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管子壁温的导热油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98498发布日期:2021-05-11 14:4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管子壁温的导热油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提高管子壁温的导热油换热器,属于生物质气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质气化燃气中携带一部分焦油,焦油的凝结温度范围为350℃-450℃,当焦油遇到温度低于350℃的管子时,就凝结下来。现有换热设备,在生物质气化高温燃气在降温过程,由于换热器的管子表面温度低,从而引起焦油凝结在管子表面,引起传热降低和堵塞管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管子壁温的导热油换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生物质气化高温燃气在降温过程,由于换热器的管子表面温度低,从而引起焦油凝结在管子表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确保换热器管子的表面温度高于燃气中的焦油最低冷凝温度,改善了传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提高管子壁温的导热油换热器,包括高温导热油换热器以及安装在高温导热油换热器下端的低温导热油换热器,所述高温导热油换热器的外箱体与低温导热油换热器的外箱体连通,所述高温导热油换热器的导热油进口端通过导热油循环泵连接油气分离器,所述高温导热油换热器的导热油出口端通过管道与低温导热油换热器的导热油进口端连接,所述低温导热油换热器的导热油出口端通过管道与导热油降温换热器的导热油进口端连接,所述导热油降温换热器的导热油出口端与油气分离器的导热油进口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油气分离器上部的出气端通过第一连管连接高位导热油箱且高位导热油箱上端连接呼吸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管远离油气分离器的一端与高位导热油箱上端连接,所述高位导热油箱下端连接第二连管且第二连管设在油气分离器上端,所述第一连管安装在第二连管左侧。

进一步地,所述高位导热油箱侧端靠近顶部位置开设溢流口。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口下端通过管道连接低位导热油箱,所述低位导热油箱设在高位导热油箱下侧,所述低位导热油箱上端通过加油泵与高位导热油箱连通,所述高位导热油箱内部设有第一液位计,所述低位导热油箱内部设有第二液位计。

进一步地,所述低位导热油箱上端通过管道连接注油泵,所述低位导热油箱下端固定排油阀。

进一步地,所述高温导热油换热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设有内换热管且内换热管呈螺旋状设置,所述内换热管环形外端均匀固定至少两个分隔板,所述内换热管两端均固定中心管,两个所述箱体两侧端均固定转动接头,两个所述中心管分别通过两个转动接头与外接管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导热油循环泵把从导热油换热器出来的250℃的导热油送到高温导热油换热器与800℃的生物质气化燃气换热,使导热油的温度升高到285℃后,导热油再进入低温导热油换热器,在此处与450℃的生物质气化燃气换热,使导热油的温度升高到310℃,在此过程中,800℃的生物质气化燃气与高温导热油换热器换热后温度降为610℃,与低温导热油换热器换热后温度降到450℃,管子内250℃的导热油与610℃的高温生物质气化燃气接触,由于导热油的传热较差,传热系数低,使管子表面的灰层温度达到350℃以上,同样管子内310℃的导热油与450℃的高温生物质气化燃气接触,也使管子表面的灰层温度达到350℃以上,从而避免管子表面焦油的凝结。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管子壁温的导热油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管子壁温的导热油换热器中高温导热油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中:1-高温导热油换热器、2-低温导热油换热器、3-导热油循环泵、4-油气分离器、5-低位导热油箱、6-排油阀、7-第二液位计、8-注油泵、9-加油泵、10-第一液位计、11-溢流口、12-高位导热油箱、13-导热油降温换热器、14-呼吸阀、21-箱体、22-内换热管、23-转动接头、24-中心管、25-分隔板、41-第一连管、42-第二连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提高管子壁温的导热油换热器,包括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以及安装在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下端的低温导热油换热器2,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以及低温导热油换热器2均是为了对生物质气化燃气进行降温,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的外箱体与低温导热油换热器2的外箱体连通,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的导热油进口端通过导热油循环泵3连接用于油气分离的油气分离器4,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的导热油出口端通过管道与低温导热油换热器2的导热油进口端连接,低温导热油换热器2的导热油出口端通过管道与导热油降温换热器13的导热油进口端连接,导热油降温换热器13的导热油出口端与油气分离器4的导热油进口端通过管道连接,油气分离器4上部的出气端通过第一连管41连接高位导热油箱12且高位导热油箱12上端连接用于排出气体的呼吸阀14。

第一连管41远离油气分离器4的一端与高位导热油箱12上端连接,高位导热油箱12下端连接第二连管42且第二连管42设在油气分离器4上端,第一连管41安装在第二连管42左侧,第一连管41将油气分离器4内部的气体输送到高位导热油箱12内部,第二连管42用于将高位导热油箱12内部的补充油液输送到油气分离器4内部,可以补充系统在运行中消耗的导热油,第二连管42上可加装开关阀。

高位导热油箱12侧端靠近顶部位置开设溢流口11,当高位导热油箱12内部的油液量较多时,超出溢流口11的油液可通过溢流口11排出。

溢流口11下端通过管道连接低位导热油箱5,低位导热油箱5设在高位导热油箱12下侧,低位导热油箱5上端通过加油泵9与高位导热油箱12连通,高位导热油箱12内部设有第一液位计10,低位导热油箱5内部设有第二液位计7,高位导热油箱12在整个系统中起到定压的作用,其液位是通过第一液位计10控制的,当液位低于设定值时,通过加油泵9往高位导热油箱12加油,当液位高过溢流口11时,多余的导热油因液位差自动流入低位导热油箱5中,低位导热油箱5中设有第二液位计7,当液位低于设定值时,由注油泵8往低位导热油箱5注油,当液位高于设定值时,通过排油阀6排出多余的导热油。

低位导热油箱5上端通过管道连接注油泵8,注油泵8可与储油箱连接,用于将储油箱中的油输送到低位导热油箱5内部,低位导热油箱5下端固定用于排出低位导热油箱5内部油液量的排油阀6。

工作原理:生物质气化燃气由上至下贯穿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以及低温导热油换热器2,导热油的工作温度范围为250℃至310℃,生物质气化燃气入口温度最高800℃,出口温度最高450℃,导热油循环泵3把从导热油降温换热器13中出来的250℃的导热油送到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中与800℃的生物质气化燃气换热,使导热油的温度升高到285℃后,导热油再进入低温导热油换热器2,在此处与450℃的生物质气化燃气换热,使导热油的温度升高到310℃,在此过程中,800℃的生物质气化燃气与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换热后温度降为610℃,与低温导热油换热器2换热后温度降到450℃。

310℃的导热油进入导热油降温换热器13,经与冷却介质换热,换热介质可以是水,换热后的导热油温度降到250℃,进入油气分离器4,分离出来的气体进入高位导热油箱12,并通过呼吸阀14阀排入大气,经油气分离器4后的导热油经导热油循环泵3加压进入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完成整个导热油与高温生物质气化燃气的换热过程。

管子内250℃的导热油与610℃的高温生物质气化燃气接触,由于导热油的传热较差,传热系数低,使管子表面的灰层温度达到350℃以上,同样管子内310℃的导热油与450℃的高温生物质气化燃气接触,也使管子表面的灰层温度达到350℃以上,从而避免管子表面焦油的凝结。

实施例2:请参阅图2,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包括箱体21,箱体21内部设有内换热管22且内换热管22呈螺旋状设置,内换热管22环形外端均匀固定至少两个分隔板25,内换热管22两端均固定中心管24,两个箱体21两侧端均固定转动接头23,两个中心管24分别通过两个转动接头23与外接管道连接,生物质燃气由上至下从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中流过时,由于生物质燃气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会对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内部的管道造成损伤,故而设置可以转动的内换热管22,内换热管22外端固定连接中心管24,中心管24通过转动接头23与外接进油管以及外接出油管进行转动连接,生物质燃气向下流动并贯穿高温导热油换热器1的过程中,推动内换热管22进行转动,减少生物质燃气对内换热管22的冲击力,实现缓冲功能,便于对内换热管22的保护,其中分隔板25的设计便于流动的生物质燃气推动内换热管22转动,为了内换热管1的转动,可将生物质燃气的出口中心线设在内换热管1的转动边靠近箱体21内壁的一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