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310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热交换器,发明名称为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属于 换热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壳管式换热器结构如图3所示,它是由换热管東、管板、 管箱、导流板和筒体所组成。制冷剂在换热管内循环,载冷剂在换热管 外循环。目前巿场上一般的壳管式换热器所釆用的都是上下折流板,流 体上下折流流动,流体阻力大;压降大,压降》60kPa;流体流动不均匀 且有部分死角位,流体流动路径距短,每米《3.5m。这些原因都是换热量 达不到最佳的关健。从而导致壳管式换热器换热效果差、体积大,另外 每件折流板上密布的孔位采用方形排列,都是用机械加工再组装而成, 加工繁杂。
本发明专利涉及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包括进出管l、简体2、换 热管3和多通道多线螺旋型导流板4。其特征在于(1).多通道多线螺旋 型导流板4的流道数>2;(2).进出管l位于筒体2的两顶端。
本发明专利使流体围绕着圆芯柱呈多通道多线螺旋型流动,使不同介 质接触面更大,能量交换更换更充分,换热效率更高。由流道改为多通 道多线螺旋型降低了外侧介质的流动的阻力。由于进出管l位于简体2 的两顶端,进一步减少了换热的死角。由于上述改进,使得换热器的换 热效率比传统的折流板的换热效率高40%以上,外侧介质的流动的阻力 降低了 30%以上,这样使总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30%左右。


图1为本发明专利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专利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的螺旋型导流板芯体结构
示意图。
图3为以往换热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以往换热器的折流板芯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进出管l、简体2、换热管3、多通道多线螺旋型导流板4。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见图l,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主要由进出管l、简体2、换热 管3、多通道多线螺旋型导流板4组成。
参见图2,所述多通道多线螺旋型导流板4轴向装置开简体2内, 包括导流板4呈多通道多线螺旋状缠绕于换热管3上构成一整体。
权利要求
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包括进出管1、筒体2、换热管3和多通道多线螺旋型导流板4。其特征在于(1).多通道多线螺旋型导流板4的流道数≥2;(2).进出管1位于筒体的两顶端。所述多通道多线螺旋型导流板4轴向装置开筒体2内,包括导流板4呈多通道多线螺旋状缠绕于换热管3上构成一整体。所述进出管1位于筒体的两端的位置为两顶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包括进出管1、筒体2、换热管3和多通道多线螺旋型导流板4。其特征在于(1)多通道多线螺旋型导流板4的流道数≥2;(2)进出管1位于筒体2的两顶端。本发明使流体围绕着圆芯柱呈多通道多线螺旋型流动,使不同介质接触面更大,能量交换更换更充分,换热效率更高。由流道改为多通道多线螺旋型降低了外侧介质的流动的阻力。由于进出管1位于筒体2的两顶端,进一步减少了换热的死角。由于上述改进,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比传统的折流板的换热效率高40%以上,外侧介质的流动的阻力降低了30%以上,这样使总的生产成本降低了30%左右。
文档编号F28D7/10GK101629790SQ200810040599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6日
发明者勇 刘, 杨万勇, 林 申 申请人:上海索伊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