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3665发布日期:2018-06-19 23:1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温用绝热复合耐火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



背景技术:

RH精炼炉是一种用于生产优质钢的钢水二次精炼工艺装备。整个钢水冶金反应是在砌有耐火衬的真空槽内进行的。真空槽的下部是两个带耐火衬的浸渍管,上部装有热弯管。RH精炼炉在精炼过程中,合金基本不与炉渣反应,合金直接加入钢水之中,收得率高;钢水能快速均匀混合;合金成分可控制在狭窄的范围之内,气体含量低,夹杂物少,钢水纯净度高。

现有技术中,随着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耐火材料无铬化、无污染将是耐火材料行业发展的趋势;镁尖晶石砖作为镁铬砖的替代品由于无铬、不污染环境、免烧节能和抗侵蚀性能强正被RH精炼炉广泛的使用。但与镁铬砖相比,镁尖晶石砖导热系数高,钢水温度流失快,精炼过程中需要进行温度补偿,消耗能源,同时与其接触的壳体容易受热膨胀,导致钢结构变形严重,一直制约其发展;发明人基于现有技术中镁尖晶石砖的上述缺陷研发了,一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能够很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其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使用绝热、保温性能高;能够解决镁尖晶石砖导热系数高,钢水温度流失快,精炼过程中需要进行温度补偿,消耗能源,同时与其接触的壳体容易受热膨胀,导致钢结构变形严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包括工作层、保温层、隔热层;工作层为与钢水接触层,工作层固定设置在上部位置,工作层的底部通体设置有凹槽,凹槽为凹入的弧形,凹槽在工作层的底部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S形;工作层的下部固定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的上部通体固定设置有凸起,凸起为圆弧形,凸起在保温层的上部平面上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反向的S形;保温层的下部底面,通体固定设置有凹入的燕尾槽,燕尾槽在保温层的底面等间距设置;隔热层固定设置在保温层的下部,隔热层的上部通体设置有燕尾凸块,燕尾凸块在隔热层上等间距固定设置;工作层、保温层、隔热层形成整体的楔形砖。

所述工作层的底部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S形的弧形凹槽,与保温层的上部平面上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反向S形的弧形凸起紧密贴合连接。

所述保温层的下部底面设置的燕尾槽,与隔热层的上部通体燕尾凸块紧密贴合连接。

所述燕尾槽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夹角为60℃,每个夹角的外拐角,半径为3mm,内拐角半径为5mm的圆角过渡。

所述工作层为通过机压成型的镁尖晶石砖,保温层为高铝质空心球砖,隔热层为轻质高铝砖。

这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的成型过程为:首先将工作层上的S形凹槽的表面涂上一层耐火高温胶,同时在保温层的反向S形凸起的表面涂上一层耐火高温胶,将工作层的S形的凹槽与保温层的反向S形凸起对准贴合固定连接,形成为一体;然后将保温层的燕尾槽上涂抹一层耐火高温胶,同时在隔热层的燕尾凸块上涂抹一层耐火高温胶,并将隔热层与保温层对准贴合固定连接;使工作层、保温层和隔热层形成一个整体的镁尖晶石楔形砖;以上过程就是这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的成型过程。

所述工作层、保温层和隔热层,其通过改进其单一的材质组成,将三种不同导热系数更低的材质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成一体,从而达到降低导热效率的目的。

所述工作层的底部通体设置有凹槽,凹槽为凹入的弧形,凹槽在工作层的底部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S形;工作层的下部固定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的上部通体固定设置有凸起,凸起为圆弧形,凸起在保温层的上部平面上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反向的S形;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设置在工作层底部的S形凹槽和保温层上部设置的反向S形凸起,增加工作层和保温层接触面积,提高工作层与保温层结合的强度,从而提高工作层与保温层相互之间的整体性能,延长工作层使用寿命。

所述工作层的底部通体设置的S形凹槽,保温层的上部通体固定设置S形凸起;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一方面,增大工作层与保温层的接触面积,提高工作层与保温层的结合强度;另一方面,减少了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层对保温层的热应力,提高了工作层与保温层粘结的牢固性;从而提高而了工作层的抗冲刷和抗侵蚀效果,延长了工作层使用寿命。

所述保温层的下部底面,通体固定设置有凹入的燕尾槽,燕尾槽在保温层的底面等间距设置;隔热层固定设置在保温层的下部,隔热层的上部通体燕尾凸块,燕尾凸块在隔热层上等间距固定设置;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凹入的燕尾槽和燕尾凸块的配合、紧密连接,提高保温层与隔热层的粘结的牢固性,提高保温层与隔热层的结合强度。

所述其中燕尾槽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夹角为60℃,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大燕尾槽和燕尾凸块之间的表面摩擦力,增大保温层和隔热层的粘结牢固性;但是并不是燕尾槽和燕尾凸块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夹角,越大越好,角度越大,在对保温层和隔热层卡接组合时,不好卡接;角度太小,燕尾槽和燕尾凸块之间的表面摩擦力不够,降低了保温层和隔热层的粘结牢固性;因此将燕尾槽和燕尾凸块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夹角为60℃,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并结合实际的高温工况环境,而选择的最佳的夹角参数。

所述燕尾槽和燕尾凸块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夹角为60℃,每个夹角的外拐角,半径为3mm,内拐角半径为5mm的圆角过渡;其中设置圆角过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保温层和隔热层之间高温热应力的产生,提高保温层和隔热层结合的紧密性,提高其结合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其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使用绝热、保温性能高;能够解决镁尖晶石砖导热系数高,钢水温度流失快,精炼过程中需要进行温度补偿,消耗能源,同时与其接触的壳体容易受热膨胀,导致钢结构变形严重的问题;大大降低了镁尖晶石质楔形砖的导热性能,同时降低了精炼过程中钢液热量的流失,节约了能耗;增强了复合砖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了镁尖晶石砖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工作层,2、保温层,3、隔热层,4、凹槽,5、凸起,6、燕尾槽,7、燕尾凸块,8、直角边,9、斜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包括工作层1、保温层2、隔热层3;工作层1为与钢水接触层,工作层1固定设置在上部位置,工作层1的底部通体设置有凹槽4,凹槽4为凹入的弧形,凹槽4在工作层1的底部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S形;工作层1的下部固定设置有保温层2,保温层2的上部通体固定设置有凸起5,凸起5为圆弧形,凸起5在保温层2的上部平面上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反向的S形;保温层2的下部底面,通体固定设置有凹入的燕尾槽6,燕尾槽6在保温层2的底面等间距设置;隔热层3固定设置在保温层2的下部,隔热层3的上部通体设置有燕尾凸块7,燕尾凸块7在隔热层3上等间距固定设置;工作层1、保温层2、隔热层3形成整体的楔形砖。

所述工作层1的底部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S形的弧形凹槽4,与保温层2的上部平面上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反向S形的弧形凸起5紧密贴合连接。

所述保温层2的下部底面设置的燕尾槽6,与隔热层3的上部通体燕尾凸块7紧密贴合连接。

所述凹槽4的直角边8与斜边9的夹角为60℃,每个夹角的外拐角,半径为3mm,内拐角半径为5mm的圆角过渡。

所述工作层1为通过机压成型的镁尖晶石砖,保温层2为高铝质空心球砖,隔热层3为轻质高铝砖。

这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的成型过程为:首先将工作层1上的S形凹槽4的表面涂上一层耐火高温胶,同时在保温层2的反向S形凸起5的表面涂上一层耐火高温胶,将工作层1的S形的凹槽4与保温层2的反向S形凸起5对准贴合固定连接,形成为一体;然后将保温层2的燕尾槽6上涂抹一层耐火高温胶,同时在隔热层3的燕尾凸块7上涂抹一层耐火高温胶,并将隔热层3与保温层2对准贴合固定连接;使工作层1、保温层2和隔热层3形成一个整体的镁尖晶石楔形砖;以上过程就是这种绝热复合镁尖晶石砖的成型过程。

实施例一、

工作层1的底部通体设置有凹槽4,凹槽4为凹入的V形,凹槽4在工作层1的底部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凹入的齿形;工作层1的下部固定设置有保温层2,保温层2的上部通体固定设置有凸起5,凸起5为V形,凸起5在保温层2的上部平面上等间距、连续设置形成凸出的齿形。

实施例二、

工作层1的底部通体设置有凹槽4,凹槽4为凹入的长方形,凹槽4在工作层1的底部等间距、连续设置;工作层1的下部固定设置有保温层2,保温层2的上部通体固定设置有凸起5,凸起5为长方形,凸起5在保温层2的上部平面上等间距、连续设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