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批式循环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723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新型批式循环干燥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领域应用的新型批式循环干燥机。



背景技术:

批式循环干燥机广泛应用于干燥领域,因物料在进入干燥机后,通过提升机不停地循环流动并在流动的过程中被热风干燥。物料的干燥环节是生产、存储的关键。一种具备烘干效率高、设备稳定、易于维护、低成本、烘后品质好的谷物干燥机对于谷物处理流程来说至关重要。现有的干燥机通过传输装置将物料运输至提升机进而对其进行提升至干燥机的上部,整个装置的设备应用较多,提高了该过程的维修以及监控难度,不利于该过程的稳定进行,降低了干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提高干燥效率的新型批式循环干燥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新型批式循环干燥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由上至下设置有入料口、储料部、干燥层和排料装置,所述排料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干燥层的排料入口和排料出口,所述排料入口和排料出口之间设置有连通的若干溜槽,所述溜槽内设置有拨料轮。所述排料出口连接排料斗,所述排料斗包括排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口设置有三通闸门,所述三通闸门包括与排料口连接的入口、收集出口和循环出口,所述收集出口连接收集装置,所述循环出口连接机尾进料斗,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用于将机尾进料斗内的物料提升至储料部上方的提升机。

本发明将提升机设置在外壳内,直接将掉落至底部的物料运输至外壳上部,进而将其抛洒使其循环进行干燥操作。所述提升机直接设置,避免了物料转运等输送设备的额外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对设备的维修点进行了减少,对干燥机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进一步的是,所述提升机包括提升入口和提升出口,所述提升入口设置有用于接收循环出口物料的料斗。

进一步的是,所述外壳上端设置有上料口。

进一步的是,所述储料部包括若干可拆卸连接的储料侧板和由储料侧板包围形成的储料区,所述储料侧板为瓦楞外形,所述相对储料侧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于限定储料侧板相对位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定连接杆相对位置的支撑杆。

进一步的是,所述干燥部包括两个相对的侧板、入风板和出风板,所述两个侧板、入风板和出风板包围形成干燥区,所述入风板设置有入风口,所述出风板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干燥区设置有入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干燥区垂直设置有若干风道层,所述每个风道层平行设置有若干风道,所述相邻风道之间设置有物料通道,所述风道包括风道外壳和贯穿的空气路径,所述空气路径包括入风端和出风端,所述入风端连接入风板并与入风口连通,所述出风端连接出风板并与出风口连通,所述入风板和出风板在空气路径的相对位置设置有可拆卸的空气挡板,所述同一空气路径的两端空气挡板不同时打开,所述风道外壳设置有若干通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风道朝向入料口设置有入料滑坡。

进一步的是,所述干燥区设置有用于提升机通过的贯通风道,所述贯通风道包括贯通外壳和贯通空气路径,所述提升机通道贯穿贯通空气路径,所述贯通空气路径包括与入风板连接并与入风口连通的贯通入风端和与出风板连接并与出风口连通的贯通出风端。

进一步的是,所述出风口设置有引风机,所述入风口设置有进风室,所述进风室包括热风口、冷风口和混合出口,所述入风口连接混合出口,所述热风口设置有用于加热的热源。

进一步的是,所述三通闸门,包括箱体和用于切换出口的芯体,所述箱体包括轨道,所述芯体沿轨道进行往复移动,所述芯体包括斜坡滑板和两个侧板,所述侧板分别设置在斜坡滑板的相对两端,所述斜坡滑板包括背面,所述背面设置有挡料板,所述芯体设置有推拉结构,当芯体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斜坡滑板与挡料板对物料进行阻挡,所述入口与循环出口连通;当芯体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斜坡滑板位于入口下方对循环出口进行阻挡,所述入口与收集出口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拨料轮包括转动轴和若干叶片,所述转动轴包括叶片安装部和两端的连接部,所述拨料装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拨料轮位置的两个安装板,所述两个安装板的相对位置设置有安装有轴承的轴承座,所述两个连接部分别安装在两个轴承内,所述连接部套设有链轮,所述连接部的朝外端部设置有紧固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提升机设置在干燥机内部,减少了物料运输设备的使用以及设备维修点,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的投入,对工作空间实现合理的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且提升机的内部设置有效提高了物料循环效率,为干燥效果提供了保障;

2、瓦楞状的储料侧板,有效增加了侧板强度,保证了储料效果,同时通过螺栓连接提高了其可安装性,扩大了其适用范围,便于现场安装;

3、可拆卸空气挡板的设置,避免了多种结构的生产制造,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提高了干燥形式的更换灵活性,为干燥效果提供了保障;

4、该拨料轮的设置方式,方便了用户对于拨料轮的拆除和组装过程,有效提高了部件的可更换率,提高了该结构的可维修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5、推拉式芯体的设置,使出口的更换通过推拉就可以实现,提高了更换效率,避免了卡顿现象的出现,使切换过程更加方便快速,抽拉式的排料则将排料方式进行简化,用户可在设备底部进行排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储料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干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干燥部的顺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干燥部的逆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干燥部的横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干燥部的混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排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排料装置的排料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三通闸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三通闸门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芯体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新式批式循环干燥机的芯体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外壳1,入料口2,储料部3,储料侧板31,储料区32,干燥部4,风道41,入风口42,出风口43,排料装置5,排料入口51,溜槽52,排料出口53,拨料轮54,叶片55,转动轴56,排料斗6,三通闸门7,箱体71,芯体72,机尾出料斗8,提升机9,提升入口91,提升出口9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所述干燥机的外壳1上端设置有上料口2,此时可以通过外部的入料机构从上料口2将物料倒入干燥机1内部,同时也可以利用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倾倒。从上料口2进入的物料进入储料部3。所述储料部3由32块相同的储料侧板31组成四个端面。此时每个端面由8个储料侧板31并排通过螺栓连接形成。所述四个端面包围形成储料区32。所述四个端面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在进行储料部3位置的移动时,可以将连接螺栓进行拆除进而解除储料侧板31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而对其进行拆卸,方便了储料部3的运输。同时在进行安装或储料部3的扩大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提高了储料部3的安装灵活性,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同时其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螺钉。此时为保证储料部3的稳定性,在相对端面即相对的储料侧板3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储料侧板31设置有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分别穿过相对的通孔,此时连接杆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穿套完成的连接杆端部通过螺母进行拧紧操作,进而将相对储料挡板31的位置进行了限定,避免了在物料过多状况下对储料挡板31的形成较大的朝外压力而造成的储料部3的损坏。同时在相邻连接杆垂直连接有支撑杆,此时支撑杆可以对连接杆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了在物料压力过大时对连接杆产生的较大的压力,而造成的形变,提高了该结构的稳定存在效果。

所述物料通过储料部3掉落至干燥部4,此时物料从干燥部3的入料口进入,通过干燥过程从出料口掉落至干燥机底部。所述物料在干燥部4实现热传递。所述干燥区四周设置有两个相对的侧板和两个相对的入风板和出风板,所述侧板、入风板和出风板进行焊接将干燥区进行包围,保证了物料在干燥区稳定的掉落过程,同时避免了外部的风力对物料干燥的影响。此时上方为入料口,下方为出料口。此时干燥区焊接有两层风道层。每层风道层包括十二个风道41,且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外壳和风道外壳包围形成的用于热风通过的空气路径。所述空气路径的入风端通过周边的外壳与入风板焊接,此时入风板在入风端的相对位置设置有相对的通孔进而使入风口42与入风端相连通。同理空气路径的出风端通过出风板的相对应的通孔与出风口43相连通。同时入风板和出风板在相对应的通孔位置通过螺钉连接有空气挡板。当空气挡板安装在通孔上时,此时热风无法从该空气路径的端部进入或流出。该十个风道41平行得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形成风道层,进而对入料口和出料口进行分隔。且每个相邻的风道41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进而实现物料从入料口到出料口的移动。所述第二层风道层的设置方式如上层设置方式,设置在上层风道层的下方位置。同时每个风道41的风道外壳上都设置有若干通孔,当热风进入任一空气路径时,则通过通孔进入干燥区与移动的物料进行热交换,保证了热交换效果,进而从与出风口43连通的出风端流出,从而完成一次热交换。

为保证物料的掉落效果,在每个风道41的风道外壳的朝向入料口的端部设置有两个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为矩形板,所述矩形板的长度与外壳长度相等。两个矩形板的长边焊接在端部的两个长度边,进而将两个矩形板的另一长边进行焊接在一块,此时两个矩形板形成中间凸起的山形入料滑坡。物料从入料口进入时通过入料滑坡进入物料通道进而实现出料口的掉落,所述入料滑坡的设置提高了物料坠落速率,避免了风道外壳对其掉落的阻挡,有效保证了物料的干燥效果。除上述设置方式,所述入料滑坡可以通过矩形板进行弯折形成向上凸起的弧形,此时矩形板的两端分别与外壳进行焊接。

当进行顺流干燥形式时如图4所示,位于上层的空气挡板进行拆除并保证下层的空气挡板的稳定安装在入风板处。此时热风从上层风道层的空气路径进行流入,并通过位于风道外壳上的通孔进入干燥区与物料进行而交换。此时将下层的空气挡板进行拆除与出风口连通,并保证上层风道层的空气挡板的稳定连接。此时空气不能从上层风道的出风端流出,因此完热交换的空气通过下层外壳处的通孔进入下层的空气路径,进而从该出风端进行流出。由上可知,此时热风的流动方向为从上进入从下流出,且物料从位于上方的入料口进入,并从位于下方的出料口掉落,因此热风流向与物料流向相同,进而形成顺流干燥形式。

当进行逆流干燥形式时,如图5所示,入风板和出风板处的空气挡板的设置方式与上述顺流干燥形式的连接相反。将上层风道层的空气挡板进行连接并将下层的空气挡板进行拆卸。同时将出风板处的空气挡板的连接如图7所示,上层的空气挡板进行拆除并将下层的空气挡板稳定连接。此时热风的流向为从下层的入风端流入并从上层的出风端流出,此时热风流向与物料流向相反,进而形成逆流干燥形式。

当进行横流干燥形式时,如图6所示,将每层的空气挡板进行间隔打开,形成“一开一闭”的存在形式。且上下两层的相对空气挡板的存在形式相同。当同一空气路径相对应的入风端的空气挡板进行拆卸时,则将其出风端的空气挡板进行与出风板的连接。同理当其入风端的空气挡板为连接状态时,则将其出风端的空气挡板进行拆卸。此时热风从入风口42进入空气路径,通过通孔进入物料通道进行热交换。由于上下两层的入风端的存在形式相同,因此上下两层的空气流向也是相同的。因此进行完热交换的空气进入同层相邻空气路径并从其出风端流出。此时热风的空气流向为横向的,进而形成了横流干燥结果。

当进行混流干燥形式时,如图7所示,将上层的空气挡板进行间隔打开,形成“一开一闭”的存在形式。并下层空气挡板设置为与位于其上方的空气挡板进行相反设置。当同一空气路径相对应的入风端的空气挡板进行拆卸时,则将其出风端的空气挡板进行与出风板的连接。同理当其入风端的空气挡板为连接状态时,则将其出风端的空气挡板进行拆卸。此时热风分别从上下两层的入风端进入空气路径,由于上下两层的入风口位置不同,因此空气路径会产生改变,在不同的受力状况下进行完热交换的空气流向并不是固定的。此时会同时存在横向、顺向和逆向的混流干燥形式。

该结构通过空气挡板位置的改变既可以进行干燥形式的改变,有效提高了该装置的干燥形式的多样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的投入,为干燥效果提供了保障。物料在进行干燥过程中,首先进行所需干燥形式进行选择,进而对空气挡板进行安装或拆卸操作,然后启动提升机9对物料进行提升操作。

所述干燥部4的出风口43连接有引风机,此时空气在引风机的作用下从引风机纱网扇叶空隙中排至下一工作流程。所述引风机的设置有效提高了空气的流通速度,为物料的干燥效果得到了提升。同时入风口42连接进风室的混合出口。所述进风室为长方体的混合腔,此时进风室包括一个冷风口和一个热风口,所述冷风口可以直接连接外部空气,在热风口处设置有电加热管,通过通电使电加热管发热进而使流通空气进行温度的升高。所述使空气的热源可以通过燃烧等多种方式产生热量。此时冷空气和热空气在混合腔内进行充分混合至合适的温度,进而从混合出口进入入风口42。所述混合腔的设置有效保证了热风温度的合理性,为干燥效果提供了保障。

此时从出料口掉落的物料进入排料装置5的排料入口51,此时排料入口51可以设置为山形结构,此时物料随着其坡度滑落至溜槽52内。随着位于溜槽52的拨料轮54进入排料出口53。物料的流通速度可以通过拨料轮54的转速来实现控制。

所述拨料轮54的转动轴56为六角轴,此时六角轴会有六个平稳的轴侧面,进而在轴侧面上进行分别焊接有一个长方形的片状叶片。同时叶片的形状可以形成一个u形。叶片通过弯折形成于轴侧面形状相吻合的底面和两个与底面呈120度的夹角的拨料料部。此时底面的底部与轴侧面焊接在一起,拨料料部位于两个轴侧面的相交处且与两个轴侧面角都为120度。叶片55可设置为三个,将叶片55间隔焊接在转动轴56的叶片安装部上。此时每个侧面的相交处都存在朝外的拨料料部,保证了拨料效果的稳步进行,且有效提高了叶片55与转动轴56的连接效果,为装置的稳步进行提供了保障。同时为保证叶片55的连接效果,在转动轴56的端部分别套设有两个端片。此时叶片55垂直于转动轴56轴线的端部分别焊接在端片上,进而对叶片55的位置进行限定,提高了叶片55安装稳定性。

转动轴56的两端具有连接部。排料装置5上焊接有两个用于安装拨料轮54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相对位置设置有通孔且在安装板朝外侧面的相对位置通过螺钉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使用弹性挡圈固定好轴承,同时将六角轴套放入两端的轴承内。所述传动所需的链轮装在拨料轮54的六角轴的一端,最后将垫片分别套设在转动轴56的端部,用螺栓固定在转动轴56上,将螺栓拧紧,即完成组织拨料轮54。所述螺栓的拧紧可以实现各结构的稳定连接,保证了该拨料轮54结构的稳定性。所述拨料轮54在使用过程中,将链轮连接上链传动,通过电机带动即可实现正常运转,在拨料轮54磨损后需要拆除时,松开所有的螺栓,按照安装的反顺序拆除即可更换,有效提高了该装置的更换效率,保证了该结构的稳定运行效果。除上述紧固结构外,还可以在转动轴56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此时当进行装配完成后,利用螺母将其进行拧紧。

所述排料出口53连接排料斗6,所述排料斗6具有一个排料口,此时排料口连接三通闸门7的入口。此时收集出口与收集箱连接,循环出口连接机尾进料斗8进行循环干燥过程。

如图10所示,所述三通闸门7的箱体71为长方体形式,在长方体的一个端部设置为入口。与入口的相对端分别设置有收集出口和循环出口。此时在箱体71内套设有芯体72。所述芯体72由一个斜坡滑板和两个侧板。所述斜坡滑板的上端朝向箱体71的入口的设置端面,同时相对端朝向相对端面。如图11所示,此时将两个侧板设置为相同的三角板。所述三角板的斜边与斜坡滑板的侧边长度相等,并将两个三角板焊接在斜坡滑板的侧边。所述侧板垂直焊接在斜坡滑板滑动面上。在斜坡滑板的朝向入口的背面焊接有一个挡料板。挡料板呈角度与背面焊接。此时挡料板、斜坡滑板和箱体71的出口设置端形成一个三角通道.所述三角通道的形成有效保证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提高了芯体结构的稳定性。为方便芯体72的移动,在箱体71内设置有两条平行的轨道,所述轨道的横截面为凹形槽结构。芯体72在侧板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与轨道的凹槽结构相适配的延伸板,在移动过程中延伸板与轨道进行卡接。此时在侧板的远离斜坡滑板的端部焊接有连接两个侧板的连接板,在连接板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远离芯体的推拉杆。工作过程中通过推拉杆控制芯体在箱体71内沿轨道进行往复运动,实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更换。所述推拉杆可以通过人工进行控制,同时也可以通过连接气缸对其进行推拉控制,进而提高该闸门的自动控制性能。

当芯体72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如图12所示,芯体72远离入口,此时入口与位于入口下方的循环出口连通。此时挡料板和斜坡滑板形成一个挡板,防止物料从收集出口的流出。同时当在芯体位于第二状态时,如图13所示,通过推拉杆将芯体72推至入口的下方,此时斜坡滑板将入口与循环出口的路径进行阻挡,并且斜坡滑板将入口与收集出口进行连通。当物料从入口进入时,掉落至斜坡滑板的滑动面进而沿滑动面滑动至收集出口,从而实现从收集出口的掉落。所述三通闸门通过推拉即可实现出口的更换,有效提高了出口更换效率,且有效避免了芯体72的损坏,保证了该闸门的使用稳定性。所述侧板将沿滑动面进行滑动的物料进行阻挡,避免了其卡落至箱体71的内部,有效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为保证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稳定更换效果,在三角通道内设置有限位挡块。当处于第一位置时,挡料板移动至限位挡块处,进而避免了芯体72的过多的移动距离,有效保证了对收集出口的阻挡效果。当位于第二位置时,限位挡块位于斜坡滑板处。当斜坡滑板推动至限位挡块处停止移动,避免了芯体对箱体的撞击而造成的损坏,为收集出口和稳定连通提供了保障。所述箱体71的上端穿凿一个贯通的长方形通道。此时在长方形通道内安装有透明玻璃,形成一个观察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窗进行内部结构的观看,进而对闸门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提高了该闸门的可监控性,为闸门的稳定工作提供了保障。

掉落至机尾进料斗8的物料通过提升机9提升至储料部3的上方,进而进行抛洒进入干燥机,进而将物料重复上述过程,实现物料的循环干燥。本发明将提升机9设置在外壳1内部,此时提升机9的提升入口91通过料斗将位于机尾进料斗8的物料进行提升,避免了额外传输装置的增加,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在提升入口91设置由于接受循环出口物料的料斗,直接将其进行运输至提升出口92进行降落提高了运输效率。此时干燥部4和储料部3都设置有提升机通道。

此时提升机9可以设置在干燥区32内,此时提升机通道贯穿入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干燥区32可以设置有用于提升机9通过的贯通风道。贯通风道的贯通外壳包围形成贯通空气路径,贯通外壳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入风板和出风板,所述贯通空气路径将入风口42和出风口43进行连通。此时热风可以在贯通空气路径内通过,进而可以将提升机9提升过程中的物料进行热传递,进行相应的干燥操作,有效提高了干燥效率,同时避免了提升机设备对空间的占用。为保证物料在干燥区32的干燥效果,应保证贯通外壳的封闭性,避免其热风对风道内空气的流向的影响。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