81分别位于平面口罩的两端的外侧,此时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3用于生产外耳口罩1。耳带的自由端绕过耳带上料装置6的耳带杆61,并依次穿过第一过带孔641、张紧轮65和整线轮66之间的抵接位置地绕在跳动轮610上,接着耳带的自由端绕在导线轮67上并穿过第二过带孔6121,随后耳带的自由端穿过邻近基本位于第一穿带孔8131正上方的导带孔71的第三过带孔6141并之后进入在竖直方向上基本位于第一穿带孔8131的正上方的导带孔71内,然后耳带的自由端依次穿过第一穿带孔8131和第二穿带孔821地被邻近的扣爪816扣合在旋转盘814的第一侧面上。上述的耳带上料方式适用于两组耳带上料装置6、装配板7和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

当输送装置5上的第二感应器520检测到前端导向板55的前端工位的待焊接平面口罩1已经就位,驱动机构控制两条输送链条51同步同向移动。随着两条输送链条51移动,位于前端工位治具52上的待焊接平面口罩1的一端经过前端导向板55的导向段551和支撑段552之后位于前端超声波换能器20上,同时位于前端超声波换能器20上的已完成一侧耳带焊接平面口罩1的另一端经过后端导向板55的导向段551和支撑段552之后位于后端超声波换能器20上。输送装置5的两个第一感应器519分别感应到两个超声波换能器20上的平面口罩1已经就位,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进行耳带焊接作业。

每一组耳带焊接装置8的驱动电机89控制旋转盘814旋转180°,位于旋转盘814第一侧且邻近第二穿带孔821的扣爪816把耳带的自由端扣合在旋转盘814的第一侧面上,随着旋转盘814的旋转带动耳带缠绕在旋转盘814第三侧的绕带板815上以及旋转盘814的第一侧面上。接着,第三气缸812控制两个抵压头819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使得两个抵压头819抵压在位于旋转盘814第一侧的两个扣爪816的扣合端8162上,迫使旋转盘814第一侧的两个扣爪816把耳带扣合在旋转盘814的第一侧面上。随后,位于旋转盘814的第一侧面的耳带剪断装置9的剪刀驱动气缸93控制气动剪刀94伸入旋转盘814第一侧的避位槽8141内对耳带进行剪断,此时第三气缸812控制两个抵压头819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移动复位,止动组件迫使旋转盘814第一侧的两个扣爪816保持扣合状态。接着,第二气缸822控制压线板81和两个抵压板820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压线板81先把外侧耳带抵压固定在超声波换能器20上,压线板81上的压块826插入第一避让槽8152和第二避让槽8171内,之后两个抵压板820抵压在靠近压线板81且位于相对两侧的两个扣爪816的开启臂8163上迫使两个扣爪816开启,则两个扣爪816松开外侧耳带。随后,第一气缸86控制移动板84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从而两个连动杆87带动联动板85、两个焊接头818和旋转盘814一起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旋转盘814先把平面口罩1的一端抵压固定在超声波换能器20上,随着第一气缸86控制移动板84继续向下移动,两个连动杆87带动两个焊接头818继续向下移动,两个焊接头818分别插入旋转盘814相对设置的两个避位槽8141内,从而把外侧耳带12熔焊在平面口罩1的一端上,此时套接在连动杆87上的压簧88处于压缩状态。此后,第一气缸86控制移动板84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移动复位,通过两个连动杆87带动两个焊接头818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移动复位,随着压簧88从压缩状态复位,迫使联动板85带动旋转盘814保持把平面口罩1的一端抵压固定在超声波换能器20上,则当两个焊接头818脱离平面口罩1时,旋转盘814依然还把平面口罩1的一端抵压固定在超声波换能器20上,避免焊接头818脱离平面口罩1时把平面口罩1带起来。然后,随着第一气缸86继续控制移动板84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移动实现复位,两个焊接头818、联动板85、旋转盘814、压线板81和两个抵压板820随后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移动也实现复位。

当接近开关823感应到导杆824的第二端时,表示耳带焊接装置8在竖直方向上完成复位,输送装置5的驱动机构控制两条输送链条51移动,往复循环上述步骤,以实现外耳口罩1的耳带焊接。

参见图28,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3适配的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的两个压线板81分别位于平面口罩的两端的内侧,此时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3用于生产内耳口罩2,即生产外耳口罩1的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3的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分别旋转180°安装在装配板7上,使得两组耳带焊接装置8的两个压线板81分别位于平面口罩2的两端的内侧,便可使得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3用于生产内耳口罩2。

本实施例平面口罩耳带焊接机3可适用于生产内耳口罩2和外耳口罩1,生产操作便捷,实现全自动化生产,节省人力,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