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化床型氯化氢干燥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1185阅读:6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流化床型氯化氢干燥塔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干燥工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流化床型氯化氢干燥塔。



背景技术:

多段干燥器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待干燥物料从塔顶送入,与自塔底引入的热风进行逆向交换,并在每层分布板上方形成流化态床。在流化的同时,部分颗粒能通过分布板上的筛孔流向下层,物料在经过这样自上而下的逐级流化干燥后,由塔底出料口排出。这种干燥装置的优点在于:首先,物料与热风接触充分,从而使干燥效率与干燥质量大大提高;其次,采用多层流化床结构,使热风得到多次利用,并克服了单层流化床的排气温度大于或等于干燥塔物料的出口温度的问题,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但致使大量余热未得到利用,且上层热风湿度高、温度不易控制,达不到工艺所需的温度,易造成物料在上层塔盘熔化结垢,因此它不适用于容易结团和粘结的物料,也不适用于初始水分大于25%的高含水率物料。目前,流化床均采用空气作为加热介质,但易水解物料尚未找到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流化床型氯化氢干燥塔,能够有效解决待干燥物料容易水解和由于干燥塔中温度不均匀,导致带干燥物料结团或熔化粘结到一起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流化床型氯化氢干燥塔,包括:干燥塔体1、排气口2、进料口3、进气口4、出料口5、塔盘6和换热器7;

排气口2设置在干燥塔体1的顶端,排出氯化氢干燥气;

进料口3与干燥塔体1的上端连通,并设置在塔盘6的上部,进行物料供给;

进气口4与干燥塔体1的底端连通,氯化氢干燥气通过进气口4进入到干燥塔体1内部向上流动;

出料口5与干燥塔体1的底端连通,经过干燥的物料通过出料口5排出干燥塔体1;

塔盘6为圆盘型并与干燥塔体1内壁连接,塔盘6上设置有盘孔61,氯化氢干燥气通过盘孔61向上流通;

换热器7设置在塔盘6的上部,为流通的氯化氢干燥气加热。

塔盘6包括第一孔板62和第二孔板63,第一孔板62上的盘孔61与第二孔板63上的盘孔61是相互交错设置。

流化床型氯化氢干燥塔采用铬镍合金材料。

塔盘6上还设置有挡板8,挡板8包括常规挡板81和C型挡板82;

常规挡板81的一端与干燥塔体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内壁形成通道;

C型挡板82的一端与干燥塔体1的内壁连接;

并且常规挡板81与C型挡板82设置并连接在塔盘6上,并根据塔盘的位置的不同,C型挡板82的个数不定,与常规挡板81安装位置也可根据所需流化时间予以调整。

塔盘6设置有对应的下降管10,贯穿于整个流化床干燥器,将物料从上部塔盘导流至下部塔盘。

塔盘6的数量大于一个,并且上下相邻的两个下降管10相互错开设置,不在同一直线上。

换热器7中通入换热介质是水或水蒸气。

塔盘6下部设置有支撑格栅64,塔盘6通过U型螺栓紧固连接在支撑格栅64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氯化氢干燥器通过对干燥器内部结构重新的设计,增设换热器,使得各层的温度也可控制,各层温度更加均匀,同时采用氯化氢作为干燥气体,防止待干燥物料发生水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流化床型氯化氢干燥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塔盘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挡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干燥塔体, 2-排气口,

3-进料口, 4-进气口,

5-出料口, 6-塔盘,

7-换热器, 8-挡板,

10-下降管, 61-盘孔,

62-第一孔板, 63-第二孔板,

64-支撑格栅, 65-U型螺栓,

81-常规挡板, 82-C型挡板,

91-第一鳃型给料器, 92-第二鳃型给料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参考标号是指本实用新型中的组件、技术,以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在适合的环境下实现能更易于被理解。下面的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具体化,并且与权利要求相关的其它没有明确说明的具体实现也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流化床型氯化氢干燥塔,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干燥塔体1、排气口2、进料口3、进气口4、出料口5、塔盘6和换热器7;排气口2设置在干燥塔体1的顶端,并与干燥塔体1的内部连通,排出经过干燥作用后的氯化氢干燥气;

进料口3与干燥塔体1的上端连通,并设置在第一个塔盘6的上部,工作人员通过进料口3向干燥塔体1中进行物料供给;进气口4与干燥塔体1的底端连通,氯化氢干燥气通过进气口4进入到干燥塔体1内部向上流动,这里的氯化氢干燥气在起到干燥作用的同时,还进一步具有流化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物料自上向下流动,干燥气由下向上流动,形成对流干燥的形式,能够更好、更彻底的对实现物料干燥。

经过干燥后的物料通过出料口5从干燥塔体1的底端排出;塔盘6为圆盘型并与干燥塔体1内壁连接,塔盘6上设置有盘孔61,氯化氢干燥气通过盘孔61向上流通,通过塔盘6和其上的盘孔61结构,阻碍物料自由下落,同时盘孔61又保证物料与氯化氢干燥气充分接触,进一步提升物料干燥效果;

在实际的物料干燥的过程中,随着氯化氢干燥气向上流动,干燥气的温度会逐渐降低,为了确保干燥效果,避免物料结团等品质问题的发生,将换热器7设置在塔盘6的上部,为待干燥物料补充热量,提升干燥效果和待干燥物料的干燥后的品质;同时,本实施例中采用氯化氢气体作为干燥气体,防止待干燥物料发生水解。

图2所示的结构图是塔盘中孔板结构示意图,塔盘6包括第一孔板62和第二孔板63,在两个孔板之间还设置有间隔片,确保两个孔板之间存在缝隙,方便氯化氢干燥气和待干燥物料通过盘孔61流通;但是为了确保干燥效果,第一孔板62上的盘孔61与第二孔板63上的盘孔61是相互交错设置,避免氯化氢干燥气和待干燥物料直接穿过盘孔61,不能达到干燥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待干燥物料的干燥效果。

流化床型氯化氢干燥塔采用铬镍合金材料,因为本实用新型采用氯化氢进行干燥,氯化氢气体具有强腐蚀性,因此需要采用耐腐蚀材料,提升干燥塔的使用寿命。

挡板结构如图3所示,塔盘6上还设置有挡板8,挡板8包括常规挡板81和C型挡板82,其中常规挡板81的一端与干燥塔体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开放通道;C型挡板82的一端与干燥塔体1的内壁连接;

并且常规挡板81与C型挡板82设置并连接在塔盘6上,并根据塔盘的位置的不同,C型挡板82的个数不定,与常规挡板81安装位置也可根据所需流化时间予以调整,C型挡板82通常用于阻挡物料流动,但在塔盘水平位置的C型挡板82还适用于强制物料向下穿过开口来清除垂直方向物流分离;可通过调整挡板,以精细控制在塔盘内停留时间分布,通过增加或减少挡板的数量来缩短或者延长时间。

干燥塔体1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一鳃型给料器91和第二鳃型给料器92,并设置在进料口3下方,以引导物料均匀分布在塔盘6上,保证物料均匀的分布在塔盘上。

塔盘6设置有对应的下降管10,贯穿于整个流化床干燥器,将物料从上部塔盘导流至下部塔盘;根据实际需求,塔盘6的数量通常大于一个,具体需要塔盘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工艺和产能需求继续增减,通过设置多个塔盘6,通过塔盘6的阻挡作用能够使得待干燥物料与氯化氢干燥气体充分接触,并且上下相邻的两个下降管10相互错开设置,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物料未经完全干燥直接流向出料口,进一步能够提升物料的干燥效果。换热器7中通入换热介质是水或水蒸气,具有很好的热传递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其他工序化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对水进行加热,实现能源综合利用,避免引入天然气加热换热器7,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当顶层的温度需精细控制时,或者热风温度不可再提高时,增加换热器7,既可以补充能量,还可以提高产能。而热气的主要作用是使床层流态化,这当床层需要热量很大而使床层流态化的风量又需很小时,亦可采用内置换热器7的方案,保留了流化床的气固接触充分,传热传质系数高,干燥迅速,干燥强度大等优势,又增加了物料与加热面之间的传导加热,物料与加热面接触的热交换速度快,传热系数高,耗用风量小,除尘系统负荷低,可达到明显节能目的。

塔盘6下部设置有支撑格栅64,塔盘6通过U型螺栓紧固连接在支撑格栅64上;孔板的组件采用U型螺栓65与塔盘6的支撑格栅64连接,这样,当孔板受热膨胀时不会使孔板偏移,不会对结构造成较大的热应力,同时也对塔盘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实施例二

本实用型氯化氢干燥器,采用立式多段流化床,由十段塔盘组成,塔盘是由双孔板拼接而成,固定在格栅之上。位于流化床底部的单一风室可整个干燥器提供流化气体。由当氯化氢气体上升穿过由孔板组成的塔盘时,该孔板上方的自由区就成了下一个塔盘的风室。床层物料通过下降管(贯穿有孔板组成的各塔盘)从一个塔盘输送至下一个塔盘。所有下降管都将物料向下导流至流化床下端,但是塔盘3例外,其还配有鳃型给料器,可将物料喷射到流化床上。在每段塔盘之上分布挡板,用于调整粒料的停留时间。在塔盘1与塔盘3的底部布置有蒸汽盘管,用于能量补偿。

本实用型氯化氢干燥塔提出新型的流化介质,利用加热的氯化氢气体,脱除物料中的水分,具体举例可以应用于对氯化镁进行脱水,抑制了氯化镁的水解,又还原了在上一工段氯化镁水解产生的碱式氯化镁。氯化氢干燥塔外壳采用各种厚度的铬镍合金制造,既可以利用腐蚀性的流化介质,也可以生产有毒有害的物料。

水氯镁石的脱水电解镁工艺中的水氯镁石在空气中的水解产生的高含量的碱式氯化镁,使得水氯镁石脱水后不能使用电解法工艺,水氯镁石制镁工艺无法实现。本实用型氯化氢干燥器与盐酸深度解析工艺结合,利用盐酸深度解析出的高浓度的氯化氢气体,可以将水氯镁石脱水至0.03%,碱式氯化镁控制在0.2%,远远超过电解法对无水氯化镁的要求。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括”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