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69388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具有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多效蒸发式冷凝器来有效且高效地冷却制冷剂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图1到图2显示了应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一种传统冷凝器1002P和一种传统冷却塔1001P。传统冷却塔1001P和传统冷凝器1002P通过水管931P,923P相接,冷却水924P被水泵932P泵出后通过水管931P,923P在冷却塔1001P与冷凝器1002P之间循环流动。冷却塔1001P通常安装于一建筑物外部,例如建筑物顶部。具有一定高温的制冷剂蒸汽934P(来自于中央空调机组的一压缩机)进入冷凝器1002P,并与来自冷却塔1001P洒落下来的冷却水924P进行换热。换热之后,制冷剂蒸汽934P将被冷却下来,转化为液体状态。液态制冷剂935P被预设流出冷凝器1002P后返回蒸发器,进行蒸发吸热成饱和蒸汽,经压缩机压缩进入到下一个换热循环。冷却水924P在冷却塔1001P和冷凝器1002P之间循环流动。冷却水924P在冷凝器1002P中流动时,从蒸汽态制冷剂934P中吸收热量,从而增加了自身温度。吸热后,冷却水924P经水管923P被泵送回冷却塔1001P使其降温。然后低温的冷却水924P经水管931P循环回流至冷凝器1002P,进入下一个与蒸汽态制冷剂934P进行换热的循环。通常,流出冷却塔1001P的冷却水924P的温度接近于32℃,而流出冷凝器1002P的冷却水924P的温度(也就是,从蒸汽状制冷剂中吸收热量之后)接近于37℃。流出冷凝器1002P的冷却水924P被收集于一顶部储水盆925P内。冷却塔1001P包括一具有容纳腔的塔壳,一入风口929P和一出风侧930P,入风口929P与出风侧930P都与容纳腔相连通,其中顶部储水盆925P位于塔壳顶部。冷却塔1001P还包括一底部储水盆928P,和被容纳于容纳腔的一定数量的填料926P。收集于顶部布水盆925P的冷却水924P被(重力)倒流至容纳腔,并与填料926P直接进行接触。流经空气通过入风口929P被吸入容纳腔,并被预设为与流经填料929P的冷却水924P进行换热。换热之后,空气被预设为经出风侧929P流出冷却塔1001P,而冷却水924P被收集于连接到冷凝器1002P上的底部储水盆928P。上述空调系统存在着很多缺陷。第一,对于上述冷凝器1002P来说,流入冷凝器1002P的冷却水924P温度越低,降低蒸汽态制冷剂934P的温度的效果就越好,且流出冷凝器1002P的冷却水924P的温度也就越低。然而,对于冷却塔1001P来说,收集于顶部布水盆925P的冷却水924P的温度越高,空气与流经填料926P的冷却水924P之间的换热就越有效。也就是说,冷凝器1002P与冷却塔1001P中各自的冷却水924P之间的温度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关系。第二,如图2所示,冷却塔1001P被填料926P所填充以引导水膜与流经填料的冷却空气进行换热。流入顶部储水盆925P的水被引导沿着水塔1001P的纵向流经填料(成为薄水膜的形态)。然而从实践角度来看,入风侧929P和出风侧930P之间的空气存在着逐渐升温的现象,因为空气被从入风侧929P吸至出风侧930P。另一方面,沿着冷却塔100lP的横向也存在着换热效果逐渐减弱的现象。如图2所示,如果冷却塔1001P被假想分为四个部分,也就是W1,W2,W3,和W4,那么换热效果在这四个部分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空气温度不同。因此,流出这四部分的冷却水924P具有不同的温度,然而它们全部都被收集于底部储水盆928P中。因而,通过水管931P流出冷却塔1001P的冷却水924P的整体温度实际上是流出填料926P的四个不同部分的冷却水924P混合后的最终合成温度。第三,传统冷却塔空调系统需要使用很长的管子(例如水管923P,931P)来连接它的不同部件。例如,空调机组与冷却塔安装的位置不同时,连接冷却塔1001P和冷凝器1002P的管道长度就必须很长,因为冷却塔1001P通常位于建筑物顶部,而冷凝器1002P则位于建筑物内某个位置。这样一个长管道系统需要麻烦的维护程序,且造成原材料的大量浪费。而且,由于连接冷却塔1001P和冷凝器1002P的输送管很长,输送管内将产生很大的供水阻力,这样,泵送在冷却塔1001P和冷凝器1002P之间循环流动的冷却水所需的能量必然被浪费。这实际上降低了整个冷却塔空调系统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一种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其中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中的换热被最大限度地进行着以便于有效且高效地从制冷剂中释放热量。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它不需要像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那样在传统冷却塔和冷凝器之间需要大量管道和配件。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其利用多个大表面积的高效换热管在冷却水和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其包括多个用于在流动空气、冷却水和制冷剂之间进行多级换热(也就是,形成温度梯度)的换热单元,以解决上述传统冷却塔中存在的不协调不令人满意的换热问题。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其能够増加出风侧空气的饱和温度,以增强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换热效果。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能够通过使用至少一个高效换热管来促进一定量的水和一定量的制冷剂之间的换热。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换热管,其包括多个内换热翅片和多个外换热翅片,以形成较大换热表面积。更特别的是,高效换热管可以依其自身给定材料达到最大热流量。以下,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然而实施例仅是本发明可选实施方式的举例。其所公开的特征仅用于说明及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根据本发明,上述以及更多的优点将得以实现,通过提供一种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用一定量的冷却水来冷却一定量的制冷剂,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包括:一水泵,所述水泵用于以一定流速泵送所述冷却水;一塔壳,所述塔壳具有一入风侧和一出风侧,其中,一气流风向图形成于所述入风侧和所述出风侧之间:一第一储水盆。所述第一储水盆安装于所述塔壳内,用来收集从所述水泵中泵送出的所述冷却水:一第一冷却单元,所述第一冷却单元包括多个换热管,和一第一填料单元,位于各所述换热管之下,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盆中的所述冷却水被预设为流经各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填料单元:和一底部储水盆,所述底部储水盆位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之下,用来收集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的所述冷却水,其中,被收集于所述底部储水盆的所述冷却水被预设为被所述水泵泵送回所述第一储水盆,其中,所述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中的各所述换热管内。使所述制冷剂被预设为与所述冷却水进行高效换热过程,以降低所述制冷剂的温度,其中,所述一定量的空气经入风侧被吸进所述塔壳,以与流经所述第一填料的所述冷却水进行换热,来降低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其中从所述冷却东中吸收了所述热量的所述空气,经所述出风侧被排出所述塔壳。根据本发明其地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换热管,包括:一管身:多个内换热翅片,各所述内换热翅片间隔地突出地沿着所述管身内表面以螺旋方式延伸出来,以增大相应所述换热管的换热表面积,且引导液体沿着各所述内换热翅片的螺旋路经在相应所述换热管的所述内表面流动。多个外换热翅片,各所述外换热翅片间隔地突出地沿着所述管身外表面延伸出来,以増大相应所述换热管的换热表面积,且引导液体沿着各所述外换热翅片在相应所述换热管的所述外表面流动。根据本发明其地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一换热器外壳,所述换热器外壳具有一入水口,一出水口,一制冷剂入口,一制冷剂出口,和一盖子,所述盖子可拆卸地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上:一上水室,所述上水室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的上部,并与所述出水口相连通;一下水室,所述下水室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的下部,并与所述入水口相连通;和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延伸于所述上水室和所述下水室之间,其中,具有较低温度的水被预设为经所述入水口流入所述换热器,并暂时储存在所述下水室,其中,水经所述换热管被向上泵送到所述换热器外壳,并暂时储存在所述上水室,并经所述出水口离开所述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管包括一管身,多个内换热翅片,所述内换热翅片从所述管身向内延伸,和多个外换热翅片,所述外换热翅片从所述管身向外延伸。其中。所述制冷剂被引导着经所述制冷剂入口流入所述换热器,并流经各所述换热管的各所述外换热翅片的外部,以与流经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各所述内换热翅片的水进行换热,其中,所述制冷剂吸收了热量变成蒸汽,其中,所述制冷剂的蒸汽之后被引导着经所述制冷剂出口离开所述换热器。以下,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然而实施例仅是本发明可选实施方式的举例,其所公开的特征仅用于说明及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中央空调系统内的传统冷却塔和传统冷凝器的示意图。图2为传统空调系统内的冷却塔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一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透视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示意图,显示制冷剂的流程。图6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示意图,显示其中一所述冷却单元及所述换热管。图7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另一示意图,显示配备有一盆隔板的所述第一储水盆。图8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一种改进,显示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是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部分。图9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一种改进,显示图8在平面9-9上的侧视截面图。图1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一种改进,显示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具有一到三个冷却单元。图11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一种改进的放大图。图12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一种改进的侧面图,显示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换热管的侧面图。图13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一种改进的平面截图,是示图10和沿平面13-13的图1(没有可参照的图)所示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从其顶部俯视的各所述换热管。图14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一种改进,显示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仅有一个冷却单元。图15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二种改进。图16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三种改进。图17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三种改进,显示换热管和制冷剂的流程。图18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三种改进,显示图16所示的储水盆。图19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四种改进。图2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四种改进,显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中的所述制冷剂的流程,图21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四种改进,显示所述第二冷却单元中的所述制冷剂的流程。图22显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五种改进。图23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五种改进,显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中的所述制冷剂的流程。图24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五种改进,显示所述第二冷却单元中的所述制冷剂的流程。图25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五种改进,显示所述第三冷却单元中的所述制冷剂的流程。图26显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六种改进。图27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六种改进的平面图。图28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六种改进的示意图,显示所述制冷剂的流程。图29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一换热管的透视图。图3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的一个侧面图。图31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的一个侧视截面图,显示沿图30平面2-2的侧视截面图。图32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的俯视截面图,显示沿图30平面3-3的侧视截面图。图33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的俯视截面图图,显示所述内换热翅片和所述外换热翅片横截面呈“I”形。图34A到34I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翅片的各种不同横截形状。图35A和35B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的示意图,显示所述换热管能与一种外部保护管套接使用。图36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第一种改进的示意图,显示所述换热管内嵌于所述外部保护管。图37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一种改进的透视图。图38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上述改进的前视截面图。图39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上述改进的侧面图。图4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上述改进的侧面图,显示了所述外换热翅片具有图形横截面。图41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一种换热器的侧面图。图42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一种换热器的侧视截面图,其中,所述侧视截面图为沿图41的平面10-10。图43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侧视截面图,其中,所述侧视截面图为沿图42的平面11-11。图44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图45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种改进。图46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第一种改进的侧视截面图。图47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种改进。图48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第二种改进的侧视截面图。图49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第二种改进的侧视截面图(沿图47的平面17-17)。图5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第二种改进的侧视截面图(沿图49的平面18-18)。图51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第三种改进。图52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第三种改进的侧视截面图(沿图51的平面20-20)。图53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第三种改进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显示所述换热器外売的上部。图54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第三种改进的截平图。图55A到55F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新増冷却设备的多个示意图。图56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两个所述换热器的示意图。显示这两个所述换热器并联。图57为报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两个所述换热器的示意图,显示这两个所述换热器串联。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文所述。图3到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种应用于空调系统的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所述空调系统适用于通过使用一定量的冷却水1和制冷剂3使一定空间降温,比如一座建筑物中某特定空间。以下,所述空调系统的组件一个一个详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组件本身就具有可专利性独特性。并可以有空调系统以外的应用。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包括一水泵10,所述水泵10用于以一定流速泵送所述冷却水1,一塔壳200,所述塔壳200具有一入风侧201和一出风侧202,其中,在所述入风侧201和所述出风侧202之间形成了一个气流风向图。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还包括一第一储水盆21,所述第一储水盆21安装于所述塔壳200内,用于收集从所述水泵10中泵送出来的所述冷却水1。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还包括一第一冷却单元24,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包括多个换热管240和一第一填料单元245,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位于各所述换热管240之下,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中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各所述换热管240的外表面之后流经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还包括一第二储水盆22,所述第二储水盆22位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之下,用于收集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的所述冷却水1,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所述水泵10泵送回至所述第一储水盆21,其中,所述制冷剂3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中的各所述换热管240内,这样,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流经至少一个换热回路,以与所述冷却水1进行高效换热,来降低所述制冷剂3的温度,其中,一定量的空气经所述入风侧201被吸入所述塔壳200,以与流经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的所述冷却水1进行换热,来降低所述冷却水1的温度,其中,从所述冷却水1中吸热后的所述空气经所述出风侧202被排出所述塔壳200。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还包括一第二冷却单元25,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位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之下,以进一步降低所述冷却水1的温度。所述第二储水盆22被预设为用于收集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的所述冷却水1。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包括多个所述换热管240,和一定数量的第二填料单元255,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中的各所述换热管240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至少经过一个由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中的各所述换热管240所形成的换热回路。在所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还包括一第三储水盆23,所述第三储水盆23位于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之下,用于收集流出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的所述冷却水1,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中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所述水泵10泵送回所述第一储水盆21,其中,所述制冷剂3流经各所述换热管240内,以一定的方式和流动顺序,使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与流经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的所述冷却水1进行换热,以降低所述制冷剂3的温度,其中,一定量的空气经所述入风侧201被吸入所述塔壳200,以与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的所述冷却水1进行换热,来降低所述冷却水1的温度,其中,从所述冷却水1中吸热后的所述空气经所述出风侧202被排出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本阶段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是“多效能的”,是从所述冷却水1每流经一个冷却单元24/25就被加热和降温,因此,以图4为例,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就被加热和降温一次,然后流到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就被在加热和再降温一次。换言之,一个单位的冷却水每次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就被利用了不少于一次。所述冷却水1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之后,所述水泵10位于所述塔壳200内,且被预设为将所述冷却水1从所述第三储水盆23向上泵送至所述第一储水盆21中。在此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水盆21和所述第三储水盆23之间的垂直不超过4.5m。而在三个以上的冷却单元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才会超过4.5M。在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之间连接着多个所述换热管240。所述换热管240的准确数量和所述制冷剂3的循环流量,取决于使用环境和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中所述冷却单元的数量。所述第一储水盆21具有一第一水槽底板211,一第一水槽侧板212,多个第一间隔洞213,所述各第一间隔间洞213穿透地间隔地形成于所述水槽底板211上,其中,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所述水泵10泵送进入所述第一储水盆21,且经各所述第一间隔间213洒落至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还包括一第一布水盆246,所述第一布水盆246具有一个从其底面向上延伸出来的第一托盘分隔组件2463,用来将所述第一布水盆246划分为一第一水盆部分2461和一第二水盆部分2462,其中,有两个所述换热管240(分别命名为第一换热管241和第二换热管242)被所述第一水盆部分2461所间隔地支撑于其内,且另外又有两个所述换热管240(分别命名为第三换热管243和第四换热管244)被所述第二水盆部分2462所间隔地支撑于其内。而且,所述第一储水盆21又包括多个第一分隔物214,所述第一分隔物214从所述水槽底板211间隔地向下延伸出来,从而在每两个相对应邻近的所述第一分隔物214之间定义了多个第一隔腔215,其中,所述第一到第四换热管241、242、243、244都分别被各个所述第一隔腔215所维持在其内,这样,当所述冷却水1经相对应的各所述第一间隔洞213洒落进各所述第一隔腔215内时,所述冷却水1被引导着充分地浸润相对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以确保各所述换热管240和所述冷却水1之间的换热有效且高效。所述第一水盆246还包括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穿透的第一通洞2467,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一水盆246内的所述冷却水1可以流入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又包括一第一填料包2451和一第二填料包2452,间隔地被支撑于所述塔壳200内,其中,流出所述第一托盘部分2461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一填料包2451,而流出所述第二托盘部分2462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二填料包2452。正如下面所提到的,由于流经所述第一换热管24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242内的所述制冷剂3的温度不同于流经所述第三换热管243和所述第四换热管244内的所述制冷剂3的温度,所以流入所述第一填料包2451的所述冷却水1的温度和流入所述第二填料包2452的所述冷却水1的温度也是不同的。在所述第一填料包2451和所述第二填料包2452中的换热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储水盆22具有一第二水槽底板221,一第二水槽侧板222,多个第二间隔洞223,各所述第二间隔洞223穿透地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二水槽底板221上,其中,从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中滴落下来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并经各所述第二间隔洞223洒落至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如图4到图6所示,所述第二储水盆22又包括一隔件226,所述隔件226从所述第二水槽底板221向上延伸出来,用于将所述第二储水盆22分隔为第一储水室227和一第二储水室228,其中,流出所述第一填料包2451的所述冷却水1被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室227,而流出所述第二填料包2452的所述冷却水1被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室228。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又包括一第二水盆256,所述第二水盆256具有一个从其底面向上延伸出来的第二托盘分隔组件2563,所述第二托盘分隔组件2563用来将所述第二支撑盘256划分为一第一托盘部分2561和第二托盘部分2562,其中,有两个所述换热管240(分别命名为第五换热管251和第六换热管252)被间隔地支撑于所述第一托盘部分2561内,且另外又有两个所述换热管240(分别命名为第七换热管253和第八换热管254)被间隔地支撑于所述第二托盘部分2562内。而且,所述第二储水盆22又包括多个第二分隔物224,各所述第二分隔物224从所述第二水槽底板221向下间隔地延伸出来,从而在每两个相对应邻近的所述第二分隔物224之间定义了相应数量的第二隔腔225,其中,四个所述换热管240(命名为第五到第八换热管251、252、253、254)都分别被各个所述第二隔腔225所维持于其内,这样,当所述冷却水1经相对应的各所述第二间隔洞223洒落进各所述第二隔腔225内时,所述冷却水1被引导着充分地浸润相对应的所述第五到第八换热管251,252,253,254,以保证所述第五到第八换热管251,252,253,254与所述冷却水1之间的换热有效且高效。所述第二水盆256还包括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穿进的第二通洞2567,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二水盆256的所述冷却水1了以流入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又包括一第三填料包2551和一第四填料包2552间隔地被支撑于所述塔壳200内,其中,流出所述第一托盘部分2561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三填料包2551,而流出所述第二托盘部分2562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四填料包2552,此外,由于流经所述第五换热管251和所述第六换热管252内的所述制冷剂3的温度不同于流经所述第七换热管253和所述第八换热管254内的所述制冷剂3的温度,所以流入所述第三填料包2551的所述冷却水1的温度和流入所述第四填料包2552的所述冷却水1的温度也是不同的。最终,所述冷却水1被收集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且被泵送回所述第一储水盆21以进入下一个换热循环。注意,所述空气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和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以通过热传导从所述冷却水1中吸收热量。这样,所述冷却水1从所述制冷剂3中吸收热量,而这些被吸收的热量之后又被流经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的空气所帯走。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目的之一是增强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的热传递效果以及节约能耗,要达到这个目的,方法之一是增加所述出风侧202的出风饱和温度。然而,传统蒸汽式冷凝器无法实现这一点,其缺陷问题已在前面背量技术中有所提及。但是,任何一个熟知本技术领城的人都能意识到,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可以在所述冷却水1、所述制冷剂3和各所述换热管240之间实现多次换热。更具体地,所述冷却水1在从所述第一储水盆21流到所述第三储水盆23时,已经进行了两次换热循环。所述冷却水1先与所述制冷剂3进行换热(从而増加其自身温度),然后每流经一次相关冷却单元24/25就与进来的所述空气再进行一次换热(从而降低其自身温度)。与此同时,所述制冷剂3通过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与所述冷却水1进行换热,热量被吸收到所述冷却水1中,而所述冷却水1之后被流动在所述入风侧201与所述出风侧202之间的空气带走热量。如图3到图6所示,流入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的所述制冷剂3首先被引导着流经所述第三换热管243,所述第四换热管244,所述第七换热管253以及所述第八换热管254内。流经这些所述换热管243,244,253,254之后,所述制冷剂3降了第一个温度梯度。所述制冷剂3其次被引导着流经所述第一换热管24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242内,又降了第二个温度梯度。所述制冷剂3再次被导流着流经所述第五换热管251和所述第六换热管252内,因而又降了第三个温度梯度。图7显示了对所述蒸发式冷凝器100所作的一点小的改进,其中,所述蒸发式冷凝器100还包括一第二水泵10,和多个盆隔板27,各所述盆隔板27位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和所述第三储水盆23上,位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上的所述盆隔板27将所述第一储水盆21分隔为一第一储水区216和一第二储水区217,同样地,位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上的所述盆隔板27将所述第三储水盆23分为一第三储水区231和一第四储水区232流出所述第三填料包2551和所述第四填料包2552的所述冷却水1分别被收集于所述第三储水区231和所述第四储水区232,且分别被(所述水泵10)泵送至所述第一储水盆21的所述第一储水区216和所述第二储水区217。所述盆隔板27的用途在于阻止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的冷却水向下流过两组填料2551和2552时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温度的冷却水在储水盆23中的所述冷却水1进行混合,以最小化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各个侧部之间换热效果的相互影响。图8显示了一中央空调系统,其中,所述中央空调系统包括一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一种改进。如图8显示,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的第一种改进(或者上述优选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所述中央空调系统。因此,如图8所示的所述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多个压缩机40,多个换热器30,各所述换热器30分别通过多个调节阀50连接于所述压缩机40,和多个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其被连接于所述压缩机40上,这样,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和泵送以流经各所述换热管240’内。两个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共用一个水泵10’。而且,所述制冷剂3通过多个所述调节阀50在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和所述换热器30之间循环流动。蒸汽状态的所述制冷剂3被压缩入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以与所述冷却水1进行换热。与所述冷却水1换热之后,所述制冷剂3变成液态,且被引导流出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并流入所述换热器30,在换热器30中,所述制冷剂3吸收了热量变成饱和蒸汽(也就是,蒸汽态),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压缩进入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以进入下一个与所述冷却水1进行换热的循环。如图9在平面9-9上的局部图所示,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共用一个所述水泵10’泵送所述冷却水1使其在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中循环流动。对于任何一个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来说,所述水泵10’连接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和相应的所述第一储水盆21’之间。对于任何一个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来说,所述第一储水盆21’具有一第一水槽底板211’,一第一水槽侧板212’,多个第一间隔洞213’,各所述第一间隔洞213’穿透地间隔地形成于所述水槽底板211’上,其中,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泵送入所述第一储水盆21’并经各所述第一间隔洞213’洒落至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包括一第一支撑盘246’,所述第一支撑盘246’具有一个从其底面向上延伸出来的托盘分隔组件2463’,以将所述第支撑盘246’分为一第一托盘部分2461’和一第二托盘部分2462’。其中,有两个所述换热管240’(它们被命名为第一换热管241’和第二换热管242’)间隔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一托盘部分2461’内,且又有两个换热管240’(它们被命名为第三换热管243’和第四换热管244’)间隔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二托盘部分2462’内。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包括一第一填料包2451’和一第二填料包2452’,间隔地被支撑于所述塔壳200’内,其中,流出所述第一托盘部分2461’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一填料包2451’,而流出所述第二托盘部分2462’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二填料包2452’。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储水盆22’具有一第二水槽底板221’,一第二水槽侧板222’,多个第二间隔洞223’,各所述第二间隔洞223’穿透地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二水槽底板221’上,其中,从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中洒落出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且经各所述第二间隔洞223’洒落至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又包括一第二支撑盘256’,所述第二支撑盘256’具有一从其底面向上延伸出来的第二托盆分隔组件2563’,以将所述第二支撑盘256’分为一第三托盘部分2561’和一第四托盘部分2562’,其中,有两个所述换热管240’(它们被命名为第五换热管251’和第六换热管252’)间隔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三托盘部分2561’中,且又有两个所述换热管240’(它们被命名为第七换热管253’和第八换热管254’)间隔地被支撑于所述第四托盘部分2562’中。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包括一第三填料包2551’和一第四填料包2552’,间隔地被支撑于所述塔壳200’内,其中,流出所述第一托盘部分2461’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三填料包2551’,而流出所述第二托盘部分2562’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四填料包2552’。在此第一种改进中,所述空气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和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以及所述第一到第八换热管241’,242’,243’,244’,251’,252’,253’,254’,以将热量从所述冷却水1中传递到流过的空气。而且,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还包括多个第一水膜分散器247’,各所述第水膜分散器24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到第四换热管241’,242’,243’,244’上,以引导所述冷却水1以薄水膜的形式顺沿流经所述第一到第四换热管241’,242’,243’,244’外,薄水膜状态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与流经所述第一到第四换热管241’,242’,243’,244’内的所述制冷剂3进行热交换。所述冷却水1之后被收集于所述第一支撑盘246’,所述第一支撑盘246’又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穿透的第一通洞2467’,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一支撑盘246’的所述冷却水1可以流入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同样地,所述第二支撑盘256’又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第二低通洞2567’,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二支撑盘256’的所述冷却水1可以流入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而且,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又包括多个第二水膜分散器257’,各所述第二水膜分散器257’分别位于所述第五到第八换热管251’,252’,253’,254’上,以引导所述冷却水1以薄水膜的形式顺沿流经所述第五到第八换热管251’,252’,253’,254’外。薄水膜状态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与流经所述第五到第八换热管251’,252’,253’,254’内的所述制冷剂3进行热交换。图10到图11示了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又包括一增加的(也就是,第三)冷却单元26’,所述冷却单元26’位于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之下,且结构上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相同。因此,每个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都包括一第四储水盆28’,所述第四储水盆28’位于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之下,以收集流出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的所述冷却水1。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包括一第三支撑盘266’,所述第三支撑盘266’具有一从其底面向上延伸出来的第三托盘分隔组件2663’以将所述第三支撑盘266’分为一个第五托盘部分2661’和一个第六托盘部分2662’,其中,有两个所述换热管240’(它们被命名为第九换热管261’和第十换热管262’)被间隔地支撑于所述第五托盘部分2661’内,且又有两个所述换热管240’(它们被命名为第十一换热管263’和第十二换热管264’)被间隔地支撑于所述第六托盘部分2662’内。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又包括一第三填料单元265’,其包括一第五填料包2651’和一第六填料包2652’,间隔地被支撑于所述塔壳200’内,其中,流出所述第五托盘部分2661’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五填料包2651’,而流出所述第六托盘部分2662’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洒落进所述第六填料包2652’。而且,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又包括多个第三水膜分散器267’各所述第三水膜分散器267’分别位于所述第九到第十二换热管261’,262’,263’,264’上,供引导所述冷却水1以薄水膜的形式顺沿流经所述第九到第十二换热管261’,262’,263’,264’。薄水膜状态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与流经所述第九到第十二换热管261’,262’,263’,264’内的所述制冷剂3进行热交换。另一方面,所述第三储水盆23’具有一第三水槽底板231’,一第三水槽侧板232’,多个第三间隔洞233’,各所述第三间隔洞233’穿透地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三水槽底板231’上,其中,从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洒落下来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收集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且经各所述第三间隔洞233’洒落进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流经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收集于所述第四储水盆28’,且被泵送回所述第一储水盆21’,以进入下一个与所述制冷剂3进行换热的循环。如图11到图13所示,每个所述换热管240’都被制成一个立体管道列,延伸在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内。因此,每个换热管240’都包括一第一水平部分2401’,所述第一水平部分2401’水平地延伸在所述塔壳200’内,一第二水平部分2402’,所述第二水平部分2402’水平地延伸在所述塔壳200’内,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分2401’之下,和多个垂直部分2403’,各所述垂直部分2403’延伸在所述第一水平部分2401’和所述第二水平部分2402’之间,其中,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从所述第二水平部分2402’经所述垂直部分2403’流向所述第一水平部分2401’。流经某一特定所述换热管240’内的所述第二水平部分2402’的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导流进一个相邻所述换热管240’的所述第二水平部分2402’。如图14所示,每个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都只包括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以便流出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的所述冷却水1被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且被泵送回所述第一储水盆21’。图15显示了第二种改进后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图15显示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经第二种改进,包括一第一冷却单元24”和一第二冷却单元25”,第二种改进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除了所述冷却单元24”/25”不同外与优选实施例相似,在此第二种改进中,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包括三个所述换热管240”(它们被命名为第一到第三换热管241”,242”,243”),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包括另外三个所述换热管240”(它们被命名为第四到第六换热管251”,252”,253”)。所述第一到第三换热管241”,242’,243’被浸入所述第一储水盆21”,所述第一储水盆21”与所述水泵10”相连通,以使所述冷却水1首先被泵送入所述第一储水盆21”来与流经所述第一到第三换热管241”,242”,243”内的所述制冷剂3进行换热。流经所述第一到第三换热管241”,242”,243’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包括一第一填料包2451以与从所述入风侧201进来的所述空气进行换热,此外,所述第四到第六换热管251”,252”,253”被浸入所述第二储水盆22”以便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与流经所述第四到第六换热管251”,252”,253”内的所述制冷剂3进行换热。在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第二种改进中,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又包括一第一支撑盘246”,且所述第一储水盆21”包括一第一水槽体211”,所述第一水槽体211”具有一个第一水槽腔2111”供收集所述冷却水1,和多个第一水管212”,各第一水管212”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一水槽体211”内以在各所述第一水管212”内分别定义多个第一水通道2121”,各所述第一水管212”将所述第一水槽腔2111”与所述第一支撑盘246”相连通,这样,所述冷却水1能够通过各所述第一水通道2121”从所述第一储水盆21”流入所述第一支撑盘246”。所述冷却水1之后被收集于所述第一支撑盘246”,所述第一支撑盘246”又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穿透的第一通洞2467”。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一支撑盘246”内的所述冷却水1可以流入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以与从所述入风侧201进来的所述空气进行换热。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所述第一水管212”部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中,使所述第一水管212”的一顶部开口高于所述第一到第三换热管241”,242”,243”。利用简单物理学,具有较高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易于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内上浮而具有相对较低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易于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内下沉。因此,所述第一储水盆21”中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从所述第一到第三换热管241”,242”,243”中吸热。且吸热后的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中上浮且流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水管212”,相对较低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被保留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的低部以吸热,直到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中上浮并流入所述第一水管212”。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又包括一第二支撑盘256”,且所述第二储水盆22”包括一第二水槽体221”,所述第二水槽体221”定义了一第二水槽腔2211”,供收集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的所述冷却水1,和多个第二水管222”,各所述第二水管222”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二水槽体221”内,以在各所述第二水管222”内分别定义多个第二水通道2221。各所述第二水管222”将所述第二水槽腔2211”与较低所述填料单元255”中的所述第二填料包2551”相连通,这样,所述冷却水1能够通过各所述第二水通道2221”从所述第二储水盆22”流入所述第二支撑盘256”。所述冷却水1之后被收集于所述第二支撑盘256”,所述第二支撑盘256”又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穿透的第二通洞2567”,其中,收集于所述较低支撑盘256”内的所述冷却水1”可以流入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中的所述第二填料包2551”以与从所述入风侧202流入的所述空气进行换热。如所述第一储水盆21”的情况一样,每个所述第二水管222”部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内,使所述第二水管222”的一顶部开口高于所述第四到第六换热管251”,252”,253”。所述第二储水盆22”中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从所述第四到第六换热管251”,252”,253”中吸热,且吸热后,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二储水盆22”中上浮且流入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水管222”。相对较低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被保留在所述第二储水盆22”的低部以吸热,直到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二储水盆22”中上浮并流入所述第二水管222”。所述第二支撑盘256”又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穿透的所述第二通洞2567”。其中,收集于所述较低支撑盘256”的所述冷却水1可以流入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所述第二储水盆22”还包括一导流器229”,所述导流器229”倾斜地延伸于所述第二水槽腔2211”内,使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的所述冷却水1被引导着通过所述导流器229”流入所述第二储水盆22”以与所述第四到第六换热管251”,252”,253”进行换热。图16到18显示了第三种改进后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A。图15显示了第三种改进后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A,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A包括一第一冷却单元24A,一第二冷却单元25A和一第三冷却单元26A。第三种改进后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A与前述第二种改进相似。在此第三种改进中,每个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和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A都包括五个所述换热管240A。而且,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还包括一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A,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A连接到所述换热器30上,和一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A,其中,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A都延伸于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A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49A之间,同样,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还包括一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A,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A连接于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A,和一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A,其中,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A都延伸于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A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A之间,而且,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A还包括一第三制冷剂入口管268A,所述第三制冷剂入口管268A连接于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A,和一第三制冷剂出口管269A,所述第三制冷剂出口管269A连接到所述换热器30,其中,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A都延伸于所述第三制冷剂入口管268A和所述第三制冷剂出口管269A之间,也就是说,对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到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A中的每个来说,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A和相应的所述制冷剂入口管248A/258A/268A和相应的所述制冷剂出口管249A/259A/269A形成了三列管道以传送所述制冷剂3,其被预设为与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到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4A的所述冷却水1进行换热。流入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A的所述制冷剂3分叉流入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中的各所述第五换热管240A,各所述换热管240A都被浸入所述第一储水盆21A,所述第一储水盆21A与所述水泵10相连,这样,所述冷却水1首先被泵送入所述第一储水盆21A以与流经所述换热管240A内的所述制冷剂3进行换热,流经这些所述换热管240A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A,其包括一第一填料包2451A,以与从所述入风侧201流入的空气进行换热。注意,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中的所述换热管240A内的所述制冷剂3汇集起来流入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A,其连接于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A,流入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A的所述制冷剂3分叉流入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中的各个所述第五换热管240A。此外,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中的各所述换热管240A都被浸入所述第二储水盆22A内,这样,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与流经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中的各所述换热管240A内的所述制冷剂3进行换热。流经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的各个所述换热管240A内的所述制冷剂3汇集起来流入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A,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A连接于所述第三制冷剂入口管268A。在第三种改进后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中,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还包括一第一支撑盘246A,且所述第一储水盆21A包括一第一水槽体211A,所述第一水槽体211A定义了一第一水槽腔2111A供收集所述冷却水1,和多个第一水管212A,各所述第一水管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一水槽体211A内以在各所述第一水管212A内分别定义多个第一水通道2121A从所述第一水管212A将所述第一水槽腔2111A与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A相连通,这样,所述冷却水1能够通过各所述第一水通道2121A从所述第一储水盆21A流入所述第二支撑盘246A。所述冷却水1之后流经所述第一支撑盘246A,所述第一支撑盘246A又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穿透的第一通洞2467A,其中,到达所述第一支撑盘246A的所述冷却水1可以流入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A以与从所述入风侧201流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所述第一水管212A都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A内,使所述第一水管212A的一顶部开口高于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A。利用简单物理学,具有较高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易于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A内上浮而具有相对较低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易于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A内下沉。因此,所述第一储水盆21A中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从多个所述换热管240A中吸热,且吸热后的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A中上浮并流入其中一十所述第一水管212A。相对较低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被保留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A的低部以吸热,直到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一储水盆21A中上浮并流入所述第一水管212A。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又包括一第二支撑盘256A,且所述第二储水盆22A包括一第二水槽体221A,所述第二水槽体221A定义了一第二水槽腔2211A以收集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的所述冷却水1,和多个第二水管222A,各所述第二水管222A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二水槽体221A内以在多个所述第二水管222A内分别定义多个第二水通道2221A,所述第二水管222A将所述第二水槽体2211A与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A相连通,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A包括一个第二填料包2551A,这样,所述冷却水1能够经多个所述第二水通道2221A从所述第二储水盆22A流入所述第二支撑盘256A。所述冷却水1之后被收集于所述第二支撑盘256A,所述第二支撑盘256A又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穿透的第二通洞2567A,其中,被收集于所述第二支撑盘256A的所述冷却水1可以流入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A中的所述第二填料包2551A,以与从所述入风侧202流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像所述第一储水盆21A的情况一样,每个所述第二水管222A都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A,使所述第二水管222A的一顶部开口高于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A,所述第二储水盆22A内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从各所述换热管240A中吸热,且吸热后的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二储水盆22A内上浮并流入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水管222A,相对较低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被保留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A的低部以吸热,直到其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二储水盆22A内上浮并流入所述第二水管222A。所述第二储水盆22A还包括一第一导流器229A,所述第一导流器229A倾斜地延伸于所述第二水槽腔2211A内,使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的所述冷却水1通过所述第一导流器229A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二储水盆22A的低部,以与各所述换热管240A进行换热。注意,所述第一导流器229A被安装于所述第二水管222A之上,这样,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A的所述冷却水1不与已从各所述换热管240A吸热后的所述冷却水1相混。如图18所示,所述第一导流器229A具有一第一斜部2291A,所述第一斜部2291A从所述第二储水盆22A的顶部侧边斜伸到所述第二储水盆22A相对的侧部。以引导流出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A的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一斜部2291A上斜着滑落下来,和一第一导流部2292A,所述第一导流部2292A从所述第一制部2291A向下大体垂直地延伸到所述第二水槽腔2211A,这样,在所述第一斜部2291A上滑落着且具有较低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二水槽腔2211A的低部,并与各所述换热管240A进行换热。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A还包括一第三支撑盘266A,且所述第三储水盆23A包括一第三水槽体231A,所述第三水槽体231A定义了一第三水槽腔2311A以容纳流出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的所述冷却水1,和多个第三水管232A,各所述第三水管232A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三水槽体231A内,以在各所述第三水管232A内分别定义多个第三水通道2321A,各所述第三水管232A将所述第三水槽腔2311A与所述第三填料单元265A相连通,所述第三填料单元265A包括一个第三填料包2651A,这样,所述冷却水1能够过过各所述第三水通道2321A从所述第三储水盆23A流入所述第三支撑盘266A。所述冷却水1之后被收集于所述第三支撑盘266A,所述第三支撑盘266A又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穿透的第三通洞2667A,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三支撑盘266A的所述冷却水1可以流入所述第三填料单元265A中的所述第三填料包2651A以与从所述入风侧202流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如所述第二储水盆22A的情况,每个所述第三水管232A都被安装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A中,使所述第三水管232A的一顶部开口高于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A,所述第三储水盆23A中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从所述换热管240A中吸热,且吸热后的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三储水盆23A中上浮并流入其中二个所述第三水管232A。较低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被保留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A的低部以吸热,直到其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三储水盆23A中上浮并流入所述第三水管232A。所述第三储水盆23A还包括一第二导流器230A,所述第二导流器230A倾斜地延伸于所述第三水槽腔2311A内,使流出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的所述冷却水1通过所述第二导流器230A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三储水盆23A,以与各所述换热管240A进行换热,注意,所述第一导流器230A被安装于各所述第三水管232A之上,这样,流出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A的所述冷却水1不与己从所述换热管240A吸热的所述冷却水1相混。所述第二导流器230A具有一第二斜部2301A,所述第二斜部2301A从所述第三储水盆23A的顶部侧边斜伸到所述第三储水盆23A相对的侧部,以引导流出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A的所述冷却水1在所述第二斜部2301A上斜着滑落下来,和一第二导流部2302A,所述第二导流部2302A从所述第二斜部2301A向下大体垂直地延伸到所述第二水槽腔2211A,这样,在所述第二斜部2301A上滑落着且具有较低温度的所述冷却水1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三水槽腔2311A的低部,并与各所述换热管240A进行换热。图19到20显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第四种改进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第四种改进与前述类似,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B也包括一塔壳200,其具有一入风侧201和一出风侧202,一第一储水盆21B,一第一冷却单元24B,一第二冷却单元25B,和一第二储水盆22B,其位于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之下。所述第一储水盆21B被安装于所述塔壳200B内以收集被泵送自所述水泵10的所述冷却水1,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包括多个换热管240B和一第一填料单元245B,其中,被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B内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换热管240B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B。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包括多个换热管240B和一定数量的第二填料单元255B,其中,流经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B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中的所述换热管240B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B。所述第二储水盆22B被置于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之下以收集从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流出的所述冷却水1,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B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所述水泵10泵送回所述第一储水盆21B,其中,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与流经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B的所述冷却水1进行换热,以降低其自身温度,其中,一定量的空气经所述入风侧201B被吸入所述塔壳200以与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的所述冷却水1进行换热,来降低所述冷却水1的温度,其中,已从所述冷却水1吸热的空气经所述出风侧202被排出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B。所述第一储水盆21B具有一第一水槽底板211B,一第一水槽侧板212B,多个第一间隔洞213B,各所述第一间隔洞213B穿透地间隔地形成于所述水槽底板211B上,其中,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泵送入所述第一储水盆21B并经各所述第一间隔洞213B到达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如图19到20所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内的各所述换热管240B间隔地延伸在所述塔壳200内。而且,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还包括一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连接于所述换热器30,和一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B,其中,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B都延伸于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和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B之间,同样地,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还包括一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连接于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B,和一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B,其中,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B都延伸于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B之间。离开所述换热器30的所述制冷剂3首先进入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连接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内的所述换热管240B(它们被命名为第一到第五换热管241B,242B,243B,244B,245B),如图20所示,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一换热管241B和所述第二换热管242B,并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B,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B收集流出所述第一换热管241B和所述第二换热管242B的所述制冷剂3。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三换热管243B和所述第四换热管244B,并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流经所述第三换热管243B和所述第四换热管244B内的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收集于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并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五换热管245B,流经所述第五换热管245B内的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收集于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B,且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着流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和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B都包括一个安装于其内的阻塞物2481B/2491B,以引导所述制冷剂3按上述流程循序流动。也就是说,流入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的所述制冷剂3首先流入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A并遇到置于其中的所述阻塞物2481B。遇到所述阻塞物2481B的所述制冷剂3转而流入所述第一换热管241B和所述第二换热管242B并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49B。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B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遇到置于其中的所述阻塞物2491B,并转而流入所述第三换热管243B和所述第四换热管244B,并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B的所述制冷剂3被所述阻塞物2481B所阻档,并被阻止流回所述第一换热管241B和所述第二换热管242B,所述制冷剂3之后转而流向所述第五换热管245B,流经所述第五换热管245B内的所述制冷剂3被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B的所述阻塞物2491B阻止流回所述第四换热管244B和所述第三换热管243B。同样如图19到图20所示,离开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的所述制冷剂3流入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连接于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中的所述换热管240B(它们被命名为第六到第十换热管251B,252B,253B,254B,265B)。如图21所示,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六换热管251B和所述第七换热管252B,并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B,其收集流出所述第六换热管251B和所述第七换热管252B。而且,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八换热管253B和所述第九换热管254B,并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流经所述第八换热管253B到所述第九换热管254B内的所述制冷剂3之后汇集于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并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十换热管255B,流经所述第十换热管255B内的所述制冷剂3之后汇集于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B,且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着流出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B。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B都包括一个安装于其内的阻塞物2581B/2591B以引导所述制冷剂3按上述流程循序流动。也就是说,流入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B的所述制冷剂3首先流入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并遇到置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581B。遇到所述阻塞物2581B的所述制冷剂3转而流入所述第六换热管251B和所述第七换热管252B并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B,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B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过到置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591B,并转而流入所述第八换热管253B和所述第九换热管254B,并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B的所述制冷剂3被所述阻塞物2581B所阻塞,并被阻止流回所述第六换热管251B和所述第七换热管255B。所述制冷剂3之后转而流入所述第十换热管255B,流经所述第十换热管255B内的所述制冷剂3被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4B的所述阻塞物2591B阻止流回所述第八换热管253B和所述第九换热管254B。图22到图2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对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所作的第五种改进,其与前述几种改进类似,据此,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包括一第一冷却单元24C,一第二冷却单元25C和一第三冷却单元26C。而且,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疑器100C包括三个水泵10,一第一储水盆21C,一第二储水盆22C,和多个盆隔板27C,各盆隔板27C位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C和所述第二储水盆22C上,多个所述盆隔板27C间隔地置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C上,将所述第一储水盆21C分为第一到第三储水区216C,217C,218C,同样地,位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C上的所述盆隔板27C,将所述第二储水盆22C分为第四到第六储水区226C,227C,228C,在第五种改进中,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C包括一第一填料单元245C,其包括第一到第三填料包2451C,2452C,2453C,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C包括一第二填料单元255C,其包括第四到第六填料包2551C,2552C,2553C。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C包括一个第三填料单元265C,其包括第七到第九填料包2651C,2652C,2653C。所述冷却水1首先被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C,所述第一储水盆21C被分隔为第一到第三储水区216C,217C,218C。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区216C内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C,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C,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C,并最终被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C内的所述第四储水区226C。同样地,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区217C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C,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C,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C,并最终收归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C内的所述第五储水区227C,而且,收集于所述第三储水区218C内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C,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5C。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C,并最终被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C内的所述第六储水区228C。如图22所示,每个所述水泵10都被预设为泵送在所述第一修水盆21C和所述第二储水盆22C内的两个相对应所述储水区之间循环流动的所述冷却水1。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包括九个所述换热管240C(它们名为第一到第九换热管2401C,2402C,2403C,2404C,2405C,2406C,2407C,2408C,2409C),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区216C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顺次流经所述第一到第三换热管2401C,2402C,2403C,所述第一填料包2451C,第十到第十二换热管2501C,2502C,2503C,所述第四填料包2551C,第十九到第二十一换热管2601C,2602C,2603C和所述第四储水区226C。同样地,被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区217C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顺次流经所述第四到第六换热管2404C,2405C,2406C,所述第二填料包2452C,第十三到第十五换热管2504C,2505C,2506C,所述第五填料包2552C,第二十二到第二十四换热管2604C,2605C,部06C和所述第五储水区227C。而且,被收集于所述第三储水区218C的所建冷却水1被预设为顺次汲经所述第七到第九换热管2407C,2408C,2409C,所述第三填料包2453C,第十六到第十八换热管2507C,2508C,2509C,所述第六填制包2553C,第二十五到第二十七换热管2607C,2608C,2609C和所述第六储水区228C。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C还包括一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C,其连接于所述换热器30,和一个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C,其中,相应的所述换热管(第一到第九换热管2401C,2402C,2403C,2404C,2405C,2406C,2407C,2408C,2409C)延伸在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C和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C之间。同样地,如图24所示,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C还包括一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C,其连接于所述换热器30,和一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C,其中,相应的所述换热管(第十到第十八换热管2501C,2502C,2503C,2504C,2505C,2506C,2507C,2508C,2509C)延伸在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C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C之间。而且,如图25所示,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C还包括一第三制冷剂入口管268C,其连接于所述换热器30,和一第三制冷剂出口管269C,其中,相应的所述换热管(第十九到第二十七换热管2601C,2602C,2603C,2604C,2605C,2606C,2607C,2608C,2609C)延伸在所述第三制冷剂入口管268C和所述第三制冷剂出口管269C之间。如图23所示,每个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C和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C都包括一个安装于其内的阻塞物2481C/2491C以引导所述制冷剂3按下述流程循序流动。也就是说,流出所述换热器30又流入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C的所述制冷剂3,首先流入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C并遇到置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481C。遇到所述阻塞物2481C的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一换热管2401C,所述第二换热管2402C和所述第三换热管2403C,并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C,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C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遇到置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491B,并转而流入所述第四换热管2404C,所述第五换热管2405C和所述第六换热管2406C,并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C。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C的所述制冷剂3被所述阻塞物2481C所阻塞,且被阻止流回所述第一到第三换热管2401C,2402C,2403C。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七换热管2407C,所述第八换热管2408C,和所述第九换热管2409C:以及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管249C。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预设为离开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C并流回所述换热器30。如图24所示,每个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C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C都包括一个安装于其内的阻塞物2581C/2591C以引导所述制冷剂3按下述流程循序流动。也就是说,流出所述换热器30的所述制冷剂3进入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C,且流入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C的所述制冷剂3首先流入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C并过到置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581C。遇到所述阻塞物2581C的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十换热管2501C,所述第十一换热管2502C和所述第十二换热管2503C,并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C,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C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遇到置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591B,并转而流入所述第十三换热管2504C,所述第十四换热管2505C和所述第十五换热管2506C,并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C,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C的所述制冷剂3被所述阻塞物2581C所阻塞,且被阻止流回所述第十换热管2501C,所述第十一换热管2502C和所述第十二换热管2503C,所述制冷剂3之石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十六换热管2507C,所述第十七换热管2508C,和所述第十八换热管2509C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管259C,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预设为离开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C并流回所述换热器30。与此同时,流出所述换热器30的所述制冷剂3也流入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C内的所述第三制冷剂入口管268C,且遇到置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681C,遇到所述阻塞物2681C的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十九换热管2601C,所述第二十换热管2602C和所述第二十一换热管2603C,并到达所述第三制冷剂出口管269。到达所述第三制冷剂出口管269C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遇到置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691C,并转而流入所述第二十二换热管2604C,所述第二十三换热管2605C和所述第二十四换热管2606C,并到达所述第三制冷剂入口管268C,到达所述第三制冷剂入口管268C的所述制冷剂3被所述阻塞物2681C所阻塞,且被阻止流回所述第十九换热管2601C,所述第二十换热管2602C和所述第二十一换热管2603C、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二十五换热管2607C,所述第二十六换热管2608C,和所述第二十七换热管260W:以及所述第三制冷剂出口管269C,所述制冷剂3之石被预设为离开所述第三冷却单元26C并被引导着流回所述换热器30。注意,上述所述制冷剂3可以来自于任何其它部件(不必为所述换热器30),只要降低所述制冷剂3的温度必须利用热交换,使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C能被应用于广泛的技术领域(而不仅仅是空调系统),这是本发明的重要特点。图26到图28显示了根据上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经过第六种改进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D。所述第六种改进体大体上类似于优选实施例。图26显示了两个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D,且每个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D都利用了一水泵10,在此第六种改进中,每个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D都包括一第一储水盆21D,一第一冷却单元24D,一第二冷却单元25D,一第二储水盆22D,所述第二储水盆22D位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D之间,一个第三储水盆23D,和多个盆隔板27D,各所述盆隔板27D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D,所述第二储水盆22D,和所述第三储水盆23D上。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包括多个换热管240D,和一第一填料单元245D,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D位于所述换热管240D之下,其中,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D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换热管240D的外表面并继而流经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D。位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D上的所述盆隔板27D将所述第一储水盆21D分为所述第一和第二储水区216D,217D,同样地,位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D的所述盆隔板27D将所述第二储水盆22D分为所述第三和第四储水区226D,227D,而且,位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D上的所述盆隔板27D将所述第三储水盆23D分为所述第五和第六储水区236D,237D。在所述第六种改进中,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包括一第一填料单元245D,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D包括第一和第二填料包2451D,2452D,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D包括一第二填料单元255D,所述第二填料单元255D包括第三和第四填料包2551D,2552D。所述冷却水1首先被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盆21D,所述第一储水盆21D被分隔为第一和第二储水区216D,217D,被收集于所述第一储水区216D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D中的所述第三储水区226D,并最终被收集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D内的所述第五储水区236D。同样地,被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区217D的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D中的所述第四储水区227D,并最终被收集于所述第三储水盆23D内的所述第六储水区237D。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至少经过一个换热回路,这个回路由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和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D内的各所述换热管240D所组成。所述第一储水盆21D具有一第一水槽底板211D,一第一水槽侧板212D,多个第一间隔洞213D,各所述第一间隔洞213D穿透地间隔地形成于所述水槽底板211D上,其中,所述冷却水1被预设为被所述水泵10泵送入所述第一储水盆21D并通过各所述第一间隔洞213D到达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储水盆22D具有一第二水槽底板221D,一第二水槽侧板222D,多个第二间隔洞223D,各所述第二间隔洞223D穿透地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二水槽底板221D上,其中,从所述第一填料单元245D洒落下来的所述冷却水1以上述方式被收集于所述第二储水盆22D并经各所述第二间隔洞223D到达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D。图27显示了所述制冷剂3的流程,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又包括一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D,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D连接于所述换热器30,和一第一制冷剂传送管249D,其中,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第一到第四换热管241D,242D,243D,244D)延伸于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D和所述第一制冷剂传送管249D之间。同样地,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D又包括一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D,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D连接于所述换热器30,和一第二制冷剂传送管259D,其中,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第五到第八换热管251D,252D,253D,254D)延伸于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D和所述第二制冷剂传送管259D之间。如图28所示,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D包括一个安装于其内的阻塞物2481D,所述阻塞物2481D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242D和所述第三换热管243D之间,以引导所述制冷剂3按下述流程中循序流动。流入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的所述制冷剂3首先流入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D并遇到位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481D。遇到所述阻塞物2481D的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一换热管241D和所述第二换热管242D并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传送管249D,到达所述第一制冷剂传送管249D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被导流入所述第三换热管243D和所述第四换热管244D,并流回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管248D,之后被引导着离开所述第一冷却单元24D。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D包括一个安装于其内的阻塞物2581D,所述阻塞物2581D位于所述第六换热管252D和所述第七换热管253D之间,以引导所述制冷剂3按下述流程中循序流动。流入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D的所述制冷剂3首先流入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D并流到位于其内的所述阻塞物2581D。遇到所述阻塞物2581D的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五换热管251D和所述第六换热管252D并到达所述第制冷剂传送管259D。到达所述第二制冷剂传送管259D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被导流入所述第七换热管253D和所述第八换热管254D,并流回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258D,之后被引导着离开所述第二冷却单元25D。如图28显示了所述制冷剂3的又一种流程。重要的是,在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中循环流动着多种所述制冷剂3的流程,多种不同的流程是对本发明所做的明显的改进,也都应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而且,对于上述多种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优选实施例以及所有改进)来说,每个所述换热管240都经特别设计并以上述方式所构造,以达到换热效率最大化的效果。所述换热管240的一优选实施例将先被讨论,而其各种改进随后将被详细于以描述。如图29到图33所示,显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一种高效换热管240,其中,所述换热管240包括一管身51,多个内换热翅片52,和多个外换热翅片53。所述内换热翅片52间隔地突出地沿着所述管身51的内表面511以螺旋方式延伸,以增大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的换热表面积,并引导流体在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的所述内表面511上沿着所述内换热翅片52的螺旋状流程流动。所述外换热翅片53间隔地突出地沿着所述管身51的外表面512延伸,以增大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的换热表面积,并引导流体在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的所述外表面512上沿着所述外换热翅片53的流程流动。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可以体现为具有多种横截面形状,以最佳地大相应所述换热管240的换热表面积,例如,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的横截面形状都可以体现为“I”形,“L”形,“T”形,“V”形,“W”形,或者甚至“Z”形。这些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的不同横截面形状将在图34A到34I中作进一步说明。更具体地,图34A显示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具有“V”形横截面形状。图34B显示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具有“S”形横截面形状。图34D显示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具有“Z”形横截面形状。图34C到34E显示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从相应的所述管身51延伸出来,而每个这些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的外尾部厚度都逐渐减小以形成外部尖末端。图34F显示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具有“W”形截面形状。图34G显示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具有波浪形截面形状。图34H显示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具有微小倾角的“V”形截面形状。图34I显示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具有“T”形截面形状。某一特定所述换热管240的换热效果取决于该所述换热管240的热流密度。导热定律,通常被称之为傅立叶定律,表述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材料截面的热量,正比例于垂直于该截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和截面面积,而热量传递的方向则与温度升高的方向相反,因此,为了使单位时间内热传递量最大化,人们必须使进行相应换热过程的面积最大化。不同形状的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是用来最大化传热表面积的。而且,为了便于轻松清洁所述换热管240,每个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在有需要的部位,都可被涂上化学涂层或电镀氧化层,比如Telfon特氟龙层(PTFE聚四氟乙烯),以便于轻松从所述内外换热翅片52,53上去除污物。如图35A,35B和36所示,每个所述换热管240都能与一外部保护管54套接使用,因此,每个所述换热管240又包括一外部保护管54,所述外部保护管54具有一定直径使所述管身51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能够嵌入进被加热膨胀后的所述外部保护管54内。待冷却后与外部保护管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具体地,所述外部保护管54包括一管件541和多个所述外换热翅片53,所述外换热翅片53从所述管件541的外表面5412向外延伸出来,以与沿所述外部保护管54外部流动的流体进行换热。而且,如图36所示,所述换热管240的所述管身51被预设为完全嵌入所述外部保护管54内,其中,流体可以流经所述管身51内,管内流体通过,内管翅片52,管身51及“T”形翅片51A,外套管54,外表面5412,外翅片53与在其上面得流体传递热量。当内外两管套入后就会形成多条窄小缝隙51b,缝隙的作用是当无论外套管或内管在使用爆管时,都可以通过小缝隙51b排往大气,不会污染另一侧的流体。值得一提的是,从所述管件541延伸出来的所述外换热翅片53的特征与上面描述过的相间,也就是说,它们也能体现为具有多种横截面形状。值得一提的是,室温下,所述外部保护管54的内径实际上稍小于所述管身51上的所述外换热翅片53的外径或者说是放射直径,这样,所述管身51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就不能被容纳进所述外部保护管54内。制造者想要务所述管身51插入所述外部保护管54内时,它需要将所述外部保护管54加热到一定高温,那么所述外部保护管54相应地就将膨胀。扩张之后,制造者就可以将所述管身51及其上的所有所述内换热翅片52和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部插入到所述外部保护管54内。图37到图39显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管240’的第一种改进,在此第一种改进中。每个所述换热管240’都包括一管身51’,多个内换热翅片52’,各所述内换热翅片52’间隔地突出地沿着所述管身51’的内表面511’以螺旋方式延伸出来,以增大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的换热表面积,并引导流体在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的所述内表面511’上沿着所述内换热翅片52’的螺旋状流程流动。另一方面,每个所述换热管240’还包括多个外换热翅片53’。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3’间隔地从所述管身51’的外表面512’向外延伸出来。更具体地,每个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从所述管身51’的所述外表面512’周身廷伸出来,以形成一个换热板来与相应的沿所述管身51’的所述外表面512’流动的流体(如上面描述过的冷却水)进行换热。如图37所示,每个所述外换热翅片53’又具有多个穿透的间隔地位于其上的引导孔531’,以促进流体(如上面描述过的所述冷却水1)穿过所述外换热翅片53’流动,此流体,如所述冷却水1,能够通过所述引导孔531’穿过所述外换热翅片53’。而且,每个所述外换热翅片53’还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上的纹532’,以进一步最大化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3’与流经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外的所述流体之间的换热表面积。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所述外换热翅片53’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不同以适应所述换热管240’的不同应用。例如,每个所述外换热翅片53’可以具有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横截面形状,如图37到38所示。然而,如图40所示,所述外换热翅片53’也可以具有一个图形截面以与相应的流体进行换热。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外换热翅片53’可以体现为具有多种横截面形状。例如,每个所述外换热翅片53’都可以体现为具有一个矩形横截面,六边形横截面,八边形横截面,或者任何其他横截面形状。而且,上面提到的所述换热管240(以及所有改进)都能应用于上面提到的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及其所有改进。此外,所述换热管240也将应用于下面提及的所述换热器30。图41和图44显示了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一种换热器30。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30包括一换热器外売31,一上水室33,所述上水室33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上部,一下水室34,所述下水室34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下部,和一个反馈装置32。所述换热器外壳31具有一入水口311,一出水口312,一制冷剂入口314,一制冷剂出口315,和一盖子313,所述盖子可拆卸地置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上。所述上水室33与所述出水口312相连通,而所述下水室34与所述入水口311相连通。所述换热器30还包括多个换热管240,各所述换热管240延伸在所述上水室33和所述下水室34之间。其中,具有一定低温的水被预设为经所述入水口311流入所述换热器30,并经换管240降温后流上上水室33通过出水口312离开换热器30。与此同时,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着经所述制冷剂入口314流入所述换热器30,并流经所述换热管240外部(即,沿着相应的所述外换热翅片53)以与流经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内的水进行换热。在所述制冷剂3与所述水的换热过程中。所述制冷剂3吸收了热量被蒸发(即,蒸汽态),所述制冷剂3的蒸汽之后被引导着经所述制冷剂出口315离开所述换热器30。所述反馈装置32包括一反馈出口321,一反馈入口322,和一反馈管323,所述反馈管323连接所述反馈出口321和所述反馈入口322,其中,未完全被蒸发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经所述反馈出口321和所述反馈入口322被反馈回所述换热器30,以进入下一个换热循环,这样,使未完全被蒸发的所述制冷剂3在离开所述换热管30之前被完全蒸发,并返回至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或者其他部件。所述换热器30还包括一制冷剂引导器36,所述制冷剂引导器36位于所述上水室33之内,以引导来自所述制冷剂入口314的所述制冷剂3流经各所述换热管240外。更具体地,所述制冷剂引导器36包括一主引导管361,所述主引导管361延伸自所述制冷剂入口314,多个制冷剂分配管362,各所述制冷剂分配管362横向间隔地延伸自所述主引导管361,其中,每个所述制冷剂分配管362都具有一个形成于其末端的喷嘴3621。所述制冷剂引导器36还包括一分隔组件363,所述分隔组件363被安装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内,位于各所述喷嘴3621之上,和一个导向板364,所述导向板364横向隔开地安装于所述分隔组件363之下,以在所述分隔组件363和所述导向板364之间定义一个气腔部365,其中,流经所述引导支362内的所述制冷剂3以准气态状(即,半气态半液态)被喷入所述气腔365内。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导向板364具有多个穿透的间隔地形成于其上的引导孔3641,其中,各所述换热管240都被预设为经所述引导孔3641延伸于所述上水室33和所述下水室34之间。但是,每个所述引导孔3641的直径都略大于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的外径(包括所述外换热翅片53),这样,液态的所述制冷剂3可以穿过所述换热管240与相应的所述引导孔3641的侧壁之间的小间隙,并从所述气腔365到达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低部。如图42所示,所述换热器30还包括多个转向板35,各所述转向板35横向悬吊地间隔地安装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内,位于所述导向板364之下,共中,每两个相邻的所述转向板35都安装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相对的侧壁,且每个所述转向板35的直径都小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以在各所述特向板35的内端与所述换热器外売31相应的相对侧壁之间形成一定的通道间隙。各所述转向板35的各所述通道间隙构成了一个通道301,使被蒸发的所述制冷剂3从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上部316流向其下部317,所述制冷剂出口315位于所述下部317。也就是说,每两个相邻的所述转向板35的侧边352部分别安装到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两个相对的内侧壁,这样,被蒸发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从所述换热器外売31的所述顶部316曲折地移到其所述下部317,直到被蒸发的所述制冷剂3到达所述制冷剂出口315。也要注意,每个所述转向板35都具有多个间隔地形成于其上的穿透的间隔洞351,且分别与各所述引导孔3641对齐,其中,各所述换热管240都被预设为穿过各所述间隔洞351。而且,每个所述间隔洞351的直径都略大于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的外径(包括所述外换热翅片53),这样,液态的所述制冷剂3可以通过各所述换热管240与相应的各所述间隔洞351的侧壁之间的小空隙,并沿着相应的各所述换热管240的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3到达所述换热器外売31的所述下部317。也就是说,液态的所述制冷剂3之后被预设为形成一层薄水膜流经各所述换热管240的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3外以与流经所述换热管240内的所述水流进行换热(即,所述换热管240的内部,并被预设为从所述换热管240的顶部向下移向其底部。而且,每两个所述转向板35之间的垂直距离从最高所述转向板35到最低转向板35逐渐增大。当所述制冷剂3从各所述换热管240的顶部移动到其底部时,它从水流中吸收热量并以一定速率被蒸发。另一方面,流经各所述换热管240内的水流中的热量被排出,且水流的温度在它从各所述换热管240的底部流向其顶部时下降。等到所述制冷剂3到达各所述换热管240的底部,大量所述制冷剂3被蒸发,并被引导着经所述制冷剂出口315流出所述换热器30。如图42所示,所述反馈装置32还包括一余留收集室324,所述余留收集室324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所述下部317,且与所述反馈出口321相连通以使未被蒸发的所述制冷剂3(即,余留制冷剂3)被预设为被引导和收集于所述余留收集室324,所述余留制冷剂3之后经所述反馈管323被泵送回所述反馈入口322。所述反馈入口322与形成于所述蒸发器外壳31内的所述导向板364与所述顶部转向板35之间的空隙相连通,这样,所述余留制冷剂3可以与来自各所述引导支362的所述制冷剂3相汇合,并通过再次沿所述换热管240流动而又一次经历换热过程。图45和图46显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种改进。此第一种改进的所述换热器30除了制冷剂引导器36’外类似于上面已经描述过的优选实施例。在此第一种改进中,所述制冷剂引导器36’包括所述主引导管361’,所述主引导管361’延伸自所述制冷剂入口314’,且各所述引导支362’延伸自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外部的所述主引导管361’,其中,每个所述引导支362’都直接延伸到所述气腔365’以使液态所述制冷剂3与各所述换热管240进行换热。图47和图50显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种改进。此第二种改进的所述换热器30”除了所述换热管240”外与上面描述过的优选实施例相似。根据所述换热器30”的第二种改进,所述换热器30”只包括一换热管240E来促进水流与所述制冷剂3之间的换热,更具体地,所述换热器30”包括一换热器外壳31”,一上水室33”,所述上水室33”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顶部316”,一下水室34”,所述下水室34”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底部317”,和一个反馈装置32”,所述换热器外壳31”具有一入水口311”,一出水口312”,一制冷剂入口314”,一制冷剂出口315”,和一盖子313”,所述盖子313”可拆卸地置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上。所述上水室33”与所述出水口312”相连通,而所述下水室34”则与所述入水口311”相连通。所述换热管240E延伸自所述上水室33”与所述下水室34”之间,其中,具有一定低温的水流被预设为经所述入水口311”流入所述换热器30”,并通过在所述下水室34”经所述出水口312”离开所述换热器30”。泵送由另外设置的冻水泵所完成。与此同时,所述制冷剂3被引导着经所述制冷剂入口314”流入所述换热器30”,且流经所述换热管240E的外部(即,沿着相应的所述外换热翅片53E)以与流经相应的所述换热管240E内的水流进行换热、在所述制冷剂3与水流进行换热的过程中,所述制冷剂3吸收了热量被蒸发(即,蒸汽态),所述制冷剂3的蒸汽之后被引导着经所述制冷剂出口315”离开所述换热器30”。所述反馈装置32”包指一反馈出口321”,一反馈入口322”,和一反馈管323”,所述反馈管323”连接所述反馈出口321”与所述反馈入口322”,其中,未完全被蒸发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经所述反馈出口321”和所述反馈入口322”反馈回所述换热器30”,以进入下一个换热循环,这样,最终使未完全被蒸发的所述制冷剂3在离开所述换热器30”之前被完全蒸发,并流回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或者其他部件。所述制冷剂引导器36与优选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一样,除了所述制冷剂引导器36被预设为引导所述制冷剂3在所述换热器30”中从所述制冷剂入口314”流入唯一的所述换热管240E。在此所述换热器30”的第二种改进中,所述换热器30”还包括一内螺旋引导组件37”,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安装于所述换热管240E内,其中,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的外径略小于所述换热管240E的内径,这样,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不会触到所述换热管240E的各所述内换热翅片52E(其延伸自所述管身51E)。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又具有一内螺旋引导器371”,所述内螺旋引导器371”沿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1”的外沿而形成,以防止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触到各所述内换热翅片52E、本阶段最重要的是,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沿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纵向呈螺旋状延伸,且被预设为沿与所述换热管240E呈螺旋状延伸的各所述内换热翅片52E相反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当各所述内换热翅片52E顺时针延伸时,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逆时钟延伸。当水流流经所述换热管240E内时,水流被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所引导,由于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的螺旋延伸方向与各所述内换热翅片52E相反,所以流经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的水流被引导着接触各所述内换热翅片52E,而且。当所述内螺旋引导组件37”被安装于所述换热管240E内时。水流在所述换热管240E内的流动时间将被最大化以最大化水流与所述制冷剂3的换热时间。另一方面,所述换热器30”还包括多个外螺旋引导组件38”。各所述外螺旋引导组件38”沿着所述换热器外売31”的内表面螺旋地向内延伸以形成多个外螺旋引导器381”,其中,来自所述制冷剂入口314”的蒸汽态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接触所述外螺旋引导组件38”,并流向所述换热管240E的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2E。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与流经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2E和各所述内换热翅片53E的水流进行换热。而且,如图50所示,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外螺旋引导器381”之间的垂直距离都随着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高度的降低而增加。所述换热器30”还包括一外部引导器39”,所述外部引导器39”被置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内表面的纵向以调整和引导流经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2E与所述换热器外壳31”内表面之间空隙的所述制冷剂3的流程,注意,当所述制冷剂3被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2E引导着以螺旋方式流动,将会产生一种离心力,且所述制冷剂3将趋向于流向所述换热器外壳31”的内表面,所述外部引导器39”的用途在于引导冲击于其上的所述制冷剂3流回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2E以延长所述制冷剂3与各所述外换热翅片52E的接触时间。图51和54显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第三种改进、所述换热器30A的此第三种改进类似于上面己描述过的第二种改进过的所述换热器30”,除了所述换热器30A还包括一个可拆装置39A。在此第三种改进中,所述可拆装置39A位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1A之上以允许使用者通过将所述盖子313A从所述换热部外売31A上去除来更换所述换热管240E。更具体地,所述可拆装置39A包括一第一法兰391A和一第二法兰392A,所述可拆装置39A将所述盖子313A连接到所述换热器外壳31A上。所述第一法兰391A具有多个间隔地形成于其上的第一连接孔3911A,其中,所述第一法兰391A将所述换热器外壳31A与所述盖子313A通过多个连接器,如螺钉,穿透各所述第一连接孔3911A连接起来。另一方面,所述可拆装置39A还包括一支架393A,所述支架393A将所述盖子313A与所述换热管240E可拆卸地连接起来,如图53所示,所述第二法兰392A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孔3921A,其中,所述支架393A连接于所述第二法兰392A,所述第二法兰392A反过来又通过多个连接器,如螺钉,穿透所述第二连接孔3921A,连接于所述第一法兰391A上,注意,所述第二法兰392A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法兰391A,这样,当所述盖子313A连接于所述第一法兰391A时能够盖住所述第二法兰392A和所述换热管240E,而且,所述可拆装置39A还包括一密封组件394A,所述密封组件394A通过多个安装于所述第二法兰392A上的紧固螺钉395A被紧固在所述第二法兰392A和所述管身51E之间。所述支架393A包括一第一和一第二支撑组件3931A,3932A,它们以相交的方式互相连接以与所述第二法兰392A相连。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使用者可以很轻松地从所述换热器30A内更换或者取出所述换热管240E以清洁。该使用者仅需要旋开连接所述盖子313A和所述换热器外壳31A的所述连接器,并从所述第一法兰391A上取下所述盖子313A,之后,该使用者需要从所述第二法兰392A上旋开所述紧固螺钉395A。然后,该使用者可以分离所述第一法兰391A和所述第二法兰392A,并从所述换热器外売31A内取出所述换热管240E及所述支架393A以清洁或者更换。图55A到55F显示本发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一个利用较低温度的不给水对液体制冷剂进行再冷却的冷却设备60。举一个例于,所述冷却设备60可以被连接在所述调节阀50和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之间,其中,所述冷却设备60被预设为进一步降低流出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的所述制冷剂3的温度。所述冷却设备60包括一管状外売61,所述管状外壳61具有一个形成于其底部的制冷剂入口611,和一个形成于其顶部的制冷剂出口612,其中,离开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的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经所述制冷剂入口611流入所述管状外壳61内置的换热管240以进一步降温,而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经所述制冷剂出口612离开所述冷却设备60。所述冷却设备60还包括一换热管240(同上所述),所述换热管240延伸自所述制冷剂入口611和所述制冷剂出口612,其中,所述制冷剂3被预设为流经所述冷却设备60的所述换热管240内。而且,所述管状外壳61还具有一个位于其顶部的入水口613,和一个位于其底部的出水口614,其中,补给水被预设为经所述入水口613流入所述管状外壳61,并与所述制冷剂3进行换热以进一步降低所述制冷剂3的温度,注意,流经所述冷却设备60的水流收集自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这样,当水流从所述制冷剂3中吸热后,水流被引导着流回所述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100以补充蒸发消耗的水。所述冷却设备60还包括多个节向器63,其间隔地延伸自所述管状外壳61的内侧壁使每个所述节向器63被定位为当水流冲进来,水流在流经所述换热管240的外表面时被引导着流向相对的低一级的所述节向器63,以与流经所述换热管240内的所述制冷剂3进行换热。从所述入水口613流入的水流因此在所述管状外壳61内曲折地流动。所述管状外壳61包括一第一和一第二壳体615,616,可拆卸地互相连接着以形成所述管状外壳61,如图55E和55F所示,每个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壳体615,616都具有一个半圆形的横截面,且通过一个接合装置617可拆卸地连接彼此。如图56到图57所示,两个所述换热器30(也就是一个第一换热器30和一个第二换热器30)以并联或者串联的方式互相连接,以进一步增强本发明的换热能力。图56显示了两个所述换热器30以并排方式被放置,而图57显示两个所述换热器30以串联方式被垂直放置。后一情况中,离开所述第一换热器30(位于底部)的水流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二换热器30(位于项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0中的换热机制部间上所述,在图57中。离开所述第一换热器30的水流被引导着流入所述第二换热器30以再一次传出热量给所述制冷剂3。上述内容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例举,对于其中未详尽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当理解为采取本领域已有的通用设备及通用方法来于以实施。同时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之用,仅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列举。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保护范围,采用等同技术手段、等同设备等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改进应当认为是没有超出本实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公开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