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673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构成为能内置于规定的容纳空间的加热蒸煮器(heating cooker)。
背景技术
近年来,被称为配套厨房(built-in kitchen)的设备例如常常被用作家庭厨房设备(household kitchen),以便在往其中安装各种蒸煮设备和在其中布置蒸煮设备时能提高它们的实用性和效率。除了橱柜、水池、组合水龙头、托架等之外,在配套厨房中还需装入所谓的内置式适配型(built-inadaptation)设备,如气体加热炉、加热蒸煮器、洗碗机/干碗机等。顺便应提及的是,迄今为止,在用作加热蒸煮器的微波炉中进行烹饪,其主流仅是利用高频加热实现烹制功能。然而,近年来,已经可以在微波炉中利用电热加热进行烹饪。在微波炉中已能够进行各类烹饪。毫无疑问,这对于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来说也很适用。
如图12所示,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常常被内置于橱柜5的下部储藏空间内,在加热蒸煮器的上部设置有内置式气体厨灶3。因为橱柜5的储藏空间是封闭空间,所以烹饪产生的热气将从设在加热蒸煮器1前侧的排气槽7排出。当热气直接传给使用者时,高温废气将使使用者感到不舒服。于是,如降低这类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的排气温度之类的发明应运而生。
(专利文件1)JP-T-2003-517564例如,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加热蒸煮器的前侧设有吸入槽和排气槽,使冷却空气和排气从其前侧面吸入或排出。此外,加热蒸煮器中设有上部加热器和下部加热器。流过由上部加热器冷却风扇产生的气流的上部内侧通道被形成在设有上部加热器的部位。而流过由下部加热器冷却风扇产生的气流的冷却通道形成在设有下部加热器的部位。从吸入槽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被直接送到排气槽的前面,并与因经过加热器而温度升至高温的空气混合。之后,这部分空气从排气槽排出。因此,从排气槽排出的空气温度可降至较低的温度。
同时,考虑到向加热室内放置食物或从中取出烹制好的食物的实用性,希望将加热室安排在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尽可能高的部位。此外,考虑到可操作性,要求将用于设定加热条件等的加热操作部分也设置在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的尽可能高的部位。
然而,在传统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高温空气和冷却空气的混合效率很低。因此,需要通过大容积的混合部分来确保搅动高温空气和冷却空气。这就要求确保排气槽在加热蒸煮器的整个宽度上延伸。于是,排气槽的占用面积增加。这将给在上部既设加热室又设加热操作部(即,加热操作部纵向设置在加热室的侧面)带来难度。而且,在排气槽沿整个蒸煮器宽度延伸的情况下,热空气警告区(hot-air warning region)很宽。这是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障碍。此外,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加热蒸煮器除了需要排气电机外,还需要如上部加热器冷却风扇和下部加热器冷却风扇之类的送风机构,而且这种加热蒸煮器在部件成本、电能消耗、工作噪音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
本发明是针对前述问题而作的改进。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该蒸煮器能够利用少数送风机构高效地混合高温和冷却空气,并可减小混合部分的容积,从而可将加热室和加热操作部分设置在上部位置,而且可以提高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描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该蒸煮器被容纳在预定储藏空间内而只有前面暴露在外,该蒸煮器适于使来自被热源加热的加热室的主热流和所述热源在所述加热室周围产生的加热室周围热流与冷却空气混合,随后,将混合空气从排气槽排放到该储藏空间的外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包括用来吸入空气并产生冷却空气的送风机构;设在所述加热室上方、并使上述热流汇合的上部集热室;和位于所述排气槽上游、并使收集在所述上部集热室内的热流与冷却空气混合的混合机构。
根据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外部空气由送风机构吸入,借此产生冷却空气。首先,热流聚集在加热室上方的上部集热室内。之后,通过位于排气槽上游的混合机构,使冷却空气与事先收集在上部集热室中的被混合的热流混合。这样,利用少数送风机构可以使高温空气和冷却空气高效混合。混合部件的容积可减小。因此不需要确保排气槽在加热蒸煮器整个宽度方向上延伸。加热操作部分可设置在新确保的上部空间内。随之,可将加热室和加热操作部分两者都设置在上部。此外,因为排气槽没有在加热蒸煮器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延伸,所以热空气警告区域变窄,因此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再者,因为送风机构的数量是一,所以与需要多个送风机构的传统内置适配型加热蒸煮器相比,本加热蒸煮器的部件成本、部件的能耗和运行噪音都可降低。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上部集热室具有将来自加热室的主热流导向所述混合机构的第一热流通道、将加热室周围热流导向混合机构的第二热流通道、以及使第一热流通道和第二热流通道连接并通向混合机构的第三热流通道。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主热流和加热室周围热流在第三热流通道内汇合,致使主热流的温度在流入混合机构之前被降低。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热源具有适于在加热室顶面侧进行加热的上部加热式加热器(heatingheater);所述第二热流通道包括设置在上部加热式加热器的置放面区域上方的空间。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上部加热式加热器产生热量,从而对被置于加热室中的被加热物品通过辐射热进行热处理。此时,从上部加热式加热器的置放面区域传递的热量通过流动在第二热流通道内的加热室周围热流被送到第三热流通道内。因此可以抑制置放面区域的温度升高。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热源具有适于加热所述加热室的内表面侧的内部加热式加热器;内部加热式加热器被加热室内表面和背板包围;隔板被设置成越过(across)背板与加热室内表面对齐,在第二热流通道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开孔,用来将背板和隔板之间产生的热流导向上部集热室。
根据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内部加热式加热器产生热量,致使被置于加热室内的待加热物品可以在高温下被均匀加热。此时,从背板传递的热量由背板和隔板之间的上升热流向上提供。此股热流通过开孔被排到第二热流通道。因此,可以抑制背板温度升高。
根据权利要求5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该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还包括使来自送风机构的冷却空气沿垂直于第三热流通道内的热流方向流动的第一冷却空气通道。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主热流与加热室周围热流汇合于第三热流通道内。然后,汇合后的热流被第三热流通道外侧的冷却空气冷却而降低温度。
根据权利要求6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混合机构具有使来自上部集热室的热流停滞的挡板。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从上部集热室流入混合机构的热流撞在挡板上并暂时停滞。其间,通过混合机构和这股热流之间的热传导以及这股热流与冷空气的混合物之间的热量传递使来自第一热流通道的主热流温度降低。
根据权利要求7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混合机构具有上游扩散板和下游扩散板,它们被设置成相互基本平行且彼此间隔预定距离,并被构成为在每一扩散板上都形成有气孔的结构;在上游扩散板中形成有一个风口,用来将来自上部集热室的热流导向形成于上游扩散板和下游扩散板之间的空间;下游扩散板被构成为使挡板形成在面对风口的部位处;而且热流和冷却空气在上游扩散板和下游扩散板之间的空间混合,然后混合流被排出。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来自第一热流通道的主热流和来自上部集热室的加热室周围热流q流经风口并流入上游扩散板和下游扩散板之间的空间,然后撞击在挡板上,使所述热流成为湍流(stirred flow)。此外,来自第一冷却空气通道并已流经上游扩散板的气孔的冷却空气也流入该空间内。流入空间内的冷却空气与湍流混合,从而促进热量的传递。因此,在有限空间内主热流、加热室周围热流和冷却空气之间进行充分热交换,使每股热流温度都降低。温度降低后的混合流经过下游扩散板的气孔从排气槽排出。
根据权利要求8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混合机构有一个限制空气朝向挡板下游侧的调风窗。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混合机构中设有用来限制空气朝向挡板下游方向的调风窗。于是,可将调风窗设在挡板的下游,从而防止手或手指接触温度变高的挡板。此外,可将调风窗设于挡板下游预定距离处,使排放的热流温度降低。另外,可由调风窗调节空气方向,使热空气警告区域缩窄。
根据权利要求9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在与设置在加热室上方的集热室基本等高的部位沿加热蒸煮器前面设置加热操作部;沿加热操作部设置第一冷却空气通道。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将上部集热室和加热操作部设置成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此外,将第一冷却空气通道设于它们之间。于是,加热操作部一直被流过第一冷却空气通道的冷却空气冷却,而不受由上部集热室传来的热量的影响。因此,可将上部集热室和加热操作部置于基本相同的平面上。这样,在上部集热室和加热操作部彼此垂直地对齐时,可抑制该蒸煮器垂直高度的增加。
根据权利要求10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将构成为执行加热操作的加热操作部和排气槽并列地(collaterally)设置在加热室前表面侧的上方。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加热操作部和排气槽并列地设于顶部位置。因此,提高了加热操作部的可操作性。
根据权利要求11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将送风机构设在加热蒸煮器的背面,该送风机构适于在加热蒸煮器的背面侧吸入空气。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送风机构在加热蒸煮器的背面侧吸入空气。加热蒸煮器被内置于由配套厨房的橱柜提供的储藏空间内。空气从加热蒸煮器的背面吸入。这样,空气可通过橱柜的缝隙等地方流入加热蒸煮器。这免去了设置吸入口的需要。因此,可将加热室设置在上部,并且可抑制加热蒸煮器垂直高度的增加。
根据权利要求12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该加热蒸煮器还包括适于将来自送风机构的冷却空气吹向安装在加热蒸煮器内的电子部件的第二冷却空气通道。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从送风机构送出的冷却空气流经第二冷却空气通道并被完全吹向电子部件。这样,可以避免加热室周围热流所提供的热量对电子部件的影响。
根据权利要求13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电子部件包括红外传感器(IR传感器)。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设在加热室内表面上以测量加热室的温度和被加热物品的温度的红外传感器被第二冷却空气通道送来的冷却空气冷却,从而可避免由热源(内部加热式加热器)提供的热量影响到红外传感器。
根据权利要求14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特征在于,电子部件包括位于加热室下面的热驱动部件。
在这种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中,将来自第二冷却空气通道的冷却空气送到设置在加热室下面的部件上,借此使电子部件冷却,例如使位于加热室下面的热驱动部件(磁控管)和控制电路板冷却。于是,可稳妥地避免热源和磁控管本身产生的热量对电子部件的影响。


图1为外观透视图,它示出了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在开启/关闭门为开启状态时的情况;图2为面板拆卸后的壳体后斜视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壳体顶面的平面图;图4是第二冷却空气通道的透视图;图5是壳体的正透视图;图6是混合机构附近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7是沿图5中A-A线剖切的剖面图;图8是解释热流动过程的示意图;图9是混合机构的后斜视透视图;图10是混合机构的正斜视分解透视图;图11是说明混合机构工作状况的示意图;图12是容纳在配套厨房中的传统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的外观图。
顺便要提及的是,在这些附图中,附图标记23代表加热室,附图标记27代表加热操作部,附图标记29代表排气槽,附图标记33代表磁控管(热驱动部件),附图标记35代表上部加热式加热器,附图标记37代表加热内表面,附图标记39代表背板,附图标记41代表对流加热器(内部加热式加热器),附图标记49代表红外传感器(电子部件),附图标记51代表送风机构,附图标记53代表上部集热室,附图标记55代表混合机构,附图标记57代表第一热流通道,附图标记59代表第二热流通道,附图标记61代表第三热流通道,附图标记67代表第二冷却空气通道,附图标记69代表隔板,附图标记73代表开孔,附图标记79代表第一冷却空气通道,附图标记85代表控制电路板(电子部件),附图标记91代表气孔,附图标记93代表上游扩散板,附图标记95代表下游扩散板,附图标记99代表风口,附图标记100代表加热蒸煮器(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附图标记101代表挡板,附图标记103代表调风窗,附图标记CA1代表冷却空气,附图标记S代表置放面区域,附图标记Q代表主热流,附图标记q代表加热室周围热流。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的图1的外观透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在开启/关闭门为开启状态时的情况。图2是面板拆卸后的壳体后斜视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壳体顶面的平面图。图4是第二冷却空气通道的透视图。图5是壳体的正透视图。图6是混合机构附近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7是沿图5中A-A线剖切的剖面图。图8是解释热流动过程的示意图。图9是混合机构的后斜视透视图。图10是混合机构的正斜视分解透视图。图11是说明混合机构工作状况的示意图。下文将通过适当地参考图1到11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下面简称为“加热蒸煮器”)100被构成为在前面开口的盒状壳体21内形成加热室23,开启/关闭门可开启地安装在壳体21的前面,门上设有半透明窗25a,该门用来开启和关闭加热物品的出口。
适于执行加热操作的加热操作部27和排气槽29并列设置。加热操作部27设有显示部分,此外还设有启动开关、加热模式开关和自动烹饪开关。加热操作部27和排气槽29并列地位于加热蒸煮器100的上部。这样可提高加热操作部27的可操作性。
高频发生部分31位于加热室23下方的空间内。高频发生部分31设有磁控管33和搅拌片(stirrer blade)34,它们被示于图2。高频发生部分31利用搅拌片34的高频搅拌将磁控管33产生的高频波分散到整个加热室23内。高频发生部分31和搅拌片34不但可放置在底部,而且可放在加热室23的另一侧。
用作热源之一的上部加热式加热器35(参见图1和7)被设在加热室23顶面上。上部加热式加热器35用于产生热量以便利用辐射热对加热室23内的物品进行加热操作。
用作热源的内部加热式加热器(对流加热器)41被设置在加热室内表面37的后面(即位于加热室内表面37和背板39之间,示于图7中)。对流加热器41被成形为象框架,其位于加热室内表面37和背板39之间的封闭空间内。循环风扇43设在对流加热器41的中心。另外,在加热室内表面37上开凿有吸入孔45和排气孔47。驱动循环风扇43转动,而形成下述热空气循环。即,加热室23内的空气通过吸入孔45抽吸。然后,被抽吸的空气由对流加热器41加热。接着,热空气通过排气孔47又返回加热室23。因此,可使加热室23内部均匀地加热到高温。
对流加热器41和循环风扇43根据设有微处理器(未示出)的控制部分发出的控制指令进行操作。此外,该控制部分由与工业供电系统相连的电源部分提供电源,该控制部分适于控制向每一热源供给的电源。
用作电子部件的红外传感器49被设置在加热室内表面37的后侧,如图7所示。红外传感器49用来检测加热室23的温度和被加热物品的温度。由红外传感器49检测到的温度值被送到控制部分。控制部分设定时限,并根据检测到的温度值或者通过测量运行时间例如采用计时器计算加热时间利用该时限来控制热源。
具有前述配置的加热蒸煮器100被容纳在配套厨房(未示出)的橱柜的预定储藏空间内,仅将其前面暴露在外。这样,来自通过如高频发生部分31、上部加热式加热器35、对流加热器41之类的热源加热的加热室23的主热流以及由这些热源产生的加热室周围气流与冷却空气混合。之后,混合空气从排气孔47排到储藏空间的外部。
如图2所示,该蒸煮器设有适于产生冷却空气C的送风机构{例如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51、设在加热室23上方并使热流汇合的上部集热室53、位于排气槽29上游并使收集在上部集热室53内的热流与冷却空气混合的混合机构55,这些都作为加热蒸煮器的基本组成部分。
如图2、3、5所示,上部集热室53包括将主热流Q从加热室23经通风孔24和风道26(参见图5)导向混合机构55的第一热流通道57;将加热室周围热流q引到混合机构55的第二热流通道59;用来在入口61a处将第一热流通道57和第二热流通道59连接起来并将汇合流导向混合机构55的第三热流通道61。这样,主热流A和温度低于主热流的加热室周围热流在第三热流通道61内汇合。在主热流Q流入混合机构55之前使该气流的温度降低。
顺便应提及的是,前述上部加热式加热器35被设置在加热室23的顶面侧。第二热流通道59形成为包括位于上部加热式加热器35的置放面区域S上方的上部空间。因此,从上部加热式加热器35的置放面区域S传递的热量由在第二热流通道59中流动的加热室周围热流q送到第三热流通道61。因此,可防止置放面区域S的温度上升过高。
前述送风机构51被设置在加热蒸煮器100的背面。送风机构51被遮蔽在设有吸入口的腔室63内,例如被遮蔽在该腔室的背面或底面(参见图2)。此外,如图4所示,管道65与腔室63连接,该管道被分支成两条通路,其中一条通路连接到第一冷却空气通道(后面将描述),另一通道为第二冷却空气通道67。送风机构51被驱动而旋转时,可将从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送到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67。
顺便提一下,送风机构51在加热蒸煮器100的背面吸入空气。如上所述,加热蒸煮器100被内置于配套厨房的橱柜提供的储藏空间内。空气从其背面吸入。这样,空气通过橱柜的缝隙等地方流入加热蒸煮器。这样就不必设置吸入口。因此,可以在上部安置加热室23并可抑制加热蒸煮器100的垂直高度的增加。
对流加热器41被加热室内表面37和背板39包围(参见图7)。隔板69被设置为越过背板39面向加热室内表面37。隔板69与各背板39和加热室内表面37之间设有后部空间40。构成第二热流通道59的顶面71上开凿有开孔73,该开孔用来将背板39和隔板69之间(后部空间40)产生的热流引到上部集热室53(参见图3)。因此,通过背板39传递的对流加热器41的热量被后部空间40内上升的空气携带向上,然后通过开孔73排到第二热流通道59内。这样,可以防止背板39等的温升过高。
顶面71和壳体21的两侧面覆盖有面板75(参见图2)。平面图为U形的分隔壁77被设置在顶面71上。上部集热室53被设置在分隔壁77内侧。被分隔壁77、加热操作部27、面板75遮盖的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被设置在分隔壁77的外侧(参见图3)。在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的下游端,由送风机构51送来的冷却空气CA1沿与第三热流通道61中的热流垂直的方向紧贴第三热流通道61被吹送,如图6所示。主热流Q与加热室周围热流q在第三热流通道61内汇合并被降低温度。冷却空气CA1从外部使第三热流通道61冷却,从而降低该汇合热流的温度。一部分冷却空气CA1紧贴第三热流通道61被吹送并流向混合机构55。其余冷却空气CA1沿第一冷却通道79经开孔64和66流到设置在加热室23底部的电气室60(参见图3和5)。
此外,如上所述,加热操作部27沿加热蒸煮器100的前表面设置,其与前述加热室23上方的集热室53处于基本相同的高度。此外,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向加热操作部27延伸。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的到达加热操作部27的一端被弯曲成直角,并沿加热操作部27的纵向延伸的背面形成。因此,加热操作部27一直被流过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的冷却空气冷却,并且不受上部集热室53传来的热量的影响。结果,上部集热室53和加热操作部27基本上可被置于同一平面上。这样,在上部集热室53和加热操作部27垂直地相互对齐时,可抑制蒸煮器的垂直高度的增加。此外,为了防止加热室的温度降低,可使向上延伸到加热操作部27的那部分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位于加热室侧面的外部。沿加热操作部27延伸的那部分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被设置在上部加热式加热器35的置放面区域S的外侧,该加热器设在加热室的顶面。
同时,从管道65分支出的第二冷却空气通道67用于将从送风机构51吹出的冷却空气CA2送往安装在加热蒸煮器100内的电子部件上。也就是说,从送风机构51送出的冷却空气CA2流经第二冷却空气通道67并直接送往电子部件。这样,可以避免加热室周围热流q提供的热量对电子部件的影响。
值得提及的是,被冷却的电子部件的一个实例是红外传感器49。如图7所示,红外传感器49被设置在加热室内表面37和隔板69之间。设置在红外传感器49后面的隔板69中形成有作为冷却空气通道的开孔81。开孔81被第二冷却空气通道67遮蔽,隔板69的外表面被该空气通道遮蔽。此外,由示于图4中的U弯片状金属件构成的分流块83被设置在第二冷却空气通道67内。分流块83用于引导来自开孔81的冷却空气CA3,并将冷却空气CA3引向红外传感器49。
结果,设在加热室内表面37上的红外传感器49被第二冷却空气通道67送来的冷却空气CA3冷却,从而避免由对流加热器41提供的热量影响到红外传感器49。顺便提及的是,对红外传感器49进行冷却之后,冷却空气CA3从上部开孔73被排放到上部集热室53。
此外,被冷却的电子部件的其他实例是位于加热室23底部的各种热驱动元件。这些热驱动元件包括高频发生部分31的磁控管33和控制电路板85。第二冷却空气通道67的下游端67a与加热室23侧面和面板75之间的间隙50连接(参见图2)。间隙50与后部空间40和设在加热室23下面的空间60连通。因此,来自第二冷却空气通道67的冷却空气CA4被送到设置在加热室23下面的部件上,从而冷却设置在加热室23下面的电子部件,例如,冷却加热室23下面的热驱动部件(磁控管33)和控制电路板85。此外,虽然将唯一的一个冷却风扇配属于磁控管33,但是通过利用冷却空气CA4可以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采用这种结构确实能够避免热源和磁控管本身产生的热量影响到电子部件。此外,送到加热室23下面各部件的冷却空气CA4可从排气槽86排到外部,如图2所示。再者,送到间隙50的一部分冷却空气CA4流进后部空间40,然后从开孔73排到上部集热室53。
下面简要地描述使用加热蒸煮器100的一实例。
将待加热物品放入加热蒸煮器100中的加热室。然后,关闭开启/关闭门25。接着,操作设置在加热操作部27中的各种开关以便设定期望的加热模式。之后,按下启动开关。此外,以自动烹饪模式加热物品时,可通过按下自动蒸煮开关或类似部件来选择预先存储的烹饪程序。然后,按下启动开关。
这时,在上部加热式加热器35产生热量的情况下,利用辐射热对放于容器内的物品进行热处理。然后,使设置在加热室内表面37后面的对流加热器41产生热量。这样,物品在高温下可更均匀地被加热。每种加热方式作为烹饪程序被预先存储,并通过操作加热操作部的自动烹饪开关或类似部件进行选择和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室23内物品的温度由红外传感器49检测。根据物品的温度或通过使用计时器检测出如加热时间之类的所经过的时间。然后设定用来控制每个部件的控制时限。
图8示出烹饪期间热流的流动情况。也就是来自上部加热式加热器35的加热室周围热流q通过顶面71流进上部集热室53。来自对流加热器41的加热室周围热流q通过开孔73流进上部集热室53。此外,被送风机构51吹送并已冷却红外传感器49的冷却空气CA3通过开孔73流进上部集热室53。此外,通过第二冷却空气通道67被送风机构51吹送的冷却空气CA4流向设置在加热室23下面的部件,从而冷却高频发生部分31、磁控管33、和控制电路板85。然后,冷却空气CA4从排气槽86排到外部。另外,一部分冷却空气CA4流进隔板69和背板39之间的间隙,并从开孔73排到上部集热室53。
由加热室23提供的主热流Q通过第一热流通道57流入上部集热室53并流入混合机构55。此外,由送风机构51提供的冷却空气CA1在冷却加热操作部27之后流进混合机构55,同时流经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
如图9所示,混合机构55被固定到第三热流通道61的下游端。如图10所示,混合机构55具有至少一块上游扩散板93和一块下游扩散板95,它们彼此基本平行地按预定距离隔开放置,并且在每块扩散板中形成有气孔91。上游扩散板93和下游扩散板95由盖96覆盖,如图9所示,因此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隙(空间)97。用来将来自上部集热室53的热流(Q+q)导入空间97的风口99被形成在上游扩散板93上。
混合机构55内形成有使来自上游集热室53的热流(Q+q)停滞的挡板101。挡板101形成在可使上游扩散板93的风口99面向下游扩散板65的挡板101的位置。从上部集热室53流进混合机构55的热流撞击下游扩散板65的挡板101,并暂时停滞和扩散。期间,通过混合机构55和热流Q或q之间的热传导以及热流和冷空气混合物之间的热量传递使得热流Q或q的温度降低。
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来自第一热流通道57的主热流Q和来自上部集热室53的加热室周围热流q流经风口99,并流入上游扩散板93和下游扩散板95之间的空间97,然后撞击在挡板101上,使这些气流成为湍流。此外,来自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并已流经上游扩散板93的气孔91的冷却空气CA1流入空间97内。流入该空间内的冷却空气CA1与所述湍流混合,从而促进热量传递。因此,主热流Q、加热室周围热流q和冷却空气CA1在有限空间97内可进行充分热交换,使得每股热流的温度都降低。温度降低后的混合流经过下游扩散板95的气孔91从排气槽29排出。
顺便应提及的是,混合机构55中设有用来限制空气指向挡板101下游的流动方向的调风窗103。调风窗103被设置在挡板101的下游,可防止手或手指接触温度变高的挡板101。此外,调风窗103位于挡板101下游预定距离处,可使排放的热流温度更低。另外,可由调风窗103调节空气的方向,而使热空气警告区域缩窄。
因此,根据本加热蒸煮器100,送风机构51吸入外部空气而产生冷却空气C。首先,热流(主热流Q和加热室周围热流q)被聚集在加热室23上方的上部集热室53内。之后,内部流过主热流Q的第一热流通道57被温度低于主热流Q的加热室周围热流q冷却。使所述热流混合,借此降低主热流Q的温度。此外,借助于位于排气槽29上游的混合机构55,使冷却空气CA1与来自上部集热室53的混合热流(Q+q)混合。这样,可利用数量少的送风机构51使高温空气和冷却空气高效混合。混合部分的容积可减小。例如,当加热室被加热到300℃时,流过第三热流通道61的热流温度超过100℃。然而,这股热流的温度被来自第一冷却空气通道79的冷却空气CA1降低。于是,这股热流变成为温度高于60℃的暖空气并从排气槽29排出。
这样就不必确保在加热蒸煮器100的整个宽度方向上设置排气槽29。加热操作部27可位于新确定的上部空间内。因此,加热室23和加热操作部27两者都可以设置在上部。此外,因为排气槽29不必在加热蒸煮器100的整个宽度方向延伸,所以热空气警告区域变窄。因此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再者,由于送风机构51的数量为一,与需要多个送风机构的传统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相比,本加热蒸煮器100的部件成本、部件能耗和运行噪音都可降低。
虽然上面已经参考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描述,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构思和保护范围的前提下,可作出各种变换和改型。
本申请以2003年6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3-169383号为基础,该申请作为本申请的参考。
工业实用性如以上详细描述的那样,本发明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包括用来吸入空气并产生冷却空气的送风机构、设在加热室上方并用来汇合热流的上部集热室、位于排气槽上游并用来使收集在上部集热室的热流与冷却空气混合的混合机构。这样,可利用数量少的送风机构将高温空气和冷却空气高效混合,故可减小混合部分的容积。因此,不必确保在加热蒸煮器的整个宽度方向上设置排气槽。可将加热室和加热操作部两者都设置在上部。因此,可获得具有极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此外,因为送风机构的数量为一,与需要多个送风机构的传统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相比,本加热蒸煮器100的部件成本、部件能耗和运行噪音都有所降低。
权利要求
1.一种被容纳在预定储藏空间内仅正面暴露在外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适合于使来自被热源加热的加热室的主热流和所述热源在所述加热室周围产生的加热室周围热流与冷却空气混合,随后将混合空气从排气槽排放到所述储藏空间的外部,所述加热蒸煮器包括用来吸入空气并产生冷却空气的送风机构;设在所述加热室上方并使上面提到的那些热流汇合的上部集热室;及位于所述排气槽上游并使收集在所述上部集热室内的热流与冷却空气混合的混合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所述上部集热室具有将来自所述加热室的主热流导向所述混合机构的第一热流通道、将所述加热室周围热流导向所述混合机构的第二热流通道、使所述第一热流通道和所述第二热流通道连接并通向所述混合机构的第三热流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所述热源具有在所述加热室顶面侧实施加热的上部加热式加热器;所述第二热流通道被形成为包括设置在所述上部加热式加热器的置放面区域上方的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所述热源具有用来加热所述加热室内表面侧的内部加热式加热器;所述内部加热式加热器被加热室内表面和背板包围;跨过所述背板与所述加热室内表面对齐地设有隔板;在所述第二热流通道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开孔,该开孔用来将所述背板和所述隔板之间产生的热流导向所述上部集热室。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还包括使来自所述送风机构的冷却空气沿垂直于所述第三热流通道内的热流方向流动的第一冷却空气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所述混合机构具有使来自所述上部集热室的热流停滞的挡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所述混合机构具有上游扩散板和下游扩散板,它们被设置成彼此基本平行且间隔预定距离,并被构造成每一块所述扩散板上都有气孔;在所述上游扩散板中形成有风口,所述风口用来将来自所述上部集热室的热流导向形成在所述上游扩散板和所述下游扩散板之间的空间;及所述下游扩散板被构造成使所述挡板形成在面对所述风口的部位,而且所述热流和冷却空气在所述上游扩散板和所述下游扩散板之间的空间混合,然后排出混合流。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所述混合机构具有限制空气指向所述挡板下游侧的调风窗。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在与设置在所述加热室上方的所述集热室基本等高的部位沿所述加热蒸煮器前面设置加热操作部;所述第一冷却空气通道沿所述加热操作部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执行加热操作的加热操作部和所述排气槽并列地设置在所述加热室前表面侧的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所述送风机构被设置在所述加热蒸煮器的背侧,并用来在所述加热蒸煮器的所述背面侧吸入空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还包括将来自所述送风机构的冷却空气吹向安装于所述加热蒸煮器内的电子部件的第二冷却空气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所述电子部件包括红外传感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内置式适配型加热蒸煮器,其中,所述电子部件包括位于所述加热室下部的热驱动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能用于内置式设备的加热蒸煮器,可将该加热蒸煮器的加热室和加热操作部设置在蒸煮器的上部。由于用数量较少的送风机构可将高温空气和冷却空气高效混合,故可减小混合部分的容积。本加热蒸煮器可提高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用于内置式设备的加热蒸煮器可以其前面侧暴露的形式被容纳在预定接收空间内。该蒸煮器将从排气槽(29)排出的、来自被热源加热的加热室的主热流(Q)和在该加热室周围由该热源产生的加热室周围热流(q)与冷却空气(CA1)混合后排到容纳空间的外部。该蒸煮器具有吸入外部空气以产生冷却空气的送风机构(51)、设置在加热室上方并使单独的热流汇合的上部集热室(53)、和位于排气槽(29)上游侧并使收集在上部集热室(53)内的热流与冷却空气混合的混合机构(55)。
文档编号F24C15/34GK1806149SQ200480016590
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13日
发明者辻本敏之, 阿部幸夫, 折田政知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