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换热器及汽车热泵供热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04900阅读:来源:国知局
质流道。在第一介质流道的两端,也即各层扁管6的两端处连通设有与壳体1相接的第一介质进口 4和第一介质出口 5,在第二介质流道的两端也连通设有与壳体1相接的第二介质进口 2和第二介质出口 3。在壳体1内于各层扁管6之间还设有沿第一介质流道内介质流动方向呈波纹状布置的翅片6。
[0045]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具体结构如图3和图4中所示,壳体1由位于内部的支架和包罩在支架上的外壳构成,其中如图3所示,支架包括位于两端的盖板13,在两端的盖板13之间连接有相对布置的支板14,第二介质进口 2和第二介质出口 3即分别设置在两端的盖板13上。在两侧的支板14上也对应设有用于扁管6连接的连接孔15,且两侧的支板14在与盖板13连接时,分别相对于盖板13的端部具有向内侧的位移,从而可在支板14的外侧形成有用于介质分流至各第一介质流道,或使各第一介质流道中的介质汇集于一起的腔室。
[0046]外壳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端板11,以及连接在两端板11两端的侧板12,两端板11可与两盖板13及两支板14共同围构成第二介质流道,而两侧板12则可与两盖板13的端部及两支板14共同围构成上述的用于介质分流或汇集的腔室。本实施例中侧板12可设计成弧形,在两侧板12上也分别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 4和第一介质出口 5。
[0047]本实施例中扁管6的结构如图5所示,翅片7的结构则如图6所示,在翅片7设置时,为提高组合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也使得翅片7与相邻于其的扁管6相抵接,而且如图7和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翅片7之间也采用错位布置,从而使得第二介质流道沿其内介质流动方向呈“S”型结构。为保证翅片7在壳体1内连接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各翅片7靠近于壳体1的一侧也固连在壳体1的内壁上,该设置也能够使第二介质流道中的介质充分依“S”型流动,从而提高介质与扁管6的接触换热效果。
[0048]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流道除了经由扁管6形成外,其当然也可采用截面为圆形、正方形或其它形状的管体。而为避免连接于组合换热器上的两系统间热量交换程度太大,从而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本实施例中也可使得第一介质进口 4相邻于第二介质进口 2设置,而第一介质出口 5相邻于第二介质出口 3设置。当然在需要较强的换热能力时,可将第一介质进口 4、第一介质出口 5或第二介质进口 2、第二介质出口 3进行对调。
[0049]本组合换热器通过使两系统分别连通于第一介质流道和第二介质流道上,可利用第一介质流道和第二介质流道的交叉布置而进行热量交换,且由于翅片7的错位布置而使第二介质流道呈“S”型,从而还能够使第二介质流道内的介质与第一介质流道进行更充分的接触,以能够得到更好的换热效果,确保两系统之间换热效果满足要求。
[0050]实施例二
[0051]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热栗供热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其包括设置在动力电池处的冷却腔,以及与冷却腔相连的冷却液管道,在冷却液管道上串接有冷却栗;还包括室内换热器,以及与室内换热器相连接的制冷剂管道,在制冷剂管道上串接有压缩机。该汽车热栗供热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还进一步包括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组合换热器,且第一介质流道串接于制冷剂管道上,第二介质流道串接于冷却液管道上,压缩机则位于第一介质出口一侧,而在第一介质进口一侧的制冷剂管道上还串接有膨胀阀。
[0052]本实施例中在冷却液管道上也串接有调节阀,以能够对动力电池冷却温度进行调控,以使动力电池工作在适宜的温度下。而为在热栗不供热工作时,能够对冷却液管道中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以保证动力电池得到正常冷却,本实施例中在组合换热器处设置有散热风扇。此外为提高热栗供热时室内换热器的供热效果,在室内换热器处也可设置有风扇。
[0053]本汽车热栗供热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通过使组合换热器分别连接冷却液管道和制冷剂管道上,可利用冷却液和制冷剂在第二介质流道和第一介质流道内的流动而进行换热,由此可使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热量传递至热栗系统中供热栗吸收,满足热栗系统的吸热需求,且也能够避免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热量的浪费,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00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组合换热器,包括中空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1)内设有间隔布置的多层第一介质流道,于第一介质流道和壳体(1)之间形成有与第一介质流道交叉布置的第二介质流道,在第一介质流道的两端连通设有与所述壳体(1)相接的第一介质进口(4)和第一介质出口(5),在第二介质流道的两端连通设有与所述壳体(1)相接的第二介质进口(2)和第二介质出口(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内于各层第一介质流道之间设有沿第一介质流道内介质流动方向呈波纹状布置的翅片(7),且相邻翅片(7)间错位布置,以使所述第二介质流道沿第二介质流道内介质流动方向呈“ S ”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7)与相邻于该翅片的第一介质流道的外壁相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7)靠近于壳体(1)内壁的一侧与壳体(1)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于第一介质流道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与各第一介质流道相连通的腔室,所述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分别连通设于对应侧的腔室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进口(4)相邻于第二介质进口(2)设置,所述第一介质出口(5)相邻于第二介质出口(3)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流道形成于扁管(6)内。7.一种汽车热栗供热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动力电池处的冷却腔,以及与冷却腔相连的冷却液管道,在冷却液管道上串接有冷却栗;还包括室内换热器,以及与室内换热器相连接的制冷剂管道,在制冷剂管道上串接有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换热器,所述第一介质流道串接于制冷剂管道上,所述第二介质流道串接于冷却液管道上,所述压缩机位于第一介质出口(5) —侧,在第一介质进口(4)一侧的制冷剂管道上还串接有膨胀阀。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热栗供热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液管道上串接有调节阀。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热栗供热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组合换热器处设置有散热风扇。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热栗供热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处设置有风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换热器,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有间隔布置的多层第一介质流道,于第一介质流道和壳体之间形成有与第一介质流道交叉布置的第二介质流道,在壳体内于各层第一介质流道之间设有呈波纹状布置的翅片,相邻翅片间错位布置,以使第二介质流道呈“S”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装设有该组合换热器的汽车热泵供热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合换热器,使两系统分别连通于第一介质流道和第二介质流道上,可利用第一介质流道和第二介质流道的交叉布置而进行热量交换,且由于翅片的错位布置而使第二介质流道呈“S”型,还可使第二介质流道内的介质与第一介质流道进行更充分的接触,能够得到更好的换热效果。
【IPC分类】F28D7/00, F25B30/06, F25B27/02
【公开号】CN205014863
【申请号】CN201520761641
【发明人】冯必赏, 李国凯, 王旭, 石丽英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