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管测控振荡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06105阅读:来源:国知局
区间,同时不断检测超导管体中的压力值,当超导管体中的压力值小于设定值最小值时,胀缩气囊收缩为超导管体补气至达到设定值范围以内,当超导管体中压力大于设定值时,胀缩气囊逐渐膨胀,使超导管体中压力逐渐减小至设定值范围以内,且使得导热介质中的纳米粒子在周期性的压缩膨胀中加速碰撞,具备超高的导热性能。
[0014]在上述的超导管测控振荡装置中,所述的循环管路上设有位于导热工质出口和活塞栗之间且能用于检测循环管路中导热工质的浓度值以及将测得的导热工质浓度值与设定值相对比从而产生对比值信号的浓度测控装置。优选地,这里的浓度测控装置中可以设定3% —100%的某个浓度标准值,同时不断检测循环管路中导热工质的实际浓度,将两者的差值转变为控制信号输出给导热工质补充装置。
[0015]在上述的超导管测控振荡装置中,所述的,所述的连接导管上连接有能根据浓度测控装置产生对比值信号来控制开启或关闭从而向连接导管内补充导热工质的导热工质补充装置。优选地,这里的导热工质补给装置与连接导管相连接,根据浓度测控装置提供的控制信号进行开启关闭,将导热工质补给装置中的导热工质补充到振荡装置的循环回路中。
[0016]在上述的超导管测控振荡装置中,所述的连接导管与超导管体分别呈直管状或弯曲状,且所述的连接导管固定设置在超导管体内或者所述的连接导管可转动设置在超导管体内,所述的超导管体与连接导管分别为钢管、铜管、塑料金属复合管和塑料管中的任意一种。优选地,这里的连接导管与超导管体均具有气密性,耐压值20.2MPa。
[0017]在上述的超导管测控振荡装置中,所述的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分别为钢管、铜管与塑料管中的任意一种,且所述的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分别为直管或蛇形盘管,且所述的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分别呈光管结构或呈带金属翅片的散热管结构。
[0018]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超导管测控振荡装置的优点在于:1、该振荡装置可以解决无极高效导管只能在低处吸热、高处释热的问题,实现从高处吸热、低处释热,因此可以根据需求在两个端点之间实现自由的热量传递;2、通过振荡装置的运动,带动导管内的循环导热工质运动,使得导热介质中的纳米粒子在周期的运动中保证其良好的导热性,保证无机高效导管在经过长时间的静止后仍能快速恢复高效的导热能力,不至于慢慢失效,延长其使用寿命;3、振荡装置可以为导管提供动力,使其冷热传输距离大大加长,不受介质本身特性限制,实现超远距离的热量传输,A端至B端的实际安装位置的高度差可达100米,延伸长度可达1000米以上;4、使用简单安全,无需日常维护,在工业换热节能,建筑物内冷暖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超导管体1、导热工质出口11、连接导管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振荡导流机构5、循环管路51、活塞栗52、进液口 521、出液口 522、活塞体523、活塞杆524、驱动器525、胀缩气囊6、单向导流结构7、第一止回阀71、第二止回阀72、浓度测控装置8、导热工质补充装置9。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2]如图1所示,本超导管测控振荡装置,包括两端封闭的超导管体1,超导管体1内设有能将超导管体1外的导热工质自其上端流入并从其下端流出从而使导热工质进入超导管体1内的连接导管2,连接导管2沿着超导管体1轴向延伸且连接导管2的上端延伸至超导管体1外侧,超导管体1的上端还设有能使超导管体1内的导热工质流出的导热工质出口 11,超导管体1的一端设有第一换热器3,另一端设有第二换热器4,连接导管2延伸至超导管体1夕卜侧的一端与导热工质出口 11之间设有能对超导管体1内部进行加压或降压从而加速导热工质循环流动的振荡导流机构5,超导管体1上设有当超导管体1内部被加压或降压能膨胀或收缩的胀缩气囊6,该振荡装置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在工业换热节能,建筑物内冷暖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振荡装置由于振荡导流机构5能对超导管体1内部进行加压或降压以及胀缩气囊6的收缩膨胀,优选地,这里的振荡导流机构5可以采用活塞栗62,这样可以带动导热工质在装置中的运行,具有膨胀功能和振荡特性,亦具有压缩机和栗/风机的功能,同时其运动也具有间歇特性,可以实现长距离、大高差下的两端冷热传输。可以通过振荡装置的运动,带动连接导管内的导热工质运动,本装置工作时,使得导热介质中的纳米粒子在周期性的压缩膨胀中加速碰撞,具备超高的导热性能;同时,由于振荡装置为连接导管2中的导热工质提供了动力,使其冷热传输距离大大加长,不受介质本身特性限制
[002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振荡导流机构5包括与导热工质出口11相连的循环管路51,循环管路51与连接导管2之间设有进液口 521与出液口 522的活塞栗52,且活塞栗52的进液口 521与循环管路51相连,活塞栗52的出液口 522与连接导管2位于超导管体1外侧的一端相连通,在活塞栗52内设有位于进液口 521与出液口 522之间的活塞体523,且活塞体523连接有能驱动活塞体523沿活塞栗52轴向往复移动的活塞驱动机构,其中,这里的活塞驱动机构可以包括一端与活塞体523相连的活塞杆524,活塞杆524另一端延伸至活塞栗52外侧,且活塞杆524连接有能驱动活塞杆524轴向移动的驱动器525;活塞栗52为卧式往复栗、立式往复栗与斜式往复栗中的任意一种。
[0024]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导热工质在输送过程中产生回流现象,这里的活塞栗52与循环管路51之间以及活塞栗52与连接导管2之间均设有能防止导热工质回流的单向导流结构7,其中,单向导流结构7可以包括设置在活塞栗52的进液口 521与循环管路51之间第一止回阀71,活塞栗52的出液口 522与连接导管2之间设有第二止回阀72,且第一止回阀71与第二止回阀72分别为不锈钢材料、铜材料、铝材料与塑料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第一止回阀71与第二止回阀72能与连接截面密切吻合,实现流体的单向流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导管2与超导管体1可以分别呈直管状,同时呈弯曲状也是可以的,均具有气密性,耐压值2 0.2MPa,且连接导管2固定设置在超导管体1内或者连接导管2可转动设置在超导管体1内,超导管体1与连接导管2分别为钢管、铜管、塑料金属复合管和塑料管中的任意一种,而对于设置在超导管体两端的换热器而言,第一换热器3与第二换热器4分别为钢管、铜管与塑料管中的任意一种,且第一换热器3与第二换热器4分别为直管或蛇形盘管,且第一换热器3与第二换热器4分别呈光管结构或呈带金属翅片的散热管结构。
[0025]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导热工质为纳米颗粒超导工质,主要成分为粒径1?20纳米的碳粒子/二氧化钛/R123/水/溴化锂溶液/R134a,灌注量为超导管体内容积的3?100%;胀缩气囊6由橡胶材料制成且胀缩气囊6与超导管体1内部相连通,且当胀缩气囊6胀缩时能加剧纳米颗粒超导工质中的纳米粒子的碰撞,其他能制成本振荡装置中胀缩气囊的材料也可以适用,胀缩气囊6在使用时可以设定压力在某个标准压力值区间,同时不断检测超导管体1中的压力值,当超导管体1中的压力值小于设定值最小值时,胀缩气囊6收缩为超导管体1补气至达到设定值范围以内,当超导管体1中压力大于设定值时,胀缩气囊6逐渐膨胀,使超导管体1中压力逐渐减小至设定值范围以内,且使得导热介质中的纳米粒子在周期性的压缩膨胀中加速碰撞,具备超高的导热性能;也就说胀缩气囊6起到压力测控和定压的作用,当循环管路气压下降时,对管路进行补气和恒压,保持管路压力在设定值范围以内,以实现超导管持续的导热效果。
[0026]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循环管路51上设有位于导热工质出口11和活塞栗52之间且能用于检测循环管路51中导热工质的浓度值以及将测得的导热工质浓度值与设定值相对比从而产生对比值信号的浓度测控装置8,可以将浓度测控装置8中可以设定3% —100%的某个浓度标准值,同时不断检测循环管路51中导热工质的实际浓度,将两者的差值转变为控制信号输出给导热工质补充装置9。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