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068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冷却发热元件的散热器,其使用热管以封装在其内的 可冷凝工作流体的潜热的形式传递热量。
背景技术
作为以可冷凝工作流体的潜热的形式的传递热量的热传递设备,热管 是公知的。不可冷凝的气体例如空气从热管的容器中排出,并且例如水或 碳氢化合物的可冷凝流体封装在其内。该容器是气密密封的。从而,如果 热管的一部分从外部被加热,而热管的另一部分被冷却,工作流体由于受 热而蒸发,并且蒸汽朝向温度和压力较低的冷却部分流动。蒸汽将潜热释 放到容器外部并l^液化。由此得到的液相工作流体朝向从外部传递热量 的受热部分流动。如上所述,蒸发的工作流体通过容器内因加热和辐射所产生的压差而 传送到散热侧。同时,用于使工作流体逆流到受热部分的压力是必需的。 为此,采用共用的热管以形成毛细抽吸。具体地,在容器中设置有用作吸 液芯的细缝、多孔材料或网孔。当渗透到吸液芯中的工作流体蒸发时,填 充吸液芯中的孔的工作流体的弯液面下降。因而,由于表面张力产生毛细 抽吸。渗透到吸液芯中的冷凝的工作流体被^L^,从而由于受热部分如此 形成的毛细抽吸而流回到蒸发发生的受热部分侧。这种热管能够通过容器中的蒸汽流动和工作流体逆流而冷却发热元 件。从而,最近,热管例如用在AJt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并且广泛地用于 冷却例如电子设备的中央处理单元等发热电子元件。作为使用用于冷却例如中央处理单元等电子设备的热管的传统散热器的示例,日本专利>^开No. 2004 - 111966 (对应于美国专利No. 6,894,卯0)公开了一种散热器,其包括竖直地竖立在吸热基部上的带有弯 曲部的热管,以及以规则间隔沿热管的竖直的竖立部分没置的多个水平散 热片。作为传统散热器的另一示例,已经研发了一种散热器,其包括以规则 间隔竖立在吸热基部的上表面上的多个竖直散热片,以及从基部的侧壁延 伸以与竖直散热片连通的多个热管。然而,在使热管的竖立部分在纵向上延长以便增强美国专利No. 6,894,卯0中公开的传统散热器的热交换(或辐射)效率时,必需增加大量 散热片。因而,这种散热器的尺寸必需更大。另一方面,根据传统散热器的另一示例,多个热管穿透竖直散热片, 并且热管接触竖直散热片。从而,各个热管以及各个竖直散热片之间的热 交换(即,散热)同时发生。在此情形下,如果竖直散热片设置为靠近到 一起,则存在于竖直散热片之间的空气的温度将升高。因而,竖直散热片 的热阻增加,并且这降低了热交换效率。特别地,在从热管横向地散热的 方向上热交换效率明显降低。为此,竖直散热片必需变大,以增加热交换 效率。即,这种散热器也必需如美国专利No.6,894,卯0的传统散热器的情 形那样变大。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散热器的热交换效率即散热效率而不使散热器 自身的尺寸变大。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的散热器包括热量接M部,其用于接 收来自发热元件的热量;多个用于散热的散热片,其以预定间隔沿周向绕 着热量接M部径向地设置;以及一个或多个热管,其包括弯曲部分。该 弯曲部分的其中一个端部独自地连接到该热量接M部的预定部分,并且 该弯曲部分的预定区域以可传递热量的方式接触到所述散热片。所述热管的弯曲部分弯曲成弧形并位于所述散热片最外侧部分以内。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散热器包括热量接M部,其用于接收来 自发热元件的热量;多个用于散热的散热片,其布置成以预定间隔沿热量 接^部的径向围绕该热量接^部;以及多个热管。所述热管的其中一个端部独自地连接到该热量接U部的预定部分,并且这些热管设置成沿 不同方向径向地延伸并以可传递热量的方式顺序地接触到所述散热片。围绕该热量接收基部的所述散热片根据径向延伸的热管的数量平均 地划分,并且在独自属于一个热管的相邻散热片组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所述热量接M部构造成热管,其包^i殳置在 内底面上的多孔结构的吸液芯以及整体地形成在吸液芯的上表面上的多 孔结构的突出部。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所述热管穿透散热片同时顺序地接触散热片。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前述热管设置成不互相重叠。根据本发明,所述热管弯曲成弧形,并且这个弯曲部分顺序地接触到 多个散热片,并且该热管的其中一个端部连接到所述热量接M部。该结 构允许热管在大的范围内接触散热片。为此,可显著地提高受限空间内的 热管的热交换或散热效率。同时,安装在热管上的散热片不由其它热管共 用。从而,可有效地进行热交换而不用增大散热片。换言之,这对于减小 热管的尺寸是有利的。因此,本发明的热管还能够满足各种设备的电子控 制单元的尺寸和重量减小的需求。而且,才艮据;^发明,作为散热器核心的 热量接M部构造成热管,并且弯曲成弧形的所述热管的其中一个端部连 接到其上。该结构还整体上改进了散热器的热传递效率和热交换效率。具 体地,根据本发明,多孔结构的吸液芯形成在热量接M部的内底面上, 并且在其上形成有多孔结构的突出部。从而,散热器的热传递能力得以进 一步增强,并且因而提高了散热器和发热元件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通过参照不应该被认为是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下列说明和附图,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好理解,其中图l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安装基部和热量接M部的布 置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热量接M部的结构的部分省略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安装基部、热量接^部和热 管的布置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安^^部、热量接^部、热 管以及散热片的布置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片的其中一种构造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安装基部、热量接ilt^部、热 管以及两种散热片的布置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片的另一种构造的侧视图;图9是示出如何连接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片的解释性附图;图10是示出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安U部、热量接M部、 热管、两种散热片以及托架的布置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根据该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安U部、热量接M部、 热管、两种散热片、托架以及轴流风扇安装框架的布置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第二示例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13是示出根据该第二示例实施方式的安^部、热量接M部、 热管以及散热片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根据该第二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的外观的 立体图;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16是示出根据该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安*^部、热量接M部、 热管以及散热片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以及图17是示出根据该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的外观的 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图l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散 热器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1中示出的散热器1包括安^部5。如图2到4所示,热量接收基部3安**安装基部5的中心,并且热量 接M部3的底面对准为接触到用作发热元件一一例如中央处理单元一一 的未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至少上表面。如图2所示,安装基部5包括基板7、圆形加强框架9、直线加强框 架11和夹子13。圆形加强框架9在预定高度处形成在基&7上,并且热 量接M部3安装在其上。直线加强框架11从圆形加强框架9径向地延伸 到基fel7的四个角落,并且其端部向下弯曲。在直线加强框架ll的前端, 形成有夹子13。通过沿着圆形加强框架9的内周形成可将热量接M部3设置在其上 的内部凸缘,或者通过绕着热量接M部3的外周的下端形成凸缘一一热 量接M部3通过该凸缘在预定高度处固定在该圆形加强框架9内,使得 热量接M部3得以定位。可替代地,在定位没有凸缘的热量接M部3 的情况下,可以以允许热量接M部3在圆形加强框架9的内周内竖直运 动的方式直接将热量接M部3放置在发热元件上,或者还可通过将与该 热量接M部3固定到一起的下述散热片35和41的下端放置在该圆形加 强框架9上而定位热量接g部3。在任一情形下,热量接ij^部3的下 周优选地使用具有极佳吸热特性的铜等焊接到圃形加强框架9,从而增强 结构强度。安^&部5的示例结构是实现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并且安U部5的 结构不限于所示结构。安U部5的其它合适结构也可应用到本发明。热量接M部3构造成热管。具体地,热量接M部3包括柱形中空 容器15。不可冷凝的气体例如空气从容器15中排出,并且容器15填充以 可冷凝的工作流体例如水。容器15的上表面的面积略小于其底面的面积, 使得容器15的周壁呈锥形。此外,管嘴16形成于容器15的上表面上。可 冷凝的工作流体通过管嘴16注入,然后关闭管嘴16。如图3所示,由多孔材料制成的吸液芯17设置在容器15的内底面上, 并且多个多孔结构的突出部19整体地形成于吸液芯17的上表面上。吸液 芯17由粘合颗粒21形成为扁平片。颗粒21是具有极佳亲工作流体特性的材料,并且它不会与工作流体发生>^应。例如,直径为几百微米(例如约200微米)的铜颗粒能够用作颗粒21。这些颗粒21通过烧结等固结到一起, 从而形成吸液芯17。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方面,吸液芯17的厚度不固定并且其上表面是高 低不平的。具体地,通过将上述颗粒21固结成一层或多层,而形成基本上 平坦的基层。基层附连到容器15的内底面。在基层的预定部分,颗粒21 被加热并通过烧结等整体固结到该基层。因此,吸液芯17的厚度在这些部 分处较厚。颗粒21被加热的这些部分对应于本发明的多孔突出部19。这 些部分可净皮描述成"堆"或"锥"。突出部19可形成为任意形状,类似于 圆柱体、锥体或金字塔,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那样。例如在锥形 形状的情形下,每个突出部19的高度可约为1.8mm。此外,突出部19可 以规则或者不规则的间隔设置。而且,在图3中,吸液芯17和突出部19 以比实际比例放大的比例示出,并且所示出的突出部19的数量少于实际数 量,以方1更图示,然而,突出部19的实际尺寸相当小,并且突出部19的 实际数量相当大。吸液芯还可形成在容器15的内周面上。例如,在容器15的内周面上 沿竖直方向可形成多个细缝作为吸液芯。可替代地,在容器15的内周面上 可设置由极细的线形成的网状材料作为吸液芯。在此情形下,网状材料的 网孑L优选地形成菱形,其中顶点的内角在5到85度范围内以减小流动阻力。热量接M部3的底面基本上形成为与电子设备的上表面的形状同形 的形状。然而,为了增强吸热效率,热量接g部3的底面还可形成为与 电子设备的侧面部分部分接触的形状,或者可在热量接^部3的底面以 及电子设备的上表面之间夹置可变形的热量吸收材料。如图l、 4和5所示,每个热管27包括直线部分31,其插入热量接 M部3中;以及弧形弯曲部分33,其与热量接M部3共心设置并位于 热量接M部3外侧。从弯曲部分33的内周面到热量接M部3 (或容器 15)的周壁的外表面的径向距离在弯曲部分31的各处大致恒定。沸点低于 封装在容器15中的水的沸点的可冷凝的工作流体,例如碳氩化合物等,被 封装在热管27中。具体地,插入热量接M部3中的直线部分31用作蒸 发部分(即,热量接收部分),环绕热量接M部3的弯曲部分33部分用 作冷凝部分(即,散热部分)。如图2所示,多个孔25形成于热量接M部3 (即容器15 )的周壁 上,热管27的直线部分31将紧密地插入到所述孔中。为了增强热传导, 孔25的轮廓优选地与热管27的截面形状同形。热管27的直线部分31从 周壁的略靠上侧形成的其中一个孔25插入热量接M部3中。为了增强结 构强度,热管27优选地使用具有极佳热传导率的合金例如铜焊接到孔25。 同时,直线部分31的前端容置在与焊接到热管27的孔25沿直径方向相对 的一侧的、热量接收基部3的周壁略靠下侧的孔25中。从而,如图1和5 所示,热管27设置为在散热器1中不互相接触也不互相重叠。如图l和5所示,用于散热的多个散热片35安*^热管27的弯曲部 分33上。具体地,如图6所示,直径与热管27相等的圆形开口 37形成于 散热片35中。通过将热管27插入到散热片35的开口 37中而将散热片35 安装在热管27上。散热片35以规则间隔设置在热管27上。从开口 37的 最内部分到散热片35的最内侧的距离等于从弯曲部分33的内周到热量接 M部3的周壁的径向距离。为此,当散热片35安"热管27上时,散 热片35的最内侧接触到热量接^部3的周壁。因而,散热片35绕着热 量接g部3的周壁径向地设置。为了增强结构强度,散热片35的最内侧 和热量接M部3的周壁之间的接触部分以及开口 37和热管27之间的接 触部分优选地使用具有极佳热传导率的^T例如铜焊接或者铜焊。这里, 图5中的附图标记36表示焊接部分。如图5和7可见,弯曲部分33的前端部分位于另一热管27的直线部 分31附近。从而,如图7和8所示,在弯曲部分33的前端区域使用包括 开口 37以及用于容纳另一热管27的直线部分31的切口 39的散热片41。 与散热片35的情形类似,散热片41的最内侧和热量接g部3的周壁之 间的接触部分以及开口 37和热管27之间的接触部分优选地使用铜等焊接, 从而增强结构强度。这里,在图5和7中,虽然为了图示方便,散热片35和41仅安*4 其中一个热管27上,但;i散热片35和41也安装在另一热管27上。如上所述,并且由其上仅形成有一个圆形开口 37的散热片35和41 的结构显而易见,热管27在散热器1中彼此不接触。为此,改进了热管 27的热交换效率,并且消除了增大散热片35和41的必要性。而且,散热片35和41包括卡合结构,如图9所示。具体地,通过沿相同方向弯曲散热片35和41的最外侧部分形成接头部分43。在图6和8 中示出的散热片35和41的上端和下端,接头部分43都包括切口 45和突 出部分47。通过将热管27顺序地插入散热片35和41的孔37中并推动突 出部分47而将散热片35和41安^fr热管27上。因而,突出部分47配合 到相邻切口 45,并且散热片35和41由接头部分43以规则间隔设置。热 管27和散热片35以及41从而以高密度组装。当散热片35和41安M热管27上之后,托架49安^热量接i^ 部3上,以便于安装轴流风扇,如图10所示。通过将管嘴16配合到例如 托架49的中心开口 51中,将托架49安装在热量接M部3上。可替代地, 托架49还能够与热量接M部3粘合。用于固定托架49的方法不限于这 些方法,而是托架49能够由其它合适方法固定到热量接M部3上。托架49包括两对基座53,用于轴流风扇的后述安装框架57安*^ 其上,以及配合部分55,其总体上以直角向下弯曲,从而与安装框架57 配合。为了确保用于托架49的空间,散热片35和41不设置在热量接ij^ 部3的沿直径方向相对的两个部分上,换言之,不设置在邻近热管27的直 线部分31的区域中。然而,托架49的构造不限于所示的构造,而是托架49可根据需要适 当地修改。例如,在将散热片35和41布置在热量接收基部3四周时,托 架49可修改为满足该需求。如图1和11所示,轴流风扇安装框架57包括环形部分59,该环形部 分将安装在散热片35和41的外端并安装在基座53上。在环形部分59中, 向下延伸的固定部分61形成于沿直径方向相对的两个部分上。通过将固定 部分61与托架49的配合部分55配合而将安装框架57固定到散热器1。 安装框架57还包括线缆管理部分60。在环形部分59上,以规则间隔竖立有四个柱63。从柱63的上端,形装板67。支撑件65相对于安装板67成预定角度,从而形成抵抗轴流风扇 69转动的反作用力。在图11中,轴流风扇69安装在安装板67的上表面 上,如虚线所示。然而,在可转动的情况下,轴流风扇69还可安装在环 59内周的安^^L 67的底面上。除此以外,轴流风扇安装框架57的结构不限于所示的结构,而是可 以根据需要随意地修改。通过将螺栓、螺钉等插入到图1中示出的开口 13a中,安U部5的 夹子13适于将散热器1固定到电子基片、电子设备的底架等。可替代地, 夹子13还可通过焊接或铜焊固定。根据该示例实施方式,连接到热量接M部3的热管27被弯曲成弧 形,并且通过将热管27插入孔37中而将多个散热片35和41安装在热管 27的弯曲部分33上。该构造允许几乎在一个热管27的散热部分的全长上 设置大量的散热片35和41。为此,热管27的散热效率能够在受限的空间 内得以显著地提高。为了便于从热管27散热,通过操作轴流风扇69而将外界空气吹入到 散热片之间的间隙中。从而,热管27的散热效率能够在受限的空间内得以 进一步改善。此外,安装在热管27上的散热片35和41不与其它热管共用。与散 热片由多个热管共用的情形不同,这消除了为了提高散热效率而增大散热 片35和41的散热面积的需要。从而,本发明的散热器1能够满足个人计 算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设备的中央处理单元等的尺寸减小的需求。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散热器l的核心的热量接ij^部3还构 造为热管。具体地,由多孔材料制成的吸液芯17设置在热量接^部3 的内底面上,并且向上突出的多个多孔结构的突出部19整体形成在吸液芯 17上。此外,热管27的直线部分31,即热量接收部分,连接到构造为热 管的热量接M部3。从而,散热器1的热传递能力及热传递效率得以进 一步提高。因而,散热器l和发热元件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接下来,将参照图12到14解释本发明的第二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器 71。图12是示出散热器71的俯视图。第二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器71与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器1之间 的区别在于热量接)]^部73、散热片81和热管85的构造。图12到14中 示出的散热器71的其余元件与散热器1的类似,所以通过分配共用的附图 标记而省去对其进一步的描述。热量接M部73由热传导率极佳的材料例如铜制成。如图13所示,热量接U部73包括柱形的热量接收体75和圆柱形热量排出部分77,该 热量排出部分77整体地形成于热量接收体75的外周。在热量接收体75 中,形成有两个竖直孔79,后述的热管85的蒸发侧紧密埋置在其中。多个散热片81绕热量接^^部73设置。散热片81优选地使用具有 极佳热传导率的铜等焊接或铜焊而固定到热量接M部73的周壁。根据图 12到14中示出的第二示例实施方式,所有散热片81形成为同样构造。具 体地,散热片81包括容置热管85的切口 83。切口具有接触热管85的接 触部分83a。接触部分83a的曲率与热管85的弯曲部分(即散热部分)89 的截面曲率相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片35和41类似,散热片81还包 括如图9所示的卡合结构。从而,散热片81能够以规则间隔容易地集成。如图12到14所示,热管85的蒸发侧的端部紧密地插入到竖直孔79 中。热管85包括弯折部分87,其在热量接收体75的上表面上方的部分 处以基本上直角的角度向热量排出部分77外部弯曲;以及弯曲部分89, 其从弯折部分87顺时针地绕热量接ij^部73延伸半圏。如第一实施方式 那样,热管85设置为不互相接触也不互相重叠。散热片81的构造不限于上述构造。即,切口的构造可以根据热管的 构造。此外,轴流风扇还可安装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71上。为了将轴 流风扇安M散热器71上,例如可将安装框架安装在安^&部5的合适部 分上,例如直线加强框架ll、夹子13等。然而,用于安装轴流风扇的装 置不限于前述示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热管85的连接到热量接M部73的散热部分89 (即冷凝部分)弯曲成弧形并穿过切口 83的接触部分83a顺序地接触散热 片81。该构造允许热管85沿着一个热管85的散热部分89的几乎全长接 触大量散热片81。为此,热管85的散热效率能够在受限的空间内得以显 著地提高。除上述以外,由于散热片81设计成通过切口 83接触热管85,所以散 热片81能够容易地制造,而且散热片81能够容易地附连到热量接M部 73。为此,散热器71的组装能够显著筒化。这对于散热器71的大,制 造也是有利的。而且,热管85的蒸发侧紧密地插入,即紧密地埋置到,热量接受基部73的竖直孔79中。为此,由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地传递到热 管85的蒸发侧,并且还改进了散热器71的结构强度。接下来,将参照图15到17解释本发明的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器 91。图15是示出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器91的俯视图。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散热器91与散热器1和71之间的区别在于热量 接)J^部93、散热片99a到99n和热管97的构造。图15到17中示出的 散热器91的其余元件与散热器1和71的类似,所以通过分配共用的附图 标记而省去对其进一步的描述。热量接M部93由热传导率极佳的材料例如铜制成。如图16所示, 热量接M部93也具有柱形的主体,并包括竖直孔95,后述热管97的蒸 发侧紧密地埋置在其中。热量接g部93还包括多个突出部93b,所述突 出部绕着外周以规则的间隔形成,并且接触到散热片99a。如图15和16所示,热管97沿径向以规则间隔设置,其蒸发侧插入 孑L95中。具体地,两个热管97之间的角度为72度。在热管97的冷凝侧 上安装有一组散热片99a到99n,并且散热片99a到99n在周向上的宽度 在大约70度的范闺内。此外,在每两组散热片99a到99n之间沿径向具 有预定间隙。在散热片99a到99n中,形成有未示出的开口,热管97的 冷凝侧插入其中。最内侧的散热片99a接触热量接M部93的突出部93b。该组散热片99a到99n优选地使用铜等焊接到热管97以增强结构强度。如图17所示,通过将夹子紧固件101插入到夹子13的开口中,安装 基部15的夹子13适于将散热器91固定到电子基片等。根据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紧密地埋置在热量接M部93的竖直孔95 中的热管97径向地设置,并且,热管97的冷凝部分顺序地接触该组散热 片99a到99n。该构造允许热管97沿着一个热管97的散热部分的几乎全 长接触大量散热片,例如散热片99a到99n。为此,热管97的散热效率能 够在受限的空间内得以显著地提高。尽管参照本发明的多个示例实施方式特别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偏离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 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形式和细节做出多种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器,包括热量接收基部,其用于接收来自发热元件的热量;多个用于散热的散热片,其以预定间隔绕着所述热量接收基部径向地设置;以及热管,其包括弯曲部分,其中所述热管的端部连接到所述热量接收基部的预定部分,并且所述弯曲部分的至少预定区域以可传递热量的方式接触所述散热片。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热管的弯曲部分弯曲成弧形并位于所述散热片的最外侧部分以内。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热量接i^部构造为热管, 其包括多孔结构的吸液芯,其设置在所述热量接收基部的内底面上;以及 多孔结构的突出部,其整体地形成在所述吸液芯的上表面上。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热量接M部具有柱形构造。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散热器,其中通过将所述热管蒸发侧的端部紧密地埋置到所述热量接收基部的预 定部分,^f吏得所述热管连接到所述热量接^部。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热量接il^部包括竖直孔,通过将所述热管蒸发侧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竖直孔中而将所述热管连接到所述热量接M部,并且所述热管的弯 曲部分接触绕着所述热量接收基部径向设置的多个散热片中的其中一些 的上缘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多个散热片中的每一个具有 开口,并且所述热管的弯曲部分经由所述开口顺序地穿过并接触所述散热片。
8. —种散热器,包括热量接M部,其用于接收来自发热元件的热量;用于散热的多个散热片,其布置成以增加的预定间隔围绕所述热量接 1^部;以及多个热管,其中所述多个热管中的每一个的一个端部独自地连接到所 述热量接M部的预定部分,从而以预定的角度间隔径向地布置并沿不同 方向延伸,且以可传递热量的方式接触到所述散热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散热片平均地分成多组散热片,其中每组散热片对应于多个热管 的其中一个,并且在独自属于一个热管的每组散热片的相邻散热片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热量接M部构造为热管, 其包括多孔结构的吸液芯,其设置在所述热量接^部的内底面上;以及 多孔结构的突出部,其整体地形成在所述吸液芯的上表面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热量接M部具有柱形构造。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中通过将蒸发侧的端部紧密地埋置到所述热量接M部的竖直孔中,使 得所述热管连接到所述热量接M部。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热管穿过所述散热片同时顺序地接触所述散热片。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热管还包括连接到所述弯 曲部分的热量接收直线部分,其中连接到所述热量接M部的端部设置在 所述热管的热量接收直线部分处,并且还包括另外的热管,所述另外的热 管具有连接到弯曲部分的热量接收直线部分,其中所述另外的热管的热量 接收直线部分的端部连接到所述热量接M部,并且所述热管的弯曲部分 的前端部i殳置为靠近所述另外的热管的直线部分。
15.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弯曲部分与所述热量接收 基部共心设置并设置在所述热量接M部外侧,并且从所述弯曲部分的内 周到所述热量接收基部的周壁的外表面的径向距离在所述弯曲部分的各 处大致恒定。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器,包括热量接收基部,其用于接收来自发热元件的热量;多个用于散热的散热片,其以预定间隔绕着热量接收基部径向地设置;以及至少一个热管,其具有弯曲部分。弯曲部分的其中一个端部独自地连接到热量接收基部的预定部分,并且弯曲部分的预定区域以可传递热量的方式接触到所述散热片。
文档编号F28D15/02GK101257779SQ20071019549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27日
发明者望月正孝 申请人:株式会社藤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