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装置散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593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会议装置散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散热元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会议装置散热管。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产业快速的进步,电子装置的功能也愈来愈强大,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晶片组或显示单元的电子元件运算速度也随着增长,造成电子元件单位时间所产生的热量就会相对提高;因此,若电子元件所散发出的热量无法及时散热,就会影响电子装置整体的运作,或导致电子元件的损毁。

一般业界采用的电子元件散热装置大部分通过如风扇、散热器或是热管等散热元件进行散热,并借由散热器接触热源,再通过热管将热传导至远端散热,或由风扇强制引导气流对该散热器强制散热,针对空间较狭窄或面积较大的热源则选择以均温板作为导热元件作为传导热源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会议装置散热管。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会议装置散热管,包括主散热管、第一分散热管、第二分散热管、毛细管层以及作冻液层,所述主散热管两端通过所述第一分散热管相连,所述主散热管中部均匀的通过所述第二分散热管相连,所述主散热管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直管,所述主散热管的数量为2-10个,各个所述主散热管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分散热管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连续折叠管,所述连续折叠管采用正U形连接倒U形的连续管状结构,所述第一分散热管的内侧依次设置有所述作冻液层以及所述毛细管层,在所述作冻液层内流动有作冻液,所述毛细管层上均匀的设置有毛细管,在所述主散热管上均匀设置有第二分散热管连接口,所述第二分散热管连接口与所述第二分散热管相连,所述第二分散热管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直管,所述第二分散热管内侧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采用围绕高度方向的中心轴周向扭曲,所述散热翅片呈棱锥形形状。

所述主散热管的数量为6个。

所述主散热管的长度为15-25mm,所述主散热管的直径为3-5mm,所述主散热管的壁厚为0.2-0.8mm。

所述第一分散热管的直径为2-4mm,所述第一分散热管的壁厚为0.5-1mm。

所述第二分散热管的直径为1-3mm,所述第二分散热管的壁厚为0.3-0.6mm。

所述毛细管的内径为0.05-0.1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在主散热管两端以及主散热管中间位置上均匀的设置有第一分散热管以及第二分散热管,并改变了第一分散热管的形状,两侧通过折叠的方式而获得散热管不同部位的厚度不一致,形成截面厚度不等,同时由于主散热管的壁厚较薄,主散热管也具有很好的散热效果;第一分散热管采用连续折叠管,通过折叠的方式而获得散热管不同部位的厚度不一致,形成截面厚度不等,也就是说通过改变截面厚度得到高强度和与高散热性能的统一,中间散热的区域厚度不变,使得散热管保持良好的散热性能;在第一分散热管内依次设置有作冻液层以及毛细管层,作冻液层内流动有作冻液,利用作冻液的液相至气相间的变化以及作冻液的流动来进行导热,从而提高散热效率,毛细管层的设置也是使得需要散热的气体或者液体能够在毛细管层内的毛细管内多停留一段时间,从而提高其换热效率;由于在第二分散热管的内壁上设置有散热翅片,有效地增加了换热管与管内流体的接触面积,在不改变换热管的长度和内径的情况下,增加了换热管的传热面积,并且散热翅片使得第二散热管内壁粗糙,在低雷诺数的工况下容易形成湍流,故换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第一分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第二分散热管内侧散热翅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为主散热管,2为第一分散热管,3为第二分散热管,4为毛细管层,5为作冻液层,6为毛细管,7为作冻液,8为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其中1为主散热管,2为第一分散热管,3为第二分散热管,4为毛细管层,5为作冻液层,6为毛细管,7为作冻液,8为散热翅片。

会议装置散热管,包括主散热管1、第一分散热管2、第二分散热管3、毛细管层4以及作冻液层5,主散热管1两端通过第一分散热管2相连,主散热管1中部均匀的通过第二分散热管3相连,主散热管1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直管,主散热管1的数量为2-10 个,各个主散热管1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分散热管2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连续折叠管,连续折叠管采用正U形连接倒U形的连续管状结构,第一分散热管2的内侧依次设置有作冻液层5以及毛细管层4,在作冻液层5内流动有作冻液7,毛细管层4上均匀的设置有毛细管6,在主散热管1上均匀设置有第二分散热管连接口,第二分散热管连接口与第二分散热管3相连,第二分散热管3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直管,第二分散热管3内侧设置有散热翅片8,散热翅片8采用围绕高度方向的中心轴周向扭曲,散热翅片8呈棱锥形形状。

主散热管1的数量为6个。

主散热管1的长度为15-25mm,主散热管1的直径为3-5mm,主散热管1的壁厚为0.2-0.8mm。

第一分散热管2的直径为2-4mm,第一分散热管2的壁厚为0.5-1mm。

第二分散热管3的直径为1-3mm,第二分散热管3的壁厚为0.3-0.6mm。

毛细管6的内径为0.05-0.1mm。

本实施例通过在主散热管两端以及主散热管中间位置上均匀的设置有第一分散热管以及第二分散热管,并改变了第一分散热管的形状,两侧通过折叠的方式而获得散热管不同部位的厚度不一致,形成截面厚度不等,同时由于主散热管的壁厚较薄,主散热管也具有很好的散热效果;第一分散热管采用连续折叠管,通过折叠的方式而获得散热管不同部位的厚度不一致,形成截面厚度不等,也就是说通过改变截面厚度得到高强度和与高散热性能的统一,中间散热的区域厚度不变,使得散热管保持良好的散热性能;在第一分散热管内依次设置有作冻液层以及毛细管层,作冻液层内流动有作冻液,利用作冻液的液相至气相间的变化以及作冻液的流动来进行导热,从而提高散热效率,毛细管层的设置也是使得需要散热的气体或者液体能够在毛细管层内的毛细管内多停留一段时间,从而提高其换热效率;由于在第二分散热管的内壁上设置有散热翅片,有效地增加了换热管与管内流体的接触面积,在不改变换热管的长度和内径的情况下,增加了换热管的传热面积,并且散热翅片使得第二散热管内壁粗糙,在低雷诺数的工况下容易形成湍流,故换热效率更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