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485127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方向上逐渐扩大的延伸。上述结构使得出风阻力更小,进而更好地保证出风量。
[0081]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安装凹槽侧壁1822的母线与安装凹槽底面1821之间呈锐角夹角α。上述结构便于加工制作、安装以及检修,同时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向出风阻力较小。
[0082]上述锐角夹角优选在40°至50°的范围内。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凹槽侧壁1822的母线与安装凹槽底面1821之间的夹角α为45°,此角度制作简单,容易实现,而且有利于对空气流动的导向形成缓冲作用。
[0083]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安装凹槽底面1821的直径大于离心风机3的外径。这保证了离心风机3在其所在的空间顺畅地作回转运动。
[0084]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一中,风道设置为两个,两个风道并排布置,同时与风道对应的离心风机3也设置为两个。两个风道及对应的离心风机3的设置。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出风量,另一方面,空调器的占用空间增加不多。当然,风道和离心风机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
[0085]如图1和图7所示,优选地,风机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包括:导流圈314 ;叶体板313,与导流圈314间隔设置,叶体板313上形成有向导流圈314方向凸出的凸起,凸起内形成电机容纳腔;多个风叶,均安装在导流圈314和叶体板313之间,多个风叶沿凸起的周向布置。
[0086]叶体板313的中部形成向导流圈314凸出的凸起,在凸起上形成开口位于叶体板313的背对导流圈314的表面上的电机容纳腔,多个风叶在凸起的周向上均匀地布置,将电机置于位于导流圈314与叶体板313之间,降低了空调器室内机的厚度,进一步地,缩小了空调所占用的空间。
[0087]下面将对上进风挡板81和下进风挡板82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0088]如图23至图25所示,具体而言,上进风挡板81和下进风挡板82具有以下工作状态:当上出风口 121和下出风口 122均出风时,上进风挡板81和下进风挡板82分别遮挡上进风口 61和下进风口 62;和/或当仅上出风口 121出风时,仅上进风挡板81遮挡上进风口 61 ;和/或当仅下出风口 122出风时,仅下进风挡板82遮挡下进风口 62。
[0089]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防止排风回流的同时,还需要保证空调器具有足够的进风量,否则同样会降低空调器的换热效果和能效。因此,本发明中的空调器仅在上出风口 121和下出风口 122均出风时才将上进风挡板81和下进风挡板82同时关闭,否则可选择性地关闭与排风相对应的进风挡板即可。且当上出风口 121和下出风口 122均被关闭时,需要依靠侧进风口 63保证进风。
[0090]上进风挡板81和下进风挡板82可翻转地设置在前面板6与风道盖板2之间。由于在前面板6与风道盖板2之间设置有可翻转的上进风挡板81和下进风挡板82,因而通过控制上进风挡板81和下进风挡板82工作状态,可以满足不同出风模式的防回风要求。
[0091]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包括驱动机构76,前面板6与驱动机构76驱动连接,驱动机构76将前面板6向前推出以形成上述进风口。由于通过将前面板6向前推出可以形成上述进风口,因而优化了空调器的进出风模式。面板体7的两侧设置有向底壳I的方向凸出的安置部,安置部上设置有用于容纳驱动机构76。将用于放置驱动机构76的安置部设置为向底壳I凸出的形式,有利于降低空调器室内机的厚度,充分地利用了空间。
[0092]优选地,上进风挡板81的第一侧与前面板6或风道盖板2可枢转地连接,上进风挡板81的第二侧为自由侧。由于上进风挡板81可枢转地与前面板6和/或风道盖板2连接,因而提高了上进风挡板81的动作可靠性和收纳可靠性。且当上进风挡板81处于收起状态不挡风时,上进风挡板81可以紧贴着风道盖板2或前面板6设置,以将上进风口 61避让开,从而保证了空调器的进风可靠性。
[0093]同样地,下进风挡板82与前面板6和/或风道盖板2的连接关系与上进风挡板81与前面板6和/或风道盖板2的连接关系相类似,这里就不赘述了。
[009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进风挡板81的第一侧与风道盖板2可枢转地连接,前面板6的朝向风道盖板2 —侧的表面具有进风密封结构,上进风挡板81的第二侧与进风密封结构密封配合。由于设置有与上进风挡板81的第二侧密封配合的进风密封结构,因而保证了上进风挡板81的防回风可靠性,从而避免因漏风引发的回流问题。当然,前面板6上对应下进风挡板82的位置处也可以设置有上述的进风密封结构。
[0095]优选地,进风密封结构包括进风密封凸楞或进风密封台阶面。当进风密封结构为进风密封凸楞或进风密封台阶面,当上进风挡板81搭接在进风密封凸楞或进风密封台阶面上时,不仅会起到密封的效果,还会对上进风挡板81起到限位、止挡的作用,从而有效避免上进风挡板81运动过位,进一步提高了上进风挡板81的动作可靠性。
[0096]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进风挡板81的第一侧与前面板6可枢转地连接,且上进风挡板81的第二侧可向风道盖板2侧翻转。由于前面板6属于动作部件,因而将上进风挡板81安装在前面板6上,会增加前面板6的整体质量和动作负担。
[0097]如图21所示,为了提高上进风挡板81的收纳可靠性,本发明中的风道盖板2的朝向前面板6—侧的表面具有挡板容纳槽71,上进风挡板81可收纳在挡板容纳槽71内。由于风道盖板2设置有用于收纳上进风挡板81的挡板容纳槽71,因而当上进风挡板81收起避让上进风口 61时,会使上进风口 61完全打开、无遮挡,从而保证了空调器的进风量,保证了空调器的能效。
[0098]同样地,上述挡板容纳槽71还可用于收纳下进风挡板82。
[0099]在图1和图25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空调器还包括底壳1、风道盖板2、面板体7和前面板6,上进风口 61和下进风口 62形成在面板体7和前面板6之间,上进风挡板81和下进风挡板82可翻转地设置在前面板6与面板体7之间。此时,由于面板体7夹设在风道盖板2与前面板6之间,因而当前面板6运动时,进风口应形成在面板体7和前面板6之间。
[0100]优选地,前面板6与面板体7的位置可调节地连接。由于前面板6与面板体7的位置可调节地连接,因而通过改变前面板与面板体7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进风口的大小,从而使空调器具有单位时间内进风量可调的特点,进而优化了空调器的换热可靠性。
[0101 ] 此时,上进风挡板81的第一侧与前面板6和/或面板体7可枢转地连接,上进风挡板81的第二侧为自由侧。由于上进风挡板81可枢转地与前面板6和/或面板体7连接,因而提高了上进风挡板81的动作可靠性和收纳可靠性。且当上进风挡板81处于收起状态不挡风时,上进风挡板81可以紧贴着面板体7或前面板6设置,以将上进风口 61避让开,从而保证了空调器的进风可靠性。
[0102]同样地,下进风挡板82与前面板6和/或面板体7的连接关系与上进风挡板81与前面板6和/或面板体7的连接关系相类似,这里就不赘述了。
[0103]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进风挡板81的第一侧与面板体7可枢转地连接,前面板6的朝向面板体7 —侧的表面具有进风密封结构,上进风挡板81的第二侧与进风密封结构密封配合。由于设置有与上进风挡板81的第二侧密封配合的进风密封结构,因而保证了上进风挡板81的防回风可靠性,从而避免因漏风引发的回流问题。当然,前面板6上对应下进风挡板82的位置处也可以设置有上述的进风密封结构。
[0104]同样地,上述进风密封结构包括进风密封凸楞或进风密封台阶面。
[0105]或者,上进风挡板81的第一侧与前面板6可枢转地连接,且上进风挡板81的第二侧可向面板体7侧翻转。
[0106]如图24所示,为了提高上进风挡板81的收纳可靠性,本发明中的面板体7的朝向前面板6—侧的表面具有挡板容纳槽71,上进风挡板81可收纳在挡板容纳槽71内。由于面板体7设置有用于收纳上进风挡板81的挡板容纳槽71,因而当上进风挡板81收起避让上进风口 61时,会使上进风口 61完全打开、无遮挡,从而保证了空调器的进风量,保证了空调器的能效。同样地,上述挡板容纳槽71还可用于收纳下进风挡板82。
[0107]本发明中的空调器还包括分别对应于侧进风口 63和下进风口 62处设置的进风格栅73,进风格栅73与驱动机构76和/或前面板6连接以随前面板6同步运动。由于设置有进风格栅73,因而能够有效避免因人手误碰进风口而导致意外伤害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安全性。
[0108]如图22所示,该进风格栅73为百叶窗形式。当整机安装于墙壁上后,从用户的角度无法透过进风格栅73看到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细节,而室内空气可通过进风格栅73进入空调器内部,并进行换热和空气调节。
[0109]为了提高进风格栅73的收纳可靠性,面板体7上设置有格栅容纳槽,进风格栅73可收纳在格栅容纳槽内。
[0110]下面将对出风挡板9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0111]如图16和图18所示,出风挡板9由步进电机93驱动。步进电机93为可控电机,有利于解决转动不到位的问题。
[0112]风道11的第一侧壁Ila由风道盖板2形成,风道11的第二侧壁Ilb由底壳I形成。
[0113]优选地,在第一位置,出风挡板9贴附在风道11的第一侧壁Ila上。有利于避免阻挡风道11的通风。
[0114]优选地,风道11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Ila和第二侧壁11b,出风挡板9的第一端枢转地连接在风道11的第一侧壁Ila上,出风挡板9的第二端与风道11的第二侧壁Ilb配合。
[0115]风道11的第一侧壁Ila上形成有为出风挡板9的第一端提供转动空间的转动凹槽,在第二位置,出风挡板9的第一端与转动槽的槽壁密闭配合,出风挡板9的第二端与风道11的第二侧壁IIb配合,以封闭相应的出风口。
[0116]优选地,风道11的第一侧壁Ila上形成有用于收纳出风挡板的第一避让凹槽。在第一位置,出风挡板9位于第一避让凹槽内,并贴附第一侧壁11a,以避免阻挡出风口通风。
[0117]优选地,风道11的第二侧壁Ilb上设置有止挡台阶面94,出风挡板9的第二端与止挡台阶面94配合。在第二位置,出风挡板9的第二端与止挡台阶面94抵接,增大了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
[0118]优选地,止挡台阶面94背对相应的出风口 11。止挡台阶面94朝向来风的一侧,封闭相应的出风口时,来风驱动出风挡板9向止挡台阶面94转动,风道11内来风的压力促使出风挡板9的第二端挤压止挡台阶面94,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效果。
[0119]优选地,风道11的第二侧壁Ilb上形成有用以避让出风挡板的第二端的第二避让凹槽95,第二避让凹槽95的背对出风口的槽壁形成止挡台阶面94。
[0120]第二避让凹槽95为与出风挡板9的第二端运动轨迹相适配的弧形,在出风挡板9的第二端运动轨迹终点形成止挡台阶面94。
[0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