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型热管供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753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型热管供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热管网设备,主要适用于民用采暖。
现有民用供热采暖装置,大多以单腔室的煤火炉作热源,以水为工质,外加一台敞口容器,通过管道传输,直接流经和充满散热器内部(工业采暖也多如此),主要靠冷、热水比重不同,形成自然循环供热(工业多为强制循环)。其缺点是体积较大,耗材料多笨重,易腐蚀、易结垢、传热慢、热效率也较低,且不抗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制做、价格低、体积小、安装维护方便,且启动传热快,热效率高,抗冻性强,不结垢,使用周期长的供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设有蒸发段吸收热量,绝热段传输热量,冷凝段散发热量,靠特定工质完成吸热、绝热、散热循环往复的过程。
参照附图
本实用新型蒸发段以炉子作热源,为四柱、双腔、两火道型,具有炉体1、炉口2、炉内衬7、主火道3、环火道5、第一腔室4、第二腔室6、连通第一、二腔室的连接管10、连通第一腔室4与下环室13的柱管11,以及由第二腔室上部引出的气相工质出口8,由下部引出的液相工质回流口9和下环管13引出的排污口12。
本实用新型绝热段通过螺旋输送管(管内呈螺纹状)14,输送工质,传输热量;冷凝段采用直通板式散热器17和直通螺旋换热管16(管内呈内螺纹状),该换热管是热源的传输通道,也是与散热器17的隔离器件,件19为双管循环式,供热装置中工质气,液相回路管,散热器17顶部和回路管19顶部分别设有排空口18,兼作抽真空用,散热器17上还设有真空表15,散热器17可多组串联或并联。
本实用新型,热源也可以不用炉子,或去掉炉子柱管11及下环管13。不仅适用民用,也可用于工业等各种热管网,根据供热距离,可以选用双螺旋输送管14,组成双管循环,上边一根为气相工质排出,下边一根为液相工质回流;也可以选用单螺旋输送管14,组成单管循环,即工质气液相走下边同一根管;根据需要,采用双工质,即螺旋输送管14内系统选用工质1,直通板式散热器17内选用工质2,组成二级真空相变散热系统,在双工质情况下,一、二级系统互相密闭隔离。也可以采用单工质,即螺旋输送管14与直通板式散热器17组成同一真空相变系统,工质1直接送入直通板式散热器17,组成一级真空相变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选用工质无毒、不腐蚀、不结垢,不易冻,潜热大与器壁相容性能好,符合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热源炉子结构为双腔室,有三个受热面及一个下环室,热效率大大提高,双腔室形成两个火道,便利于一炉多用,烧水做饭时,将受热面大的环火道5盖住,高温火焰由受热面小的主火道3直接上升;当主要用于取暖时,将受热面小的主火道3盖住,火焰走受热面大的环火道5。柱管11连接的下环室13,既使炉子封火,仍可维持系统供热,采暖温度不致于发生大变化。采用螺旋输送管14可使工质在输送过程中产生一定离心力,有利于气液相工质的分离,克服了重力型热管的携带性;采用直通板式散热器17和直通螺旋换热管16,体积小,制作安装方便,美观,流通阻力小,散热快。系统抽成真空,选用特定工质则启动传热快,且能防冻,不结垢。
实际使用效果良好,散热器外表面温度可达100℃,系统内压力常压左右,民居安装使用,室外-8℃左右时,室内温度16~18℃,节煤三分之一。
实施例1蒸发段以炉子作热源,炉子为四柱,双腔,两火道型,双管循环,双工质。先调试一级真空相变系统,即螺旋输送管14内真空度达0.2MPa,加入上述工质1。再调式二级真空相变系统,即直通板式散热器17内真空度达0.2MPa以上,加入上述工质2。第一腔室4与第二腔室6由四根对称的连接管10连通,第一腔室4与下环室13由四根对称的柱管11连通,双根螺旋输送管14(包括工质气相输送管和工质液相回流管)分别与工质气相出口8和工质液相回流口9接通,其另一端分别与直通板式散热器17内的上、下部直通螺旋换热管接通,回路管19安装在散热装置末端,使工质气相与液相连成回路。
炉子点火升温,工质1很快吸热气化,经气相出口8,沿工质气相螺旋输送管14送入上部,直通螺旋换热管16,将热量传给散热器17内的工质2,工质1在输送中逐渐冷凝后,沿内螺纹状管壁经短路管9回流,经下部直通螺旋换热管16及工质液相螺旋输送管14回流口9,进入腔室1及2和下环室13。而直通板式散热器内装工质2,吸热气化,沿垂直通道上升,并将热量经器壁传到外界空气中,冷凝后又沿垂直通道内壁回流到底部,如此循环往复,完成供热过程。
实施例2蒸发段以炉子作热源,但取消柱管11及下环室13,将第二腔室引出的液相回流口9改作排污口,工质气相出口8,兼作工质液相回流口,并通过单根螺旋输送管14一端接工质气相出口8,另一端与直通板式散热器17内下部的直通螺旋换热管16相连,而散热器17内上部直通螺旋换热管16取消,此为双工质单管循环。为二级真空相变系统,工体过程及原理同实施例1。
实施例3单工质单管循环,将工质液相回流口9改作排污口,工质气相出口8兼作工质液相回流口,取消直通螺旋换热管16,以单根螺旋输送管14,一端接工质气相出口8,另一端与直通板式散热器17下部横通道接通,此时只存在一级真空相变系统,只填充工质1,工质吸热气化经螺旋输送管14进入直通板式散热器,放热冷凝后,沿散热器垂直通道内壁回流到底部,并经螺旋输送14,出口8进入腔室1及2和下环室13,如此循环往复。系统真空度0.2MPa以上。
权利要求1.螺旋型热管供热装置,具有以炉子为热源的蒸发段,传输热量的连通管为绝热段,散热器为冷凝段,炉子具有炉体1、炉口2、主火道3、炉内衬7,其特征在于蒸发段由炉子的第一腔室4与第二腔室6组成,两腔室使炉子具有环火道5,两腔室由四根对称的连接管10连通,第二腔室上、下部分别引出工质气相出口8和工质液相回流口9,绝热段连通管为内呈螺纹状的螺旋输送管14,冷凝段为直通板式散热器17和直通螺旋换热管16(内呈螺纹状),该换热管是热源传输通道,也是与散热器17的隔离器件,散热器17顶部和双管循环式供热装置中工质气、液相回路管19顶部分别设有排空兼作抽真空用口18,散热器17可多组串联或并联;采用双工质,双管循环,即蒸发段第一腔室4、第二腔室6与螺旋输送管14及直通螺旋换热管16组成第一级真空相变系统,充入工质1,通过回路管19构成工质气液相回路,直通板式散热器17为第二级真空相变系统,充入工质2;也可采用双工质单管循环,即工质液相回流口9改作排污口,工质气相出口8兼体工质液相回流口,以单根螺旋输送管14,一端接工质气相出口8,另一端与直通板式散热器17内下部的直通螺旋换热管16相连通,于散热装置末端堵死该管;也可采用单工质双管循环,即取消直通螺旋换热管16,工质气、液相螺旋输送管14直接与直通板式散热器17的气相进口及液相回流口接通,此时只存在一级真空相变系统,只充填一种工质;采用单工质单管循环时,取消直通螺旋换热管16,将工质液相回流口9改作排污口,工质气相出口8兼体工质液相回流口,以单根螺旋输送管14,一端接工质气相出口8,另一端与直通板式散热器17下部横通道接通,此时只存在一级真空相变系统,只充填一种工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蒸发段还具有由柱管11与第一腔室4相连通的下环室13,其上引出排污口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内装工质可以是具有蓄热特性的相变物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一种热管网设备,应用热管原理,内部呈真空相变系统,蒸发段以具有双腔室,双火道的炉子为热源,热源传输通道管内部呈螺纹状,冷凝段为直通板式散热器和直通螺旋换热管。结构简单、省材料、启动传热快、热效率高、抗腐蚀、抗结垢、抗冻、寿命长,按需要可做成双工质单管或双管循环,也可做成单工质单管或双管循环,尤其适用于煤炉冬季取暖,有利于一炉多用,节煤、方便。
文档编号F24B9/00GK2122326SQ9122401
公开日1992年11月18日 申请日期199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1991年8月31日
发明者王杰, 徐文岭 申请人:王杰, 徐文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