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6023发布日期:2018-07-20 21:1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焚烧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



背景技术:

回转窑是指旋转煅烧窑(俗称旋窑),属于建材设备类。回转窑按处理物料不同可分为水泥窑、冶金化工窑和石灰窑。水泥窑主要用于煅烧水泥熟料,分干法生产水泥窑和湿法生产水泥窑两大类。冶金化工窑则主要用于冶金行业钢铁厂贫铁矿磁化焙烧;铬、镍铁矿氧化焙烧;耐火材料厂焙烧高铝钒土矿和铝厂焙烧熟料、氢氧化铝;化工厂焙烧铬矿砂和铬矿粉等类矿物。石灰窑(即活性石灰窑)用于焙烧钢铁厂、铁合金厂用的活性石灰和轻烧白云石。

然而传统的利用回转窑进行除渣的过程中,会出现焚烧不完全,除渣不顺利,且回转窑窑尾的密闭装置密闭性不好,密闭装置不易安装和打开,不易进行清渣工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闭性、安装和拆卸方便以及清渣方便的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包括:回转窑机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连接于所述回转窑机构;吸收机构,所述吸收机构连接于所述连接机构;收集机构,所述收集机构包括收集箱壳体、第三凸块、铝合金薄片及第一连接柱,所述收集箱壳体的顶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机构,所述收集箱壳体内设有所述铝合金薄片,所述收集箱壳体的末端设有第三凸块,所述第三凸块内设有第一连接柱;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设于所述收集机构内;密闭机构,所述密闭机构包括盖体、把手及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通过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柱上的通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柱上,所述第二连接柱设于所述盖体上,所述盖体上背离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侧设有所述把手;皮垫圈,所述皮垫圈垫设于所述第三凸块与所述盖体之间;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内卡合连接有所述第三凸块和所述盖体。

优选的,所述回转窑机构包括窑筒、螺旋凸起及第一凸块,所述窑筒内设有所述螺旋凸起,所述窑筒的尾端设有所述第一凸块。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二凸块及连接管,所述第一凸块卡合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凸块内的凹槽中,所述第二凸块设于所述连接管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窑筒呈圆台形机构,且所述窑筒上靠近所述第一凸块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窑筒另一端的直径,所述螺旋凸起呈螺旋状设于所述窑筒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窑筒靠近所述第一凸块的一端的内腔直径与所述连接管的内腔直径相等,所述连接管弯曲连接于所述收集箱壳体。

优选的,所述吸收机构包括转接头、烟管及引风机,所述转接头连接于所述连接管,所述烟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转接头,所述烟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引风机。

优选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及螺旋管,所述螺旋管设于所述收集箱壳体和所述铝合金薄片之间,所述螺旋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水管,且所述进水管贯穿所述收集箱壳体的侧壁顶端,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贯穿至所述收集箱壳体的另一相对侧壁底端。

优选的,所述盖体的直径与所述第三凸块的直径大小相等,所述皮垫圈的外圈直径小于所述第三凸块的直径,所述皮垫圈的内圈直径大于所述铝合金薄片的内腔直径。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转动柱、第一卡扣、第二卡扣及止动销,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内卡合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三凸块、所述皮垫圈及盖体,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动柱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止动销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构成圆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内设有卡槽,且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内的卡槽的半径与所述第三凸块和所述盖体的直径相等,且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内的卡槽的厚度与所述第三凸块、所述皮垫圈及所述盖体的总厚度相等。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所述窑筒内设有所述螺旋凸起,使燃烧充分,便于将焚渣转动到所述收集箱壳体内。所述收集箱壳体内设有所述铝合金薄片,所述收集箱壳体的末端设有所述第三凸块,所述第三凸块内设有所述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柱内的所述通孔中,所述第二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盖体上,所述第三凸块和所述盖体之间设有所述皮垫圈,所述第三凸块、所述盖体及所述皮垫圈卡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内的卡槽中,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动柱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止动销固定连接,实现了整个所述收集机构密封集渣,而且安装和打开方便,清渣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回转窑机构的机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连接机构和收集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收集机构和冷却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回转窑机构,11、窑筒,12、螺旋凸起,13、第一凸块,2、连接机构,21、连接管,22、第二凸块,22a、凹槽,3、吸收机构,31、转接头,32、烟管,33、引风机,4、收集机构,41、收集箱壳体,42、第三凸块,43、铝合金薄片,44、第一连接柱,5、固定机构,51、转动柱,52、第一卡扣,53、第二卡扣,54、止动销,6、冷却机构,61、进水管,62、出水管,63、螺旋管,7、皮垫圈,8、密闭机构,81、盖体,82、把手,83、第二连接柱,83a、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回转窑机构的机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连接机构和收集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收集机构和冷却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包括:回转窑机构1;连接机构2,所述连接机构2连接于所述回转窑机构1;吸收机构3,所述吸收机构3连接于所述连接机构2;收集机构4,所述收集机构4包括收集箱壳体41、第三凸块42、铝合金薄片43及第一连接柱44,所述收集箱壳体41的顶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机构2,所述收集箱壳体41内设有所述铝合金薄片43,所述收集箱壳体41的末端设有第三凸块42,所述第三凸块内设有第一连接柱44;冷却机构6,所述冷却机构6设于所述收集机构4内;密闭机构8,所述密闭机构8包括盖体81、把手82及第二连接柱83,所述第二连接柱83通过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柱83上的通孔83a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柱44上,所述第二连接柱83设于所述盖体81上,所述盖体81上背离所述第二连接柱83的一侧设有所述把手82;皮垫圈7,所述皮垫圈7垫设于所述第三凸块42与所述盖体81之间;固定机构5,所述固定机构5内卡合连接有所述第三凸块42和所述盖体81。

为了使焚烧物焚烧更加充分,增加焚烧物从回转窑头到窑尾的时间,所述回转窑机构1包括窑筒11、螺旋凸起12及第一凸块13,所述窑筒11内设有所述螺旋凸起12,所述窑筒11的尾端设有所述第一凸块13。

为了有效连接所述窑筒11,使所述窑筒11和所述连接管21之间的连接密闭性更好,所述连接机构2包括第二凸块22及连接管21,所述第一凸块13卡合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凸块22内的凹槽22a中,所述第二凸块22设于所述连接管21的一端。

为了提高进料燃烧的效率,加速生产,所述窑筒11呈圆台形机构,且所述窑筒11上靠近所述第一凸块13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窑筒11另一端的直径,所述螺旋凸起12呈螺旋状设于所述窑筒11的内部。

为了实现所述窑筒11与所述连接管21之间无缝对接,增加密封性,所述窑筒11靠近所述第一凸块13的一端的内腔直径与所述连接管21的内腔直径相等,所述连接管21弯曲连接于所述收集箱壳体41。

为了能够有效吸收所述窑筒11内燃烧产生的烟灰,将其吸入分解室,避免污染环境,所述吸收机构3包括转接头31、烟管32及引风机33,所述转接头31连接于所述连接管21,所述烟管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转接头31,所述烟管3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引风机33。

为了使进入所述收集机构4中的残渣能够快速冷却,避免打开所述封闭机构后,流出的高温残渣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所述冷却机构6包括进水管61、出水管62及螺旋管63,所述螺旋管63设于所述收集箱壳体41和所述铝合金薄片43之间,所述螺旋管6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水管61,且所述进水管61贯穿所述收集箱壳体41的侧壁顶端,所述螺旋管6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水管62,所述出水管62贯穿至所述收集箱壳体41的另一相对侧壁底端。

为了能够有效密封所述收集机构4,所述盖体81的直径与所述第三凸块42的直径大小相等,所述皮垫圈7的外圈直径小于所述第三凸块42的直径,所述皮垫圈7的内圈直径大于所述铝合金薄片43的内腔直径。

为了实现密封之后,将所述密封机构与所述收集机构4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机构5包括转动柱51、第一卡扣52、第二卡扣53及止动销54,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内卡合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三凸块42、所述皮垫圈7及盖体81,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动柱5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止动销54固定连接。

为了实现所述固定机构5、所述密封机构及所述收集机构4之间有效连接的同时,不产生缝隙,增加密封性,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构成圆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内设有卡槽,且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内的卡槽的半径与所述第三凸块42和所述盖体81的直径相等,且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内的卡槽的厚度与所述第三凸块42、所述皮垫圈7及所述盖体81的总厚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的使用原理为:首先,安装时,将所述窑筒11的末端连接的所述第一凸块13卡在所述连接管21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第二凸块22内的所述凹槽22a内,涂抹上润滑油,将所述转接头31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管21上,所述转接头31连接所述烟管32,所述烟管32通过所述引风机33连接到分解室,利用所述把手82将所述盖体81利用所述第一连接柱44和所述第二连接柱83之间转动盖在所述第三凸块42上,在所述第三凸块42和所述盖体81之间垫设上所述皮垫圈7,然后将所述第三凸块42、所述皮垫圈7及所述盖体81卡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内的卡槽内,然后利用所述止动销54将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固定,从而实现了整个回转窑窑尾除渣及收集装置完全密封,密封性良好,能有效防止焚烧产生的污染物溢出污染空气。然后,利用所述回转窑机构1将需要焚烧的东西从窑头加入,经过回旋燃烧之后,利用所述螺旋凸起12使燃烧更加充分,残渣经所述连接机构2流入所述机收集机构4内的所述铝合金薄片43内的容纳空腔中,废烟经所述烟管32利用所述引风机33吸入分解室中分解。然后利用所述收集箱壳体41的侧壁顶端设置的所述进水管61通入冷水,冷水进入所述螺旋管63中使所述铝合金薄片43内的高温残渣迅速冷却,所述螺旋管63中被加热的温水从所述收集箱壳体41的另一侧底端设置的所述出水管62流出,如此循环实现连续降温。燃烧完之后,拧动所述止动销54,打开所述固定机构5,利用所述把手82打开所述盖体81,利用底部设置的收集车收集从所述收集机构4的内部流出的残渣,运输处理。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转窑窑尾除渣密闭装置,所述窑筒11内设有所述螺旋凸起12,使燃烧充分,便于将焚渣转动到所述收集箱壳体41内。所述收集箱壳体41内设有所述铝合金薄片43,所述收集箱壳体41的末端设有所述第三凸块42,所述第三凸块42内设有所述第一连接柱44,所述第一连接柱44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柱83内的所述通孔83a中,所述第二连接柱83连接于所述盖体81上,所述第三凸块42和所述盖体81之间设有所述皮垫圈7,所述第三凸块42、所述盖体81及所述皮垫圈7卡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内的卡槽中,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动柱5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卡扣52和所述第二卡扣5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止动销54固定连接,实现了整个所述收集机构4密封集渣,而且安装和打开方便,清渣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