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及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7513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及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及换热装置。
技术背景如图I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换热体2上设置有换热通孔1,高温介质不断流过换热通孔I以将热量传递给换热体2,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停止向换热通孔I供给高温介质,而向换热通孔I供给低温介质,从而可以利用换热体2加热低温介质。当需要连续不间断地进行换热的时候,至少需要两个换热体2交替进行吸热和放热才能够确保换热持续不间断进行。这会使得换热系统结构复杂,设备成本上升;并且在两个换热体2交替进行吸热和放热的时候,还需要进行复杂的切换操作,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换热不能顺利进行。例如对于燃气炉来说,一方面需要向烧嘴供给空气,另一方面炉膛排出的废气需要进行热量回收以加热向烧嘴供给的空气。这就至少需要两个换热体2 :—个换热体2吸收炉膛排出的废气的热量,同时另一个换热体2加热向烧嘴供给的空气;这样两个换热体2交替进行吸热和放热才能够确保燃气炉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高温介质的热量和向低温介质释放热量能够同时进行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使得换热系统的结构简单,降低设备成本,确保换热过程持续不间断进行且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切换操作;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的换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上设置有高温介质通道和低温介质通道,所述高温介质通道的轴线与所述低温介质通道的轴线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等于90度。高温介质通道和低温介质通道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六边形等形状。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在横向同一行所述高温介质通道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A上,同一行所述低温介质通道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B上;在纵向同一列所述高温介质通道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C上,同一列所述低温介质通道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D上。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所述平面A、所述平面B、所述平面C和所述平面D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并且任意两个所述平面A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B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C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D之间相互平行。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所述平面C与所述平面D相互平行且相间分布,所述平面A与所述平面B相互垂直。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为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后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的立方体形,所述高温介质通道贯穿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所述低温介质通道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上还设置有自由换热通道,所述自由换热通道贯穿所述左表面和所述右表面。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在横向同一行所述自由换热通道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E上,在纵向同一列所述自由换热通道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F上;所述平面E和所述平面F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两个所述平面E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F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平面E与所述平面A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间分布,所述平面F与所述平面C之间相互垂直,所述平面F与所述平面B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间分布。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同一行所述自由换热通道的间距相等,同一列所述自由换热通道的间距相等。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同一行所述高温介质通道的间距相等,同一行所述低温介质通道的间距相等,同一列所述高温介质通道的间距相等,同一列所述低温介质通道的 间距相等。具有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的换热装置,包括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设置在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四周的保温层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温层四周的壳体;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高温介质通道导通的高温介质入口和高温介质放热后出口,并且在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低温介质通道导通的低温介质入口和低温介质吸热后出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吸收高温介质的热量和向低温介质释放热量能够同时进行,使得换热系统的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高温介质在高温介质通道每流过10厘米温度可降低150度,降低设备成本,从而可以确保换热过程持续不间断进行且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切换操作。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装置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高温介质在高温介质通道每流过10厘米温度可降低150度,生产加工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非常适合现场施工,能够适应各种条件下的换热施工。

图I为现有技术中换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的垂直于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_换热通孔2-换热体;3_高温介质通道;4_低温介质通道;5_自由换热通道;6_保温层;7_壳体,8-高温介质入口,9-高温介质放热后出口,10-低温介质入口,11-低温介质吸热后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为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后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的立方体形。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上设置有高温介质通道3和低温介质通道4,高温介质通道和低温介质通道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贯穿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轴线与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轴线的夹角等于90度。在横向同一行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A上,同一行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B上;在纵向同一列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C上,同一列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D上。同一行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间距相等,同一行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间距相等,同一列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间距相等,同一列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间距相等。所述平面A、所述平面B、所述平面C和所述平面D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并且任意两个所述平面A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B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C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D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平面C与所述平面D相互平行且相间分布,所述平面A与所述平面B相互垂直。这种形式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任意两个之间均可进行组装,这样可以根据需要组 装出实际所需要的大小合适的换热体。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轴线与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轴线的夹角可以为大于0度、小于等于90度之间的任意数值;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如图6所示,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上还设置有自由换热通道5,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贯穿所述左表面和所述右表面。在横向同一行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E上,在纵向同一列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F上;所述平面E和所述平面F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两个所述平面E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F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平面E与所述平面A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间分布,所述平面F与所述平面C之间相互垂直,所述平面F与所述平面B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间分布。同一行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的间距相等,同一列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的间距相等。如图4和图5所示,具有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的换热装置,包括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设置在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四周的保温层6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温层6四周的壳体7 ;在所述壳体7上设置有与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导通的高温介质入口 8和高温介质放热后出口 9,并且在所述壳体7上还设置有与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导通的低温介质入口 10和低温介质吸热后出口 U。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引伸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其特征在干,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上设置有高温介质通道(3)和低温介质通道(4),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轴线与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轴线的夹角大于O度、小于等于90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其特征在于,在横向同一行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A上,同一行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B上;在纵向同一列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C上,同一列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D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A、所述平面B、所述平面C和所述平面D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并且任意两个所述平面A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B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C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D之间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C与所述平面D相互平行且相间分布,所述平面A与所述平面B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为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后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的立方体形,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贯穿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其特征在干,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上还设置有自由换热通道(5),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贯穿所述左表面和所述右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其特征在于,在横向同一行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E上,在纵向同一列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F上;所述平面E和所述平面F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两个所述平面E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所述平面F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平面E与所述平面A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间分布,所述平面F与所述平面C之间相互垂直,所述平面F与所述平面B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间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其特征在干,同一行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的间距相等,同一列所述自由换热通道(5)的间距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其特征在干,同一行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间距相等,同一行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间距相等,同一列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的间距相等,同一列所述低温介质通道(4)的间距相等。
10.具有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设置在所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四周的保温层出)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温层(6)四周的壳体(7);在所述壳体(7)上设置有与所述高温介质通道(3)导通的高温介质入口(8)和高温介质放热后出口(9),并且在所述壳体(7)上还设置有与所述低温介质通道⑷导通的低温介质入口(10)和低温介质吸热后出口(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及换热装置;新型蓄热式换热体上设置有高温介质通道和低温介质通道,高温介质通道的轴线与低温介质通道的轴线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等于90度;具有上述新型蓄热式换热体的换热装置,包括新型蓄热式换热体,设置在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四周的保温层以及设置在保温层四周的壳体。新型蓄热式换热体吸收高温介质的热量和向低温介质释放热量能够同时进行,使得换热系统的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高温介质在高温介质通道每流过10厘米温度可降低150度,降低设备成本,从而可以确保换热过程持续不间断进行且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切换操作。换热装置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非常适合现场施工,能够适应各种条件下的换热施工。
文档编号F28D20/00GK202532951SQ20122017293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王珺博 申请人:刘卫军, 王珺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