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4838发布日期:2020-02-28 07:4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换热器的翅片的换热系数低,降低了整个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并且在能效升级的背景下,成本压力逐渐增大,在有限的空间和材料的限制下,如何提高翅片的换热系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所述翅片的换热系数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翅片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空调室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翅片,包括:连接段;至少一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所述连接段相连,所述散热片的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为迎风端,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上设有多个扰流孔,多个所述扰流孔在从所述迎风端到所述连接段的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扰流孔在所述散热片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散热片,在从所述迎风端到所述连接段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翅片,在从迎风端到连接段的方向上,通过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孔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在气流从迎风端流向连接段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破坏边界层效应并逐步增大空气扰动,同时,可增大迎风端的气流流通面积,有效地降低迎风端的风阻,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从而可提高翅片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得换热器能够适应能效升级的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三个所述扰流孔中,位于中间的所述扰流孔与位于上游的所述扰流孔之间的距离为d1,位于中间的所述扰流孔与位于下游的所述扰流孔之间的距离为d2,d2<0.5d1。

可选地,每个所述扰流孔沿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延伸,位于上游的所述扰流孔的长度不大于位于下游的所述扰流孔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扰流孔中距离最远的两个所述扰流孔分别为第一扰流孔和第二扰流孔,所述第一扰流孔位于所述第二扰流孔的上游,所述第二扰流孔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扰流孔的长度,其余所述扰流孔的长度介于所述第二扰流孔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扰流孔的长度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扰流孔包括多个子扰流孔,多个所述子扰流孔沿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所述扰流孔的宽度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侧壁包括平直段和导向斜面段,所述平直段连接在所述导向斜面段和所述连接段之间,在从所述连接段到所述迎风端的方向上,所述导向斜面段朝向参考线倾斜延伸,其中,所述参考线位于所述散热片且所述参考线到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片沿所述连接段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与所述连接段限定出用于安装扁管的卡槽。

可选地,每个所述散热片的规格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侧壁上设有翻边,所述翻边与对应的所述扁管相连。

可选地,每个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分别设有所述翻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翻边上设有朝向远离所述散热片的方向延伸的止抵部。

可选地,所述多个扰流孔邻近所述迎风端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间隔设置;多个扁管,多个所述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上述的翅片,所述翅片与每个所述扁管面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设置上述的翅片,在气流从迎风端流向连接段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破坏边界层效应并逐步增大空气扰动,同时,可增大迎风端的气流流通面积,有效地降低迎风端的风阻,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从而可提高翅片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得换热器能够适应能效升级的要求,并且通过翅片与每个扁管之间面接触,有利于保证扁管与翅片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小扁管与翅片之间的热阻,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片沿所述连接段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与所述连接段限定出用于安装所述扁管的卡槽,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分别设有翻边以使得所述翅片与所述扁管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翻边上设有朝向远离所述散热片的方向延伸的止抵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中,其中一个所述翅片上的所述止抵部适于止抵至另一个所述翅片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包括根据上述的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是设置上述的换热器,在气流从迎风端流向连接段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破坏边界层效应并逐步增大空气扰动,同时,可增大迎风端的气流流通面积,有效地降低迎风端的风阻,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从而可提高翅片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空调室外机的能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翅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翅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f-f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外机1000;

换热器100;

翅片10;

连接段1;波纹部11;

散热片2;

扰流孔21;第一扰流孔211;子扰流孔211a;第三扰流孔212;

第四扰流孔213;第二扰流孔214;

迎风端22;平直段23;导向斜面段24;

卡槽25;翻边26;止抵部261;

避让槽27;第一翻边271;

沉槽28;第二翻边281;

第一集流管20;

第二集流管30;

扁管40;

第一防护板50;

第二防护板60;

机壳200;

压缩机300;

风机组件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100的翅片1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100的翅片10,可以包括:连接段1和至少一个散热片2,散热片2与连接段1相连,散热片2的远离连接段1的一端为迎风端22,至少一个散热片2上设有多个扰流孔21。其中,当散热片2为一个时,一个散热片2上设有扰流孔21,当散热片2为多个时,多个散热片2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2设有扰流孔21。

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扰流孔21在从迎风端22到连接段1的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每个扰流孔21在散热片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散热片2,在从迎风端22到连接段1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扰流孔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也就是说,任意相邻的三个扰流孔21中,位于中间的扰流孔21与位于上游的扰流孔21之间的距离大于位于中间的扰流孔21与位于下游的扰流孔21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与传统的等间距开扰流孔的翅片相比,在扰流孔的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孔21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在气流从迎风端22流向连接段1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破坏边界层效应并增大空气扰动,根据无量纲表面传热系数j因子表达式:空气扰动增加,空气的雷诺数re降低,在开孔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增大迎风端22的气流流通面积,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减少空气侧风量损失,从而提高翅片10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使得换热器100能够适应能效升级的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100的翅片10,在从迎风端22到连接段1的方向上,通过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孔21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在气流从迎风端22流向连接段1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破坏边界层效应并逐步增大空气扰动,同时,可增大迎风端22的气流流通面积,有效地降低迎风端22的风阻,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从而可提高翅片10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使得换热器100能够适应能效升级的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任意相邻的三个扰流孔21中,位于中间的扰流孔21与位于上游的扰流孔21之间的距离为d1,位于中间的扰流孔21与位于下游的扰流孔21之间的距离为d2,d2<0.5d1。由此,气流从迎风端22流向连接段1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破坏边界层效应并进一步增大空气扰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翅片10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例如,d2/d1可以为0.2、0.25、0.3、0.35、0.4或0.45,关于d2/d1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计。可以理解的是,任意相邻的三个扰流孔2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的,根据无量纲表面传热系数j因子关系式,可计算获得最优的距离变化值,使得边界层扰动达到最优,空气侧压力损失和换热达到平衡点。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散热片2包括四个扰流孔21且分别为第一扰流孔211,第三扰流孔212、第四扰流孔213、第二扰流孔214,第一扰流孔211,第三扰流孔212、第四扰流孔213、第二扰流孔214在从迎风端22到连接段1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扰流孔211与第三扰流孔212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三扰流孔212与第四扰流孔213之间的距离为d2,第三扰流孔212与第四扰流孔213之间的距离为d3,d1、d2和d3之间满足,d1>d2且d3<0.5d2。

可选地,如图2所示,每个扰流孔21沿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延伸,位于上游的扰流孔21的长度不大于位于下游的扰流孔21的长度。由此,可以实现增大翅片10的迎风端22的气流的流通面积,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迎风侧风阻,减少气流的压力损失,进一步提高翅片10换热系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扰流孔21中距离最远的两个扰流孔21分别为第一扰流孔211和第二扰流孔214,第一扰流孔211位于第二扰流孔214的上游,第二扰流孔214的长度大于第一扰流孔211的长度,其余扰流孔21的长度介于第二扰流孔214的长度和第一扰流孔211的长度之间。由此,有利于保证多个扰流孔21的总面积,同时在气流从迎风端22流向连接段1的过程中,可增大迎风端22的气流流通面积,有效地降低迎风端22的风阻,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翅片10的换热系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至少一个扰流孔21包括多个子扰流孔211a,多个子扰流孔211a沿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由此,可根据散热片2的规格型号选择扰流孔21包括的子扰流孔211a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在保证散热片2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提高翅片10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能。

其中,可以是散热片2的上的一个扰流孔21包括多个子扰流孔211a,例如,子扰流孔211a可以为两个、三个或四个,多个子扰流孔211a沿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多个子扰流孔211a的横截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关于子扰流孔211a具体数量和尺寸可根据散热片2的规格型号调整设计;或者,也可以是散热片2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扰流孔21包括多个子扰流孔211a,多个子扰流孔211a沿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散热片2包括四个扰流孔21且分别为第一扰流孔211,第三扰流孔212、第四扰流孔213和第二扰流孔214,第一扰流孔211,第三扰流孔212、第四扰流孔213和第二扰流孔214在从迎风端22到连接段1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扰流孔211包括两个子扰流孔211a,且第一扰流孔211的长度小于第二扰流孔214的长度,第三扰流孔212和第四扰流孔213的长度相等且介于第一扰流孔211和第二扰流孔214的长度之间,由此,易于加工,且有利于增大迎风端22的气流流通面积,从而提高散热片2的换热系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任意两个扰流孔21的宽度相等。由此,便于在散热片2上开设多个扰流孔21,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至少一个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侧壁包括平直段23和导向斜面段24,平直段23连接在导向斜面段24和连接段1之间,在从连接段1到迎风端22的方向上,导向斜面段24朝向参考线倾斜延伸,其中,参考线位于散热片2且参考线到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之间的距离相等,例如,参考线为图2所示的直线l。由此,在换热器100工作的过程中,翅片10表面凝结出小液滴,小液滴通过导向斜面段24向下流动以排离换热器100,便于排出翅片10上的冷凝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2所示,导向斜面段24与连接段1之间的夹角α在120°-160°之间,例如,α可以为125°、130°、135°、140°、145°或155°。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均包括平直段23和导向斜面段24,平直段23连接在导向斜面段24和连接段1之间,由此,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翅片10的排水能力,特别当换热器100在低温制热工况下,有利于改善换热器100的结霜化霜,从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散热片2为多个,多个散热片2沿连接段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相邻的两个散热片2与连接段1限定出用于安装扁管40的卡槽25。其中,多个卡槽25与多个扁管40一一对应配合。由此,通过多个卡槽25与多个扁管40一一对应配合,有利于提高翅片10与扁管4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个散热片2的规格相同,换言之,每个散热片2的形状和尺寸都相同,由此,有利于降低翅片10的生产加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至少一个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侧壁上设有翻边26,换言之,至少一个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侧壁上设有翻边26,或者,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上均设有翻边26,翻边26与对应的扁管40相连。由此,当将翅片10安装到换热器100时,有利于增大卡槽25与对应的扁管40的连接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扁管40与卡槽25连接的可靠性,方便焊接,同时有利于减小翅片10和扁管40之间的热阻,便于传热,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分别设有翻边26。由此,有利于进一步增大卡槽25与对应的扁管40的连接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扁管40与卡槽25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方便焊接和传热,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散热片2的整个侧壁上均设有翻边26,也就是说,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以及与卡槽25开口相对的侧壁上均设有翻边26,由此,有利于进一步增大卡槽25与对应的扁管40的连接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扁管40与卡槽25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方便焊接和传热,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翻边26上设有朝向远离散热片2的方向延伸的止抵部261。由此,当将翅片10安装到换热器100时,止抵部261可抵止到相邻的翅片10,从而有利于保证相邻翅片10之间的间距,保证翅片10的片距的一致性,从而可改善风场分布,提升换热器100的传热风量的均匀性,同时有利于提升换热器100外观的美观性。可以理解的是,止抵部261的高度以及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卡槽25上的止抵部261的高度和翅片10片距的大小一致,不同的止抵部261的高度对应的换热风量和传热效率不同。可选地,止抵部261可以为多个。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翅片10包括连接段1和多个翅片10,多个散热片2沿连接段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相邻的两个散热片2与连接段1限定出用于安装扁管40的卡槽25,每个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分别设有翻边26,翻边26与对应的扁管40相连,在翅片1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卡槽25中的一个卡槽25的翻边26上设有止抵部261。由此,当将翅片10安装到换热器100时,止抵部261可抵止到相邻的翅片10,从而有利于保证相邻翅片10之间的间距,保证翅片10的片距的一致性,从而可改善风场分布,提升换热器100的传热风量的均匀性,同时有利于提升换热器100外观的美观性,同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多个扰流孔21邻近迎风端22设置。由此,在气流从迎风端22流向连接段1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破坏边界层效应并逐步增大空气扰动,同时,可增大迎风端22的气流流通面积,有效地降低迎风端22的风阻,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从而可提高翅片10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使得换热器100能够适应能效升级的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翅片10还包括波纹部11,在从迎风端22到连接段1的方向上,波纹部11位于多个扰流孔21的下游,在换热器100工作时,气流从迎风端22进入并从波纹部11流出。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可以包括第一集流管20、第二集流管30、多个扁管4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翅片10,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间隔设置,多个扁管40沿第一集流管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扁管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相连,翅片10与每个扁管40面接触。可以理解的是,扁管40为换热管,扁管40的厚度小于扁管的宽度。其中,扁管40可以形成为直管形或者折弯管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翅片10,在气流从迎风端22流向连接段1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破坏边界层效应并逐步增大空气扰动,同时,可增大迎风端22的气流流通面积,有效地降低迎风端22的风阻,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从而可提高翅片10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使得换热器100能够适应能效升级的要求,并且通过翅片10与每个扁管40之间面接触,有利于保证扁管40与翅片10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小扁管40与翅片10之间的热阻,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垂直于扁管4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为参考平面,翅片10的迎风端22在参考平面内的投影与集流管在平面内的投影重合。例如,如图11和12所示,在翅片10的宽度方向上,翅片10的迎风端22不超出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的侧面。由此,有利于避免在生产或装配过程中发生倒片,从而可避免空气侧的压力损失增大,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散热片2为多个,多个散热片2沿连接段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相邻的两个散热片2与连接段1限定出用于安装扁管的卡槽25,散热片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分别设有翻边26以使得翅片10与扁管40面接触。由此,有利于增大卡槽25与对应的扁管40的连接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扁管40与卡槽25连接的可靠性,方便焊接,同时有利于减小翅片10和扁管40之间的热阻,便于传热,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6所示,翻边26上设有朝向远离散热片2的方向延伸的止抵部261,任意相邻的两个翅片10中,其中一个翅片10上的止抵部261适于止抵至另一个翅片10以将相邻的两个翅片10定位。由此,有利于保证相邻翅片10之间的间距,保证翅片10的片距的一致性,从而可改善风场分布,提升换热器100的传热风量的均匀性,同时有利于提升换热器100外观的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一防护板50,第一防护板50位于换热器100的顶部,至少两个相邻的翅片10的顶壁分别设有避让槽27,避让槽27在相应的翅片1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翅片10,第一防护板50位于避让槽27且与每个避让槽27相连。由此,通过使得第一防护板50位于避让槽27且与每个避让槽27相连,在换热器100生产过程以及运输过程中,通过第一防护板50的防护作用,有利于防止扁管40上的翅片10倒片,从而保证翅片10顺畅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例如,第一防护板50形成为中空的扁管状,第一防护板5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的面积分别大于第一防护板5的除去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以外的其它侧壁的面积,第一侧壁面与翅片10相连以防护翅片4。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避让槽27的与第一防护板50相连的侧壁上设有第一翻边271,第一翻边271在翅片1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第一翻边271与第一防护板50通过焊接相连,由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翅片10与第一防护板50的连接强度,从而可提高第一防护板50的防护作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仅避让槽27的侧壁与第一防护板50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所示,第一防护板50的顶面与翅片10顶面的除去避让槽27的其余部分平齐。由此,一方面,有利于保证第一防护板50的外表面与翅片10充分连接,从而增强第一防护板50的防护作用并且保证翅片10的端部的结构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小第一防护板50的在翅片10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从而有利于实现换热器100的小型化,同时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所示,第一防护板50顶面平齐于或突出于第一集流管20的顶面,且平齐于或突出于第二集流管30的顶面。由此,在换热器100的运输和跌落过程中,通过第一防护板50的防护作用,有利于减少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的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二防护板60,第二防护板60位于换热器100的底部,至少两个相邻的翅片10的底壁分别设有沉槽28,沉槽28在相应的翅片1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翅片10,第二防护板60位于沉槽28且与每个沉槽28相连。由此,通过使得第二防护板60位于沉槽28且与每个沉槽28相连,在换热器100生产过程以及运输过程中,通过第二防护板60的防护作用,有利于防止扁管40上的翅片10倒片,从而保证翅片10顺畅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沉槽28的与第二防护板60相连的侧壁上设有第二翻边281,第二翻边281在翅片1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第二翻边281与第二防护板60通过焊接相连,由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翅片10与第二防护板60的连接强度,从而可提高第二防护板60的防护作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仅沉槽28的侧壁与第二防护板60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所示,第二防护板60的底面与翅片10底面的除去沉槽28的其余部分平齐。由此,一方面,有利于保证第二防护板60的外表面与翅片10充分连接,从而增强第二防护板60的防护作用并且保证翅片10的端部的结构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小第二防护板60的在翅片10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从而有利于实现换热器100的小型化,同时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所示,第二防护板60底面平齐于或突出于第一集流管20的底面,且平齐于或突出于第二集流管30的底面。由此,在换热器100的运输和跌落过程中,通过第二防护板60的防护作用,有利于减少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0,包括根据上述的换热器100。

如图13所示,空调器100包括空调室外机1000和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200、压缩机300、风机组件400、换热器100和四通阀,换热器100、压缩机300和风机组件400均设在机壳200内,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

具体地,压缩机300的吸气口、压缩机300的排气口、上述的换热器100的一端以及室内换热器的一端分别与四通阀相连,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和上述的换热器100的另一端之间还连接有节流元件,从而形成制冷剂循环流路。压缩机300可驱动冷媒在制冷剂循环流路内流通,风机组件400驱动气流流向换热器100,换热器100内的冷媒与流经其的气流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0,通过是设置上述的换热器100,在气流从迎风端22流向连接段1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破坏边界层效应并逐步增大空气扰动,同时,可增大迎风端22的气流流通面积,有效地降低迎风端22的风阻,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从而可提高翅片10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提高空调室外机1000的能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风机组件400和压缩机300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