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4673发布日期:2019-08-21 00:0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办公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人们不仅对诸如制冷或制热空调之类的调节环境温度的家电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对诸如调湿器或干燥机之类的调节环境湿度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主体部和盖部,该盖部能够相对于主体部打开或关闭。此外,由于在盖部和主体部处均设置有电气部,因此,需要通过导线将设置于盖部和主体部两处的电气部电连接。这样一来,导线会在盖部以及盖部与主体部的连接处露出至外部,从而影响空气处理装置的美观性。

因此,需要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能够防止跨接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与主体部的导线露出至外部,有助于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美观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主体部、盖部、翻转部、第一电气部、第二电气部以及导线,所述盖部经由所述翻转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一电气部设置于所述盖部,所述第二电气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其中,所述盖部设置有盖部走线部,所述翻转部设置有翻转部走线部,所述导线以收纳在所述盖部走线部和所述翻转部走线部内的方式将所述第一电气部与所述第二电气部电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盖部设置有盖部走线部,且翻转部设置有翻转部走线部,将第一电气部与第二电气部电连接的导线收纳在盖部走线部和翻转部走线部内。由此,能够防止跨接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与主体部的导线露出至外部,有助于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美观性。

优选的是,所述盖部走线部与所述盖部一体成型,并且由所述盖部走线部和所述盖部一起围成长条状的中空的收纳通道,所述收纳通道用于收纳所述导线。

根据上述结构,盖部走线部与盖部一体成型而形成用于收纳导线的收纳通道。由此,能够减少组装工时,有助于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

优选的是,所述盖部走线部为截面呈コ字形的长条状的槽构件,所述盖部走线部以所述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所述盖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盖部,所述盖部走线部与所述盖部配合形成收纳所述导线的收纳通道。

根据上述结构,盖部走线部以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盖部的方式设置于盖部,从而形成收纳导线的收纳通道。由此,能够省略专用于封闭槽构件开口的封条,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空气处理装置制造成本。

优选的是,所述盖部走线部在靠近所述翻转部的位置开设有操作孔,所述操作孔用于将所述导线引入所述翻转部走线部。

根据上述结构,盖部走线部在靠近翻转部的位置开设有操作孔。由此,便于通过操作孔对导线进行布线。

优选的是,所述盖部走线部为截面呈コ字形的长条状的槽构件,所述盖部走线部以所述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所述主体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盖部,所述盖部还设置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遮挡所述槽构件的所述开口,从而与所述盖部走线部配合形成收纳所述导线的收纳通道。

根据上述结构,盖部走线部以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主体部的方式设置于盖部,遮挡板遮挡槽构件的开口而形成收纳导线的收纳通道。由此,与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盖部的情况相比,更容易进行布线作业。此外,遮挡板还能够兼用于遮挡槽构件开口和第一电气部件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美观性。

优选的是,所述翻转部包括: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框状的第一部分;以及固定于所述盖部的框状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互连接而在内部形成所述翻转部走线部。

根据上述结构,翻转部走线部由相互连接的框状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形成。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走线功能,有助于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

优选的是,所述翻转部还包括固线部,所述固线部用于固定所述导线。

由此,通过固线部对导线进行固定,有助于可靠地对导线进行布线。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设置有主体部走线部,所述主体部走线部用于引导所述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气部。

由此,有助于可靠地对导线进行布线,防止导线对主体部内的功能部件造成干扰。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走线部为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侧的引导槽和/或引导孔。

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实现对导线布线的引导作用。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且设置有风扇组件、调湿转轮和加热组件,所述风扇组件具有风扇转子、吸风口、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所述调湿转轮的轴向与所述风扇组件的所述风扇转子的轴向一致,且所述调湿转轮具有在该调湿转轮的周向上相邻的吸湿区和排湿区,当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从所述进风口吸入所述主体部内的气流流过所述吸湿区并进入所述风扇组件的所述吸风口,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所述风扇组件的所述第一送风口吹出而流过所述排湿区,并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另一路从所述风扇组件的所述第二送风口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而排出,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对所述排湿区的至少一部分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空气处理装置的走线隐藏在盖板走线部以及翻转部内,既不遮挡气流的进风,导线的安装又稳固,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且还提升了装置整体的美观性。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盖部设置有盖部走线部,且翻转部设置有翻转部走线部,将第一电气部与第二电气部电连接的导线收纳在盖部走线部和翻转部走线部内。由此,能够防止跨接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与主体部的导线露出至外部,有助于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美观性。

本文所描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额外特征和优点将在下文的详细描述中陈述,并且通过下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或者从通过实践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而被本领域技术人员认识到,这些描述包括下文的详细描述、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

应了解前文的一般描述和下文的详细描述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并且意图提供理解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性质和特征的概述或框架。包括附图以提供对各种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合并于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部分。附图示出了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并且与描述一起用来解释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原理和操作。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权利要求书中清楚地描述,并且其优点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附图以示例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打开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2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翻转部的具体结构和其中一种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

图2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主体部内的其中一种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

图3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翻转部的具体结构和另一种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

图3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主体部内的另一种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打开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翻转部的具体结构和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

图6是示出沿与盖部长边平行的方向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对半剖切以示出其内部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空气处理装置的风扇组件的吸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的示意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主体部

11主体部走线部

12进风口

13第一出风口

14第二出风口

15风扇组件

15a风扇转子

15b吸风口

15c第一送风口

15d第二送风口

2、2’盖部

21、2’1盖部走线部

2’2遮挡板

21a操作孔

2’1a穿线孔

22调湿转轮

22a吸湿区

22b排湿区

3、3’翻转部

31、3’1第一部分

31a通孔

32、3’2第二部分

32a凸起

3a、3’a翻转部走线部

3b固线部

100、100’空气处理装置

E第一电气部

HT加热组件

L15风扇转子的旋转轴线

L22调湿转轮的旋转轴线

W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实用新型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效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为了便于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解释和精确定义,术语“上”、“下”、“内”和“外”用于参考在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特征的位置来对这些特征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打开状态的示意立体图,图2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翻转部的具体结构和其中一种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图2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主体部内的其中一种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图3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翻转部的具体结构和另一种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图3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主体部内的另一种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打开状态的示意立体图,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翻转部的具体结构和布线方式的示意立体图,图6是示出沿与盖部长边平行的方向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对半剖切以示出其内部结构的示意立体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空气处理装置的风扇组件的吸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的示意立体图。

首先,参照图1至图3B,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主体部1、盖部2、翻转部3、第一电气部E、第二电气部(未示出)以及导线W,盖部2经由翻转部3与主体部1连接,第一电气部E设置于盖部2,第二电气部设置于主体部1,其中,盖部2设置有盖部走线部21,翻转部3设置有翻转部走线部3a,导线W以基本上收纳在盖部走线部21和翻转部走线部3a(参照图2A和图3A)内的方式将第一电气部E与第二电气部电连接。由此,能够防止跨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盖部2与主体部1的导线露出至外部,有助于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美观性。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导线W基本上收纳在盖部走线部21和翻转部走线部3a内”是指:导线W既可以整体完全收纳在盖部走线部21和翻转部走线部3a内,也可以有一小部分从盖部走线部21和/或翻转部走线部3a内露出。

具体而言,如图1、图6和图7所示,主体部1具有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且设置有风扇组件15、调湿转轮22和加热组件HT,风扇组件15具有风扇转子15a、吸风口15b、第一送风口15c和第二送风口15d(参照图7),调湿转轮22的轴向与风扇组件15的风扇转子15a的轴向大体一致(即风扇转子15a的旋转轴线L15与调湿转轮22的旋转轴线L22大致平行),且调湿转轮22具有在该调湿转轮22的周向上相邻的吸湿区22a和排湿区22b,当风扇组件15工作时,从进风口12吸入主体部1内的气流流过吸湿区22a并进入风扇组件15的吸风口15b,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风扇组件15的第一送风口15c吹出而流过排湿区22b,并从第二出风口14排出,另一路从风扇组件15的第二送风口15d朝向第一出风口13吹出而排出,加热组件HT具有加热部(未图示),加热部对排湿区22b的至少一部分加热。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空气处理装置100的走线(导线W)隐藏在盖板走线部21以及翻转部3(翻转部走线部3a)内,既不遮挡气流的进风,导线的安装又稳固,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且还提升了装置整体的美观性。

如图1所示,主体部1的外形大致呈长方体状,主体部1在图1和图4中的上表面设置有大致呈半圆状的进风口,在包围该上表面的四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有出风口。

盖部2大致呈板状,在其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电气部E和盖部走线部21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气部E例如为显示构件、信号接收部和/或检测部,其电路板安装于盖部2的下表面,而其显示屏从盖部2的上表面露出(或者显示屏的显示面可以隔着盖部2上表面的透明构件被使用者观察到)。如图1、图2A和图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走线部21与盖部2一体成型,并且由盖部走线部21和盖部2一起围成长条状的中空的收纳通道,该收纳通道用于收纳导线W。由此,通过使盖部走线部21与盖部2一体成型而形成用于收纳导线W的收纳通道,能够减少组装工时,有助于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盖部走线部21为截面呈コ字形的长条状的槽构件,盖部走线部21以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盖部2的方式设置于盖部2,盖部走线部21与盖部2配合形成收纳导线W的上述收纳通道。由此,通过使盖部走线部21以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盖部2的方式设置于盖部2而形成收纳通道,能够省略专用于封闭槽构件开口的封条,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此外,盖部走线部21在靠近翻转部3的位置开设有操作孔21a,该操作孔21a用于将导线W引入翻转部走线部3a(参照图2A和图3A)。由此,在组装空气处理装置100时,便于通过操作孔21a对导线W进行布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走线部21整体沿着与盖部2的短边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在靠近第一电气部E的位置处还具有沿着与盖部2的长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部分。

以下主要参照图2A和图3A,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翻转部3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A和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翻转部3包括固定于主体部1的框状的第一部分31以及固定于盖部2的框状的第二部分32,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相互连接而在内部形成翻转部走线部3a。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走线功能,有助于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具体而言,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中的一方设置有多个通孔31a,另一方设置有多个凸起32a,通过使凸起32a与通孔31a嵌合,从而使盖部2与主体部1连接。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31设置有多个通孔31a而第二部分32设置有与多个通孔31a嵌合的多个凸起32a。在安装盖部2时,将第二部分32轻微掰开,以使凸起32a对准并嵌入通孔31a,从而形成连接结构。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将盖部2安装于主体部1,有助于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以上虽然对第一部分31设置有多个通孔31a而第二部分32设置有多个凸起32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之一,例如,也可以在第一部分31设置多个凸起而在第二部分32设置多个通孔。

此外,如图2A和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翻转部3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均为内凹结构,并且(在盖部2的关闭状态下)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向的侧面均开设有大致凹字形的缺口。由此,无论是在盖部2的打开状态还是在关闭状态,翻转部3均能形成供导线W穿过的中空结构,即所谓的翻转部走线部3a。并且,第二部分32的缺口还能够起到避让下述固定部3b的作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翻转部3还包括固线部3b,该固线部3b用于固定导线W。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固线部3b例如具有固线孔和方槽状构件,该固线孔开设在方槽状构件的上表面,该方槽状构件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从第一部分31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伸出。由此,通过固线部3b(固线孔)对导线W进行固定,有助于可靠地对导线W进行布线。

另外,如图2B所示,主体部1设置有主体部走线部11,该主体部走线部11用于引导导线W连接至未示出的第二电气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走线部11例如为设置于主体部1的内周侧的引导孔。当然,主体部走线部11例如也可以是引导槽或者引导孔与引导槽的结合。通过在主体部1内设置主体部走线部11,有助于可靠地对导线W进行布线,防止导线对主体部1内的功能部件造成干扰。此外,通过将主体部走线部11具体设为引导孔,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对导线W布线的引导作用。

以下参照图2A至图3B,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翻转部3附近和主体部1内的布线进行简单说明。

如图2A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其中一种布线方法,导线W在从盖部走线部21的靠第二部分32一侧的引线孔(未示出)引出后,直接伸入翻转部走线部3a,然后向下穿过主体部1的靠第一部分31一侧的引线孔进入主体部1,再穿过图2B所示的设置于主体部1上表面的主体部走线部(引导孔)11,之后继续向下延伸,直到与第二电气部(未示出)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这种布线方法,具有高走线隐蔽性的优点。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布线方法,如图3A所示,也可以是,导线W在从盖部走线部21的操作孔21a引出后未进入翻转部走线部3a,而是绕过第二部分32后卡扣于第一部分31的固线部(固线孔)3b,然后折返穿过主体部1的靠第一部分31一侧的引线孔进入主体部1,再穿过图3B所示的设置于主体部1上表面的主体部走线部(引导孔)11,之后继续向下延伸,直到与第二电气部(未示出)连接。

以上虽然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之一,空气处理装置10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在盖部和翻转部结构方面有所不同。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盖部2’的盖部走线部2’1整体也沿着与盖部2’的短边平行的方向延伸,但不具有沿着与盖部2’的长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部分。

此外,如图4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使盖部走线部2’1以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盖部2’的方式设置于盖部2’,在这种情况下,盖部2’还设置有遮挡板2’2,该遮挡板2’2遮挡槽构件的开口,从而与盖部走线部2’1配合形成收纳导线W的收纳通道。

具体而言,遮挡板2’2还设置有与盖部2’相互卡合的卡扣,在安装时,通过卡扣将遮挡板2’2临时固定在盖部2’的下表面,之后通过螺钉等拧紧而正式固定,以遮挡显示构件的电路板以及导线W的位于盖部2’的部分。由此,通过使盖部走线部2’1以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盖部2’的方式设置于盖部2’,与槽构件的开口一侧面向盖部2的上述实施方式相比,本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更容易进行布线作业。此外,遮挡板2’2还能够兼用于遮挡槽构件开口和第一电气部件E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美观性。

另外,以上虽然对翻转部3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侧面开设有大致凹字形的缺口、且第一部分31设置有固线部3b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如图5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翻转部3’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在盖部2的关闭状态下)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向的侧面均不开设缺口,而是形成完整的平板状。此外,在本变形例中,盖部走线部2’1也未开设操作孔,而是在盖部走线部2’1的与翻转部3’相向的侧面开设穿线孔2’1a,以供导线W从该穿线孔2’1a直接伸入翻转部3’的翻转部走线部3’a内,而无需绕过第二部分3’2后再伸入翻转部走线部3’a内。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未设置缺口和固线部以外,翻转部3’的其他结构与翻转部3大致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以下参照5和图3B,对本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翻转部3’附近的布线进行简单说明。

如图5所示,作为本变形例的其中一种布线方法,导线W在从盖部走线部2’1的穿线孔2’1a引出后,直接伸入翻转部走线部3’a内,并向下穿过主体部1的靠第一部分31一侧的引线孔进入主体部1,再直接穿过图3B所示的设置于主体部1上表面的主体部走线部(引导孔)11,之后继续向下延伸,直到与第二电气部(未示出)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