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烘干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7209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烘干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烘干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食品加热、烘干行业中,现有的天然气、燃气燃烧加热装置存在以下缺陷:发热量低、能量消耗大、容易灭火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干加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烘干加热装置,包括主体和支架,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托辊与双管燃烧器,所述托辊设置于主体内部,托辊上设置有钢板网带,所述双管燃烧器设置于主体内部上下,双管燃烧器上设置有固定板、钢管、长形孔槽、固定支架与三通件,所述固定板卡扣于双管燃烧器外部,固定板与双管燃烧器之间设置有催化燃烧板,所述钢管设置于双管燃烧器内部,钢管顶部上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长形孔槽分别设置于双管燃烧器与固定板顶部,所述固定支架设置于双管燃烧器右侧,固定支架上设置有高温热感应针与高压放电针,所述高温热感应针与高压放电针通过固定支架设置于长形孔槽上方,所述三通件设置于双管燃烧器右端,三通件上安装有燃气进气针型阀与空气进入口,所述支架设置于主体底部,支架上设置有电机、控制面板与控制系统,所述电机设置于支架右侧,电机通过皮带连接有传动轮,所述传动轮设置于主体与支架之间,且传动轮与钢板网带相啮合,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支架右侧垂直面上,所述控制系统设置于电机右侧,控制系统分别与高温热感应针、高压放电针、电机、控制面板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圆形通孔共设有两排,且圆形通孔之间的角度为90°。

优选的,所述双管燃烧器顶部的长形孔槽与固定板顶部的长形孔槽位置尺寸相对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混合气体从钢管上的圆形通孔排出,进入到外部双管燃烧器的空间,通过双管燃烧器上部均匀排列的小长槽排出,再经过催化燃烧板燃烧;催化燃烧,具有燃烧充分,燃烧温度高、烘干炉内温度均匀,燃烧中不灭火等优点,与传统燃烧管相比,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由于其燃烧火焰呈橘红色,火焰温度较传统明火直燃火焰相比具有更高的温度,具有较好的火焰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管燃烧器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管燃烧器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图中:1-主体;2-支架;3-托辊;4-双管燃烧器;5-钢板网带;6-固定板;7-催化燃烧板;8-钢管;9-圆形通孔;10-长形孔槽;11-固定支架;12-高温热感应针;13-高压放电针;14-三通件;15-燃气进气针型阀;16-空气进入口;17-电机;18-控制面板;19-控制系统;20-传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阐述。

如图1-4所示,一种烘干加热装置,包括主体1和支架2,主体1上设置有托辊3与双管燃烧器4,托辊3设置于主体1内部,托辊3上设置有钢板网带5,双管燃烧器4设置于主体1内部上下,双管燃烧器4上设置有固定板6、钢管8、长形孔槽10、固定支架11与三通件14,固定板6卡扣于双管燃烧器4外部,固定板6与双管燃烧器4之间设置有催化燃烧板7,钢管8设置于双管燃烧器4内部,钢管8上方设置有圆形通孔9,长形孔槽10均匀分布于双管燃烧器4与固定板6顶部,固定支架11设置于双管燃烧器4右侧,固定支架11上设置有高温热感应针12与高压放电针13,高温热感应针12与高压放电针13通过固定支架11设置于长形孔槽10上方,三通件14设置于双管燃烧器4右端,三通件14上安装有燃气进气针型阀15与空气进入口16,支架2设置于主体1底部,支架2上设置有电机17、控制面板18与控制系统19,电机17设置于支架2右侧,电机17通过皮带连接有传动轮20,传动轮20设置于主体1与支架2之间,且传动轮20与钢板网带5相啮合,控制面板18设置于支架2右侧垂直面上,控制系统19设置于电机17右侧,控制系统19分别与高温热感应针12、高压放电针13、电机17、控制面板18电连接。

具体使用方式:通过空气进入口16与燃气进气针型阀15将空气与燃气混合送入钢管8内,混合气体从钢管8上的双排圆形通孔9排出,所排出的混合气体充满双管燃烧器4内部空间,随后从双管燃烧器4上方所开的长形孔槽10通过催化燃烧板7及固定板6上方所开的长形孔槽10排出,同时经控制面板18操作,控制系统19 操控,启动高压放电针13打火引燃气体,经高温热感应针12检测温度,与此同时控制系统19 操控电机17启动,带动传动轮20运转,传动轮20旋转带动钢板网带5运行传递食品进行烘焙。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