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9558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室内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该装置具有净化空气、 自动感应、清洁便利等特点;属于物理机械与空气净化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来说,普通的排气装置应用广泛,它们广泛用于工厂加工,家庭等公共场所。 然而我们发现当排气装置在引入新风的同时,将外面污染的气体也带入室内,可能在交换 空气的时候带来的气体对身体影响更大。并且,有的时候,室内空气尤其是工厂并没有达到 一定的危害浓度,可排气装置却一直在工作,浪费了不少电能。似乎排气装置已经发展到了 一定的地步,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今天,我们的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对 排气装置起到了创新改进作用。
[0003] 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中的自动感应二氧化碳仪器,区别于一般的排气装置,能够 将二氧化碳浓度准确的感应出来,该种自动感应装置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 前的排气装置也实现了气体的交换。可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排气装置进行改进成为很 多人研究的方向,如何更好地实现排气装置低价,灵敏,节能、噪音小是研究的重点。
[0004] 问题也常常伴随而至,低价的装置一般灵敏度不高或者装置寿命不长。并且一旦 装置复杂,那么势必会引起噪音,尤其是像教室该样安静的环境,噪音是致命的危害。如果 缺少二氧化碳自动感应装置,排气装置会持续工作,本身是对电能的一种消耗,在一定程度 上加快装置的疲劳速度。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W实现净化空气、自动感应、清洁便利 的目的,使生活更美好。
[0006]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W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 -种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包括控制部件、机械部件和通风部件,所述的控制部分 由电源转化器、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比较器构成,所述电源转化器用于将220V电压转化 为需要的电压,给整个装置提供动力,所述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连接比较器,用于将感应的 空气内二氧化碳浓度转化为电压输出信号,与比较器的基准电压进行比对,比较器通过继 电器连接机械部件的12V电机;所述机械部件由12V电机、减速器、连轴器、传动轴、直齿圆 锥齿轮和扇叶组成,12V电机与减速器相连,减速器通过连轴器和传动轴连接两对直齿圆锥 齿轮,两对直齿圆锥齿轮各连接一个扇叶;两个扇叶各自处于通风部件中两个不同的通风 道中。
[000引所述的通风道的进风口设有防虫网及气相吸附类活性炭过滤网,用于夏天防止蚊 虫进入教室,W及活性炭起到吸附空气中废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述两个扇叶的旋转 方向相反。
[0009] 当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值大于比较器的基准电压时,所述比较器输出 启动电压信号给继电器,使继电器导通,12V电机4启动。
[00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1] 本实用新型利用二氧化碳自动感应装置更敏感的对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分析,实现 了降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同时,更加节能,符合了现在社会倡导的节能减排口号,具有一定 的创新能力。此外本装置适合于大型的会议场所和演出场所,由于环境空间紧闭,又不适合 开窗通风,本装置更适合于用来排二氧化碳,并且在通风道设置除虫和空气吸附网,具有净 化空气之功效,实现了净化空气、自动感应、清洁便利的特点。总的来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 益,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框图;
[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械部件结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5] 如图1,2所示,一种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包括控制部件、机械部件和通风部件。 控制部件由电源转化器1、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2、比较器3构成。电源转化器1用于将 220V电压转化为需要的电压,给整个装置提供动力,所述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2连接比较 器3,用于将感应的空气内二氧化碳浓度转化为电压输出信号,与比较器3的基准电压进行 比对,比较器3通过继电器10连接机械部件的12V电机4 ;所述机械部件由12V电机4、减 速器5、连轴器6、传动轴7、直齿圆锥齿轮8和扇叶9组成,12V电机4与减速器5相连,减 速器5通过连轴器6和传动轴7连接两对直齿圆锥齿轮8,两对直齿圆锥齿轮8各连接一个 扇叶9 ;两个扇叶9各自处于通风部件中两个不同的通风道中。
[0016] 电源转化器1将220V电压转化为需要的电压,给整个装置提供动力,红外二氧化 碳传感器2通过感应空气内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将二氧化碳浓度转化为电压输出信号, 与比较器3的基准电压进行比对,当输入值大于基准电压是,继电器10导通,装置处于工作 状态;在所述的机械系统中,12V电机、减速器、连轴器、传动轴、直齿圆锥齿轮一对、扇叶六 部分组成。一个12V电机4与比较器3相连,当装置启动时,12V电机4带动减速器5 -起 转起来,并且减速器5将速度降到一定程度,然后联轴器6将减速器5和传动轴7相连,传 动轴7连接直齿圆锥齿轮8,并且每一对圆锥齿轮8带动一个扇叶9,两个扇叶9的旋转方 向相反,该样一来,在一扇叶引入新风的同时,另一扇叶将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通风部件 的通风管道的进风口设有防虫网,并设置气相吸附类活性炭过滤网,在夏天可W防止蚊虫 进入教室,活性炭起到吸附空气中废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0017] 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2 ;对特定波段红外福射的吸收作用,使透过测量室的福射 能量减弱,减弱的程度取决于被测C02气体中的C02含量。将二氧化碳浓度浓度信号转化 为电压信号输出。
[0018] 比较器3 ;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lOOOppm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为1.2V, 所W我们设定比较器基准电压为1. 2V,故比较器充当为自动开关,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10(K)pm时,开关会自动打开,整个装置开始工作,通风部分完成空气净化作用。当二氧化碳 浓度低于1000pm时,开关断开,装置停止工作。
[0019] 12V电机4 ;电机连接电源转化器,给直齿圆锥齿轮提供动力。额定转速为3600r/ mi打。
[0020] 减速器5 ;减速器与电机连接,电机与减速器的转速之比为34:1,输出的转速则为 105r/min,W此增加扭矩,带动传动轴。
[0021] 连轴器6 ;通过与减速器、电机相连,W此带动直齿圆锥齿轮的轴承,用来输送与 减速器等比例转速。
[0022] 传动轴7 ;起支撑连接齿轮,带动齿轮旋转。
[002引直齿圆锥齿轮8 ;传动比为1:1,带动扇叶的旋转,完成两个扇叶的双向通风。 [0024] 扇叶9 ;与圆锥齿轮相连,用来交换空气。
[00巧]通风管道;进风口设有防虫网,并设置气相吸附类活性炭过滤网,在夏天可W防止 蚊虫进入教室,活性炭起到吸附空气中废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002引设计计算:
[0027] 实际交流电压为220V,通过电源转换器将电压转换为12V。空载电流为50mA。
[0028] P=UI=12V柳.05A=0. 6W。
[002引 12V电机额定转速nl为36(K)r/min,减速器W34:1的比例,将输出转速n2变为 105r/min。
[0030] n2=3600r/min*(l/34);
[0031] 齿轮的转速之比为1: 1,故扇叶的转速n3为105r/min。
[0032] 本实用新型的性能:
[0033]
【主权项】
1. 一种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包括控制部件、机械部件和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控制部分由电源转化器(1)、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2)、比较器(3)构成,所述电源转化 器(1)用于将220V电压转化为需要的电压,给整个装置提供动力,所述红外二氧化碳传感 器(2)连接比较器(3),用于将感应的空气内二氧化碳浓度转化为电压输出信号,与比较器 (3)的基准电压进行比对,比较器(3)通过继电器(10)连接机械部件的12V电机(4);所 述机械部件由12V电机(4)、减速器(5)、连轴器(6)、传动轴(7)、直齿圆锥齿轮(8)和扇叶 (9)组成,12V电机⑷与减速器(5)相连,减速器(5)通过连轴器(6)和传动轴(7)连接 两对直齿圆锥齿轮(8),两对直齿圆锥齿轮(8)各连接一个扇叶(9);两个扇叶(9)各自处 于通风部件中两个不同的通风道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道的进风口 设有防虫网及气相吸附类活性炭过滤网,用于夏天防止蚊虫进入教室,以及活性炭起到吸 附空气中废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扇叶(9)的旋 转方向相反。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 (2)输出的电压值大于比较器(3)的基准电压时,所述比较器(3)输出启动电压信号给继电 器(10),使继电器(10)导通,12V电机(4)启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排二氧化碳装置,控制部分由电源转化器、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比较器构成,所述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连接比较器,用于将感应的空气内二氧化碳浓度转化为电压输出信号,与比较器的基准电压进行比对,比较器通过连接继电器连接机械部件的12V电机;所述机械部件由12V电机、减速器、连轴器、传动轴、直齿圆锥齿轮和扇叶组成,12V电机与减速器相连,减速器通过连轴器和传动轴连接两对直齿圆锥齿轮,两对直齿圆锥齿轮各连接一个扇叶;两个扇叶各自处于通风部件中两个不同的通风道中。本实用新型利用二氧化碳自动感应装置更敏感的对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分析,实现了降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同时,更加节能。
【IPC分类】F24F11-02, F24F7-007, F24F13-28
【公开号】CN204404445
【申请号】CN201420789426
【发明人】李敏, 袁斌霞, 邓彪, 张柳柳, 崔健, 张双, 杜荣庭
【申请人】上海电力学院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