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热量再吸收进行湿法脱硫脱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0617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烟囱热量再吸收进行湿法脱硫脱硝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形水管道循环吸收烟气热量循环利用实现装置。

(二)

背景技术:

我国能源的利用多以煤炭为主,平均每年消耗原煤量约25亿吨。供热等活动中高炉燃煤普遍存在热量利用率低、能量散失大的缺点和不足。虽然烟囱排放气体经过多重处理,但其中仍存在着较大热量。采用螺旋形水循环管道对常温水进行加热,供给需要大量热水的脱硫脱硝处理工艺,可以有效收集燃煤排放气体中所含热量,降低排放气体温度,在减少对大气影响的同时,将水循环供给脱硝设备进行再利用,可以降低水的加热成本。对整个系统,实现了有效的节能和环保,符合国家低碳环保的号召。

现存对燃煤排放气体处理的方法中尚未有效的循环吸收其热量,相比之下,烟囱热量再吸收进行湿法脱硫脱硝装置具备吸收率高、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特点显得尤为突出。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囱热量再吸收进行湿法脱硫脱硝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它包括供水泵、进水管、螺旋形水流管道、出水管、管道保护套管、稀释水储罐、水泵、模拟阀、尿素溶液制备罐、转运泵、尿素溶液储罐、尿素泵、外部循环管道,其特征是:螺旋形水流管道是安装在烟囱内壁上,并且增加管道保护套对管道进行保护,供水泵将的水加压压入螺旋形水流管道,水在螺旋形管道中流动过程中吸收排放尾气的热量,提升自身温度,经循环后将其与尿素混合制成尿素溶液,或者存储在稀释水储罐中,供后续使用,从而省去了尿素溶液制备过程中加热水的过程。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

1、螺旋形水流管道安装在烟囱内壁,并使用管道保护套管对其进行防腐蚀 保护。螺旋形水流管道具有一定螺距,螺旋线直径设定可使管道与烟囱内壁贴合,使热能利用效率达到最佳。

2、螺旋形水循环管道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位于烟囱下部,水流被自下而上压入烟囱顶部管道进行初步加热,再自上而下流下,进行二次加热,以最大限度吸收排放气体中的热量。

3、螺旋形水循环管道的出水管排除热水可供尿溶液制备过程使用,同时可作为稀释水储罐的原料进行利用。

本发明的主要动作过程如下:

1、螺旋形水流管道是安装在烟囱内壁上,并且增加管道保护套对管道进行保护,启动供水泵,将常温水加压经进水管自下而上压入烟囱内安装的螺旋形水循环管道中,水在螺旋形管道中流动过程中吸收排放尾气的热量,进行了初步加热,到达管道顶部时受重力作用自上而下经过第二次加热,经出水管送入到尿素溶液制备罐中,水温可保持在90摄氏度左右,符合尿素溶液制备的水温标准,混合溶液经转运泵存储起来供给脱硫脱硝环节使用。过量的热水还可存储在稀释水储罐经水泵送入计量混合泵中。整个环节中,可实现对水的循环多次利用,能量的高效收集的功能。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体现在:螺旋形水流管道安装在烟囱内壁上,并且增加管道保护套对管道进行保护,供水泵将常温储水罐中的水加压压入螺旋形水流管道,水在螺旋形管道中流动过程中吸收排放尾气的热量,提升自身温度,经循环后将其存储在稀释水储罐中,或者经外部循环管道直接输送到脱硝环节。采用螺旋形水循环管道对常温水进行初步加热,可以有效收集排放气体中所含热量。降低排放气体温度,在减少对大气影响的同时,将水循环给个脱硝设备进行再次加热,可以降低水的加热成本,同时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它包括供水泵、进水管、螺旋形水流管道、出水管、管道保护套管、稀释水储罐、水泵、模拟阀、尿素溶液制备罐、转运泵、尿素溶液储罐、尿素泵、 外部循环管道,其特征是:螺旋形水流管道是安装在烟囱内壁上,并且增加管道保护套对管道进行保护,供水泵将的水加压压入螺旋形水流管道,水在螺旋形管道中流动过程中吸收排放尾气的热量,提升自身温度,经循环后将其存储在稀释水储罐中,或者经外部循环管道直接输送到脱硝环节。螺旋形水流管道安装在烟囱内壁,并使用管道保护套管对其进行防腐蚀保护。螺旋形水流管道具有一定螺距,螺旋线直径设定可使管道与烟囱内壁贴合,使热能利用效率达到最佳。螺旋形水循环管道的水流方向为自上而下,以最大限度减少吸收热量的散失。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烟囱热量再吸收进行湿法脱硫脱硝装置。其组成包括供水泵、进水管、螺旋形水流管道、出水管、管道保护套管、稀释水储罐、水泵、模拟阀、尿素溶液制备罐、转运泵、尿素溶液储罐、尿素泵、外部循环管道等部件。本发明实现对供热锅排放气体能量的再利用,设计水循环热能收集管道作为能量收集机构,加热水循环管道中的水,经出水管供给脱硝过程中所需水加热处理环节,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本发明结构简单,提高了热能利用率,可以有效减少能量的损失,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何勇;刘玉鹏;何坤;谭继程;周云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何勇;刘玉鹏;何坤;谭继程;周云龙
技术研发日:2015.12.29
技术公布日:2017.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