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体水化热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428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填体散热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充填矿山采空区施工过程中排出水泥砂浆水化热、降低大型充填体内部温度的散热系统,属于混凝土充填施工作业中用于排除水化热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充填体对矿山大型采空区进行胶结充填过程中,由于充填料浆内部的水分和热量难以快速排出,致使水泥胶结作用受到影响;不仅导致充填休强度偏低,而且存在养护时间长。因此必须及时排出水泥水化过程产生的热量,促进充填体强度快速增长。

目前通常采用添加低水化热胶结剂的方式降低水化热,该方式方法虽然便捷,但对胶凝材料要求较高,且成本也高、前期试验量大。如遇尾砂性质改变,其胶结性能也会完全改变,会对充填体强度产生负面影响,存在安全隐患。另外,低水化热胶凝材料针对性较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不同性质的尾砂均需开展大量繁冗的试验。因此亟需研制一种安全、方便、高效、低成本,排热降温效果好的水化热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散热降温效果好的充填体水化热散热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风机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由两组散热管组构成,其中,第一散热管组由多根上端固定在顶部巷道右段中、下端固定在底部巷道左段中并以不同曲率半径向下弯曲的第一散热管,分别插在各第一散热管上端口中的第一风管构成;第二散热管组由多根上端固定在顶部巷道左段中、下端固定在底部巷道左段中并以不同曲率半径向右弯曲的第二散热管,分别插在各第二散热管上端口中的第二风管构成;各第一风管通过分配器与风机连通,各第二风管通过另外一个分配器与另外的风机连通。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因此可利用鼓风机或引风机促使各散热管中的空气流动而实现与砂浆的热交换,从而快速降低砂浆内部温度;另外,所产生冷凝集水可通过塑料散热管直接从底部巷道排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水化热排除效率高、降温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系统安装在施工现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顶部巷道左段1、风机2、分配器3、钢丝绳4、第二风管5、第一风管6、顶部巷道右段7、采空区8、底部巷道右段9、挡水墙10、第一散热管11、底部巷道左段12、第二散热管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采空区8的上方有与之连通的顶部巷道左段1和顶部巷道右段7,该采空区的上方有与之连通的底部巷道左段12和底部巷道右段9;在底部巷道左段12和底部巷道右段9中分别有挡水墙10。由第一散热管组、第二散热管组位于采空区8中;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管组由多根以不同曲率半径向下弯曲成圆弧状的第一散热管11、分别插在各第一散热管11上端口中的第一风管6构成,所述第二散热管组由多根以不同曲率半径向右弯曲成到C字形的第二散热管13、分别插在各第二散热管13上端口中的第二风管5构成。第一散热管11、第二散热管13采用不同不同曲率半径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采空区8各个区域散热均匀。各第一散热管11的上端通过钢丝绳4固定在顶部巷道右段7中、各第一散热管11的下端穿过位于底部巷道左段12中的挡水墙10而伸入底部巷道左段12中,各第二散热管13的上端通过另外的钢丝绳4固定在顶部巷道左段1中、各第二散热管13的下端穿过位于底部巷道左段12中的挡水墙10而伸入底部巷道左段12中。各第一风管6通过分配器3与位于顶部巷道右段7中的风机2连接,各第二风管5通过另外一个分配器3与顶部巷道左段1中的另外一台风机2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